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菩萨正行>

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14)

[菩萨正行]  发表时间: 2015-08-04 22:3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如果看见有人来求乞,我们应当善观察,知道他所需要的是什么财物,随他所需而送给他,不需要等到他开口。如果有亲友很穷、或者负债累累,借不到钱而来找你,那你就三千、两千元送给他,让他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要等他开口。有人面子薄,不好意思开口;甚至于有些人面子薄,想借一些钱,可是嘴还没张开,脸就先红了,你就不必让他难过,先送给他。也许有人想:“钱财要送给人家,还得要这样委屈自己。”但是佛说:“不等待人家开口求,你就布施,这样后世可以得到无量倍的果报。”有这种好处给你,而你布施的钱财不多,只是二、三千元而已,但是未来世得无量倍的果报,所以应该不待求即施。
34、(杂品第十九):“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吝,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复有下者,见来求者,颦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瞋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善男子!又复下者,常为贤圣之所诃责;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施主有三品,就好像喝酒的人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就像李白,喝了酒变成诗仙,写起诗来非常飘逸自然;中品人喝醉了就睡觉,不打扰别人;下品人喝醉了可就大吵大闹,令人厌恶,所以说酒有三品人。如是,施主也有三品:下、中、上三品。
先讲下品施主:假使施主不信业果,不信布施善业在未来世会有善法果报,所以深心中悭吝贪着,恐怕财物会因为布施而无余存,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就起瞋心;虽然他不一定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心中却认为:“你这个人障碍我累积钱财。”生起瞋恚及障碍之想,这就是下品施主。另一种人虽然相信布施有因果,可是对于财物太悭贪,恐怕布施财物会布施完了,自己没得用,所以看见有人来求财时,他虽然心中不气,可是却生起舍离求财者的心,希望不要再见到来求财的人,这是中品人。还有一种人,他深信布施的业和果报,所以对财物不生悭吝之心,观察财物是无常,带不到未来世去,所以看见有人来求时,如果有财物能施给求财的人,心中就很欢喜;如果没有财物可以给对方,他心中就很愁恼;所以他就以自己的力量去帮求财者求得财物,给那个求财者,这个人就是上品的施主。请问诸位:你想要当上品施主、下品施主、还是中品施主啊?这可得要自己斟酌了。
还有一种下品施主,看见有人来求财物时,他就把脸转到别的方向去,不看来人。如果来求财的人说:“你怎么都不理我?”他就加以毁辱,这就是下品施主。还有中品人,当别人来求时,他也布施了,可是布施时是抱着轻贱之心、不敬之心,轻视对方:“你就是这么穷,还得要我来布施。”这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人,看见人家来了就知道是要来求财的,没等到对方开口就先布施了,并且布施时是以恭敬心来给与,这就是上品施主。有智慧的人会想:“既然总是要给,何不给得爽快一点!”既然给了又责骂、轻视人家,对方回去以后可能一点人情都没有了!既然要布施出去,不如留着一份人情在;布施以后竟然没有人情,那不是很愚痴的作法吗?所以看来还是应该要当上品人。聪明人一定要当上品人,明知道他来了就是要钱,明知道你非得要三千元才能满足他,就不必等他开口,见了就先递过去,欢欢喜喜给他,他也好记住你这一份人情。布施了以后,你心中就不必去想有没有人情,反正人情一定在。人情在了,你再去想有没有人情,那不就是多此一举了吗?就像吃过饭、肚子饱了,就不必再去想:“我已经很饱了。”这样就有布施波罗蜜了,就是上品人。所以布施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心态,不然的话,为了求解脱而去布施,反而被布施给绑住了。
