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

135、浅谈佛法之实证——《般若经》所说空 正彝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彝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正觉同修会的弘法节目,我们今天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副标题是“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那我们今天是要接着上一集的这个内容,也就是“佛法学术研究与实证佛法的分别”,我们就这一个内容继续来为大家说明。

那从上集我们有说过,就是我们在这几个单元里面所提到的佛法之学术研究,指的是单纯的以文字上的理解来发表学术研究的论述结果,并不与佛法的事实有直接的相关;也就是说,这是界定在单纯的佛法学术研究上所作的这个说明。从上集的说明,我们知道佛法的实证,他必须要身体力行去实践。就好比说我们在这一个时间,比方说我们要作一个实验,可能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我们必须要准备种种的材料、设备,然后依于这一个实验的步骤,比方说步骤一、二、三,乃至总共十个步骤,依于这样的步骤,去作物理或者是化学的这个实验;也就是说,步骤一产生的结果作为基础,然后再进入到步骤二,一直依此类推到最后经过步骤十的这个实验,而成就了这整个物理或者是化学上的实验,最终得到实验的一个结果。所以这个佛法上的实证呢,就可以稍微类比这样子的一个世间物理实验或化学实验的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必须要身体力行去实践的;如果没有作这样子的实践,而发表自身对于这个实验目标或实验结果的这个论述,那当然就跟这个事实是没有相关的,这个我们必须要作一个了解。

我们今天会用一段经文来跟大家说明,在佛法的实证与佛法的学术研究上,如果以这一段经文作为例子,那它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那我们现在先来看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是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截取而来,这一段经文,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其实都有印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候我们也简称《心经》,我们所截取的这一段经文的内容,我现在为大家稍微念一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从这一段经文来看,比方说在经文中有开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这里有讲到了这一个“色”,这个“色”指的是我们五阴中这个色法。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那对于佛法有印象的人,应该都听过或者是理解五阴指的就是我们众生的这个五阴;也就是我们众生在这个世间种种的运作,就是在这个五阴的境界当中运作。那这个色法,我们简单来讲,就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这个物质,那这个物质,你可以看到、你可以摸到,所以对多数的人来说,这一个色法它是存在的、它是有的。

那这里所说的这个“空”呢,祂又是什么呢?这里说到“色不异空”,也就是说这个“色”跟这个“空”是不相异的,然后又提到“空”跟这个“色”也不相异;也提到“色”就是这个“空”,“空”就是这个“色”。那类比到五阴,这个色阴以外的其他四阴也是如此。因为你可以从自身上的理解以及体会,你多半比较能够清楚去体验到什么是色、什么是受、什么是想、什么是行、什么是识。可是这个“空”呢,大家可能就比较没有办法去理解;因为你要跟大家讲说,这一个色明明你能够看到、你能够接触到,甚至食物这个也是物质,你能够吃到,那怎么会是空呢?所以这一个空,如果你把祂解释成虚空、空无,那就有点矛盾了,就对不上来。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空对很多学佛人来讲,这个空其实是不好理解的。也就是说,这个空很显然绝对不是我们一般人在意识境界里面思维能够得到的所谓的空无或者是虚空。

那既然不是空无、不是虚空,又是什么呢?这个部分的确没有办法用意识思维去思维出来;因为你意识思维的这个境界,你是没有办法能够找到有任何一个所谓的这个空,祂是跟这个色法不相异,甚至说这个色法就是这个空,空就是这个色法。所以你没有办法用意识思维去理解这个空,所以这个空很显然不是意识思维而来,也不是属于意识思维的境界。所以在佛法上的这个实证主要讲的,如果说我们在《心经》里面所开示的这个内容来说,佛法里面我们如果要实证,首先要去实证这一个“空”。那这个空刚刚有提过,这个空不是意识思维的这个虚空、空无,也不属于意识的这个境界,所以很显然这个空要想办法能够亲自去体验、实证,这是不容易的。

但是这个空,以这一个已经能够体验与实证的人来说,这个空确实是存在的。而佛法之所以能够成就,也就是说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最终能够成就佛地的果证,也是从实证这个“空”开始;所以很显然这个空,祂是可以实证的,祂是具体存在的。只是说祂有所谓的“空性”,那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佛法实证的人来讲,他并不会仅止于在这段文字上去思维理解;他想的是什么?想的是说:“既然有这个空,那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我一定要把祂找出来。”这个是属于对于佛法实证上有兴趣的人,他会来如此地看待这一段经文。

那如果说对于佛法的实证,他没有兴趣,他只是对于佛法这些很深妙的、胜妙的这些描述,他产生了兴趣;或者是觉得这个意境很高,所以他想来研究看看,那他的研究就会仅止于文字上的理解,依于文字上的理解来对于这个“空”,他作一些表述。那依于文字上的理解,如果说他在世间,他可能是在学术领域,那他或许就会去找很多的文献,来想办法透过文字上的理解,来了解什么是《心经》里面讲的这个“空”;但是这也仅止于文字上的理解,所以并没有跟空的实证有关,完完全全只是对于文字上的理解。所以这样子的一个理解,仅止于文字上的理解而发表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说是属于佛法的学术研究的论述。那这两个的差别,我想大家应该透过我们这样的说明,就会比较清楚了。

所以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于佛法的实证有兴趣,那应该就要想办法去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来证明这个“空”的存在。能够体验这个空到底祂的体性如何?祂是如何运作?为什么《心经》在这里开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为什么会这样开示?它实际的道理是什么?对于一个实证者来说,这一段经文就是实实在在的在描述这个“空”祂的体性。当你实证了这个“空”,你能够现前观察了,你就会发现原来《心经》所讲的这个内容,是那么明明白白的在为我们说明这个心——这个“空”的体性。那如果说你仅止于学术的研究,可能就会觉得说:“哇!这一段经文它的意境深远,不是我们一般人意识思维所能够了知。”仅止于这样子的一个想象。所以这是所谓的佛法的实证以及佛法的学术研究,在这个经文上,我们看待经文的这个态度的差异以及它所表述的实际内容。

好,我们今天这个单元,也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边。

阿弥陀佛!

【浏览量 603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