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义篇(2)
答:《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善男子等!唯一佛宝具三种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第一佛身有大断德,二空所显,一切诸佛悉皆平等;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无漏,一切诸佛悉皆同意;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变现,一切诸佛悉皆同事。善男子!其自性身无始无终,离一切相绝诸戏论,周圆无际凝然常住。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僧只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遶,以无垢缯系于顶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
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报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命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用法乐,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此智名为大圆镜智;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双观真俗无有间断,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二、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转五种识得此智慧,能现一切种种化身,令诸众生成熟善业,以是因缘,名为成所作智。如是四智而为上首,具足八万四千智门,如是一切诸功德法,名为如来自受用身。
诸善男子!二者如来他受用身,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居真净土说一乘法,令诸菩萨受用大乘微妙法乐;一切如来为化十地诸菩萨众,现于十种他受用身。第一佛身坐百叶莲华,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百佛世界,利益安乐无数众生。第二佛身坐千叶莲华,为二地菩萨说千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千佛世界,利益安乐无量众生。第三佛身坐万叶莲华,为三地菩萨说万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万佛国土,利益安乐无数众生。如是如来渐渐增长,乃至十地他受用身,坐不可说妙宝莲华,为十地菩萨说“不可说诸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不可说佛微妙国土,利益安乐不可宣说不可宣说无量无边种类众生。如是十身皆坐七宝菩提树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善男子!一一华叶各各为一三千世界,各有百亿妙高山王,及四大洲日月星辰,三界诸天无不具足;一一叶上诸赡部洲,有金刚座菩提树王,其百千万至不可说大小化佛,各于树下破魔军已,一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大小诸化佛身,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诸资粮及四善根诸菩萨等、二乘凡夫,随宜为说三乘妙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余众生说人天教,令得人天安乐妙果。诸如是等大小化佛,皆悉名为佛变化身。善男子!如是二种应化身佛,虽现灭度,而此佛身相续常住。】(CBETA,T03,no.159,p.298,b21-p.299,a29)
所问之问题已可从此经中之经文得到解说,而 佛之无垢识乃是与在色究竟天宫之真报身、自受用身同处,《法华经》所说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所说皆是相同之义理。
◎(1)中阴身中的小五通是指哪小五通?请慈悲详细开示。
(2)第19期电子报的〈般若信箱〉中“问三”的解答中说:“未来世父母和合时有光明出现”,请问,此光明于何时出现?是父母交合时即出现?还是父母出现性高潮时出现?还是精子进入卵子时才出现?还是其他时才出现?
(3)中阴身投胎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即可以从极遥远的某个星球,于一刹那间来到地球投胎,是这样的吗?(21-1)
答:(1)所谓的小五通,是指漏尽通以外的五种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中阴身有这五种神通,但是这五种神通,都是有限制的,主要的作用是让祂能够顺利的投生到下一世的色身(受精卵等)中,比不上修习禅定者所发起的五通,所以称之为小五通。这是有情众生在中阴身时的异熟果报,不是修来的。
(2)来世父母和合时的光明,是与父母平时的光明有所不同;这时会引生与他们有缘的中阴身有情看见光明,就直接来到现场;那时因为心中生起颠倒想,以为自己正在与父(或与母)和合,所以被当时境界所拘束而渐近产门、终于入胎。入胎后意识觉知心永灭而不再现前,来世是另一个全新的意识觉知心。这个光明是在交合之时即已开始显现,才可能会有中阴有情可以在父母和合时生起颠倒想的境界现前。
(3)经中没有明说有情可以自己往生到极遥远的星球投胎,但是阿含经典中有说到:假使此世界坏了,所有众生都将往生到他方世界,继续享受福报或继续在地狱中受苦。看来是可以往生到极遥远的星球去受生的。但是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可能就太遥远而无法自己到达了。因为,往生到最近的另一个星云漩系,就已经是人类科技所无法想像的了,所以众生死后因为业力及往世因缘而生到别的星球,依阿含部的经典所说,是可能的;但是想要自己生到极乐,大约是不可能的,还是得靠佛的加持与接引。
◎(1)比如说有一人生前是精神病患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语言。此人死后在中阴身时,其精神病能否自然痊愈?此人在中阴身时能否正常投胎?
