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附录四:略说第九识与第八识并存…等之过失(13)
窥基大师《唯识述记》卷第四末,亦如是注解云:“此第七识以彼种子识(阿赖耶识所含藏之七识种子)及现行果识(现行而受果报之主体阿赖耶识)俱为所依。此(末那)识随在因果位中虽无间断,于入见道等而有转易,或善或染,必假现识(必须假藉现行果识--阿赖耶)为俱有依方得生故。”已经明示此段《成论》文中所说现识之意,实为现行识之意,而非楞伽经文中所说之“末那识能令阿赖耶所藏识种现行而致六识身现起”之意,彼自不解经文论文真意,误会经意论意,却误引龙树之错误解释,用来责余所说之法有误,即成妄言。
第一种“有义”之说者有误,谓意根要假阿赖耶识之现行配合,方能运作故,非唯种子识之流注意根种子即可故;若阿赖耶识不现行配合--纵使可以住于无余涅槃位中而流注意根种子--则意根缺乏阿赖耶识之同时同处无间配合运作,意根便随之不能现行,则亦不能运作。亦如意识要假意根之现行,无间配合方能运作;意根若不现行--无意根之现行识无间配合,意识则亦不能现行与运作。是故此段论文中所说之现识,乃是动词,非是名词,乃说诸识之现行识,非是楞伽所说现识之意,不可混滥而说,不可混为一谭!是故于此段成论文句中,现识一名,不可移作《楞伽经》中八识心王分类上之现识解释,否则即是不解佛法、误解佛法、尚未贯通经论真意之人也。
何以故?谓成论此段论文中所说之现识,非唯指称为意根,后时亦兼说为意识故,非唯指称阿赖耶识也!譬如后时论文中明说:意识要以彼意根之现行识作为俱有依,与意根之现行而无间配合,意识方能现行与运作,此时即说“意识以意根之现识为俱有依”,如是意根则得名为现识;又譬如更后文中所说:前五识要以意识之现行识及意根之现行识作为俱有依,二种现行识无间配合运作,前五识方得现行与运作,此时即说“前五识以意识与意根之现识为俱有依”;亦如意根,除须阿赖耶识流注意根种子作因缘以外,尚须阿赖耶识心体之现行运作而无间配合,作为意根之俱有依--要以阿赖耶识之现行作为俱有依,意根方得现行与运作,此时即说“意根以阿赖耶识之现识为俱有依”。如是,六七八识皆可说为现识,然此现识之意,绝非楞伽所说之“意根能令诸心种子从阿赖耶识中现起”之意也。揆于楞伽经文及成论论文、唯识述记所说之意涵,此意极明;唯有尚未通达楞伽、成论及述记真义之人方生误会,而取来作为诽谤、抵制余法之说。
是故,现识一名,于俱有依之说明上,以简略之现识一名而说之,其实真正名相应说为现行识,简称现识,然此现识乃是指阿赖耶识现行时所简称之现行识,而非《楞伽经》中所说“能令他识及阿赖耶识、六识身现行”之现识意也!不可混为一谭也!是故,法无定法,于诸经诸论所说之法相意涵,不可混淆,不可执定为同一意;当依证悟如来藏而能生忍之后,所发起之般若证量,以及前后经文、论文之真意,而作理解。若不如理作意,妄情作解,更取来诽谤真善知识之法义者,则本质已成诽谤 佛之正法,即有大过;舍寿后大不易受,却又无法逃避。一切学佛之人,万万小心、细心、自谦为妙。
当知佛法修证境界中,上地能知下地境,下地不能知上地境;上地菩萨能检别下地菩萨说法之过失,下地菩萨则完全无力检别上地之法义,唯有信受熏习及增上修学之力。随于菩萨修证之增上,越至上地,说法之过失越少;乃至等觉菩萨若说极深妙之法时,有时亦难免有极微细之错误,为十地菩萨所不能检别者,是故菩萨说法时,若总体无误,细处有误者,乃是正常之事,唯有进至佛地而说法时,方能绝对无误。
如是,上地能知下地事,下地不知上地事;乃至同一地中,入地心菩萨不能知住地心菩萨之证境,住地心菩萨不能知满地心菩萨之证境;是故下地菩萨不能简择上地菩萨法义之过失,上地菩萨能简择下地菩萨所说法义之细微过失,然亦唯有细部过失能说之,于根本识之总相法上,则绝无可能加以推翻或否定,唯除下地菩萨所悟之第八识心体非是真心,而是错以意识变相或意根,误认为第八识真心者。是故,唯有 佛地智慧,方能检别一切菩萨所说法义之谬。
是故,彼等浅学之人,但见龙树是初地心,不知其证境究为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便以为龙树所说之法悉皆不谬;便敢胆大包天,错将龙树有误之论文,取来否定余所说法,则成自过,此乃不知深广微妙佛法之人。此是彼等别创阿赖耶识所依真如心体者之第一百八十一种过失。
七十者,彼等闻余破斥彼所说法之种种过失已,便又改口言:“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不是真如,如来藏方是真如;经中亦未曾言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未曾言阿赖耶识即是佛地真如心体。所以,如来藏为体,阿赖耶识为用,如是正理方是正法。汝正觉同修会所证者只是阿赖耶识,未证阿赖耶识所依之真如心体,所以不是真正证悟之人;所以汝等所说证悟之法,非是正法。”如是后来改口之言,亦复导致进退两难之局,理不得成。
