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和尚年譜(30)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夏天冰未釋。就是說我們的煩惱放不下。即如前幾天總組長為了些小事鬧口角。與僧值不和。再三勸他。他纔放下。現在又翻腔。又和生產組長鬧起來。我也勸不了。昨天說要醫病。向我告假。我說。「你的病不用醫。放下就好了。」我這些話只會說他人。不會說自己。豈不顛倒。修行雖說修了幾十年。還是一肚子煩惱。食不下。睡不著。不知見什麼鬼。誤了自己還是誤誰。臨插秧他就去了。我自己也不是的。說易行難。莫造來生業。回頭種福田。前生沒有腳踏實地做功夫。沒種好善因。所以今生冤家遇對頭。都來相聚了。年輕人要留心。不要學我放不下。我癡長幾歲。有點虛名。無補真參實學。各位要種好因。須努力自種福田。
四月二十二日
出家人天天講修道。如何謂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這心是怎樣的呢。聖言所表。心如虛空。說一個空字有點儱侗。空有頑真之分。我們眼所見的虛空。就是頑空。那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靈明妙用。隨處自在。能含一切萬物的纔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這樣的真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清清白白。明見無疑。就是見道。拿北京來作比喻。若從地圖看北京。有方的圓的。橫的豎的。宮殿街道。南海西山等等名目。看到能背得出。終不如親到北京一次。隨你提起那裏。他不用看圖就能說得清清楚楚。只看圖而未曾到過北京的人。別人問起來雖然答得出。但不實在。而且有很多地方答不出的。修行人見道之後。如親到北京。親見「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的本性。不同依文解義的人。只見北京圖而未親到北京。空就能擺得開。無罣無礙。不空就擺不開。就有罣礙。所說和所作就不一樣。所以說。「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無名名之父。無色色之母。」色空原來無礙。若實在明見此理。則任他天堂地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罣無礙。不明此理的人。雖能說得天花亂墜。也無真實受用。古來有一位老修行。在大眾會下住了多時。度量很寬。待人厚道。常能勸人放下放下。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沒有。」他說。「我在三十年前就斷無明了。還有什麼放不下呢。」後來覺得在大眾會下。還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這回獨宿孤峰。無人來往。自由自在。以為就真無煩惱了。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的說到庵裏去看看。有說不要動修行人的念頭。又有說既是修行人。念頭是不會動的。後來牧童都進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團沒有理他。他們找喝的找喫的鬧個不休。老修行不動不聲。牧童以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但摩他身上還有暖氣。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於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還是不動。挑他的手也不動。挑他的肚臍也不動。挑他的耳朵亦不動。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於是大罵道。「打死你這班小雜種。」那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出現說。『你三十年前斷了無明的。今天還放不下嗎。』可見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轉真不容易。憨山大師費閒歌說。「講道容易修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我們既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說。是無補於實際的。
四月二十三日
