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故事>人物故事>高僧大德>

虛雲和尚年譜(33)

[高僧大德]  发表时间: 2015-08-10 18:0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五月二十三日
世上軍令嚴肅。令行如山倒。誰也不能違他。佛所說法。亦如軍令一般。為佛弟子。只有依教奉行。決不能絲毫違犯。前幾天說的布薩時上座對沙彌說。「汝等各淨身口意。勤學經律論。謹慎莫放逸。」既已出家。就要痛念生死。如救頭燃。怎敢放逸呢。勤學經律論。三藏聖教。尋求了生脫死的途徑和方法。經律論名為三藏者。因此三者皆包藏文義也。經說定學。律說戒學。論說慧學。故三藏亦即三學。梵語素呾纜藏。或曰修多羅藏。譯曰。綖。謂佛之言說。能貫穿諸法。如綖之貫花鬘也。又譯曰經。經者具常法二義。且經之持緯。恰具綖義。梵語毘奈耶藏。或曰毗尼藏。譯曰滅。謂滅三業過非也。梵語阿毘達摩藏。舊作阿毘曇藏。譯曰對法。以對觀真理之勝智而名。又譯無比法。謂勝智無比也。別名優婆提舍。譯曰論。論諸法之性相而生勝智。故別名為論。既受三壇大戒者。便是大丈夫和菩薩。又發了菩提心。就要做大丈夫和菩薩的事。梵語菩提。此譯為道。道者是心是理。心之妙理。體同虛空。遍三界十方。包羅萬象。發如是菩提心。就是菩薩大丈夫。諸佛慈悲說三乘法。重重指明。就戒律言。佛制比丘。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可見學戒守戒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梵網律有十重四十八輕。犯十重是波羅夷罪。波羅夷此譯為棄。或曰退沒。或曰不共住。或曰墮不如意處。或曰斷頭。無餘他勝等。是戒律中最嚴重之罪也。律中有開有遮。小乘與大乘不同。開者許之義。遮者止之義。許作曰開。禁作曰遮。開要看時節因緣。是額外方便。沒有因緣是不開的。遮則一遮永遮。小乘與大乘有很多相反的。小乘持即大乘犯。大乘持即小乘犯。其詳細條章。可看毘尼止持作持等書。具足戒中。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分為五篇。一曰波羅夷罪。譯曰斷頭。其罪最重。如斷頭不能復生。不復得為比丘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曰僧殘罪。梵名僧伽婆尸沙。僧者僧伽之略。殘為婆尸沙之譯。謂比丘犯此戒。殆瀕於死。僅有殘餘之命。因此而向於僧眾懺悔此罪。以全殘命。故名僧殘。此篇比丘有十三戒。比丘尼有十七戒。三曰。波逸提罪。譯曰墮。謂墮地獄也。此篇比丘有一百二十四戒。比丘尼有二百八戒。四曰提舍尼罪。具云波羅提舍。譯曰。向彼悔。向他比丘懺悔罪便得滅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五曰突吉羅罪。譯曰惡作。其罪輕。此篇比丘有百眾學法。另有二不定法。七滅諍法。共一百九戒。比丘尼有百眾學法。七滅諍法。比丘除在三際四威儀中嚴守二百五十戒成三千威儀外。還要在二六時中遵照毘尼日用。持誦五十三咒。如是降伏其心。制身不行。又有三聚圓戒之說。每一戒。皆具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之三聚也。如不殺生一戒即具三聚者。謂離殺生之惡是攝律儀。為長慈悲心是攝善法。為保護眾生是攝眾生。楞嚴經云。『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是真脫。不酬還宿債。不遊三界。』小乘有因緣可喫牛奶。菩薩喫不得。絲綿裘毳等亦然。這是小乘大乘開遮持犯的不同。又比丘不拿銀錢。不存一米。不喫隔宿飲食。當天化飯喫不完的不留。菩薩開了拿銀錢不犯。酒是五根本戒之遮重戒。大乘小乘不准開。惟大病非酒不治者。白眾後可用。戒律開遮因緣微細。要深入研究纔能明白。佛門興衰。由於有戒無戒。犯戒比丘。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所以佛將入滅說涅槃經。叫末世比丘以戒為師。則佛法久住。佛又說四依法。一。糞掃衣。二。常乞食。三。樹下坐。四。腐爛藥。此四種法是入道之緣。為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名行四依。又名四聖種。此法能入聖道。為聖之種。糞掃衣又名衲衣。凡火燒。牛嚼。鼠咬。死人衣。月水衣。為人所棄與拾糞之穢物同者。比丘拾之。浣洗縫治為衣曰糞掃衣。又補衲糞掃之衣片而著用之。故日衲衣。比丘著此糞掃衣。不更用檀越布施之衣。在於離貪著也。乞食。梵云分衛。十二頭陀經曰。『食有三種。一。受請食。二。眾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諸漏因緣。所以者何。受請食者。若得請。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請。則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貪憂法。則能障道。若僧食者。當隨眾法。請主事人。料理僧事。心則散亂。妨廢行道。有如是惱亂因緣。應受乞食法。』樹下坐。不住房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也。腐爛藥者。比丘有病不請醫。不喫新藥。只拾別人所棄之腐爛來喫。病醫得好不好。聽其自然。今世比丘。誰能守之。一有疾病。中醫西醫。特效藥。滋補品都來了。四依法久無人行了。梵語比丘。此云除饉。又云乞士。破惡。怖魔。比丘為世福田。人若供一飯。聞一法。能除一切饑饉之災。故曰除饉。云乞士者。上從如來乞法以長慧。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乞法謂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之法也。破惡是把身口意所造十惡業破除之。轉為十善業也。怖魔謂比丘出家。脫離魔眷。魔震動驚怖也。我們既成了比丘。誰能名副其實為真比丘呢。既出家為了生死。就要依法行持。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不要留戀世上的貪瞋癡愛。不要人我是非好喫懶做。
五月二十六日
