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7)
若是布施于怨家、仇人,目的则是为了除恶。怨家既和自己有怨,就低声下气对他道歉、示好,并且要买礼物赠送;第一次可能会被他说是假惺惺,第二次可能还是不相信,第三次总会相信你的诚意吧!因为你是真诚的,不是欺骗他。这目的只是为了把恶种子除掉,不管是自己心中对别人的恶种,或是消除别人心中对我们的恶种。恶种除掉了,未来世一定会互相成为法眷属,在未来无量世中,双方都可以互相成就道业。除恶目的在这里,不是为了改善关系而去攀缘。
菩萨摩诃萨若有人来求财,应该对那人当作自己的独子来看待。若是自己的独生子,他若不是要了钱去花天酒地、赌博,你当然会给他嘛!所以应该任随自己能力之所堪任,或多或少布施给他,没有家人或外人之想,平等布施,这样就是布施波罗蜜。若是为了求对方回报,或是期待被施者感恩,就不是布施波罗蜜了,就成为有布施而无波罗蜜啦!因为心中有所求,就没有因为布施而获得解脱功德了,所以就成为有施而无波罗蜜了。心中有所期待时,已经落到我所中了;不但我见没有断,连我所的执着都还在,所以是有施而无波罗蜜,就不是布施波罗蜜了。
“菩萨施时离于悭心”,把悭贪财物的心,借着布施而消除掉,如是布施时才能叫作持戒波罗蜜。所以持戒的定义,在菩萨戒中有较广义的意义;这与五戒、声闻戒是不太一样的。在菩萨戒中,如果有钱而遇到有人来求财,不肯行施就是犯戒,这就是十重戒中的故悭重罪。若能舍弃悭贪之心而行布施,施时绝对不会觉得财物可惜,那就是已经舍掉悭心了,那就是有施也有持戒波罗蜜。若没舍掉悭心,就成为有施而无持戒波罗蜜了。某人非常需要你救济,你把钱财救助他,虽然捐出去时心中拉拉扯扯而有点儿舍不得,终究还是舍了,所以没有违犯故悭戒,可是却成为有布施而无布施波罗蜜了,不能到解脱彼岸,因为悭心还没有舍掉啊!所以布施时得要聪明一点儿:钱出去时就把悭贪也顺便舍了,这才叫作有施也有施波罗蜜、有施也有持戒波罗蜜。
“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菩萨对于来化缘的人都能够忍受,才算是有忍波罗蜜。这几年来的台北街头有个怪现象,常常有人乞求钱财说:“头家!给我五十块。”店家说:“你要五十块钱做什么?”他说:“我要吃卤肉饭。”店家说:“十块钱不行吗?”他说:“十块钱不够吃,不要!”店家还是得五十块给他,他都不愿意多走几家索讨。我也遇到过,有一次有乞丐跟我要钱,我口袋掏出来刚好十块钱给他,他说:“不要。”我说:“你为什么不要?”他说:“不够吃卤肉饭。”只好又别的口袋枢一枢,凑五十块给他,还是得给他啊!连乞讨钱财都懒得多走几家店面索讨,但是菩萨要能忍。一般人听了总是很不服气: “十块钱给你还不要,多讨几家就有五十元了,你还不要。不要白不要,我就不给你。”一般人多数会开口斥责的。但是菩萨不可以开口骂,这种人我已经遇到很多次了,我相信有很多人遇过,但是你要能忍于求者之言。但是也要有智慧作抉择,譬如有人开口说:“请你给我三千块。” “干什么?”“我要去喝酒。”那就不给了!因为那是害他。如果他是基本生活所需,虽然他是有一点贪得无厌,连行乞都懒,希望一次就可以解决几天的生活,却不愿意去乞讨十家、五家;你若忍得下来而行施,就是有了忍波罗蜜。这些法都要现学现用,要能心中无烦恼而得到自受用,才是有功德的人,若是学法而没有自受用,就不叫作功德了。六祖也曾讲过:自受用与他受用合起来就是功德。所以除了要有忍,还得要有波罗蜜;可别弄了老半天,钱送出去了,却是有忍而没有波罗蜜,那就很冤枉了,所以应该能忍一切求者之言。
