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故事>人物故事>高僧大德>

虛雲和尚年譜(16)

[高僧大德]  发表时间: 2015-08-10 18:0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百一十歲
春戒後。即回雲門。裝修全堂聖像。大小八十餘尊。鋪金設座。年餘始告竣。殿宇堂寮。至此已成十之九矣。因香港方養秋居士請為佛堂開光。又於般若精舍講經。留港一月。即回山。囑岑學呂居士編雲門山志。
〔附記〕  師到雲門。仍以明空比丘為當家。然事無鉅細。必親自檢點。悉心擘劃。晝夜辛勤。時值抗戰軍興。倭寇深入。烽火漫於全國。財力限於一隅。物質缺乏。人事周章。建設艱難。固有十百倍於南華時代者。師惟持之以定。處之以恆。日就月將。終以蕆事。綜其事蹟如此。
一。更改山向 本寺山向。在偃祖時如何。已不可考。舊寺坐西北向東南。乾山巽向。大殿三門。正對雷公嶺。於風水格局均屬不利。左側背受山沙溪流之衝煞。右前方遭白虎山之威脅。左前方不現青龍嶺。於整個堂局。不相稱合。近數百年來。日益式微。雖曰。人謀不臧。而建置山向有乖。罔利安眾。乃察山川形勢。精研風水利害。改正山向。仍坐西北向東南。取辛山乙向。置大殿三門。正對觀音嶺。如此有四利焉。一者。全寺靠正主山。不形偏倚。且避免左側背山氣之衝煞。二者。青龍嶺高白虎山。免除右前方之威脅。三者。正對觀音嶺。案山佳勝。諸峰羅列。并有大小旗山。形成貴人拱衛之象。四者。全寺梵宇。稱合整個天然局勢。後座穩靠。前面開展。左右擁護。凶煞盡避。吉向全收。師中興以來。大局雖然混亂。地方未盡安寧。而雲門僧眾安業行道。化險為夷。十方僧俗。雲來四表。和合安居。唯法是宏。祖道宗風。遂以丕振。中興氣象。如日方昇。此固由師道德所感。而新建梵剎。形格吉利。亦重有關係焉。
二。莊嚴法相 塑裝佛祖菩薩。諸天伽藍等大小相。共八十餘尊。鋪金飾彩。供奉各殿堂。內備極莊嚴。遠近善男女。來寺瞻禮者。歡喜讚歎。同種善根。數年來先後請得經律論諸部。并由妙雲比丘供養日本大正藏經一部。陳寬培何寬智。供養磧砂藏。續藏經各一部。葉遐庵供養大藏遺珍一部。均安奉藏經閣。任學人請閱。其他各種法器。悉皆具備。整齊莊嚴。
三。救濟農村 古德云。「山有玉則草木潤。泉有龍則水不竭。住處有三寶則善根增長。」師中興雲門。紹隆佛祖。宏法利生。陰翊國家治化。利益過現幽明。固不可以言說。即救濟農村。亦事實俱在。師重建道場。大興土木。歷時八年。除少數技術匠人外。其餘工人。為數常有一二百人。多係失業鄉民。均能得工資。一家數口。賴以存活。昔日委棄深山之木材石料。今山民採售雲門作建築之用。且得價較優。於農村經濟之事。亦不無少補。雲門附近一帶。村鄉數度遭遇危難。一者。三十三年十二月。某高級司令部運輸官兵。由一六圩至乳源途中。被流匪劫殺。軍政當局震怒。下令剿辦雲門山區附近數十鄉村。一時村民被拘捕者數十人。牲畜財物悉被抄沒。村民多逃避本寺。賴師三赴縣城。請准當局。悉予寬宥。釋回囚民。發還畜物。男女老幼。咸令回家。安居無虞。二者。三十四年二月。