谓阿赖耶识既是第八识,而彼等又说如来藏非是第八阿赖耶识之别名,则如来藏即应是第九识,绝无可以狡辩为同一识之余地,绝无可以狡辩为体用之关系,能生之法--如来藏--必是主体识故,阿赖耶识亦是能生万法之主体识故,则应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同皆是主体识,则必成为二识,则如来藏必定成为第九识,不可狡辩为“如来藏是体,阿赖耶识是用、为同一识”也。如是,彼等则堕前来所破八九识并存之百余种过失之中,非仅违教,亦复悖理。
彼若强言“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同是第八识,如来藏为体,阿赖耶识为用”,而非一体二名者,成为体与用之关系者,则是强词夺理之说。当知外于阿赖耶识而有(能生阿赖耶识之法,必非阿赖耶识所函盖之法故)、因此能生阿赖耶识者,绝非第八识心故!阿赖耶识已是第八识心故!能生阿赖耶主体识之法绝非同是第八识故,否则便将贬抑阿赖耶识为此能生法之心所法故,则有前来所破“阿赖耶识成为心所法”之大过。是故当言:“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一体二名。”彼若不信此言,因此复又改言:“如来藏为体,阿赖耶识为用,同是第八识。”则又堕于上来所破之“真如为体、阿赖耶为性用”之六十九种过失之中,仍是进退两难之局,仍然难免种种过失,焉能令人生信?焉能掩人耳目?此是创见者之第一百八十二种过失。
七一者,若彼等现在或将来所证之真如或如来藏,异于正觉同修会所证之第八识因地真如阿赖耶识者,必有以上种种大过,岂唯违教?亦复悖理!永远不能自圆其说,永远难逃平实今日之预先立破而不能公开答辩也!平实今日预记于此,教界大师与诸学人,可以长期拭目以待,以证吾言之不虚也!
综而言之:《如来藏经》所开示之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佛地无垢识;《维摩诘经》所说之菩提心者,即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佛地无垢识;《胜鬘经》所说之如来藏者,即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佛地无垢识;《解深密经》所说之胜义谛、圆成实者,即是依阿赖耶识、异熟识、佛地无垢识而说者;《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说之佛地真如者,即是因地阿赖耶识体,净除二障之后所改名之第八识真如;《摄大乘论》中无著菩萨所言之阿陀那识,即是阿赖耶识、异熟识、佛地无垢识。未来渐次注解诸经时,将次第依照经文真意,逐辑出版,证明彼等诸人所言者,皆是断章取义、扭曲经意之说。未来渐次注解出版后,可供教界之审查,证明余言之不虚,非如彼等只敢四处暗中放话流传、诽谤抵制,不敢落实于文字之上。
亦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若无为(如果阿赖耶识显示之真如无为体性就)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若离阿赖耶识心体这一个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永离误认真如性为真实体之断见,永离误认阿赖耶识以外之法为心,离此二相),不著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悟真谛者非全部皆是圣人,亦有七住位及以上三贤位之贤人,故名贤圣,不说唯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从阿赖耶识之真如无为体性中而观之),戒无持犯亦无大小(依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恒而不审、不贪不厌之真如无为体性观之,根本没有犯戒可说,亦无大戒小戒之差别),无有心王及心所法(从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之真如无为体性而观,完全寂灭无知,也没有心王与心所法可说),无苦无乐(更没有苦与乐可说);如是法界(这种阿赖耶识自住之真如无为法界中)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平等故。