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始从初次明心见性,直到初地入地心时方才圆满;中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始从初地住地心到七地满心始入八地入地心时才圆满;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始从八地住地心时发起,到最后身菩萨明心见性成佛时才圆满。因此明心、见性属于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初起的一分,二者同属根本无分别智;但是眼见佛性时所证得见性根本智,却会使明心以后的后得无分别智转更深细,发起明心者所无法证得的另一种后得智,这是明心而未见性的人所无法想像与实证的,所以它既是根本智,也同时成为明心一关的后得无分别智;因为眼见佛性时,其实是亲眼看见如来藏的另一种面貌,但明心者无法臆想与猜测,所以见性所得之智慧,兼有眼见佛性的根本智与增益明心的后得智。
◎ 明心见性时即打破无始无明?还是明心见性后起心探究为什么和佛不同才与无始无明相应?“打破”与“相应”,同还是不同?(19-5)
答:当吾人开始参禅时,才开始与无始无明“相应”;于参禅时,因一念慧相应而破参时,断除了一念无明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同时“打破”了无始无明;于明心后开始探究为何悟了仍然还不是佛时,才开始与无始无明的“上烦恼”相应;这二者所相应的内容是不同的:一是与无始无明相应,另一是与无始无明的上烦恼相应。但是相应不等于打破,与无始无明相应时,才会想要参禅破参明心;但这时只是与无始无明相应;明心开悟后才是打破无始无明,但仍然未与上烦恼相应,因为还没有开始探究自己悟了为何还不是究竟佛?悟后一段长时间,开始探究时才算是与上烦恼相应。因此,“打破”与“相应”还是有所差异,而且相应的内容有二种不同,这在 平实导师的《护法集》里面已经有很详细的解说,您可以参考细读;但读过以后仍只是知识而已,也无法真的懂;只有悟后努力进修很久以后,才会渐渐的读懂。
◎ 真见道仅指明心(七住)?还是亦含摄眼见佛性(十住)?如果有人见性在先,而没有明心,也是十住吗?真见道、得总相智,相见道、得别相智,相见道到初地入地心圆满,而别相智到佛地才圆满,是吗?(19-6)
答:明心七住不退是真见道,眼见佛性也是真见道;这二者的同异性,请参阅问四(编案:19-4)之答案。如果是见性在先而尚未明心,这是有可能的;但这种人不会只是七住菩萨,因为这种人是大有来头的,一定是菩萨再来,才有可能。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典籍纪录中可以证实确已眼见佛性的人,寥寥无几,不超过个位数,所以假使真的有这种人,一定不久就会自己又明心了,不可能一世无缘明心的,所以也就没有这个问题的存在。后半段问题,详见问四与问五(19-5)的解答,不再重复。
◎ 大乘之智为根本智(即根本无分别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此二者即后得无分别智);小乘之智为一切智(即十智);合称大小乘之智为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那么,根本智(即根本无分别智)含摄在哪里?(19-7)
答:请详见问四与问五(19-4、19-5)的解答,就可以清楚了。根本无分别智即禅宗悟者之开悟明心所发起的智慧,因此属于大乘真见道内容,但是同时函盖二乘的断三结见道内容。何以故?菩萨明心证真,不仅触证领受自心藏识,发起根本无分别智,而且还反观自己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为自己如来藏所生,所以就不会再认定觉知心、离念灵知心自我为常住不坏心,常断二见就跟著明心而断除了;而二乘人仅证得自己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而已,不能证得如来藏,所以不能现观、不能证实蕴处界都由如来藏所生,所以不知万法的实相,因此二乘圣人未若菩萨找到生命实相心所发起胜妙的智慧,因此二乘人于菩萨面前无说话的余地。就是因为菩萨见道发起根本无分别智,故此智属大乘之智慧所摄,但也函盖二乘菩提,因为菩萨同时也断三缚结而证初果,渐渐也会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就是如来藏。
道种智圆满具足了,就是佛地的一切种智,分证一切种智的人就是具有道种智的诸地菩萨。初地满心菩萨虽然留惑润生而不断尽思惑,但却具足十智的智慧,所以也是具足一切智的人。一切种智函盖大小乘所有的智慧,道种智函盖一切智,根本智与后得智是未证道种智的三贤位菩萨所得智慧。大德若想真的理解,须要悟了以后慢慢进修,才会真的理解;在未悟以前,可以依照问四到问六的说明,以及《护法集》中的说明,自己画个图表,应会帮助您较深入的理解这些智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