倭寇侵及乳源。敵騎所到。虜伕役。掠畜糧。奸婬婦女。蹂躪不堪。然其軍官崇佛。入寺見師。即行禮拜。公告以嚴飭所屬。勿擾人民。并請給佈告多張。分貼各村。因得保全。不受驚擾。此外凡遇天災人禍。及若干人士一時遭遇危難。得師慈憫。解救而獲安全者。難以盡述。至於施贈藥品。療治病人。更為常事。庚寅秋。師以時艱眾苦。潛願自身代消。因而重病兩月。八月十六日雲門附近各村耆宿士紳。及團體代表。保長等。恭詣寺中。叩首問安。代申全體村民關懷師病之忱。并云。「我們地方的人。不論男女老幼。聽說老和尚病了。大家都很挂心。希望老和尚的病早好。因為自從老和尚來到雲門以後。地方受惠很多。就是人畜都無瘟疫了。與早年已大不相同。」此足見師道隆化。感格人心。
四。生產建設 師上追百丈芳型。近察社會環境。深知今後佛教。要不被淘汰。僧伽經濟必須在「勞動生產」之條件下。自給自足。以謀解決。始克有濟。蓋以政治變遷。經濟改革。社會發展。在過去僧伽經濟之來源——租息。募化。香火。經懺。皆不可復恃矣。惟「勞動生產。」固我佛祖曾率先躬行。以示方來者也。因此在雲門開辦「大覺農場。」凡在寺共住者。均須墾荒種植。農具種籽。由常住供給。收穫時常住與各人均分之。又倡導於韶關大鑑寺開辦紡織工廠。使佛徒四眾。均於修行辦道之外。向農工方面。從事生產。以開闢僧伽經濟之新來源。適應今後政治社會之新環境。昔百丈祖師刱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又古德稱。「諸方說禪浩浩地。爭如我這裏種地博飯吃。」師可謂能繼述也。
〔附錄〕感應
民國三十三年六月間。正平地基。同時開始建築天王殿。適當今齋堂右邊房地。有古樟樹一株。盤根錯節。據地甚廣。正幹圍約兩尋。高數丈。枝葉蔭及半畝。樹身重力。傾向原有祖殿。此樹保留。則不便新建寺宇。砍倒則於多方面均有損害。蓋樹之西北為舊祖殿。東北為僧寮。西南為舊大殿及三門。只有東南一方無礙。但樹身重力傾向反此。砍伐此樹。歷時半月。愈砍愈傾西北。祖殿大殿等舊屋。愈覺危險。大眾惶懼。紛獻挽救之策。有云用鐵練向東南拉者。有云從西北用木椿撐者。有云先拆舊屋者。師一笑置之。照原定計畫。砍伐不已。毫無疑慮與躊躇。每日收坡前。師必親砍若干斧。積日愈向西北傾。祖殿方面愈形危險。某日午齋後。正率僧俗照常在祖殿念觀世音菩薩。方繞佛畢。趺坐東西前三面長凳。忽風聲大作。響震屋瓦。眾知大樹正倒。慮將壓焉。但見師巍然趺坐如恆。遂無有動者。且信師既如此。度亦無妨。俄而巨聲震吼。地動屋搖。塵土漫空。咫尺莫辨。少焉。眾知大樹已倒。未壓祖殿。神色稍定。出外視之。樹正倒在東南方。與平日傾向相反。於各方都無礙。如是共相嗟訝。咸謂老和尚有不可思議之神力焉。當時編者。與黃日光居士等均在場。為眼見之事實。民國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上午八時。全寺僧眾方在祖殿念佛畢。正回寮次。俄而聲如霹靂。祖殿之椽桷瓦樑。全部傾塌。爐案瓶棹悉遭粉碎。全殿遽成瓦礫場。惟偃祖真身赫然安坐如故。而念佛僧眾。亦正出殿回寮。俱無所損。
〔附錄〕雲門山志序
岑學呂