佛教的月刊上常說。佛門遭難。濫傳戒法。規矩失傳。真理埋沒。這些話我也常講。前幾十年我就說。佛法之敗。敗於傳戒不如法。若傳戒如法。僧尼又能嚴守戒律。則佛教不致如今日之衰敗。我自己慚愧。初出家時不知什麼是戒。只知苦行。以為喫草不喫飯等等就是修行。什麼大乘小乘三藏十二部都不知道。鼓山是福建省的名勝地方。有幾百僧人。有叢林。有茅蓬。遠近聞名。我就到鼓山出家。鼓山傳戒期間只有八日。實際傳戒工作只有四五天。從四月初一日新戒掛號進戒堂後。馬上就教規矩。省略了很多手續。又沒有比丘壇。新戒受戒什麼名目都不知。初八日在頭上燃了香。戒就算受完了。後來我到各處一跑。傳戒的情形各有不同。天台山國清寺戒期五十三天。盡是小和尚受戒。普陀山戒期十八天。名叫羅漢戒。天童寺戒期十六天。寶華寺戒期五十三天。安徽寧國府戒期三天。徽州某寺戒期更快。一晝夜就完事。名叫一夜清。後來看經律。纔知這樣苟且傳戒是不如法的。楞嚴經說。『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壇場。多不成就。』可見三師七證這十師中。有一不清淨者。戒就白傳。楞嚴又說。『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近代傳戒。不問清淨不清淨。如法不如法了。中國佛教。自漢明初感騰蘭二尊者。初來此土。不得受具。但與道俗剃髮。被服縵條。唯是五戒十戒而已。高貴卿公曇摩迦羅乞行受戒法。沙門朱士行為受具足戒之始。梁武帝約法師受具足戒。太子公卿道俗。從師受戒者四萬八千人。此應受菩薩戒。唐高宗宣律師。於淨業寺建石戒壇。為岳瀆沙門再受具戒。撰壇經。宋真宗昇州崇勝寺。賜名甘露戒壇。詔京師立奉先甘露戒壇。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皇帝立的戒壇。受戒的人要經過考察的。初受沙彌戒。梵語沙彌。華言息慈。謂息惡行慈也。七歲至十三歲名驅烏沙彌。初。小兒出家。阿難不敢度。佛言。『若能驅食上烏者聽度。』十四歲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之位。以其五歲依師調練純熟。堪以進具也。二十歲至七十歲。叫名字沙彌。本是僧之位。以緣未及。故稱沙彌之名。比丘戒要年滿二十歲纔能受。很嚴格的。有未滿者。佛聽從出世日算至現在。以閏年抽一月。以大月抽一日。補足助成二十歲。古有許多大祖師。未拘定年齡者也不少。清代以來。皇帝是菩薩應世。如順治出家。康熙雍正都受菩薩戒。由國主開方便。凡是僧人不經考察。都能受戒。不知慈悲反成不好。以前傳戒還可以。如寶光寺。昭覺寺。寶華山。福州鼓山。怡山等處。猶尚慎重。其他叢林小廟都在傳戒。乃至城隍土地。會館社壇。都傳起戒來。我因此三壇正範。後跋略云。「更有招帖四佈。煽誘蠱惑。買賣戒師。不尊壇處。即淫祠社宇。血食宰割之區。亂為壇地。彼此迷惑。竊名網利。襲為貿易市場。本是清淨佛土。翻為地獄深坑。」近來弘化月刊。指責濫傳戒法的話。說得更不好聽。我過去每年也在傳戒。地獄業造了不少。其中有點緣故。欲想挽回後進。也不得已而為之。我初到雲南雞足山。看不到一個僧人。因為他們都穿俗服。所以認不出誰是僧人。他們全不講修持。不講殿堂。連香都不燒。以享受寺產。用錢買黨派龍頭大哥以為受用。我看到此情形。就發心整理雞足山。開禪堂。坐香。打七。無人進門。講經。無人來聽。後來改作傳戒。從前僧家未有傳戒受戒者。這回纔初創。想用戒法引化。重新整理。因此傳戒期限五十三天。第一次就來八百多人。從此他們纔知有戒律這一回事。慢慢的勸。他們也就漸漸和我來往。漸知要結緣。要開單接眾。要穿大領衣服。要搭袈裟。要上殿念經。不要喫煙酒葷腥。學正見。行為逐漸改變。我藉傳戒。把雲南佛法衰敗現象扭轉過來。鼓山以前傳戒只八天。只有比丘優婆塞進堂。沒有女眾。各處遠近寄一圓與傳戒師。給牒。在家人搭七衣。稱比丘比丘尼。名為寄戒。我到鼓山改為五十三天。把這寄戒不剃髮搭衣等非法風氣都改了。很多不願。反對的。弄到有殺人放火的事件發生。豈非善因反招惡果。請慈舟法師來鼓山辦戒律學院。他自己行持真是嚴守戒律。我很敬重他的。辦道這事。總在自己。不在表面。古來三壇戒法。每一壇都要先學足三年纔傳授的。佛滅後。上座部至五百部。事情複雜多了。佛在世時亦方便。有十七群比丘。年未滿二十而受比丘戒的祖師也多。如不講懺悔。縱至百歲亦是枉然。每見幾十歲的老法師不守戒的也不少。這些情況。老禪和子都知道。初發心的要謹慎護戒。學習大小乘經律論。以求明白事理。清淨覺地。本來不染一塵。但佛事門中就不捨一法。出家受戒。先受沙彌十戒。此十戒中。前四是性戒。後六是遮戒。次受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尼眾有三百四十八戒。不離行住坐臥四威儀和身口七支。菩薩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無惡不斷。起正道行。是斷德因。修成法身。二攝善法戒。無善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報身。三攝眾生戒。無生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持戒有小乘大乘之別。小乘制身不行。大乘制心不起。小乘在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中制身不犯。大乘連妄想都打不得。一打妄想就犯戒。大乘講雖容易。行起來就難了。舍利弗過去在因地中想行菩薩道。離開茅庵。不做自了漢。發大願心。入世度眾生。到十字街頭打坐去。有一天。見一女人大哭而行。舍利弗問她何故如此傷心。女曰。「我母親有重病。醫生說要世人活眼睛纔醫得好。這事難辦。我感到失望。所以傷心痛哭。」舍利弗曰。「我的眼睛給你好不好。」女曰。「謝謝你。真是菩薩。救苦救難。」舍利弗遂把右眼挖出給她。女曰。「錯了。醫云須用左眼纔對。」舍利弗勉強又把左眼挖出給她。這女人拿起左眼聞一聞。說。「這眼是臭的。不能用。」棄之而去。舍利弗覺得眾生難度。便退了菩薩心。六十小劫變蛇。你看修行菩薩道難不難。受比丘戒時。戒和尚問。「汝是丈夫否。」答曰。「是丈夫。」受菩薩戒時。戒和尚問。「汝是菩薩否。」答曰。「是菩薩。」問。「既是菩薩。已發菩提心未。」答曰。「已發菩提心。」既如此說。就要做得到。否則。腳未踏實地。被人罵一句就放不下。動起念頭。就招墮了。既受了三壇大戒。你我想想。像不像沙彌比丘菩薩呢。自檢討去。
