虛雲和尚年譜(35)
六月二十七日
佛未出世時。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計有九十六種。謂外道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師弟之數相加。共九十六也。又稱九十五種外道者。謂九十六種中。有一與佛法通。故除去此一而稱九十五也。九十五種外道。各各宗旨不同。都說修行。理路都搞不清。議論顛顛倒倒。還有人跟他學。中國古代軒轅黃帝。訪崆峒山廣成子。也說修道。伏羲畫八卦。也說是道。李老君為周朝柱下史。也講道。中外古今講道的人很多而有淺深不同。與佛相較。就差得很遠。談起佛教的緣由是這樣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姓剎利。父淨飯王。母摩耶。剎利氏自天地更始。閻浮州初闢以來。世為王。佛歷劫修行。值燃燈佛授記。於此劫作佛。後於迦葉佛世。以菩薩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護明大士。及應運時。乃降神於摩耶。當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脅誕生。生時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承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惟吾獨尊。』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遊四門。見老病死等事。心生悲厭。作是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淨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言曰。「出家時至。可去矣。」於是諸天捧所乘馬足。超然凌虛。逾城而去。曰。『不斷八苦。不成無上菩提。不轉法輪。終不還也。』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捨。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然後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二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羅奈國。鹿野苑中。度五比丘。初為憍陳如說四聖諦法。汝今應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當佛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時。憍陳如得法眼淨。世尊重為四人廣說四諦。亦得法眼淨。時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佛復為說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皆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於是世間始有五阿羅漢。以後又度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後承佛之化度而得證果。於是感佛之恩。一一法會。常隨不離。故諸經之首。列眾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我們跟佛學。現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種。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三。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我們自己檢查一下看這四料簡中是那一類呢。我慚愧。身雖出家。幾十年騙佛飯喫。表面出了家。內心未入道。未證實相理體。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動。這就是心未出家。我就是這樣苦惱。還有和我一樣的。可見身心俱出家就為難了。古來身在家心出家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維摩詰。月上女。末利夫人。韋提希夫人。中國的龐蘊。宋仁宗。張襄陽。都是深通佛法。居塵不染塵。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師多了。都是佛門模範。為後人欽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無量。清朝順治皇帝。六歲登基。廿四歲出家。這是身心俱出家的。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說了。真出家的實在難。能成大器的便不易。扣冰古佛說。『古聖修行。須憑苦節。』黃蘗老人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了生脫死。門路很多。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就有二十五法門。門路雖多。總不出宗教律淨。宗是禪宗。教是講經。律是持戒。淨是念佛。這四法最當機。禪宗雖是直下明心見性。動靜一如。頭頭是道。就禪來說。差別也多。還有邪正大小。種種不一。講經也一樣。要到大開圓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無礙。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亂。