孔子論語二十篇。第一句說。「子曰學而時習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說也。孔子教人將學過的東西。時常溫習。語默動靜。念念不忘。若所學彷彿大意。工夫就不相應。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樣。要學而時習之。佛法是體。世法是用。體是理。是真諦。用是事。是俗諦。要知二諦融通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於偏枯。如離體表用。是凡夫凡情。離事講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諦。名目很多。真是體。俗是用。戒定慧體用都得。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若能融會貫通。則條條大路透長安。昔有僧問趙州。如何是道。師曰。「牆外底。」曰。「不問這個道。」師曰。「你問那個道。」曰。「大道。」師曰。「大路透長安。」這裏說的是什麼話呢。請參究參究。那個是道。會過來的處處都是佛法。不明就滯在名相上。一天到晚勞碌奔波。種田博飯喫。與俗人何異。現在世人多是光頭。僧人穿的也是俗服。此外何處與俗人不同呢。古人說。「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這就是透長安的大道。也就是與俗人不同處。耕種的人。田裏有草如不拔去。就難望收成。修行人把心裏的無明草薅了。那智慧花就長得好。開得好。只要你不被境轉。情不附物。無明草就不長了。智慧花一開。則粗言及細語總是說無生。古人行到說到。無空話講。一問一答。答在問處。吐露心機。都是妙用。我們心不在道。故被物轉。而無智慧。若能痛念生死。全心在道。不分世出世法。是男是女。好看不好看。若一動念。即出鬼被情轉了。不分別即不隨情轉。作得主。古人說。「你有柱杖子。我與你柱杖子。」這是表法。你妄想多了。就是你有柱杖子。為了除你的妄想。就教你修數息觀。不淨觀。念佛觀。念佛看經。禮佛看話頭。給你修行的法門。就是與你柱杖子。你如用功到有把握。就落在無事甲裏。有成障礙。是要不得的。這就是你無柱杖子。我奪你柱杖子。病好不用藥。就是奪柱杖子。不如是則執藥成病。太陽老人說。「莫守寒巖異草青。坐著白雲宗不妙也。」參禪念佛。都要時時刻刻口誦心惟。開言吐語。不分別是非。終朝解脫。不煩惱。不生心動念。是有功夫。若無把握而被境轉。就苦惱了。用功不得受用。處處波浪滔天。昔佛印禪師入室次。蘇東坡適至。師曰。「此間無坐處。」蘇曰。「暫借佛印四大為坐。」師曰。「山僧有一問。學士道得即請坐。道不得即輸玉帶。」蘇欣然請問。師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居士向什麼處坐。」蘇遂施帶。師答以一衲。蘇述偈曰。「病骨難將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欲教乞食歌姬院。且與雲山舊衲衣。」東坡雖聰明。答不出話。是他腳未踏實地。同參們。如何能腳踏實地呢。只有口誦心惟朝斯夕斯的做。
六月初二日
佛滅度後。法住世間有三階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善見論云。『由度女人出家。正法唯有五百歲。由世尊制比丘尼行八敬法。正法還得千年。問。千年已。正法為都滅耶。答。不都滅。於千年中得三達智。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總得一萬年。初五千歲得道。後五千歲學而不得道。於一萬歲後。一切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袈裟法服而已。』溈山老人說。「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溈山老人在唐朝。去佛已千餘年。是像法時期。一切事情變遷。水久蟲生。法久成弊。付法藏經云。『阿難比丘。化諸眾生。皆令度脫。最後至一竹林之中。聞有比丘誦法句經偈云。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一日生。而得睹見之。阿難聞已。慘然而歎。世間眼滅。何其速哉。煩惱諸惡。如何便起。違反聖教。自生妄想。此非佛語。不可修行。......汝今諦聽。我演佛偈。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爾時比丘。即向其師。說阿難語。師告之曰。阿難老朽。智慧衰劣。言多錯謬。不可信矣。如今但當如前而誦。阿難後時。聞彼比丘猶誦前偈。......即入三昧。推求勝德。不見有人能迴彼意。便作是言。異哉。無常甚大。劫猛散壞。如是無量聖賢。今諸世間。皆悉空曠。常處黑暗。怖畏中行。邪見熾盛。不善增長。誹謗如來。斷絕正教。永當沈沒。生死大河。開惡趣門。閉人天路。於無量劫。受諸苦惱。我於今日。宜入涅槃。』楞嚴經指出『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經中說九生百世者。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今佛曆已是二千九百八十二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現之時。佛滅不久。法句經偈。就有誦為水潦鶴的。時至今日。其訛誤更多了。水潦鶴。就是鷺鷥鳥。見之有何意義。解生滅法。能離苦海。故有百歲不解。不如一日能解。所謂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也。末世邪師。各各自謂是善知識。當參學的人。若無試金石。必從邪淪墜。只見境風浩浩。摧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末世求道。真不容易。溈山老人說。「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溼衣。時時有潤。」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好跟他學。不會帶壞你。不相干的人。種種習氣。臭不可聞。和他接近日久。自己也會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香染香。近臭染臭。善友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故宜親近。