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138、显色、形色、表色之正理(一) 正翰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翰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很高兴又再次相见共叙法缘。欢迎您继续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节目“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主题是“显色、形色、表色之正理”。

在2020年3月11日琅琊阁又贴文了,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阐述他们的理念,内容说有人问:【《瑜伽师地论》没有在讨论五尘里面的其他四尘。但是按照同样的概念,声识所缘也可以有显声、形声、表声,身识所缘也可以有显触、形触、表触…。那么显声或是显触具体到底是什么?】(〈《瑜伽师地论》将色尘分为显色、形色、表色,其他四尘也可以用这样的原理区分吗?这种分类与修行有什么关系?〉,琅琊阁。)那么琅琊阁就回答:【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显示阅读过程有深刻思维内容,才能够提出合理的引申思考。】如此地寒暄之后,琅琊阁诸君及写手们就直接切入他们的理念。末学整理如下并一一举示其错谬,琅琊阁说《瑜伽师地论》:【将眼识所缘分为三类:显色、形色、表色。……《瑜伽师地论》在这里不会提到无表色, 因为它是“说一切有部”建立戒体为一种没有质碍形状的色法,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与眼识所缘完全无关。】

我们就要问说:无表色与眼识所缘完全无关吗?这样的说法太武断,且正见法理欠缺,同时也能够知道他们没有实际的现量——现观证量;若如他们所言“无表色与眼识完全无关”,若无眼识缘这一个色尘上之显色,其后的形色、表色会现行吗?若没有显色、形色、表色为依,无表色如何现起而由意识来了知了别呢?无表色必须依于显色、形色、表色三者次第而有才能够显现,缺一不可,所以怎么可能与眼识完全无关呢?

我们就再来看看《瑜伽师地论》卷1的论文,那么请诸位就参阅我们提供的字卡:【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此复多种,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麁细、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弥勒菩萨非常慈悲,用三种层次的说法来摄受不同层次阶段的众生,使大众学人能了知显色、形色、表色的法要。如此的开示也正好一一评破琅琊阁接下来的贴文,也使学人能正确熏闻真正的法义,不再受无意义的名相所笼罩,也别再迷思于学术的佛法研究;更别再受到思维想象、胡乱拼凑的网路〔网络〕贴文所影响而能如实学法。

以下就先来看看琅琊阁贴文:【讨论这个问题,应该了解提唯识学的“三种分别”:“显色”:青黄赤白等颜色,属于眼识对色尘的单纯的、现量的“自性分别”,没有添加概念。意识为显色命名,起“青”、“黄”、“赤”、“白”……的概念在显色上面,称为“表义名言”。】(〈《瑜伽师地论》将色尘分为显色、形色、表色,其他四尘也可以用这样的原理区分吗?这种分类与修行有什么关系?〉,琅琊阁。)琅琊阁如此说法与显色的真实义理有何相干呢?有何可利益学人的地方呢?于修行上又有何增益之处呢?提自性、计度、随念三种分别与显色的内涵有何交涉的地方呢?连这个最直接的境界触、境界受都没有触及到,就谈到“表义名言”来笼罩初机学人,处处显露出琅琊阁诸君们的法义粗陋不通达。自认为有点关系,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任意把佛法拿来邪思妄想;若经论或祖师大德未曾说过的法,就自以为是在佛法上的创见,结果就傲慢不可一世,更肆无忌惮套用错误经论于网路〔网络〕上恶意攻击真善知识所说的真实义;所求只是网路〔网络〕言论上的点阅率高,以此就自认自己的所言所行是正确,并得到重视认可,这个真是自我感觉良好,不自知已经成就谤佛、谤法之重业啊!为了避免后人重蹈覆辙,今当趁此机会解开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中显色、形色、表色的真实义理。

我们先看第一个层次的定义,也就是最为初阶的定义:【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麁细、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瑜伽师地论》卷1)这是针对初学者所作的开示,偏在让初机学人容易理解的部分,因此是以现象界的事物来作举例说明,使初学者容易观察,进而能够胜解而验证这一些法的内涵,而达到未来成就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智慧功德的目的。