當下親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入薩婆若海。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婬。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佛門舊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何以如此呢。因為修行以戒為體。戒是出生死的護身符。沒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會沈淪汨沒。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絲毫破損。浮囊稍破。必定沈溺。所以宗教淨三家。及一切法門。都以戒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廢。要三法圓融。纔得無礙。持戒若不明開遮。不通大小乘。不識因時制宜。種種妙用。死死守戒。固執不精。成為錯路修行。三學圓明。纔得上上戒品。種種法門。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則萬法通。頭頭物物盡圓融。一法不通則一切不通。頭頭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萬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則參禪也好。念佛也好。講經說法。世出世間。頭頭是道。隨處無生。隨處無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我執既除。更除法執。我執粗。法執細。平常講話。開口就說我什麼。我什麼。若無我。則什麼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無礙。由能無我。也就無人。習氣毛病也無有了。既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離法。就要努力忘我。勿為境轉。勿在煩惱中過日子。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則一念錯誤。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頭燃。嚴守律儀。如保護渡海浮囊。不容有一點破損。
七月初八日
我是一個閒人。常住什麼事都與我不相干。與大眾有緣。在堂裏擺擺閒談。百丈大智老人。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谿以來。多居律寺。雖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於是別立禪居。古人一片婆心。為了培育人才。而定規矩。立次序。時至今日。認為這一套是老腐敗。壓制人才。要剷除他。打倒他。若留戀舊規矩的就是腦筋未醒。新舊二法彼此衝突。今古不相容。佛世制戒。為除習氣。法流東土。因時制宜。百丈創清規。用以輔助戒律而設。既有規矩。得成方圓。一舉一動。不越雷池一步。一切威儀次序。人情禮節。動止施為。勤除習氣。百丈清規。至今千多年。水久蟲生。法久成弊。世道不古。借清規舞弊。所以有人起來反對。另創新規矩。究竟是規矩不好。還是人不好呢。若人不好。有再好規矩也無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麼新規矩呢。可見規矩本無好醜。只是人有好醜罷了。禪和子參禪。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一切在我。法法皆妙。我若不好。什麼法都會成弊。世間法也是一樣。法本不壞。由於人心壞。習氣多。好法都成為壞法了。凡事能三思而後行。就不致於胡作妄為。立法不是死的。如醫生一樣。要對症下藥。藥不對症。就要吃死人。所以醫生治病。死執古方是不行的。古云。「藥不在貴賤。癒病者良。」先聖建叢林。立清規。定次序。安職位。如國家立法一般。非常周密。今天七月初八日。諸位職事首領。照叢林規矩。要到方丈。向和尚客客氣氣的退職。這裏不是叢林。又無鐘板。何以要攪這套把戲呢。我是一個野人。什麼事都與我不相干。還和你顛倒什麼。你們說也有理。認為職事有請就有退。是老規矩。每年正月初八。七月初八都是退職日子。初十請職。十二復職。十三送職。十六出堂。當職當了一期。辛辛苦苦。退了職。好歇歇氣。叢林下小請職大請職等等規矩很好。初發心的可以參學參學。請職有序職列職先後次序。又有有請有退。有請無退之別。肯發心的人。不管這些。古來叢林住持。由國家送的多。公舉的也有。但不多。現代沒有這把戲。住持一當就不退。就在方丈養老。當家也是一當當幾十年。天寧寺定老和尚。傳幾位法徒。高朗當家當到死。冶開和尚當監督許多年。光緒廿一年當方丈當到死。英與和尚光緒十二年當方丈當到死。霜亭和尚。光緒二十二年受戒。直到方丈幾十年沒有退職。還不是由你發心。妙湛當司水廿一年。當維那十八年。後昇首座沒有退。湖南超勝。在江天當僧值十三年。別人退職他不退。常住大眾歡喜他。說他是活菩薩。叢林下的把戲會用就好。不會用就變成死法。大家有緣在一塊。有粥喫粥。有飯喫飯。出坡開田。如自己小廟一樣。有什麼職可請。有什麼職可退。有什麼班首班腳呢。放下吧。不要玩這套假把戲了。還講什麼方丈扁丈等等空話。我只是喫空飯。和你們一樣。向我退職做什麼。昔一老宿。畜一童子。並不知規則。一日。有一行腳僧到。乃教童子禮儀。晚間老宿外歸。遂去問訊。老宿訝。問童子「阿誰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喚僧來問。「上座傍家行腳。是什麼心行。這童子養來二三年了。幸自可憐生。誰教上座教壞伊。裝來裝起。去。」黃昏雨淋淋地被趕出。法眼云。「古人恁麼顯露些子家風甚怪。且道意在於何。一有動作威儀。就不是本來面目了。聖也不可得。何凡之有。騰騰任運。動靜無心。聖凡能所。智慧愚癡。煩惱菩提。皆是如如之道。」大眾會得麼。執著便刺手。
