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义篇(11)
但是菩萨净业及悲愿的业种势力,还未到达不可转变的地步、还没有成熟时, 佛就无法为他授记;因为在尚未成熟时而作了授记以后,未来可能会再改变,就会变成授记不准确了。 佛的这种观察弟子业种势力成熟与否的能力,则是由 佛的意识心来执行的。但这是一般的情况,并不是全部都如此;因为 佛的每一心都有各自执行各种事业的能力,所以并不是每一件授记与观察都由意识来完成,只能说:大多数的授记都是由 佛的意识心来实行。如果是密授记,则大多是由 佛的意根或意识心单独去作。
至于如何能感知到未来修道上的事相?那就只有一个方法:摄心为戒、自净其意。当意根的染污性消除大半,而且心心念念都在道业上及弘法利生、摄受众生上面时,自然就会发起这种功德;这并不是经由某一个法门的修行而达到的,而是由自净其意到某一程度,以及配合悲愿来完成的。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悟得真,不落入我见与我所之中,才能真正的转依如来藏所显示的真如法性,才不会有私心而落在我所中,心才有可能转变清净;并且要有大悲愿,才能发起这个能力,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落入意识心的我与我所之中,纵使自称完全没有我与我所了,其实仍然是具足我与我所的,那就无法真正的自净其意,当然就不可能出生这种功德。
至于意根的遍缘一切诸法,这个密意极为广泛深奥,而且也不可明说;即使是八地菩萨有权可以转变他人的内相分,也不敢为二地菩萨明说其中意识与意根神用的内涵;因为那是严重违犯 佛的告诫,说了就是地狱罪。所以有许多的深妙法, 佛都得留到色究竟天华严宫中,才能分开为各地菩萨宣讲(为诸地菩萨所讲的法,每一地都有所不同),所以诸地菩萨证量越高时,就会越发的尊重佛菩提道的深妙法,一点儿都不敢随意自作解释,更不敢随意认定自己已经证得佛地真如了;所知一切种智越深妙的人,越能了知这个道理;所以越是上地的菩萨,慢心就会越少。(以上是请示 平实导师以后,简短的为您答覆。)
◎ 意根是无色根,具体依据的经典是哪部?如何说的?(16-9)
答:《显扬圣教论》卷十一:【问:“如是现量,谁所有耶?”答:“略说四种所有。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意受现量者,谓诸意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说,现量体相。世间现量者,谓即前二种,总名世间现量。清净现量者,谓若世间现量,亦是清净现量;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有上,无上知无上,不共世间,名清净现量。”】意根亦有现量,可是此中所说色根现量,即单指五色根,并不包括意根,由此可知,意根非属色根。
此外,四阿含诸经中说:“意、法、触,三和合生意识。”法尘既是在五尘上面所显示出来的,绝非五色根所能知、能触,也非五识心所能触知,当然只有心,而且是意根才能触到,才能生起意识觉知心;于六根中能够触知法尘的既不是五色根,当知只有意根,当知意根一定是心法而非色法;而且 佛在经中也说是由意根触到法尘,不是由五色根触到法尘,所以意根当然是心而不是有色根。
此外,意根若是色法(编案:印顺曾在书中说意根就是头脑),则往世入胎时,应该有一色法可以入胎,究竟应该是前一世色身上的哪一部分来入胎?又:在现量上,曾有过某一物质来入母胎中吗?有此可能吗?又:若真的有往世的色身某部分来入母胎,是否应该说“有某色法不是无常有灭之法”?因为经说意根自无量劫以来都是“恒审思量”的恒住法故,由此证明意根是心法而非色法。其他的可以证明的事相尚有很多,而且在其他法义上,也都可以证明意根不是色法色根,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 有情众生是八个识和合运作生活在世间,而支配四肢运动的主要是哪个识?是末那识吗?(16-10)
答:四肢的运动,只是色身的行阴;犹如口中言语,只是口的行阴;亦如意识心的思惟、了知,或者一念不生而长时间住在定境中,成为长时间离念灵知的定境,这都是觉知心(识阴)的行阴;三苦中的行苦,指的正是此事;因为行阴都是念念无常的生灭法,所以说是“行苦”。但一切的行阴,都是因为末那识的作意与思心所,才能够出生的;如果没有意根的作意与思来作前导,阿赖耶识尚且不能出生五阴,何况会有出生色身以后的四肢运动等行阴出生?所以经中 佛说:阿赖耶识以意根为前导,才能出生万法。
