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65、见宝塔品(二) 正光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光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的弘法节目,这个主题名为“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是依据 平实导师所著的《法华经讲义》这本书来加以说明。今天继续前一集的子题“见宝塔品”。

前一集已说明第一个重点,那就是多宝如来永远处于这个七宝塔中,永远不停地游于十方世界,也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在一切有情的五阴身中,不断地在三界及十方世界中流转。这里的 多宝如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指真实的报身佛的 多宝如来,往昔曾发愿:“如果有十方诸佛演说《妙法莲华经》时,祂就会前来听法,来为演说《妙法莲华经》的佛陀作证明。”第二种说法,这个多宝如来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也可以称为自心如来、自心弥陀、自心多宝如来等;祂在一切有情的五阴身中,不断地在三界及十方世界中流转。然而一切有情的五阴烦恼身中,也就是《妙法莲华经》所开示的七宝塔,在这个七宝塔中,有一个真心如来藏,祂就是自心多宝如来。由于众生无明的缘故而造作诸业,导致众生的自心多宝如来不断地出生有情的五阴身,也就是七宝塔,不断地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生死。

接下来谈第二个重点,供养诸佛真的很稀有、很难得,可以培植大福德。这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供养诸佛真的很稀有、很难得;第二个部分,供养诸佛可以培植大福德。首先谈第一个部分,供养诸佛真的很稀有、很难得。为什么?这是因为诸佛出现于世,不是经常有的事,正如 世尊在《长阿含经》卷4的开示:【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也就是说,诸佛的出世并不是经常有的,往往要经过很多劫、很多劫以后,才会有一尊佛的出现。所以经中才会开示:诸佛的出世,犹如优昙钵花一样,要经过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才会开花,显然诸佛出世真的很稀有、真的很难得;如果有机会值遇诸佛出世及在座下修学佛法,应该要以稀有心、诚恳心、恭敬心等心来供养诸佛。

又,世尊在《佛说佛名经》卷8也开示,过去七佛出世的时劫很长,其经文如下:【舍利弗!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如来,过去三十劫,有佛名尸弃如来,彼劫中复有毘舍浮如来,自此以后无量无数劫,空过无有佛;至贤劫中有四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我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过去很多劫以来,才经历了七尊佛,这七尊佛包括了 毘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毘舍浮如来、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及过去两千五百多年前出世的 释迦牟尼佛。这告诉大众:每一尊佛出现于世,真的很稀有、很难得;如果能够值遇诸佛而在座下修学佛法,应该要以稀有心、诚恳心、恭敬心等心来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值遇诸佛而不知道供养诸佛,不仅是入宝山空手而回,而且修学佛法会很慢;既然修学佛法会很慢,那么要成就佛道的速度当然也会很慢。别人是化长劫入短劫,以一年、一月、一日、一时、一秒等来过一个大劫,以此来缩短三大无量数劫,其成佛的速度当然会很快;反观自己却是以一个大劫,来过一个大劫,如是过三大无量数劫,其成佛的速度当然会很慢。

接下来谈第二个部分,供养诸佛,众生可以培植大福德。为什么?这是因为诸佛本身是大福田,堪受众生的供养,正如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的开示:【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佛已经很清楚开示,众生布施给畜生尚且可以得到百倍报,更何况是供养诸佛,众生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无量报!既然已经知道诸佛本身是大福田,那么就要去探究:为什么诸佛本身是大福田,堪能接受众生的供养?这是因为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所累积的广大福德,所以堪能接受众生的供养。在菩萨道修行中,有五十二个阶位,菩萨要一一经历,最后才能成佛。这五十二个阶位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于成就妙觉位,成为一生补处菩萨,最后于因缘成熟时诞生人间而成就佛道。

在十信位中,就是在培植菩萨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乃至于具足信心之后才能发菩提心。正如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卷2的开示:【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护法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马鸣菩萨已经很清楚开示:一者,在十信位中,所培植的是对佛法僧三宝的开示能够心得决定而不改易,不仅深信因果,愿意行十善业道,而且厌恶生死轮回而求无上佛道。二者,十信位的满心,要经过一个大劫、乃至于一万个大劫才能成就。也就是说,菩萨在十信位中,不仅要深信因果,愿意行十善业道,厌恶生死轮回而求无上佛道,而且还要值遇诸佛菩萨,加以承事、供养;像这样子要经历一个大劫、乃至一万个大劫,才能满足十信位的功德与福德,才能发菩提心而转入十住位中。

或许有人会问:“菩萨满足十信位,真的要经历一个大劫、乃至于一万个大劫吗?”答:真的是如此!真的要经历很久的时劫,才能转入十住位开始实修。岂不闻 佛在《金刚经》的开示:【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已经很清楚开示:一者,如果不是在诸佛座下承事、供养来培植大福德,想要对 佛的开示产生信心,真的很不容易。二者,想想看,对 佛的开示产生净信,以及承事供养无量千万佛所,则需要经过多久的时劫才能成就?显然不是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成办的!所以说,要满足十信位的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少者要经过一个大劫,多者要经过一万个大劫,才能圆满十信位的功德。