(2)人在正死位时,如来藏逐渐向中阴身转移。而中阴身投胎进入受精卵时,其如来藏的转移,是否也是逐渐转移的?还是一刹那即完成了转移?
(3)有天眼的人,能否看到死亡者中阴身渐渐生起的过程,及中阴身投胎的过程?(21-2)
答:(1)所有的精神病患,在中阴阶段时都没有病可说的;因为他们已经离开这个有障碍的五色根了,在中阴阶段是依其因缘果报现前时的中阴身五色根而运行意识觉知心的;这时不一定再重新受生为人,要看他在世时所造的业是纯无记业、或是有记业而定;如果是有记业,又得看他的业是善业或是恶业?在中阴阶段,如来藏执行因果律时,从来不会考虑精神状态有没有问题,都会直接受报的。所有精神病的问题,从如来藏的立场来说,是不存在的。至于正常投胎,那就要看是如何解释正常的投胎。意识的精神状态适合痴痴呆呆的生活,就去投胎作愚痴类的有情;从如来藏来说,那也是正常的投胎。所以中阴阶段的投胎,没有所谓的正常或不正常可说,都由各人自造的善、恶、无记业的多寡,以及解脱智、实相智来决定的。
(2)如来藏在接触到卵子时就会迅速的进入其中,意识心当时就完全消灭无余了;下一世是依如来藏在母体中所造的五色根而出生的全新意识,所以不能与此世的意识连结,所以完全不知此世的任何事情,包括生活细节在内。如果母体没有排出成熟的卵子可供如来藏进入其中执持,就须再等待另一对有缘的父母和合才可能入胎。这些事相,在《瑜伽师地论》中有很详细的说明,您可以自行请阅了解。
(2)“六识灭则七识亦不生。”意思是说,第六识若能如理如实的证解:“觉知心自己及作主心的自己都是虚妄不实的”,那么第七识也会接受这个结论,乃至渐断无始以来使自己继续存在的执著性;因为我执断尽了,所以正死位之后,前六识断灭,第七识不再生起“保持六识以便继续了知六尘相”的意愿,不再想保持前六识功能的存在,如来藏就不会为祂攀缘色身,这样在前六识断掉之后不久,第七识也会随之而灭,因而证无余依涅槃。所以并不是说,在五位中,短暂断掉前六识就能断掉第七识的。
准此而论,坐脱立亡者,所能断者仅是前六识而已。能够坐脱立亡,只是说明他有四禅以上的定力;除非他已经有阿罗汉的证量、已经断掉我见我执,否则,他坐脱立亡以后仍然会现起色界的中阴身,并出生到色界中。若他已经证得四空定之一,而无阿罗汉的证量,就会不经过中阴身,直接出生到无色界中。
◎末学接触萧老师的法时日不久,每周二旁听萧老师讲经完毕、回向后,张老师均会唱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请问“三障”是指理障、事障及性障吗?又性障与业障的主要差异为何?另外,同修会出版的书籍,在书末均附有“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其中指出六地满心菩萨即已证灭尽定、断分段生死。末学读萧老师的其他书得知:若是修解脱道的二乘人,当其证灭尽定后(四果罗汉),其第八识应仅留“异熟识”名,而菩萨的第八识则在七地满心后(进入八地时)方改称异熟识。同样是证灭尽定、断分段生死(断烦恼障现行),何以菩萨的第八识在七地满心前还称为阿赖耶识?恳请师兄不吝释疑,非常感谢!阿弥陀佛!(22-3)
答:1.三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业障。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了业障一法的障碍;而性障又正是烦恼障所摄的内容,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障应该是业障才合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即是性障。分述如下: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是因为对法界实相正理的无知,导致无法证知法界的真实相,无法证知一切法的根源,因此而无法成就佛道,这就是所知障;说的是对于法界实相的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佛道上的障碍,故名所知障。