七月初十日
今日有幾位廣東居士。入山禮佛。供齋結緣。請我上堂說幾句話。我是空空如也的。謹略述四十二章經一部分的故事。與各位結緣。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誰能過此難關。誰就了脫生死。生值佛世。何以說難呢。若無善根福德因緣。不說遇著佛。遇菩薩羅漢也難。智度論云。『舍衛城有九億家。三億明見佛。三億信而不見。三億不見不聞。』佛二十五年在彼尚爾。若得多信。利益無窮。佛在舍衛城二十五年。尚有三億家不見不聞的。以其無善根福德因緣。故雖生值佛世。尚不見不聞。與佛同時在世。相隔很遠。不見佛不聞佛的人便多。故無善根之人。雖生佛世也無用處。而且就算在佛身邊。為佛弟子。若不依教奉行。也會招墮。如提婆達多是佛的兄弟。善星比丘為佛侍者二十年。不修行還墮地獄。城東老母與佛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與佛無緣。不願見佛。可知見佛聞法之難了。現今佛不在世。善知識代佛弘法。親近之也能了生脫死。但善根淺薄的。會善知識也難。縱有緣見面聞法。不明所說之義。也無益處。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化身。有弟子親近很久。不知他的偉大。一日告假。要朝五臺山禮文殊去。師贈以偈曰。「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祗這是。何處覓彌陀。」弟子不會意。及至五臺山腳。見一老人。謂之曰。「文殊今在終南山。杜順和尚是也。」弟子趨歸。師已於十一月十五日坐亡。至今關中於是日作文殊忌齋。不具眼識人。雖在善知識面前也認不得他是善知識。又太陽警玄禪師座下。平侍者心地不好。結果叛師離道。收場在三岔路上被老虎喫掉。已會善知識可算不難了。但不依教修行。雖會善知識也無用處。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因貧窮的雖欲布施。有心無力。勉強布施。就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為難。豪貴人家。有力布施。不能放下身心去學道。也是為難。難易是對待法。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為難。難之與易。在人不在法。貴能融通。則一切無礙。貧的是前世不施。故感今果。正應盡力布施。豪貴的人身分高。辦事不為難。正好學道。佛弟子阿那律。此云無貧。或曰如意。他過去劫中貧窮。一日。在田裏幹活。其妻送來稗子飯。適有一辟支佛僧。向他化飯。他說。「這飯很粗。不堪供養大德。請到我家另供好飯吧。」僧曰。「現已正午。若到汝家便過了午。過午我不能喫。就化你這稗子飯喫好了。」他就以稗子飯供養此僧。因此功德。感果九十一劫生天為天王。世世無貧。世世如意。做人王天王不稀奇。由供僧種下善根。得為釋迦佛座下弟子。聞法悟道成羅漢。天眼第一。這更難得。以一飯之因。就有如是好果。貧窮布施。比富貴布施功德更大。可見能打破難關。則貧窮布施亦非難也。菩薩修六波羅蜜。以布施波羅蜜為首。布施之義。說來很多。略說有三。一。財施。捨財濟貧也。二。法施。說法度他也。三。無畏施。救人之危難也。又。一。淨施。謂布施時。不求世間之名譽福利等報。但為資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淨心而布施也。二。不淨施。謂以妄心求福報而行布施也。身尚能捨。身外之物更不屑說了。來的四位廣東居士。千山萬水。朝山禮佛。布施結緣。已經難得。既為求出離法而來。則要發長遠心。有進無退。恭敬三寶。不要分相。見好的固然要敬。見不好的也莫起憎心。有憎愛心。就有煩惱。就脫不了生死。憎心一起。道心就退。不可不慎。
七月十一日
昨日說四十二章經中的二十難。會過來。難會變易。難易是對待法。難中有易。易中有難。在各人所用不同。不講別的。就講貧窮布施難吧。佛弟子行菩薩道。布施為六度之首。施者捨也。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捨就是布施。捨就能解脫。因為一切。皆非我有。能內外盡捨。自然解脫。布施又有什麼難。佛在世時。有一雙窮夫妻。窮到不得了。住的是破草房。勉強能避風雨。穿的兩人僅共一條下裙。沒有上身衣服。出門只能一人穿裙。一人赤身露體留在家裏。所以二人每日輪流出門乞食。也就輪流穿這一條下裙。化飯化得多。二人喫得飽就歡喜。也常有化不夠喫不飽的時候。甚至化不到而餓肚子也有。有一比丘。已證羅漢果。知他二人多生多劫。未種善根。所以這生貧窮到此地步。特來度他。向他化緣。令他種福。這雙夫妻見此比丘在門外化緣。男的招呼他在外稍等。回來和妻子商量道。「我二人前世不修。今生如此貧苦。今生若再不修。將來必然更苦。但想布施種福。又沒有東西可供布施。二人只共有這一條裙。若布施了。便不能出門。二人都要餓死。但若不布施。生亦無用。不如以此僅有之物。誠心供僧。種種善根。死亦值得。」其妻同意。男子於是從破房洞中伸出頭來。向比丘說。「大德。請慈憫我。望將此裙代我送去供佛。」比丘憫而受之。持供世尊。時世尊正與頻婆娑羅王說法。受此供養。即向大眾宣布彼夫妻往劫因緣。他們雖未種善根。只今以一念誠心。盡其所有。施下此裙。其福無量。王聞此事。著二人前往看彼夫妻。見其裸體餓睡地上。因救護之。給以衣食。同詣佛所。見佛聞法。即證果位。他二人窮是窮極了。但能把布施難這一關打破。就獲如此利益。可見難不難在乎一念。沒有一定的。昔明代羅殿撰有醒世詩曰。「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這雖是淺白文章。似乎沒有很深的道理。但全把我們業障鬼一生的行為描寫出來。誰人能脫離這詩的窠臼。誰就是大解脫人。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当明方便说
- 下一篇:电影《达摩祖师传》:看一代祖师修行过程,千辛万苦弘传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