◎ 赵州柏林禅寺的网站,刊登了《宗镜录》第三卷一小段文字,似有告诉世人已找到“真心即是灵知心的依据”的嫌疑。因《宗镜录》第三卷有这样一段文字:“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该网站只转载了含有上述文字的一小段文章,其用意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末学认为,《宗镜录》处处在讲:第八识如来藏才是真心。如第三卷曰:“然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都是如来藏。故《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即如来藏’;如来藏,亦是在缠法身。经云:‘隐为如来藏,显为法身。’”那又如何来理解第三卷说的“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呢?末学认为此处的“灵知寂照”非是指真心如意识心一样灵知寂照,而是“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之“知”。究竟如何,请老师们开示。(16-11)
答:您所说的没有错,《宗镜录》所谓的“灵知寂照”,是指“了众生心行”的知,而不是指意识在六尘中的离念灵知。《宗镜录》相关文字如下:“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性为体,攀缘思虑为相,此缘虑觉了能知之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随境有无;境来即生,境去即灭;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无自性,唯是因缘。”这显然是说离念灵知的意识觉知心是假藉六尘缘影才有的妄心,所以赵县的柏林禅寺是对《宗镜录》断章取义;因为离念灵知能够了别六尘缘影,即使是在无觉无观的三昧之中,祂仍然是与定境中的定境法尘相应的。因此《楞严经》说:“纵灭一切(五尘中的)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引用经论,必须将上下文相关者,全部引用,《宗镜录》既已定义:“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而河北省错悟的净慧法师所认明的离念灵知,却无法离开六尘缘影,因此都不出《宗镜录》所定义“妄心”的范围;既是妄心,即不可将之狡辩为真心。
有时祖师会说真心如来藏“寂而常照”,问题不单是在“寂”字上面,也在“常照”上面。真正的寂灭,是离开六尘境界相的,那才是真正的寂灭境界;离念灵知意识心,是无法离开六尘境界相的;因为六尘境界相是离念灵知心生起及存在的必要条件,所以离念灵知心绝对离不开六尘缘影,依《宗镜录》的定义,离念灵知心当然是妄心。常照二字讲的是常,离念灵知心夜夜断灭,只在梦中会短暂生起,只在醒后会再生起,并不是常照的常住心,当然不是常照心。而且,常照的照字,不是在六尘上面观照,而是在六尘外起观照作用的;离念灵知既不能常在六尘外的万法中观照,当然不能是常照心。所以柏林禅寺的净慧法师等人,想要援引真悟禅师的开示来证明他们所谓的悟,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他们只能援引错悟祖师(例如天然函是、圭峰宗密……等人)的开示,作为奥援,但是一定会被人据理、依教而加以破斥的;这样的作为,益发显示柏林禅寺在净慧法师领导下的师心自用而不肯依经教改正的愚行。
◎ 萧导师及诸大菩萨所造之论著中常有如是说法:“至无学位或八地以上,阿赖耶识改称‘异熟识’”。窃以为这一提法似乎不够精确,当如是表述:“至无学位或八地以上,舍阿赖耶识名,保留‘异熟识名’”。因据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卷三所表述,唯除佛地以外,其余九法界众生之第八识皆可称“异熟识”,吾等异生凡夫之第八识自不例外,因为同样具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之特点,末学之提法不知恰当否?恳请导师及诸大菩萨慈悲示下。(17-1)
答:是的,您所说的文字:“至无学位或八地以上,舍阿赖耶识名,保留‘异熟识名’”,算是十分精确的,这也是 平实导师在增上班课程中常常说到的;但为对治证得识体而不能安忍者,所以有时直接说为“改名异熟识”,藉以证明阿赖耶识心体不是生灭法。这就像是菩萨祖师在论中说“舍阿赖耶识”是一样的目的,都是度人的方便说。异熟识的名称既然函盖凡夫地、阿罗汉地、等觉菩萨地,而七地以下菩萨的异熟识仍然同时名为阿赖耶识,当然您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 末学看灯影一书,有一疑问如下:萧老师将加行位列在第六住,而基大师将加行位列在四十心之后。又诚如萧老师所言:“是故,若有人言四加行者,应当探求彼所说四加行之内涵,而后方可定论。不知萧老师与基大师所言四加行之内涵有何不同而致所判不同?”(17-4)
