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菩萨正行>

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23)

[菩萨正行]  发表时间: 2015-08-04 22:3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54、(杂品第十九):“汝意若谓:‘五阴作业,成已便过;是身犹在,业无所依;业若无依,便是无业;舍是身已,云何得报?’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过业,待体、待时。譬如橘子因橘而生,从酢而甜;人为橘故种殖是子,是子根茎叶花生果,皆悉不酢:时到果熟,酢味则发;如是酢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时、待器,得受果报;如人服药,经于时节,药虽消灭,时到则发,好力好色: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虽复过灭,时到则受。譬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无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亡失;是过去业亦复如是,虽无住处,时到自受。是故言:非阴作阴受,亦复不得非阴受也。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无上果。”佛说:“你这外道如果说:‘五阴所做的业,不管是善业或恶业,做完就过去了;可是色身还存在,业过去了却没有所依;业如果没有所依,就是没有业存在;那么舍离了这个色身以后,为什么下辈子还会得到果报呢?’你这外道的说法不对,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已经过去的业,都要等待受报的主体与时节因缘;并不是业造了以后,立刻就出生果报。譬如橘子的种子,它是因橘树而出生,然后才有果实从酸味渐渐转变而甜起来的;人们为了要获得橘子而种下种子,这种子从生根、发芽、长茎、生叶、开花、初结果时都不酸,但是时间到了、果子成熟了,橘子的酸味就发出来了。这橘子酸酸甜甜的酸味,不能说本来没有而现在才有,也不能说没有缘就可以产生酸甜味,而是过去本有橘子果实的种子因缘,加上种种的外缘才有现在这个橘子的酸甜味道。身口意的善恶业也是同样的道理,是由原来的身口意业成为业种以后,再加上许多外缘才能成就业的果报。如果质问说:‘业是住在哪礼呢?’这业住在过去世中,但过去世的业行消失了以后成为种子(成为业报的功能差别)以后,等待时节因缘和受报的身器,就能领受果报了。”
不要把业解释得很玄。有的人说业种时,就在黑板上一点、一点一直点上去,这样形容业种。这里把业种为大家简单的说明,给它一个直接的名称叫做势,就是势力。势力,若以物理学的名称来讲就叫作惯性。惯性: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在太空中,动的永远继续动,转圈圈的永远在转圈圈,所以地球一直在转。但地球转速会变慢,因为有空气、有水而产生阻力,所以它渐渐会慢下来的,在理论上是这样。但什么时候才会慢下来?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与水而产生阻力,地球自转是永远都不会变慢的,这就是惯性。当业行正在进行时就叫做业,做完了哪里还有业?但是做完之后会成为一种惯性。就好像在太空中丢一个东西出去,这东西离手之后就永远一直不断的动,永远不会停下来,直到它直接或间接的遇上了别的物体为止,原来的动势才会终止或被改变;所做的业已经过去了,可是造业的势力|——一种习惯性——将会恒常不断的存在着。同样的,往世造的身口意善恶业已过去了,可是那个惯性势力会继续存在,这就是业种。
譬如往世好几世常常当刽子手,当惯了以后在今生投胎成为一个女人,可是她看见每一个人时都会不自觉的先衡量对方的脖子。她亲口告诉我,说她看见每一个人时,都会先衡量那个人的脖子好不好砍(大众都笑)。这就是业:惯性的势力。所以业行虽在往世已经过去了,但那个势力还在;所以无量世以来都很喜欢吃众生肉的人,不管去到哪里,他看到众生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牠可不可以吃?好不好吃?”这就是业的种子——业的功能差别。