业障则是因为往世迷理、迷事而造作了恶业,业种会障碍菩萨行道,也会障碍初学菩萨修学佛法;这都是因为往世所造恶业种子的现行,而使得新学菩萨学佛时处处产生了障碍,这就是业障。性障是指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法会障碍学人证得四禅八定,或是障碍学人修证解脱道,所以称为五盖。这五盖原则上不与所知障相应,因为所知障是属于迷理无明,而性障五盖属于迷事无明,是烦恼障所摄的,所以三障应该说是理障、事障、业障,不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
2.六地满心菩萨既已证得灭尽定,为何他们的第八识仍然称为阿赖耶识?这是因为菩萨的大悲愿,故意生起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名为留惑润生,所以断尽思惑以后仍然可以故意生起一分思惑,或是以方便、愿力而留一分思惑不断,继续行菩萨道。初地满心证得犹如镜像的现观时,了知一切皆是自心现量,无可贪恋,舍寿时就可以断尽最后一分思惑而取涅槃,但这并不是初地满心菩萨所乐的境界,他们认为这样不能利乐有情,也不能使正法久住,觉得无意义,所以都不会灭尽最后一分思惑。三地满心菩萨,四禅八定具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断了我见就可以取证灭尽定的,但是都不取证灭尽定,这也是留惑润生的缘故;所有的凡夫与外道,当他们在外道法中证得非非想定时,听到五蕴空的正理,当场灭除我见,就可以立时取证灭尽定或无余涅槃,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三地满心菩萨在一大无量数劫的七住位中就已经断了我见,现在有了三地的无生法忍,也有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当然更有能力取证灭尽定,但也都不取证,所以阿赖耶识仍然不改名为异熟识。六地满心菩萨是因为不证灭尽定,就无法进入七地,所以不得不取证;但仍然留惑润生,故意保留一分思惑不断,所以仍名阿赖耶识。甚至于七地满心菩萨念念入灭尽定,更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但他们都有方便波罗蜜多,所以都留惑润生,不入涅槃,所以仍然称为阿赖耶识。想要转入八地时,才不得不灭除最后一分思惑,改名为异熟识,但是却以大愿力而继续受生在三界中。这些都是大菩萨们的般若方便智慧力,也是基于七住时所证得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智慧,才能渐渐达到的境界,不是二乘圣人所能知道的。这也是我们正觉学人应该学习与效法的。这些道理,在 平实导师的《楞伽经详解》中,都有开示,您可以直接阅读思惟。
◎萧先生是否将能观者的意识觉知心当成离念灵知?假如是的话,难怪萧平实先生会错将离念灵知当成欲界心,乃至定中之心。恳请萧平实先生再仔细的深研何谓禅宗的离念灵知心的定义之后,再下定论好吗?如果离念灵知心是错误的,那么从禅宗三祖至后来所传的荷泽禅师等都是错误的。如禅宗四祖道信禅师传给牛头法融禅师的禅法就是真心任遍知的离念灵知,如传心法要的黄蘖禅师传给斐休国师的就是离念灵知,斐休国师还为圭峰宗密之著述撰写序文。既然离念灵知是错误的,那么为何从禅宗三祖乃至四祖道信禅师都会故意犯下这个错误?(这件事假如是真的,出家人犯误导众生的罪是很严重的。)为何黄蘖禅师会故意误传斐休国师为离念灵知?若黄蘖禅师知道斐休国师错悟,为何他仍不制止?由此可知,这根本都是不合理的一件事。唯一可证明的,历代祖师对于离念灵知的定义,的确是跟萧平实先生对于离念灵知的定义完全是不同的。(22-6)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法义篇,比如说,一人,开悟,明心,眼见,佛性,舍寿,不小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