答:《成唯识论》所说加行位之内涵,未能“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伏除意识心相应之能取与所取),乃二乘见道之根本智所摄,尚非大乘见道亲证第八识心体之根本无分别智所摄;决非为入初地所完成之相见道十六心观行“后得无分别智”所摄之加行,此二加行差距之大,会外时人不能知之。是故《成唯识论》所云四加行位阶乃是在六住到七住之间,学人为求真见道、求住唯识行(即证悟实相心,般若正观现前)而加功用行,此意甚明。
窥基大师的判断,是依《楞严经》所说欲入初地所须的加行而说,特指真见道位后进修相见道位之十六心观行;不一定是绝对符合《成论》的正确的说法,但也不能说他的说法有误;所以 世亲菩萨依律部的《菩萨璎珞本业经》而说四加行位在七住,也符合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说证得无生之时是第七住位的说法;此因《楞严经》中所说的四加行后的见道的内容,有异于《璎珞本业经》中所说的见道的内容。
四加行之内涵,若是为了完成入地所应断或应伏的“对于能取与所取俱空”的烦恼执著──思惑──属于相见道位的十六心观行,则排列在地前之四十心后,那是正确的判教。但是在《成唯识论》中,四加行的位阶,圣 玄奘菩萨则是放在真见道位前的伏除能取与所取的断我见上面,不是放在相见道位后的入地之前。如众所知:真见道只得根本无分别智,其慧粗浅;相见道则证得后得无分别智,其智深妙;这也都是圣 玄奘菩萨在同一论中所说、所示的,所以 玄奘菩萨所说的断除我见、现见能取与所取空的四加行位,是在真见道位的明心之前,不是在相见道位的明心久修之后,所以不可能是在入地前的四十心后。
而且,在律部经典的《菩萨璎珞本业经》中, 佛说真见道的般若正观的现前,是第七住位,不是初地,这也印证了 玄奘菩萨的判教完全正确,所以伏除我见的四加行,不应该判在地前的四十心后,否则相见道位别相智的广泛深入修行,要放到哪个位置呢?相见道位的长时劫修行,绝无可能放在入地后故。但是, 平实导师不想对 基大师作任何负面评论,所以 基大师所说与 玄奘大师所说不同的地方, 平实导师解释为: 基大师所说的四加行,是指入地前伏、除思惑的四加行,不同于 玄奘菩萨所说为了断见惑而作的四加行,正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判教。
◎ 《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佛性为悉共有?为各各有?若共有者,一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众生亦应同得。世尊!如二十人同有一怨,若一人能除,余十九人皆亦同除;佛性亦尔,一人得时,余亦立得。若各各有,则是无常,何以故?可算数故。然佛所说:‘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若各各有,不应说言诸佛平等,亦不应说佛性如空。”佛言:“善男子!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本体是哲学名词,万事万物之起源,如金字塔的顶尖,是唯一的。照上面两则看起来,佛性才是本体,一切众生共有之;真如为各各有,所以不是本体。《楞伽经详解》第一辑287页云:“一切众生有情悉皆各各有一‘唯我独尊’之如来藏。”《涅槃经》则说:“若各各有,则是无常。”二者是否有矛盾,请解在下之惑,不胜感谢!(17-5)
答:首先,请您注意“若各各有,则是无常”,系出现于 师子吼菩萨以外道的语气,代众生所做的提问语中,并不是 世尊的说法。古印度的人认为,只要能够计算个数的东西,都是属于世间无常相,所以有此一问。事实上,佛性、真如皆是不一不二,为什么说祂不一呢?因为众生的佛性、真如皆是独立运作:一人所造染净诸业,不会让其他的人承受后果,所以说祂不一;为什么说祂不二呢?因为各各众生的佛性、真如,体性皆同,所以说祂不二。
您所谓的唯一的本体,是哲学上的想像、外道的见解,若真有唯一的本体,为什么会有别业的出现?从《大般涅槃经》 世尊的答覆中,已可看出,“唯一的本体”这种想法,是不能成立的;《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也已经破斥这样的说法。因此,不管是真如也好,佛性也好,皆是各各有,但其体性相同,所以佛经说之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千万别误会成众生共同拥有一个真如、佛性。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法义篇,平实,老师,七住位,大乘,见道,并无,论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