接下来还有三品:还有一种下品人是为了现世的果报,所以去布施,比如拿钱来买好名声,这就是为了现世的果报。若是为了利益某一个人,希望他来年可以提升自己的职位,这就是现报而施,都是下品人。还有一种人是为了后世的果报而布施,譬如他听说布施给一条狗,比如布施一条香肠,来世可得一百条香肠,他为了来世的后报而布施,这就是中品人;若不是学佛人,能为了求来世果报而行善,也是很好的,所以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人,他根本不在意现世有没有回报,也不在意来世的回报,纯粹是因为是悲心,怜愍众生穷苦,所以愿意布施;他不是求报而施,所以是上品施主。
还有一种下品人,为了报恩而布施,比如以前有人帮助过他,所以他现在一帆风顺,为了报恩而布施给恩人——报恩田;这是报恩而施,不是为了悲心而主动布施的,所以是下品施主。还有中品人是为了业果,是为了下辈子能获得大福德果报,或是为了消除上辈子所造的恶业,所以这一世去布施,这些都属于修善业或除恶业而布施,这是中品施主。还有一种上品人,他是为了法藏,是为了修集福德资粮成就菩萨的道业而布施的;因为菩萨的道业与解脱道不同,菩萨的道业是属于佛菩提,佛菩提道业的法藏修证,每一阶段都需要有许多福德资粮,越往上修越要更大的福德资粮;所以他是为了法藏而布施的,不为求世间果报而布施,所以是上品施主。这样看来,如果说人家有恩于你,而你不肯去回报布施,那就是连下品人都不如了,因为下品人还肯为了报恩而施,可是有恩于你的人,你若都不回报,那就连下品都排不上了。
还有一种下品人,他是畏惧上位的人势力比自己大,所以不得不去巴结,这种布施是下品。还有一种中品人,他不是为了巴结对方,因为对方跟他是平等的,他只是为了与对方结善缘而去布施的,这是中品人。如果是上品人,他不选择亲人或是怨家,平等看待而布施,所以是上品人。还有一种下品人,人家来求,他明明有钱财,却推辞说:“我没有钱啦!我穷得很!”口中说没有,这是下品人。中品人其实有很多钱财,人家来劝募善事:“你布施一万元好啦!”他说:“唉呀!我没那么多钱啦!我布施五千块好了。”这就成为中品了:多财言少。还有上品人,有人来劝募:“你布施一万元好不好?”他想:“这件事情很重要,一万块元可能太少了,我捐十万元好了。”少索多与,是上品人。
一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人,本是下品施主;但是还可以再分成三品人:最下品人看见有人来求他布施时,他就心中生起恶劣心,又起瞋心责骂对方,这就是下品中的下品人。下品中的中品人,看见有人来求财时,他不会起恶心、起瞋心骂人,但是他会直接说:“我确实没有钱,没有财物可以给你。”直接明说没有财物可以布施。下品中的上品人,他没有财物可以布施,可是看见人家来求时,他对自己没有钱财可以布施,觉得很惭愧,因此心中生起忧愁烦恼来,希望自己有钱财可以布施。没有钱财可以布施的下品人,以这些不同的心态与作为而再分成三品。
佛接着总结说:下品施主是常常会被贤圣所诃责的。所以我们有时会说:如果是真正修菩萨行的人,不可能一穷二白,连一个小布施都做不出来。从来都不布施的人,或者说来到正觉讲堂一直都不护持正法的人,来学了三年妙法竟然都没有护持过一毛钱,这太荒唐了!菩萨绝对不可能穷到每天买一包凉水的十元、十五元钱财都没有。如果每天省下一包凉水钱,一个月下来也有几百块钱,总是能多少护持正法的;只要有心,不可能完全没有能力护持的。在台湾不可能有穷到这种状况的人,如果真有穷到这种状况的人,一定不是菩萨行者。菩萨行者不论初学、久学,过去世对布施都很习惯,这一世怎么会一穷二白呢?如果有正当的职业,纵使每天花一包饮料钱都觉得很奢侈,不然一周买一瓶饮料来喝,总也会有的;把这钱省下来,每个月也可以布施几十元、一百元吧!可是三年共修下来,一毛钱的护持也没有,义工也从来都不做,这样的自了汉,根本不是菩萨心性的修行者,要求我录取他去参加禅三,那我可真对不起别人了!人家既做义工又护持正法,我没录取他,却录取那个自了汉去,真正对不起别人!可是我绝不能做对不起人的事。所以下品施主是表示他从来没有布施的习惯,连护持正法都不肯了,何况去布施给众生?更难了!当然这种人一定常为贤圣之所诃责。我们会说这种人还没有菩萨性,这样说他,就是诃责。