如众河水流入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此无垢性(此阿赖耶识之真如无为之无垢法性)是无等等,远离于我及我所(不堕于十八界我之中,亦不堕于十八界我所相应之世间贪染等法);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真如无为之无垢法性,非实亦非虚:依阿赖耶识而有故非实,阿赖耶识体恒常住不坏,故此真如无为之无垢性亦随之不坏而名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亲证阿赖耶识而现前领纳此识自体之无垢性、真如无为者,方是亲证第一义谛之贤圣),无尽灭相(此真如无为、无垢性,依常住不灭之阿赖耶识而同时存在,是故此无垢性永无断灭时、永无灭尽之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所依之第八识心体本来不曾出生,因为本已常住而从来不灭故)。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此阿赖耶识所显之无垢性,也因阿赖耶识心体之常住而成为常住不变的),最胜涅槃(是最胜妙的涅槃本际),我、乐、净故(其体是常住法故名为真实的我、常住不灭而非无常所以是真实的乐、也是永远如是清净性的缘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不平等,体无异故(一切有情的无垢性都是同一类的心体阿赖耶识,并无差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此段经文乃是彼等欲破我法之人所引用之经文,作为破斥我法之证据。然而今观此段经文所说之义,其实却正是破斥彼等所说之邪理,彼竟以应破斥自己之经文,取来破斥于余,颠倒至极!是故,一切人都不应将第八识心所显示之真如无为性、无垢性,从阿赖耶识分割而出,然后取来颠倒建立为阿赖耶识之所依心体。如今彼等正堕此段经文所破斥之过失中,成为断见者:离阿赖耶识即无心体可得故,阿赖耶识即是无垢性、真如性之所依心体故。
彼等若不信余言,故意狡辩说“此经所说之无垢性所依心体非是阿赖耶识”者,且举同此经中 佛语开示为证,证实此经文所说无垢性之心体即是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链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如是经文中,明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识,亦说众生本有之菩提种--真如性无垢性--本在藏识赖耶之中;经文如是明言,大众复有何疑?是故当信余言。
偈中 佛又明言:应当依此藏识阿赖耶,进修而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之后,方能证得如来之常住身。如今彼等诸人既引用此经文句,责我所证之阿赖耶识非是如来藏,又倡言因地时即可亲证佛地果德之真如心体,如今观之,岂唯悖理?抑且违教;显然已成妄言,已成断章取义之说,正是自误误人之言也!如是误解经句真意者所言,有何可信之处?而彼诸愚人信之不疑!诚可哀悯!
有智学人及初悟之人,以及一切假借善知识引导之因缘而证悟者,当信 佛所说语:“真善知识实难遇。”是故亲遇之时,莫作容易想、轻易想,而轻贱之,否则即障自己悟后起修之道;若不信真善知识,则不受其语,则难以接受真善知识之摄受,则以后所修之佛菩提道,难免不慎而入歧途,亦将难免值遇恶知识而被影响退转,犹以为是更上一层楼。是故当依 佛语而修佛菩提道,于此四法应当信受奉行:
一者亲近真正之善友:若遇恶友,当速远离;然而何人为真正之善友?何人为真正之恶友?无智之人亦难辨正,只得随其往世、此世之福慧因缘而亲近之,往往随从似是而非之恶知识所教邪见而造邪见业,犹自以为更上一层楼。
二者必须听闻正法:若人不假听闻正法者,则难以胜进胜修;若所闻非是正法者,当速远离。然而何人所说为真实正法?何人所说为似是而非之法?无智之人亦难辨正,只得随其往世、此世之福慧因缘而行。如是随从似是而非之法而修行者,自身实亦难知其法乃是似是而非之法;随学之时,犹自以为更上一层楼。
三者,应须如理思量:然而无智之人及与性障深重之人,不肯与真善知识下心论义,唯认自己所见为真,自认己之修证更高于真善知识,只得随己性障而自作聪明,滋生邪见、邪解,难以回转;此亦自身此世及往世熏习之因缘所致,然却误以为自己所见者为更上于真善知识之见地,难以救拔。
四者应当如法修证:若非如法修证,则入歧路,虽曾因善知识之助益而得真见道之功德,然而由于师心自用故,滋生邪见邪解;由其邪见、邪解故,转复产生邪思惟、邪修、邪行之事证,便入歧途,犹自以为更上一层楼。乃至以己邪见邪解而诽谤真善知识所弘传之正法,及造误导众生等业,成就地狱业。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附录,略说,第九,第八,并存,等之,过失,附录,略说,第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