业虽然在过去世消灭了,但势力还是存在的,可是必须“待时待器,得受果报”。要等待业种成熟受报的时节因缘到了,还要等待报器——受报的工具——下辈子得到的五阴,由那个五阴去受报,成为异作异受。譬如往世的五阴造了人天善业,应该往生欲界天受报;可是因为你发了愿,愿意在人间继续修学佛法、利乐众生,所以不受天报,过去行五戒十善所应得的欲界天身果报,时节因缘不成熟,所以报器的欲界天身因缘就不具足,往世的天业就不受报。所以业缘纵使成熟了,来世想要受报也得要待时及待器。器就是器具,我们的色身就是修道的器具,所以才叫做道器,同时也是受报的器具。蚂蚁、蚯蚓都不是道器,牠们不能修道,纯粹是受报的器具。同理,业的果报得要待时待器,才能受果报。佛说:“譬如有人为了身体有力气,就吃生酥、熟酥、醍蝴或上妙好药,或者希望色身更加健康而吃补药,要经过时间,譬如三天、五天、十天、半个月,经过一段时节以后,才能变得很有力气、很强壮;那时补药或醍蝴虽然已经消灭而不存在了,但是时间到了,也就是累积到一个程度以后,补药功能就发出来,有了好力与好色;身口意业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业行做过而灭失了,但是复世受报的时节因缘到了,受报的器具色身也有了,就会承受善恶业的果报。”
最后佛讲了一个譬喻:“就好像小孩子年纪还小,他学走路、说话、吃饭,虽然所学的都是念念生灭,不断的过去、不断的消失,他所学的这些有为无记业并没有住处,但是一直到他年老百岁时,照样还会走路、吃饭、说话,这些无记业的种子并不会消失掉。同理,往世所造的善恶业也是一样,虽然已经消失而没有住处,但时间到了、因缘成熟了,就会自己去接受果报。由于这个道理,所以说:不是五阴作、五阴受,但也不能说离开五阴而有受、有作,所以不能说不是五阴作、五阴受。”
虽然过去世的五阴不是这一世的五阴,称为异作异受,但又同样是五阴所作五阴所受,所以也是即作即受。而且每一有情也有能来到这一世的部分,譬如意根:过去世的意根被意识引导而反过来主宰着意识去做种种善恶业,过去世的意识能分别而使意根完成了那些善恶业;转生来到这一世,意识与色身虽然不同,意根却仍然相同而在受报,所以既非即作即受、也非异作异受,是即作即受、也是异作异受。佛说:“如果能了了通达这个道理,那你未来就能获得无上果。”事实正是如此,所以不管谁对我说即作即受,我都说错;他改口说:“那就是异作异受。”我说:“那也错。”他又说:“再不然,就是即作即受、也是异作异受。”我说:“那也错。”因为他都会有破绽,我都可以破他,只因为他没有通达;但是我若只讲一种即作即受,他也不能破我:我只讲异作异受,他也不能破我;我说即作即受、异作异受,他也无法破我。这就是因为通达的关系,就能把即作即受从这一方向讲,把异作异受从另一方向讲;非即作即受、亦非异作异受,再从另一个方向讲;也可以再从另一方面讲即作即受即是异作异受。如果你能通达,而且是了了的通达,那你就获得无上的菩提果了。
55、(杂品第十九):“善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吝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悭垢。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从布施来说种种法。佛说:如果有人对于自己的色身、生命、财产有悭惜之心,吝啬而不肯布施,这就叫做悭。护惜悭——一直照顾悭心——增长不肯布施的悭心,他就不会产生怜愍心,他总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我要把财物留着,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他以这个理由而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若不是最好的福田,他就不肯布施。可是等到有一天终于找到最好的福田了,譬如真正妙法,而且是八地、十地菩萨大菩萨主持的道场,他却又出生了悭心,又在那大菩萨身上寻找过失:“这位八地菩萨怎么冬天还要穿衣服?怎么夏天还会流汗?他为什么也要吃饭?吃了还要去拉!这叫八地菩萨吗?有问题哩!”寻求菩萨的过失了。然后又想:“听说八地的在家菩萨自己应该很有钱,可是他虽然什么都能舍,又能教人家舍财布施,但为什么不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妻、子全部捐出来?”人家大菩萨已经捐五亿、十亿元了,他觉得还不够,还说菩萨剩下的两百亿元都要全部捐出来,说是这样才够,才算是大菩萨,就想:“我看这个菩萨好像也不是真的八地菩萨。”求菩萨的过失了。
然后又观察自己准备布施的钱财:“哟!我这十万块钱是很辛苦赚来的,为什么就这样去供养他?”又不愿意供养了。后来就因为这个缘故,下一世想要赚个十万块钱还真的很困难,所以后世就“为之受苦”啊!或者终于遇到大福田、良福田,他却说:“布施没有果报,没有未来世得到多少倍回报的事,也没有布施这件事,也没有接受布施的人,因为统统是无常,我何公布施?所以他也不必接受我的布施,都是冉常,反正他得了我的钱财,他还是会用掉。”就这么讲,其实目的是护惜自己的妻、子、眷属,目的只是为了累积钱财,想求得富有的名声;所以看见财物多了就生欢喜心,总是把财物当作是常住不坏的,这个人就叫悭垢之人,悭贪而又心行污垢。这个垢就是烦恼,能染污诸众生的心;就由于悭心因缘,对身外之财尚且不能布施,何况出于自己身上的内财?