如果是中品人,他会布施的,虽然有时布施不很情愿;贤圣们看见这个人布施时不情不愿,觉得他没智慧,所以就会怜愍他;因为怜愍的关系,有时偶尔也会给他一个布施贤圣而得大果报的机会。如果他逮到机会布施了,可能就有因缘证悟实相。另外一种人,一切贤圣看见了都欢喜,因为他真是菩萨种性,不会吝借钱财,每遇到正法都会不遗余力的护持;所以贤圣们总是会想办法帮助他,看他有没有证悟的因缘;就算没有很好的因缘,也会制造一些小因缘给他,帮他悟入,一切贤圣都是这样的心态。当你证悟了以后,也会有同样的心态,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这样的想法,一切贤圣乃至诸佛都是一样的想法。诸佛不会因为你供养很多黄金,祂就起欢喜心。你供养祂,祂起欢喜心,是因为看到你的菩萨性已经发起了。为了你的菩萨性发起而生欢喜心,不是为了你供养的黄金。你供养三大牛车的黄金,祂也用不着。譬如佛陀早期也是住在山洞中或树下坐着过夜的,后来有人供养精舍了,才住在房屋里。不论是在山洞或在树下坐夜,或在精舍中坐夜,佛都不在意,所以不是因为有人供养大量黄金而欢喜,是因为看见供养者的菩萨性生起了所以欢喜的。佛告诉我们上中下三品施主,目的就是指示我们:想要成就菩萨的道业,成就佛果,应当要明白布施的真义;应当以上品施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成佛之道就可以快速的成就。如果都是以下品施主的方式在做,成佛之道得要具足三大无量数劫。若是上品施主,可以长劫入短劫,修证佛道可就迅速多了。
35、(杂品第十九):“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谘受正教。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佛开示说:“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修行布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心中很清楚知道财宝及种种物品都是无常的缘故,因为只有一生能使用它,无法带去未来世。为了使众生出生欢喜心的缘故,为了怜愍众生的缘故,为了坏除自己悭心的缘故,为了不求索后世果报的缘故,也是为了想要庄严菩提的缘故而布施。所以菩萨一切财物布施了以后,也不产生悔恨之心,不考虑布施以后财物会丧失殆尽,也不轻视自己的财物是不好的、轻微的,也不轻视自己布施的一切身行,不观察时节因缘,也不观察来求布施的人身分高低。常常心中念着这个求乞的人生活难过,就好像已经饿了很久而心中只想着食物一般的急迫。这个善男子能够这样体谅求乞者而布施,他就懂得亲近善友,懂得前往谘问、接受正法的教导。凡是有看见来求布施的人,总是会心生欢喜,就好像家中失火时能把财物救出来,是非常欢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家里失火而能迅速把财物救出来,你的财物损失就减少了。我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譬喻呢?因为三界就是个火宅,你的财物如果一直留在身上,舍报了也带不去未来世,就等于被大火烧掉一样。”
你把带不走的财物拿来布施,下辈子不但回到你身上,而且还能增加很多孳息,那就好比从火宅中把财物救出来。所以布施就是把钱财分散到很多地方收藏起来,来世就一一收回来。有智慧者应当这样想:今天布施了食物给一条狗,未来世会回收一百倍。佛在前面有说过:为什么布施以后来世得财?因为受施者是田,因为布施者是施主,因为布施的是财物,所以未来世就一定有福德果报。把财物抓在手里,死时全部不情不愿的交给子孙,或者欢欢喜喜的交给子孙,结果是子孙一世很好过,但下辈子的你很难过,因为此世不行施的结果就是来世无福报,你到底要哪一种?所以我的看法是:一部分留给子孙,一部分布施出去。这样也对得起子孙:“我有留财物给你,没有全部布施出去。”我总是有留给你,就算是你来要债的,我这世把债还清了。但是我又有部分布施出去了,布施出去的财物,就成为未来世行菩萨道的世间资粮,来世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办道,这不就是“如失火家得出财物”吗?以后布施时要记得佛这个开示:“财物布施出去了,我已经把部分钱财救出火宅了,下一辈子还是我所有的。”若能这样信受而记住,一定会生起布施的欢喜心:“布施了以后欢喜赞叹,说财物留在身上会有很多的过失。”不如把它留到未来世,生生世世修菩萨道时都有资粮:每一世修集很多的福德,每一世都用一点点;再继续布施修集更多的福德,继续每一世只用一点点;一直滚雪球滚下去,福德的增加速度就变得很快,想要成佛,不快也难。这就是说,布施要“如失火之家得出财物”一般的欢喜,要赞叹布施,也说财物留在身边有许多过失。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在家,菩萨,修学,佛法,第一,要务,布施,在家,菩萨,修学,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