还有一点很重要:你所布施的财物,应该自己亲手送给受施者,不要托人转交,除非你真的很忙。自己亲手送去,这样才叫做布施的精进波罗蜜;这里面还有因果:如果自己亲手送去,不经过第三者,未来世所得的福报就不会被别人掌控;若是委托别人帮你布施,未来世所得的福报就必须透过被托人才能得到;因为他帮你跑了这一趟路去布施,未来世你该得的福报必须经由他同意,你才可能拥有,所以有一部分是他该得的,而你该得部分还得经过他才能得到。所以护持正法、供养法僧,最好是自己亲手去做,未来世的福德谁都掌控不了你,而且全部是你个人所有,这叫作“手自授与”。若能手自授与,亲自去做,精进而且心无罣碍,这就是布施时既有精进、也有波罗蜜。
布施时以至诚心系念及观察解脱,才可能从布施中获得解脱:第一是解脱于我所的系缚,第二是解脱于我见与我执的系缚,这就是布施的禅波罗蜜。所有财物都可以布施,乃至一切布施都不保留而舍寿都没关系!阿育王就是这样。全都布施完了,所有财产散尽,毫无留凭,这样就能观于解脱,第一、解脱于我所,第二解脱于我见,第三连觉知心、作主心的我消失了也可以,这样就解脱于我执了。菩萨布施时若能如此至心系念观于解脱,才叫作有禅波罗蜜。禅是静虑,又名禅那;能如此做而无怀疑,就是有如实、深入加以探索、观察,因此能至心于此一见地行施而不移动,这叫作禅波罗蜜。至心,并不是意识层面想一想就算是,而是要从意根所展现的思心所中运作出来的,那才是至心;如果只是意识层面的,那是有檀、而无波罗蜜:钱财是布施出去了,可是心里面老大不舍,所以有施而无波罗蜜,就不至心。从深心中确定布施的因果,心中决定不移的布施,是从意根的思心所表现出来的,才是真实的至心。以这种至诚不疑的心,系念解脱、观察解脱;由布施的行为上来系念及观察解脱,才是有禅那、也有波罗蜜。
如果布施时,不论是法施或财施、无畏施,能够不检择一切怨亲之相,平等一体的布施,才是有般若也有波罗蜜。有些人布施时会想:“我想布施到某甲道场去,但是那道场有几位法师我非常讨厌,我还是布施到别的道场去,那里虽然没有我喜欢的法师,可是也没有我讨厌的法师。”这就是选择怨亲之相,这表示他布施时没有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性,而是依止于自己的意识心性,也依止于意识心的喜好或厌恶,这就表示这位布施者的我所执、我见、我执都仍重;如果我见都断不了,我所的贪着都断不了,显然还没有证得实相,此人布施时当然没有般若,也没有波罗蜜,所以佛又开示说:“善男子啊!譬如诸众生起贵心而杀害有情时,这一念贪心之中已经具足了十二因缘;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也是一样,当他在布施时,一念当中也具足六度波罗蜜。如果能够这样,这人在布施时是具足功德庄严,也是具足智慧庄严的。”当众生起贪心去杀害有情时,不论是因为贪肉,或是为了贪众生尸体卖掉的钱财而杀害有情,当他起了一念杀心决定要杀害众生时,为什么一念之中就具足了十二因缘呢?
