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二)

109、菩萨宣讲《法华经》之安乐行处(三) 玲子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玲子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视频弘法节目,目前导读的主题,是以 萧平实导师著作《法华经讲义》为蓝本。

我们接续上一集所说,菩萨戒跟声闻戒完全不同,只有依如来藏而受之菩萨戒,可以陪着我们一直到达佛地;声闻戒却只能陪五阴身这一世,所以声闻戒是才一舍寿戒体就不在了,那这样的戒能够陪着菩萨修行到达佛地吗?不行。只能陪一世而已,所以应该是属于别解脱戒。而且,若要是依照声闻律去行菩萨道,三大阿僧祇劫之中,很多地方都会窒碍难行,使菩萨们无法具足修行菩萨道。如此,我们再说一个事相问题。如果有一位居士舍寿时,请求一位法师帮他剃度,帮他授戒,请问诸位:这位舍寿居士的僧宝身分成不成立?不成立。因为声闻戒只有一世受,是依五阴身存活而受,那他是死了再受,根本没有戒体啊,完全没有!显然那位法师及居士,都还不懂声闻戒是尽形寿受,不是尽未来际受。

同时,菩萨戒判定犯戒的依止,是依造作者之“根本、方便、成已”的事实状况,来判定方便与成已究竟是罪或是功德,全看根本与所作的事实。若是所作的方便、成已都显示出当初是救人;救了很多人,当然得依根本来确定是功德或是罪恶。菩萨律是这样的,我们才有办法行菩萨道直到成佛;而这个尽未来际受的菩萨戒,会陪着我们一直到成佛。戒律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是从菩萨行的因地一直到佛地都不会改变的。所以真正有证果的声闻人,一定不敢否定菩萨戒,也不敢推翻菩萨戒,更不敢用声闻戒来规范菩萨戒。只有贪著小乘三藏的学者,没有真正悟入大乘法而只是解悟的人,才会尊声闻律来贬菩萨戒。

接着说小乘三藏的论,声闻人结集的《阿含经》中说是“杂藏”。经藏、律藏、杂藏,叫作小乘三藏。比方说《俱舍论》所说,只在声闻法解脱道范围内涵,谈不到菩萨藏第一义谛,也不可能违背菩萨藏,否则就一定会违背佛法解脱道的正理;有真实开悟且具备道种智的菩萨,才有能力作这样的判定。所以说,贪著于小乘三藏的学者,即使在善知识帮助下明心了,当他不肯被大乘善知识摄受的时候,他会以声闻律来规范菩萨律,也一样会用声闻藏来破菩萨藏。

最后作一个小总结:为什么要远离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呢?这就是指远离“僧衣崇拜”。僧衣本身没有过失,示现声闻相的菩萨们也没有过失,问题出在僧衣崇拜的人本身心态的问题。崇拜僧衣的人有两类:一种是他自己穿着僧衣,另一种是没有穿僧衣的信徒。问题在于声闻凡夫僧们认为佛法就只有解脱道,最高只能证阿罗汉果,阿罗汉就是佛。所以他们认为“只要穿起僧衣,身分就是在一切人之上”,认为出家了就是僧宝,从来不谈大乘菩萨的五十二阶位,也不承认有如来藏,当然不承认人们都各有八个识;他们不承认大乘佛法,也认为这五十二阶位的实证是后人所建立,不是世尊所建立的,所以佛法的实证,总共就只有初果到四果,以至于每当有人送正觉同修会的书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就说:“我们不读居士写的书,我们不读在家人写的书。”这就是僧衣崇拜,他们只看重那一件僧衣;至于僧衣崇拜的根源在哪里?在于不懂三乘菩提,不懂佛法的真实内涵。佛陀为什么在重颂之中,还要特地讲这一句?正是教我们不要亲近这种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这类人就是一个崇拜声闻法、崇拜声闻律、崇拜声闻经的人,他们不懂三乘菩提,当我们宣讲《法华经》妙义时,他们听不进去。所以这一句圣教简单地说,就是要远离僧衣崇拜的人,因为那是声闻种性的人。

世尊接着说,要远离的还有这几种人:“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这是讲出家菩萨或者出家的声闻人。有许多比丘、比丘尼破法、破律仪戒,但是他们自己不知道。例如他们这样说法:“大乘非佛说。大乘法是佛陀入灭后,后代的弟子们长期集体创作出来的。”又说:“没有第七识与第八识存在,那只是经中的方便说。”又说:“第七识跟第八识是后来佛法有所演变,然后才产生出来的。”

事实上,当他们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是“谤菩萨藏”的重罪成就。因为菩萨藏的根本就是第八识,这样否定大乘法所依的根本,同时也否定二乘法根本的第八识,“谤菩萨藏”的戒罪——这是最重罪,已经成就了。还有一种要远离的人叫作“名字罗汉”,也就是说他的果位名称叫作阿罗汉,可是他的本质并不是阿罗汉。诸位菩萨!一般大众不懂三乘菩提,只会看表相;我们亲近了这类人,等于我们在表相上是认同他们的修证。接着再说,还有一种人也不能亲近:“比丘尼好戏笑者。”也就是说出家以后成为比丘尼了,可是她一天到晚的行谊喜欢笑闹,跟世俗人没有两样;对于这一类的比丘尼,也是应该要远离,免得被人误会我们认同她们的行为。