今年虛雲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春三月。以雲門山志初稿南來。命予編訂。覽志稿。己由釋惟心。釋妙雲。釋澄圓等分類分纂。篇章有序。顧體例。則與往日諸山志稍異。論時會。又何必與往日諸山志強同。故因之。為增刪考訂。次第點定而已。溯雲門自文偃祖師開山。為五宗之一。距今一千餘年。中間人才之消長。法運之盛衰。道場之興廢。不能不歸於佛說所謂『時節因緣。』偃祖在日。大弘法化。得旨嗣法者七十六人。如白雲子祥。韶州廣悟。英州觀音。黃龍贊。西禪欽。慈雲深等。其後傳宗如南雄地藏。五祖戒。香林信。洞山曉聰。佛日契嵩。天衣懷。雲居舜。居士如劉經信。清獻。趙忭等數百人。道風隆盛。甲於諸方。元明以降。法運垂秋。晚近五宗。除臨濟曹洞尚餘香火外。溈仰法眼已不絕如縷矣。豈獨雲門為然哉。即以雲門道場言。偃祖未至。一荒山也。忽而湧現梵宮。忽而萬指圍繞。忽而古寺殘燈。忽而山鬼叫跳。忽而老儒橫經。忽而巨靈呵護。可謂極變幻之至。而偃祖端坐巍然。以待虛雲和尚之來。和尚以十年心力。重建南華。又以十年心力。中興雲門。今殿閣宏麗。供具莊嚴。修闢山場。持守戒律。圍繞者又數千指矣。時至則然。何足怪者。偃祖於寂光中。當曰。如是。如是。和尚慮日久復湮。命纂述山志。使後人按籍而知名山之由來。尤重要者。志書中第五篇第二章錄和尚法語「參禪法要。」「坐禪須知」「用心難易。」諸篇。皆吐出心肝。作人天眼目。誠修禪之圭臬。渡世之金針。竊願當人。澄其慧目。予忝附門牆。未忘知解。不離文字。聊以解嘲。折衷群言。據聞述見。亦思取信於將來。庶無愧於面命云爾。歲次七十八辛卯端陽節
〔附記〕  師平生苦行。人皆見之。密行匪易知之。師之年齡。向不告人。杜生疑謗也。予於辛卯編雲門山志序中。約計師為一百有六歲。志刊成。師再以手定年譜囑編。計其年當為一百一十二歲矣。附記於此。以正山志序年齡之誤。
編者附識
〔附錄〕重建雲門寺殿宇紀略
雲門寺在清季雖有重修。然規模甚小。殿宇無多。逮及民國。歷時數十年。已日就傾圮。殘屋頹垣。淪於榛莽。野狐山獸。踞為巢窟。凋殘荒廢。難以罄述。雲公老人。有大願力。展其生平迭興祖庭。丕振宗風之精神。於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由曹溪移錫雲門。決心重興大覺禪寺。復振雲門宗風。如是晝夜辛勤。宏規碩劃。鉅細躬親。仍復因高就遠。審地為基。配合山川形勢。燮理陰陽風水。更改山向。重奠地基。蕩掃榛蕪。大興土木。廣造梵宇。歷時九年。計建殿。堂。閣。寮。廳。樓。庫。塔。共一百八十餘楹。連放生池及碓房。海會塔。共佔地積約二十餘畝。崇樓傑閣。廣廈層臺。寶相莊嚴。梵剎清淨。加以大德演化。觀機說法。解黏去縛。直指人心。是故士庶瞻禮。十方雲來。論聖地道場。僅亞於曹溪而宏宗盛化。實冠於宇內也。至其新建梵宇之部署。結構。分中央及四路兩排。中央為大雄寶殿位置。坐西北向東南。辛山乙向。大殿前後梵宇各一排。左右梵宇各兩路。茲分別詳述如後。