有智慧的人行布施行,他的布施是没有所求的,不是为了求报恩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求完成某件事情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护惜悭贪的人,希望悭贪者能守住财物而布施;也不是为了求下一世出生到天上,或保持在人间受乐而布施。常常有人是为了下辈子日子好过而布施,有人则完全是为了种福田而做布施,布施的目的只是种福田,想要未来世继续很有钱,所以才会有一句话:“福田可以不种,却不能造恶业。”这句话本来听起来是好的,但是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句话就变成不好的意思了:这就是求有的心态。他布施的目的是为了种福田,求后世有大福德。可是有智慧的人布施,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求后世的三界有快乐,也不是为了想要获得善名流布在外,纯粹是为了求证菩提、利益众生。
有人布施是为了求好名声,古人说:“百金买屋,千金买邻。”他是“千金买屋,万金买名”,就是为了成就善名,有智慧的人不这样做。菩萨也不是畏惧恐怖落到三恶道受苦而求人天之乐所以布施,也不是想要使某人的某件事情成功而做布施,不是为了胜过别人而布施,更不是因为钱财已经失掉了就当众说是布施了;其实失财与布施不同,他安慰自己当作是布施,但仍然不是布施,而是另一个因果。有很多人被偷了、遗失了财物说:“就当作布施了。”但其实当不过的。因为你若被偷,偷者未来要偿还你很多倍,所以你不是布施,因为你没有直接或间接表示布施的意思;所以他得到的财物不是接受布施而有,是偷窃而有;除了未来世要偿还多倍以外,还有窃盗的性罪存在,来世要往生三恶道;所以你自己口说布施,仍然抵不过他的窃盗罪。如果有人失窃财物而说是当作布施,那就是为失财而布施。
布施时也不该因为家中某一类财物太多而用来布施,因为这意思不一样;假使某种财物太多了,仍然应该以至诚心而布施,千万别在心中想成“财物太多了、不想要了”所以布施出去,这会牵涉到布施的来世因果,所以不以多有而行布施。也不为不用而行布施,有人布施是因为某种财物他用不着,所以把它拿来布施,用得着的就留下来不布施了,那就是为了不用而布施,智者不为不用而施。菩萨也不可为家法而施,有人是因为历代都是修善之家,家法规定:早上起来必须洒扫庭除……等等,其中有一样是每月必须布施几次,这是他的家法。有智慧的人不是因为家法规定必须布施而做布施,而是因为乐于行施、乐于利益众生。也不为亲近某人而去布施,因为那是有所求,不是为利益对方。所以有智慧的人行于布施行,他是为了怜愍众生受到苦难,也是为了想要让别人获得安乐而布施,也是为了想要使别人跟他同样的见贤思齐而生起布施心的缘故,也是因为布施是圣人本来所应该修行的法道,也是为了想要破坏种种烦恼的缘故而修习布施,最后更是为了想要证得涅槃而断三界有的缘故而布施。
或许有人会说:“奇怪!布施与涅槃也有关系?”有啊!有人对色身执着,有的人对行阴执着,乃至有人对识阴执着,这五阴中的每一阴都无法断除;请问,他如何能灭除十八界?灭不了十八界,又如何能入涅槃?有的人十八界死不掉,所以他参禅时是要寻找如来藏的,结果找来找去始终只能找到意识心的变相,都不能舍离十八界。他不能舍十八界,找到很多种的如来藏都只是意识心的变相,譬如说离念灵知,也是意识心的变相。这样就永远证不到涅槃的本际,所以要能舍,才能证得涅槃的本际;这就是布施我见、布施我执、布施我所。身外之财是我所的执着,认定全部五阴常住不坏或认定其中一阴常住不坏,譬如取离念灵知识阴而认定为常住不坏,就是我见;执着五阴中的某一阴或十八界中的某一界为常住不坏法,就是我执;我所执、我见、我执都灭掉了以后,才能取证二乘涅槃。假使能把我所执、我见都布施了,才能证得如来藏,而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现观涅槃的本际。现观了涅槃本际的本来无生亦无死,就方便说是进入涅槃的本际了,就是与涅槃本际同在一处的菩萨,这就是“为入涅槃断于有故”而行布施。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在家,菩萨,修学,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