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菩提路>远惑趣道 第二辑>

法义篇(3)

[远惑趣道 第二辑]  发表时间: 2015-04-16 09:12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答:这世界上荒谬、不合理的事情何其多,不能因为看似它不合理,就以为绝对不会发生,所以您现在用佛教史的若干不合理的事例(那也是您自己的认定)加以推测,并不是可靠的方法,以致所得到的结论“历代祖师对于离念灵知的定义,的确是跟平实导师对于离念灵知的定义完全是不同的”,亦非正确。若您因为这样,便无视于我们在诸书中的举证,就不是聪明的作法。因为第八识心王的体性,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极严肃的问题,所以,应该以实证经验和经教为依归,不应该依赖想当然尔的推测。
离念灵知这几个字,本身并没有什么过患,要注意的是它所传达的意义。如果您亲证第八识心,验证祂“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参见《佛藏经》〈念佛品第二〉)的体性,然后您把祂取名叫做“离念灵知心”,我们会欢喜赞叹,因为这是名符其实“离念灵知”,但却是离于六尘一切念的灵知心。但是,现在人家是把第六识离于语言文字相的心(我们所破斥的“离念灵知心”,是这个意义的“离念灵知心”,祂只能短暂的离开语言文字相,不是第八识“乃至小念,尚不可得”的离念),当做是第八识,这样不管他用什么名相,我们都会有意见;因为这是很大的误会,若不加以导正,修行人永无见道的可能。
我们很多著作,都在破斥这样的离念灵知心,所举的教证与理证,恐怕已经多到令人生烦的地步,所以我们不打算在此重述这些语句,请您自行参考本会诸多书籍与刊物,特别是最近出版的《真假禅和》。
◎《真实如来藏》一书中,页22讲到以诸中道体性,故能持异熟习气因及等流习气因而随之受生,故有今生之异熟果及等流果,烦请开示“等流习气因”及“等流果”。另于页32讲到六转识是有覆有记性,……末那识妄心恒内执我,是有覆无记性。烦请开示“有覆”及“无记”的意思,及六转识“有覆有记”的意思及末那识“有覆无记性”的意思。谢谢,阿弥陀佛!(22-8)
答:关于等流习气因及异熟习气因,在明心后进入增上班学习时,听了 平实导师的开示以后,都还有人听不懂;所以在这里公开的说明,同样的花费了许多的篇幅时间来说明之后,可能对您还是帮助不大,所以暂时不在这里说明。但是 平实导师曾在《楞伽经详解》中详细的说明过了,请您直接从书中阅读。
现在无记一词,常被一般人沿用为打坐时,心中不清楚明白的状态,称为无记状态。此处所说的无记,乃指非关善恶性,不会造作未来世生死相续之因者。因执著善恶性,覆藏住本来清净之第八识法性;前五识与第六识配合运作,而于五尘境或法尘境中生起贪染,此“有覆有记”也。而第七识遍能了别五尘上之法尘境,然了别慧极劣,不在善恶上起贪染,故名无记,但随意识而于六尘中起思量性,故亦有覆。前五识本身是无覆无记性的,但因为一定会随同意识而运作,所以就通有覆有记性了。
有覆的意思,是说这个心体的心性,在未受学正法、或者所学之法偏斜时,都会处于覆障解脱果证的自性下,这就是有覆性。有覆性简单的解释,就是心体常有我见、我执、我慢、我爱、贪求五欲……等,因此而障碍了解脱的修证,遮覆了解脱的光明,所以称为有覆性。意识与意根都是如此,所以都是有覆性。有覆性的意识与意根中,一个是有记性、一个是无记性:意识会思索、分析、计划、实行,并且了知实行以后的结果是善、是恶,所以是有记性的心;意根不会思索、分析、计划、实行,并且不知道实行以后的结果是善、是恶,大多听从意识思惟的结果而采信之,如果因为习气而不听从意识的建议,则是依照熏习来的习气去作,不是有思惟的作事,所以是无记性。原则上来说,只要是有执著性的心,都是有覆性的心;知道善恶的心,都是有记性的心,这样比较容易理解覆与记的意思。另外,记的意思是说,与来世的果报有关;八识心王所造的事业,会与来世的果报有关的心,就是有记心,不是无记心,这样您思惟以后可以比较了解记与覆的意思了。这是比较浅白而容易理解的说明,希望您得到受用。末那识恒内执我,是说祂把阿赖耶识的功德性都执著为意根自己的功德;阿赖耶识从来不会对此有意见,所以祂是无覆性;祂也不知道所造的一切事业是善、是恶,祂也从来不会起心动念去作善恶事,所以祂也是无记性,所以合称无覆无记性。