大雄寶殿據全寺之中央。高約五丈。寬三十六方丈。牆柱均係火磚砌成。前有月臺。月臺下有大丹墀。後有大天井。左右各有長天井。迴廊四面。通左右各路梵宇。大殿正中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彌陀佛。後奉西方三聖。及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左右兩序。奉十八羅漢及諸天二十四聖。
前排梵宇。分中左右三大棟。中棟即頭山門。天王殿。韋馱殿。奉彌勒菩薩於中央。左右奉四大天王。後奉韋馱菩薩。寶相莊嚴。順德岑學呂題山門聯曰。「雲覆大千界。門傳不二宗。」左棟總名曰。「旭日樓。」上下兩層。大小廳堂亭寮及廂房。共十八楹。內靠天王殿左邊地下一楹。設為報恩堂。奉本寺各人宗親父母師長之蓮位。右棟總名曰。「明月樓。」上下兩層。大小廳堂亭寮及廂房。共十六楹。內靠天王殿地下一楹。設為西歸堂。奉「本寺開山。中興。繼位。住持諸祖老和尚蓮位。」及「本寺開山。中興。前亡後化一切僧行覺靈等蓮位。」在「旭日」「明月」兩樓亭中。晨夕望山光雲影。四時變幻無常。中宵睹皓月明星。一真法界恆在。
後排梵宇。分中左右三大棟。中棟為法堂。戒壇。藏經閣。上下兩層。下層一大楹。法堂戒壇通用。中置獅子座。上奉釋迦玉佛。上層為藏經閣。計分六楹。上有「雨花臺」三字。左棟為祖堂。奉雲門開宗始祖文偃禪師真身。及本宗傳承歷代祖師牌位。棟宇分上下二層。共約二十楹。右棟為方丈。上下兩層。計堂寮廂房約二十間。內奉觀音菩薩一尊。有聯曰。「誰云有道有禪。任汝雨寶彌空。總是鬼家活計。這裏無棒無喝。不妨拈草作藥。坐令天下太平。」雲公和尚自書一聯云。「兩手將山河大地。捏扁搓圓。搯碎了遍撒虛空。渾無色相。一棒把千古業魔打死救活。喚醒來放入微塵。共作道場。」
左邊一路。梵宇分三大棟。一日客堂。中為廳。兩旁寮房四楹。客堂上第一層樓中為廳。兩旁寮房四楹。第二層為鐘樓。懸大鐘一口。鐘聲聞十數里。足以發人深省。二曰。伽藍殿。中奉給孤長者。兩旁有寮房四楹。伽藍殿樓上。大小廳寮共五楹。三曰雲水堂。樓上樓下廳寮十餘楹。
左邊二路梵宇分三大棟。一曰香積廚。內建大小灶五口。石水缸一個。凡食用之水。以鐵管接入鍋缸。棟房五楹。住典座飯頭。廚龕上供監齋菩薩。二曰齋堂。額字搨蘇東坡舊書。聯云。「粥去飯來。莫把光陰遮面目。鐘鳴板響。常將生死掛心頭。」三曰庫房。樓上樓下及連同齋堂樓上。大小廳寮共十餘楹。
右邊一路梵宇分三大棟。一曰功德堂。奉本寺護法檀那生蓮之位。及長生祿位。連同第一層樓。共廳寮十楹。暫作上客堂之用。第二層樓為鼓樓。安置大鼓一面。與鐘樓相對稱。二曰祖師殿。奉達摩初祖及百丈禪師道宣律師。連同樓上大小堂寮共十楹。三曰禪堂。樓上樓下大小廳十二楹。番禺湯瑛題禪堂聯云。「照顧話頭。不管他長慶捲簾。香嚴擊竹。遠離妄想。許會得禾山打鼓。雪峰輥球。」右邊一路上通方丈拱門。懸有古聯曰。「入此門。不許你七顛八倒。到這裏。莫管他五蘊六通。」
右邊二路梵宇分為三棟。一曰工人寮。平屋三楹。二曰如意寮。平屋三楹。三曰圊所。平屋三楹。
碾米房兩棟。樓上樓下大小五楹。利用水力碾米。除碾常住糧米外。并可供附近村民應用。