弥勒菩萨将眼识所缘及能了别的色尘境分成三个部分来说明,也就是显色、形色、表色,由这三个部分来显示色尘境。显色这个部分的内涵就是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空一显色;从现象界来讲,显色要如何了知与观察呢?用现在的通俗用语来说:“青黄赤白”就是色相色彩本身;“光影明暗”则是彩度、明度的差异;“云烟尘雾”就是透光度、透视度的不同;“空一显色”就是所谓的色边色,也就是虚空。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知道,显色的自性就是在显现出色尘相,这是属于论文的理论定义,我们粗略地知道显色的范围,这只是知见而已;如果停留于此,对我们修行上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因为你无法透过这样的定义知见就轻易断除对色境界的执著与烦恼;所以必须再进一步透过细观,才能不断地现量观行中让意根愿意接受色境界是因缘和合之法的事实,从而弃舍掉对色境界的执著。

那什么是细观呢?就是在现量境界中作观察,佛法上的专用术语就叫作观行。但作观行前还有一件事情非常的重要,就是肚子里面要有墨水,也就是观行的正知见和善知识的引导教授;以此正知见作为材料墨水,在观行上才写得出文章,否则观行永远都是无趣的——作过一遍就乏味了,感觉都是千篇一律的根触尘而识生起,既了无生趣,也无新意——这是初作观行者最容易碰到的阻碍;若无善知识施设方便引导趣入观行,学人永远只能在原地打转。

那么观行的正知见是什么呢?不急!听我缓缓道来;从显色的内涵“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空一显色”,这让我想起了眼识生起的九缘,也就是“空、明、根、境、种子、作意、意识、意根、如来藏”,眼识要生起,除了境界以外,条件还得要加上空间距离荡然无阻碍,也需要光明照射诸色相使之显现,还须识之心所法作意;除此之外,种子、意识、意根、如来藏等缘,眼识才能现起运作。有了这些正知见以后,请问琅琊阁诸君们,可曾一一作观行来确认比对显色的虚妄呢?我想应该没有,否则就不会有下一个论述我们要去评论的部分;若执意说有,我想也是平淡无味走一遭,因为只想把佛法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不肯意乐地如实修行。

上述只是作一个观行方法的略说,就此打住,回归到主题。经部中说:青、黄、赤、白等十二者是实色,其余皆为假色。唯有眼识所缘者是实色,其余皆为五俱意识所缘。这个道理是什么意思?我们来讨论看看,经教告诉我们显色是眼识所缘的境界是实色,而其余的形色、表色是意识所缘的假色。此处所言假色,是因为形色、表色是依附于显色而有,若没有显色为其所依,形色无从生起,更何况是表色;这部分我们在论述第二个层次的时候再来细说。显色是眼识所能了知,眼识对于形色、表色不能缘、也不能了知,这是意识才能够缘、才能了知的对象;所以我们在见色的当下,是眼识与意识同时在运作配合完成的。

另外显色中的“空一显色”,我们也有必要加以说明。既然空是属于显色的一部分,在空里面有属于显色的部分,那哪一部分是属于显色的空呢?显色就是眼识可以去了别了知。在眼识九缘中有一缘是空间,“空一显色”就是在说这个部分——没有物质的地方——在虚空当中没有物质的地方,就归属于显色。我们都说虚空叫作色边色,依色法而施设的色法,显示出物质的周边没有物质的空间;所以这个“空一显”指的就是物质周边没有物质的空间,也就是色边色,即是虚空。另有一部分是指地水火风空识六界中的空界,譬如说,你的食道它是中空的、胃也是中空的、血管也是中空的,食物、血液才能在其中运作流动;这些地方都是被物质所包围,是您眼识看不见的空间,但是存在着,那一部分的显色就不属于眼识所能了知,而是属于意识才能了知。因为这个食道、胃、血管是中空的,这个中空的空间是被胃、食道、血管的组织所包覆着,眼识是无法透视看到的;但是透过意识的配合了知,我们就知道食道、胃、血管的里面是中空的,所以这个空间才被定义为空一显色。

同样的道理,形色的部分也是一样,以现象界能见到的物体会显现出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深浅等等形色的差别相,来举例说明如何去体会形色;表色也是一样,用“取舍屈伸、行住坐卧”这些动作现象来说明什么是表色,都是很浅显易懂的,也立刻能够体会;目的是不希望初机学人在知见还不具足的前提下,法说得太深太复杂反而使初机学人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而失去利益他们的本意。当我们知道显色是眼识的所缘境,形色、表色是意识的所缘境,虽然是用现象界的例子来说明,但是这个眼识的所缘境界,那是指外色尘还是内色尘呢?对!没有错,那是指内相分的色尘境,也就是内色尘;六识的所缘境都是在内五尘上,而不是在外五尘,这个观念很重要,后面所说都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说明的。

今天的节目先到此告一段落。

阿弥陀佛!

【浏览量 390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