还有要远离的就是:“深著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古天竺的环境背景,女人归属于男人的财产,男人随时可以把妻子卖掉,所以那时的女子是很没有安全感,于是会产生两种现象:第一种就是“深著五欲”,能够得到好的享受,就尽量追求享受,虽然有因缘会信佛,只是停留在信仰阶段,不会真修行。另外一种就是“求现灭度”,因为她根本没有任何五欲可说,虽然有因缘学佛了,但她还是穷困,很努力又辛苦,依旧三餐不继;由于日子很难过,一心只求解脱生死、想求灭度。我们若亲近这样的众生,等于在变相鼓励大家,要求取现生、现世的灭度,会产生这一种暗示的作用。然而《法华经》讲的,不是鼓励大众求自己解脱生死的道理,《法华经》说的,是我们要永生、永世、永劫,在无量无数劫、尽未来际要去利乐众生的,乃至成佛以后,还是继续再利乐众生,没有休止,永无尽期。

以上所举出的这一些人,如果他们是以好心主动而来,想要听闻我们演说的《法华经》佛菩提道的内容,那菩萨们应该接受,因为他们愿意来听说佛菩提,表示菩萨们还有机会转变他们的心性,他们如果转变就会有很多人得到利益,所以我们应该要以无所畏惧之心为他们说法,但是心中“不怀悕望”;是不怀世间财利的希望,还是借机可以把大乘佛法带进来,这就是菩萨的方便善巧。可是却要从另外一方面怀着希望,希望他们可以回小向大成为菩萨;但是菩萨对世间法上的利益不怀悕望,这就是菩萨的安乐行处。如果我们要为人如实演讲《法华经》,一定要遵守这个行处,若不能遵守这个菩萨行处,演讲《法华经》的时候将会误导众生,因为众生都是看表相。

此外,还有一部分的菩萨行处得要注意。经文中说:【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妙法莲华经》卷5)这是说,对众生说法时,不应该对众生施行上中下的分别法,不要分别众生是要来求有为法或者无为法、实法或者不实法,也不要分别来求法的众生是男人或是女人,或者等级差异看待;说法菩萨应该住于不得诸法的境界中,转依真如对世间诸法不知不见的境界,这就是 佛陀所说的菩萨行处。只要有求法者他有那一念爱乐大乘法,菩萨就应该要教他;要设法转变他,使他从定性声闻转变为菩萨,身为菩萨就应该要不舍一切众生。菩萨性不是人人本有的,菩萨性是一世一世熏习、长养,最后才能具足的。若有人从声闻种姓中回心过来,菩萨性刚刚萌芽,我们要给他养分、要鼓励他,有包容性;因为成佛之道的根本依——第八识如来宝藏识,是每一位众生本自具足,皆是平等平等。所以宣讲《法华经》的菩萨自心所住的境界,心中是转依如来藏的。菩萨僧团中没有男尊女卑,也没有女尊男卑这回事,全都一体平等;因为菩萨法是“不得诸法不知不见”的,证悟菩萨是转依如来藏的。从如来藏的立场来看,没有一切法可说,也无男女、六尘的分别;对听法者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行上中下法”。所以,菩萨“初亲近处”是要注意威仪,可是这些威仪,是为了弘法的事相而作的施设,但是菩萨自心的所住,是因为“不得诸法”也是“不知不见”,所以“不行上中下法”,也就不区别“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这样才是“菩萨行处”。

让我们再引一段《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2,世尊开示:【佛告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法相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人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无乘差别。何以故?以法界性无差别故。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令诸众生悉入如来诸佛法门,令诸众生渐入如来大乘法门;如学诸伎,次第修习。”】佛陀于此经文中解说,诸佛如来以三乘菩提的前后浅深,不同次第的阶段开演佛法,就是方便施设的法门,让各种不同根器的学佛人,能够先进入佛法之门,再逐渐深入经藏。如同世间法上的各种谋生技艺,由浅入深、熏闻串习,最终能够使令所有众生,都能进入如来大乘法门,三转法轮所依止的轴心第八识如来藏,是万法本源,众生本自具足成佛的本质;体性恒、实、坚住、不变异,万法依此而开展、出生。此段经文中,佛陀解释“以法界性无差别故”,是说佛法的根本体性、本质,没有三乘的差别。而诸佛如来演说三乘菩提,是在显示学佛者的前后阶段证得的心性境界,以及佛法中菩萨行者、声闻行者、缘觉行者的不同心量,智慧功德、福德差异,是在呈现修行者本身的进程,强化增上的悬殊,并非是佛道三乘有差别。

各位菩萨!我们能够在亲近处,以及这个依止处上面去如实履践,我们行菩萨道对《法华经》的宣讲就可以顺利无碍,该怎么讲就怎么说,不必顾虑太多,诸佛示现人间,施设次第渐修的三乘菩提方便法门;佛陀在《法华经》中阐述,最终意旨是要使令众生都能进入 如来大乘法门唯一佛乘,以之成就佛道,广利有情。我们说明到此。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康、福慧增长!

阿弥陀佛!

【浏览量 32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