山門外鑿有放生池。寬逾一畝。深達一丈。水滿魚游。清波蕩漾。金池柳色。桂殿香風。遊人至此。已入清涼境界矣。
海會塔建於寺西二里許。上下兩層。約十餘楹。繞以短垣。植以異卉。七眾遺蛻。於焉是歸。晝夜佛聲。幽明普利。
〔附錄〕雲門大覺寺碑記
岑學呂
雲門山大覺寺。初為光泰禪院。繼昇證真禪寺。後改今名。建自後唐莊宗同光元年癸未。距今千餘年矣。中間法運之盛衰。人才之消長。道場之興廢。若有數存焉。此佛說所謂時節因緣也。自文偃禪師以青原嫡裔。啟悟於睦州。印證於雪峰。受知於靈樹。困風霜者十七年。涉南北者數千里外。得廣王俞允。由靈樹移雲門。五載經營。十方雲集。大弘法化。登堂入室者。不可勝數。坐道場者。三十餘年。得旨嗣法者。七十六眾。如白雲子祥。韶州廣悟。英州觀音。黃龍贊。西禪欽。慈雲深等。其後傳宗。如南雄地藏。五祖戒。香林信。洞山曉聰。佛日契嵩。天衣懷。雲居舜。居士如劉經信。清獻。趙忭等數百人。道風隆盛。甲於諸方。故雲門列為五宗之一。遞是元明以降。法運垂秋。世衰道微。不絕如縷。即以傳宗而言。自第二世香林遠。三世智門祚。四世雪寶顯。五世天衣懷。六世慧林本。七世長蘆信。八世慧林懷。九世靈隱光。十世中竺妙。十一世光孝深。爾後即無聞焉。獅絃其絕響矣。本寺為雲門宗之源頭。偃祖開山。創建梵宇。歷代修繕。有記載可考者。為宋代乾德建中。明代成化萬曆。清代康熙嘉慶道光咸豐。皆小有修葺。後則樵夫牧豎。盤踞法堂。腐儒授徒。喧嘩祖殿。佛龕香火。在若有若無中。再後則荒煙蔓草。遊者迷蹤。幾不復知有雲門寺矣。豈劫運哉。然而大地眾生。無一人而無佛性。虛空法界。無一塵而非道場。機緣會合。感應道交。則彈指樓臺。剎那顯現。十方緇素。聽法雲來。此佛法之常恆。而偃祖於常寂光中所以有待也。虛雲禪師於民國二十三年甲戌。應請來粵。住持南華。竭十年之心力而中興之。重建全寺為百粵詣剎冠。禪侶圍繞常數千指。符憨山懸記之願。竟憨山未竟之功。三十二年癸未。偕福果等漫遊曲江乳源等地。訪靈樹道場故址。不可得。比抵雲門。於荊棘叢中。見殘垣古寺。惟偃祖肉身兀坐其中。瞻禮之際。悽然淚下。遍尋寺內。僅有遊僧明空一人。蜷伏寒灰敗絮中。以奉事香火不忍去。益增感動。回南華後。適兩粵當道聯袂至。請師重興雲門。於是年十二月。由李鄒諸公親自護送。由南華移錫。師為重振宗風。必須大加改革。仍留明空任監院。師宏規碩畫。晝夜辛勤。事無鉅細。靡不躬親。蕩掃榛蕪。大興土木。更改山向。重奠地基。將舊時殿堂房宇。一律拆平。參酌鼓山及南華圖案。融合設置。歷時九年。計建成殿堂閣寮廳樓庫塔共一百八十餘楹。連放生池海會塔共占地二十餘畝。崇樓傑閣。寶殿莊嚴。四事略具。十方雲來圍繞者又逾千指矣。師於觀機說法。隨分鉗槌之餘。又開闢農場。從事生產。以裕常住。在此十年時間。值日寇侵略。道途梗塞。檀施稀微。兼之風鶴聲中。人心動盪。困苦艱難。有不能盡述者矣。論規模廣大。南華十倍於雲門。顧事勢艱虞。雲門又十倍於南華也。而師終以弘願毅力成之。
本文标签:弟子(7)和尚(14)虛雲(1)順德(1) 本文关键字:虛雲,和尚,年譜,鼓山,門下,弟子,順德,岑學,呂寬,賢編,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