四月二十五日
我今天在過堂的時候。看見各人喫飯。漸漸有些散亂。喫飯時候容易散亂。亦正好對治散亂。世人不知人身之寶貴。大涅槃經偈曰。『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雜阿含經曰。『大海中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遇出頭。復有浮木。只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得遇此孔。凡夫漂流五趣海。還復人身。甚難於此。顯揚論曰。「一日月之照臨。名一世界。這一世界。九山八海和四洲。」九山是。須彌山。持雙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小鐵圍山。八海是。七個香水海和一個大鹹水海。須彌山與持雙山之間乃至障礙山與持地山之間。當中都有一重香水海。八山之間。共七香水海。最後持地山與小鐵圍山之間。有一重大鹹水海。此海中有東西南北四洲。盲龜在大鹹水海。百年一出頭。要碰入這飄流不停的浮木之孔。四教儀說。「在因之時。行五常五戒。中品十善。感人道身。」四洲中北洲無貴賤。餘三洲有輪王。粟散王。百僚。臺奴。豎子。僕隸。姬妾。之分。皆由五戒十善之因。有上中下不同。故感果為人。有貴賤不等。我們現在已得人身。又聞佛法。就要依教奉行。依戒定慧種種法門降伏其心。如照律下修行。則一天到晚。持毗尼日用五十三咒。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維那在齋堂念了供養咒之後。呼此偈。說畢。比丘喫飯時要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一缽之飯。作夫汗流。)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缺則不易。全乃可受。)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離此三過。貪瞋癡也。)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饑渴病故。須食為藥。)五。為成道故。應受此食。(不食成病。道業何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要常存慚愧心。莫失正念。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不要心外見鬼。各存正念者。一聲磬念一聲佛也。不說人我是非。散心雜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不自了道。披毛戴角還。修因感果如種田。水養禾苗。如智水潤心田。能念念在道。則處處都是道場。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既然人身已得。佛法已聞。就要努力修行。勿空過日。
四月二十六日
凡在三界之內。都要六道輪迴。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惡道。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畜生。餓鬼。地嶽。是三惡道。六道之中。每一道都有千品萬類。貴賤尊卑各各不同。故經云。『譬如諸天。共器飲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上者見白。中者見黃。下者見赤。』欲界諸天有婬欲。四天王天與人間同。忉利天婬事與人間略異。只過風不流穢。夜摩天則執手成婬。兜率天但對笑為婬。化樂天以相視為婬。他化天以暫視成婬。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色界已無婬欲。還有色身。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淨名疏云。「若不了義教。明無色界無色。若了義教。明無色界有色。」涅槃云。『無色界色。非聲聞緣覺所知。』楞嚴經云。『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三界輪迴婬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婬就有生死。斷婬就斷生死了。三界六道。身量壽命。長短不同。非非想處天。壽長八萬大劫。還是免不了生死輪迴。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当明方便说
- 下一篇:电影《达摩祖师传》:看一代祖师修行过程,千辛万苦弘传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