三者,当菩萨圆满十信位以后发菩提心,当然会有大福德来庄严其身,这里有两个真实的例子可以来说明。第一个例子,在《杂譬喻经》卷1曾开示:有一位长老比丘是阿罗汉,其座下有一沙弥。有一天,这二人出门,沙弥心里想着:“应该要发心行菩萨道。”阿罗汉知道沙弥心之所念,于是告诉他:“衣钵拿来,你走前面。”走了一会儿,沙弥心里想着:“菩萨道难行,还是不要行菩萨道了!”阿罗汉知道沙弥心之所念,于是告诉他:“衣钵拿过去,你走后面!”如是进退的情形各有三次。沙弥百思不解,于是请示阿罗汉,阿罗汉则说:“你在菩萨道有三进三退,三进时,衣钵我来背,让你走前面;三退时,衣钵你来背,让你走后面。为什么?因为菩萨发菩提心,其功德超过度满三千世界所有的人成为阿罗汉。”第二个例子,在《贤愚经》卷3中有一个真实例子,那就是贫穷女难陀,因行乞多日所得一文钱,以此来买油灯供养 世尊,并于供养油灯时发菩提心。隔天就被 世尊授记:“于来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可见值遇诸佛及供养佛,其所得的福德真的很不可思议、真的很大。

综合十信位的内容及真实例子可知,菩萨圆满十信位就已经有大福德来庄严了,更不用说菩萨于后更发菩提心来求无上正等正觉,当然有更大的福德来庄严其身了。当菩萨圆满十信位及发菩提心以后,转入十住位中,就要开始行六度当中的第一度布施度来行三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为什么菩萨一开始要行布施度呢?因为菩萨开始行布施度时,有下列四种利益:那就是舍悭贪,与众生结善缘,培植菩萨未来生活上的福德资粮,以及培养菩萨的菩萨种性。菩萨布施钱财等时候,就是将自己执著而不想布施的钱财等物布施出去,不就是舍自己的悭贪吗?当菩萨在作种种布施时,不就是与众生结善缘吗?如果菩萨不与众生广结善缘,菩萨又如何于未来来度有缘的众生呢?如果菩萨不作种种布施,尤其是财施的部分,菩萨就没有未来的生活的福德资粮来过日子,又如何来行菩萨道呢?如果菩萨每日为五斗米折腰,显然这位菩萨不是久学菩萨,而是新学菩萨,修学菩萨道的时劫很短,犹待他去圆满布施度的福德,未来才不会每日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烦恼。

当菩萨在行布施度时,也就是在培养菩萨的菩萨种性,也就是菩萨所作所为都是在利益众生,不是在利益自己;然而菩萨在利益众生时,无形中也是在利益自己。如是菩萨上求佛道的利己,下求利益众生的利他的种种行为,就说菩萨有了菩萨种性,已经在行菩萨道了。然而这样的菩萨种性不是本有的,而是要有众善业因缘来促成、来成就的。正如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1的开示:【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狮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狮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佛开示一切众生本来就没有菩萨种性,是透过种种善业的因缘来促成的,才能发起菩萨性;所以说,有菩萨种性的菩萨真的很稀有,也很难得,说得上是稀有动物。

当菩萨以如是三施去行布施度及圆满以后,才能转进六度当中的第二度持戒度。当菩萨转入持戒度时,对 佛所开示的种种法已有信心,又于布施度如实去实施以后,他知道想要成就佛道,必然要受菩萨戒,因为没有不受持菩萨戒的菩萨,也没有不受持菩萨戒的佛。当菩萨了知这个道理以后,他就会去寻找善知识去受菩萨戒、持菩萨戒,去圆满六度当中的第二度持戒度。菩萨受持菩萨戒时要注意的是,传授菩萨戒的人,他的菩萨戒体到底在不在?如果传戒的人的菩萨戒体已经不在了,纵使他传戒了,受戒的人也没有得到菩萨戒体,等于是白传了、白受持了。如果传戒的人是明心的菩萨,乃至是地上菩萨,其菩萨戒体在,这样的传戒才是有效的,受戒的人才能得到菩萨戒体。

当菩萨受持菩萨戒以后,就圆满持戒度,转入第六度当中的第三度忍辱度。当菩萨在修忍辱时,一者,对菩萨戒的开缘与遮止要忍受。在菩萨戒中其遮止的部分,譬如不杀生等,菩萨就不要违犯;开缘的部分,如果有利益众生的事,就算违反菩萨戒,那是可以开缘的。如果菩萨不知道菩萨戒的开缘与遮止,持菩萨戒一定会很痛苦;为什么?因为菩萨被事相的戒条所拘束,不知变通,当然会很痛苦。二者,在事相上,要忍于世间人的毁谤等,即菩萨要有众生忍。不仅如此,对于善知识所说的闻所未闻法,譬如对于真心本来无生以及一切法本来无生要安忍,也就是菩萨要有无生忍、无生法忍。如果菩萨不能安忍于众生忍、无生忍、无生法忍,想要圆满第三度的忍辱度是不可能的。

也由于菩萨能够安忍,有了福德来庄严,才能圆满第三度的忍辱度,因而转入六度当中的第四度精进度。菩萨于精进度时,心不放逸,譬如对于世间相的观心、制心、净心,修惭愧、修六念、持戒等心不放逸,一直到精进度圆满以后,转入六度当中的第五度禅定度。当菩萨转入禅定度,于禅定的修行过程中,当然要知道如何安住及转进等,这时就要有安静的地方去作思维整理,去实证禅定,来完成止观的修行。

然而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修禅定真的很不容易。正好正觉同修会有无相忆佛拜佛法门,能够修动中定;也就是在行住坐卧的四威仪当中,都有定力来庄严,迥异于诸方大师所修的静中定,因为他们所修的定,仅在打坐时有了定力,下了座以后没有多久,定力就消散了,更不用说在其他威仪当中都有定力来持身。如果大众能够依止正觉同修会所说的法门如实去实行,浅者有欲界定,深者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必然能够降伏烦恼、心性调柔,有福德来庄严,未来证悟时必然能够将烦恼断除。如是菩萨勤修动中定的缘故,必能圆满第五度的禅定度,因而转入六度当中的第六度般若度。

说到这里,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敬请各位菩萨下集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6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