◎由“四智圆明”的大圆镜智于八识,平等性智于七识,妙观察智于六识,成所作智于五识,而知佛也有八个识的,是清净识。由有八个识故,佛亦应有五蕴,是清净蕴。《金刚经》云:如来有肉眼,有肉眼故,而知如来亦应有肉身,是清净身。如果将“清净”二字理解透彻,以上的说法是不违背佛说的,所谓清净是指“种子”而言。也就是说,一切种子清净的时候,无论有什么身、什么眼、什么蕴、什么识都说得通的,这样的说法通吗?(22-9)
答:您的说法可以说是很正确的见解。佛无生脏,是说佛的庄严报身、自性法身、意生身、化身,但是应现在人间示现成佛时,仍然是有五蕴身心的,仍然得要托钵饮食、沐浴的。清净的意思,正是您所说的种子清净了。当如来藏中含藏的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都清净了,当然就是纯净的八识心王了,那时如您所说的:不论有什么身、什么眼、什么蕴、什么识,都是清净的,都是说得通的。
◎第七识意根“恒、审、思量”,既然意根也“恒”,如何现观祂的虚妄呢?请亲教师们慈悲开示。(23-2)
答:意根的“恒”,是说祂永远都在作用,除非是定性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否则祂不会像前六识那样,有时不现行。意根虽然“恒”,但祂却是刹那变异的,而且祂的变异,不是自己所能作主的——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说祂虚妄不实。
如何看出意根是刹那变异的呢?例如,有的人与异性交往,刚开始的时候,也许非常的贪爱,可是密切交往之后,人家可能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他自己却变心了,也许是见异思迁,也许是久近狎昵而不复以彼为贵,总之就是变心了。生活上喜好的变化,就变迁得更快了,例如肚子饿的时候,喜欢油炸食品,一旦吃饱了,便望而生厌。原本追求的事物,往往厌离;原本厌离的事物,往往追求——这就是意根的变异性。
意根的变异:一者、受到内外境的影响,如前述所说的见异思迁。二者、受到如来藏流注的种子所决定。例如,一见钟情的恋人,日后往往成为怨偶,因为他们过去世,先结贪爱缘,再结恶缘,两人见面时贪爱种子流注,使他们莫名其妙的相爱,继起的恶缘种子流注,又使他们莫名其妙的憎恶对方。爱与憎,念念变迁,而且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怎能说祂是“真实我”?修行人若能经常如此现观与思惟,自然不再认意根为真实我。而且意根普遍的执著一切法,在六尘境界中处处作主,反而不能在涅槃的修证上面作主,正是吾人流转生死的根本,当然不该妄认意根为真实我。
◎《眼见佛性》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眼见其他有情佛性者,是以自己现量境及自相智慧为基础,比类推之其他有情亦如是见,比量境、他相智慧故。”这是否在说明,眼见佛性的人的确能看到自己的佛性,但实际上并不能看到其他有情的佛性。而之所以说“能见其他有情的佛性”,其意乃是说其他有情的佛性也如同自己的佛性一样的那么运作,当人们定力、慧力、福德具足时,也将如同自己一样能见那种境界,是这样的吗?弄清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末学在“突然转换”时,的确看到一种境界,但因看不见其他有情的那种境界,而将“突然转换”时所看到的境界否定。如今见到《眼见佛性》中上述的那段话,末学倒有点肯定于“突然转换”时所见的境界。请已眼见佛性的亲教师们详细开示《眼见佛性》中上述那段话的真正含义。(24-5)
答:事实上,在同一本书中,作者也提到:可以在其他有情身上亲眼看见有情的佛性与自己的佛性;所以比量上也说得通,现量上也说得通。关于眼见佛性,与明心者的看见他人如来藏的运作是完全不同的,见性的人决定不会说“在他人身上看见佛性的运作”,虽然佛性也确实如同八识心王一样的在运作著,乃至闷绝之时也一样的在运作而分明的显现著;但这是唯证乃知的事情,明心而未眼见佛性的人,或是明心后对佛性的参究落入解悟中的人,对这个回答的用意还是无法了解的。您所说的情境,与见性的亲证无关;而见性的情境,也无法以语言文字或任何的示意来使人了知的,与明心的证境可以用语言文字或示意来使人了知的情况不同;这只有在未来亲证时,亲眼在山河大地上、亲眼在别人身上看见了自己的佛性时,才会真的懂得这个意思。