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具足了戒法。起这一念布施之心而能安忍无失,就是忍波罗蜜;能如教而行,常常起一念施心而施,就是精进不退;能够心得决定而不反悔、也不退转,永不会起悭,这样一念施心的决定不移,这也是禅定到彼岸。心得决定,了知因果,所以一念起心乐于布施,就是懂得实相智慧的人;知道一切因必有其果,因果昭昭不爽,自己种的褔田还得自己收割,别人都抢不去,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起心布施的一念之中就具足六度了,所以能够一念之中具足六度的人,就是有功德智慧庄严的人。所以说,懂得布施的人不要只是在福德上面修,还得要有智慧的修集而修行布施度。
菩萨的布施与世俗人的布施不同,世俗人的布施只有福德而无功德,来世可得褔报,但是于解脱不相应,也与般若实相智慧不相应,所以没有智慧庄严。菩萨一念布施,有功德智慧庄严,因为了知施的因果,所以根本就不去挂念它,反正种在我的心田里,谁也拿不走;既然谁都拿不走,我牵挂它干什么?又何必心心念念想着:“我这一世布施下去,我来世得多少回报。”完全不必牵挂这件事情,所以就得到了解脱的受用,有受用就是功德。菩萨了解这些正理,就是有布施的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布施行了。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菩萨起欢喜心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十二因缘及六度的。懂得这个道理,回家以后好好思惟整理,就不必再回溯:“我来正觉同修会到现在已经修了多少福。”种了多少福田都不必再罣碍了,因为已经了知布施的因果与六度关联了嘛!那你从此以后布施时不但会有福德庄严,还会有智慧的庄严,这就是福慧双修啦!若是没智慧的布施,将会只有福德,来世恐怕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带着璎珞的大象。所以菩萨不但未来世要有福报,可以藉那些福德资粮来利益众生,还得要有智慧来配合,才能究竟的利益众生:要有自受用,也要有他受用,这才有功德。所以菩萨在布施时,一念之中具足褔德庄严,也具足功德智慧庄严。
23、(六波罗蜜品第十八)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人谘问,若不谘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斗称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羞愧耻之德,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施波罗蜜。”:佛先说明布施到彼岸的道理。有很多人努力布施却是不能到彼岸的:有人是不布施而到彼岸的,有人是到彼岸而不布施;也有人又布施又到彼岸,也有人是不布施又不到彼岸的,共有四种差别。佛世尊说:“什么是能布施而到彼岸?善男子!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能不惜一切财物,常常在他人身上作利益事,也常常心中念着想要布施、想要利乐众生;他心中也喜欢布施,只要手里有钱财、食物,就会随有随施,都不管自己钱财或食物的数量是多、或少。”有的人心想:“今天口袋中只有两百块钱,这样布施是少了些,不好意思。”但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计较数目的。有人想:“我今天钱太少了,只有五百块钱,不好意思布施,等我有一万元时再来布施。”可是他永远都不会有一万块钱,这只是悭贪的藉词;菩萨是随有随施而不管数目多少的。
当他正在布施时,对身上的财物从来不会生起轻微之想,因为他知道布施的果报很大。你们禅三过堂时不是同唱“果报无边”吗?我告诉你:真的是果报无边!特别是我们的禅三,当你供养了打三的人,还真的果报无边!因为你成就他们的道业,使他们专心参禅而能开悟明心。你想:供养一个人一世的生活所需,但他是不可能悟入实相的,果报就已很广大了!可是你来供养一次禅三四天三夜,他们有人开悟了,你这个果报还小吗?当然不小!所以过堂时的供养偈还真写得好:“果报无边”。常常有人说:“我只供养一包香菇而已,真的不好意思,别说是我送来的。”但其实不必怕别人知道。菩萨总是对于身上的财物不生轻想,因为只要布施出去就果报无边,怎么可以作轻想呢?
菩萨还有一个法:净施。净施就是不以分别心来布施。布施时不先分别对象的德行:他持戒持得好,我供养了,未来世福报比较大;那个人破戒,我供养了,未来世的福报会比较差。不要这样分别!不管他是持戒还是破戒,他只要是僧宝,你只管供养就对了!如果有在家之人需要布施,你不管他破了五戒或没破五戒,当他有需要时,你就布施。不过这里要交代:谤法、破法者除外。因为谤法、破法者,护法龙天尚且要处置他,你怎可以帮助他?如果他是谤法、破法人,可是他生活饮食有所欠缺,你就救济他,但不可以说:“这十万块钱帮你弘法。”那你就完了,这是破法的共业。如果只是个人戒行上有所亏欠,我们可以不管;若是故意毁谤正法、破坏正法,就只能在生活所需上面救济他,但不能帮助他破法的行为,这个分际一定要分清楚。
接下来还要赞叹布施。如果有一件可以布施的因缘,刚好别人先做了,你就不要抱怨,可以等待下次因缘,随缘就好。有因缘时你就自己做,缘不够时,你就赞叹随喜。别人在布施时,你心中要欢喜,别嫉妒。有的人心态不好,看见人家布施,他心理上有压力:“他比较有钱啦!我一直都没有钱啦!真倒霉!”千万别在嘴里老是讲没钱,不断的讲,讲到后来都讲衰了(大众笑)。真的会这样。不管有没有钱,你要记得赞叹:“某某人啊!你真是功德无量啊!真的是菩萨啊!”欢喜不妒,也有随喜的功德。他行善得福德,你赞叹得功德,藉别人的善事生起自家的功德才是有智慧的人。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在家,菩萨,修学,
相关阅读
- 上一篇:布施的因果之辨证
- 下一篇:布施五法影响未来世菩萨道的资粮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