末法行人。如我們者。比魔外的本領也比不上。楞嚴經說。『色陰盡的。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忽於半夜。在暗室中。見種種物。受陰盡的。能反觀其面。各有十種禪那現境。叫著五十種陰魔。迷不自識的。則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老子說的。其中有精。和孔子說的。空空如也。是見到識陰的道理。羅漢五陰俱盡。已出三界。我們色陰未盡。與道隔得很遠。我懺悔。不過比你們癡長幾歲。弄到一個虛名。你們以為我有什麼長處。以我為宗就苦了。我比楞嚴所說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師更不如。所以每每叫你們參學的要帶眼識人。又要有雙好耳。聽法能辨邪正。然後將所見所聞的。放進一個好肚裏。比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上偽善知識的當。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裏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岐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婬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看楞嚴經。若不歸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了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溫州仙巖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忽有悟入。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六月初三日
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時。百般痛苦。耳不聰。眼不明。四肢無力。喫不得。睡不得。行不得。這種苦處。年輕人是不曉得的。我年輕時和你們一樣。看見老來呆。總不願意。說話他聽不到。眼淚水和鼻涕。看見就惡心。怕和老人一塊住。現在我老了。纔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從雲門鬧事後。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臥疾在床。眾苦縈纏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業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氣不來。又要投生。『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少年不修。晚年就會如此。你我現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就不要把這善根種子打失了。洞山問僧。「世間什麼物最苦。」僧云。「地獄最苦。」山云。「不然。向此衣線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無地獄因。故地獄未為苦。而不了自心最為苦也。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進。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時。白天應緣。遇事要作得主。白天能作主。夢中纔作得主。夢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則臨命終時纔做得主。這幾樣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強作主宰而來的。能強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難。總要生死心切。具長遠堅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雖未悟。來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位位都是經過久遠劫來。長期修習纔成功的。我們生死心不切。不發長遠心。病來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嚴經說。『凡夫修行如隔日瘧。』病時有道。病退無道。無明起時如瘧。退則好人。故要努力精進。生懺悔心。堅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修行要一門深入。以一門為正。諸門為助。各修一門。彼此不互謗。謗法輕法慢法都不對。欲想佛法興。除非僧讚僧。互謗。是佛法的衰相。佛子專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溈山祐祖。名法海。訓以警策箴云。「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別人睡時你休睡。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溈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養大眾。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裏說。和尚喫水翰林挑。縱然喫了也難消。回來時。溈山老人問他。「你今天說什麼話。」法海答曰。「沒有說什麼。」後來溈山老人揭穿他心裏的話。並說「老僧一打坐。能消萬擔糧。」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樣富貴。到了佛門。就要放下一切。專心向道。纔算是本色禪和。
本文标签:弟子(7)和尚(14)虛雲(1)順德(1) 本文关键字:虛雲,和尚,年譜,鼓山,門下,弟子,順德,岑學,呂寬,賢編,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