以明心的境界与智慧来衡量眼见佛性的智慧境界,是不可能的;如果像以前某些人一样把明心的智慧境界,解释作见性的智慧境界,也不是有智慧的作法。明心与见性的最大不同点有二:一、明心的人所明的真心会一直都在,永远不会忘失了真心的所在;即使否定祂而被说为退转了的人,也是一样知道真如心的所在而不会退而不知。看见佛性的境界,虽然参出来的答案还是知道而不会忘失,可是看见佛性的境界却是会退失的:一定会因为定力的退失而不再看得见自己的佛性、别人的佛性,而明心的智慧境界却不会因为定力的退失而消失,所以明心与见性有极大的不同所在。二、明心的人可以在别人身上看到别人的如来藏在运作,但是他不能在别人身上看得见自己的如来藏或佛性;而眼见佛性的人却可以在别人身上,以及在山河大地上面都看得见自己的佛性。这二点最大不同的地方,提供给您作参考,也让大家在明心以后,作为是否已经进一步看见佛性的自我检验标准。
◎《禅—悟前与悟后》下册第42页中说:“明心见性之后的解脱功德,虽然相当于初地、二地菩萨……。”但是明心唯断我见,而见性不过薄贪瞋痴,怎么可以相当于初地之性障永伏如阿罗汉?这个说法很难理解,不像同页另一处所说“菩萨初果所得的解脱智慧境界虽然和菩萨初地一样”的容易理解。(24-8)
答:明心的解脱功德,当然与初地、二地大不相同;但是明心后仍然可以获得薄贪瞋痴的功德,所以 平实导师会这样说。而且,四果的断尽我执解脱境界,是在七地满心时才完成的,所以《禅—悟前与悟后》书中可以这样说。但是其中仍然有所不同:不同的是初地的入地心位,永伏性障如阿罗汉,但仍然会如阿罗汉一般,常常有瞋心生起而不延续;只有到满心位时才有能力断尽思惑,但是却故意留惑润生而不取灭度。所以初地入地心位菩萨的解脱证境取证,仍然是处在薄贪瞋痴的境界中,因为初地的入地心位,只是大乘见道的通达位而已,不可能是解脱道中的三果或四果人。可是刚入地的菩萨并不是不能取证三果或四果向的功德,而是因为成佛之道并不注重解脱道的取证,因此而不在解脱道的取证上面用心;所以四果的断尽我执境界,虽在初地满心位就能取证了,却都故意不断尽我执,而只是作降伏的功夫,但是却已同时在断除习气种子上面用心了,所以阿罗汉有时会有粗鲁的举动,菩萨却不会,这也是一个不同的所在。但是菩萨的断尽我执,却一直拖到七地满心时才完成,不是在初地心时就完成的,因此《禅—悟前与悟后》书中的说法并无错误。但这个境界可能很难理解,也许得等到确实入地了以后才会真的懂得。
◎在萧老师的著作中,讨论身见的部分大多以破斥意识为常不坏我的邪见为主;但是现在社会上,由于科学昌明,世间也普遍流传著唯物论的思想,相信“人没有后世、前世,意识由大脑产生”的人,可能比相信“意识轮回转世”的人还要多。请问佛法之中是如何观察“色蕴”(特别是大脑)不是意识的起源呢?(25-1)
答:意识是依他起性,色蕴五根、末那、六尘和第八识,都是意识存在的条件,并不是只有色蕴五根就能够单独产生意识;假使单靠色蕴五根就能产生意识觉知心,那么色身无病、功能完好而在三十几岁乃至五、六十岁就舍寿的人,应该都可以在死亡后重新继续产生意识而不会有死亡的时候了。此外,寿命是由谁控制的?当寿命终了而色身与头脑都仍完好的情况下,却已经使意识不再现前于色身中,这样看来,意识绝对不是由色蕴的头脑控制的,绝对不可能是单由头脑就能出生意识心。又如色界天的天人们,头部是空无一物而只是如云如雾一般而已,又没有头脑,可是他们的意识心却仍然现起;如果意识心是单靠头脑就能现起的话,那么色界天人就不可能存在了;可是藉著初禅的善根发,一切修行人在初禅突然遍身发起时,都会看见身中如云如雾的现前,所以色界天人是没有人类头脑的,但是意识心仍然功能具足的现前,所以头脑不是意识心出生的根源,头脑只是意识心在人间出生的助缘而已,不是因缘。此外,色蕴的五根各有二种:胜义根与扶尘根。头脑只是五色根中的胜义根,不是全部的五色根。
而唯物论的思想,则认为人一切的精神活动,完全是依附于身体而存在的;因此人死了之后,所有的精神活动也随之停止,没有所谓的“灵魂”,也没有未来世——这当然是典型的断灭论。断灭论是以物质为中心而有的想法,所以除了少数有在探讨心性的医师以外,许多西医看到头脑被麻醉以后意识就无法生起,他们就很单纯的认为意识是依头脑而存在的;他们不想探究心性,只依生物物理而认定意识的根源,是很物化的。而且一般西医熏习西方医学久了以后,往往有职业傲慢,对于佛教的教理不乐信受,关闭了另一扇生命智慧之门。但是,意识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只依头脑的存在而存在?事实并非如此: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法义篇,比如说,一人,开悟,明心,眼见,佛性,舍寿,不小心,
相关阅读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