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一答(3)
然因禅宗之明心者,尚未加修相见道位法义,以致未能亲证初地入地心所应证得之初分道种智故,未能于初地之诸法无生、诸法无我而得现观故。未能现观诸法中实无“常恒不坏之众生我”故,不能通达般若慧之总相与别相,则不能于诸法无生、诸法无我而得安忍,则亦不起初分道种智,不能于“诸法本来无生”而得安忍,是故未能发起初地真如,不证十真如中之遍行真如--初地真如--不名通达位菩萨,不入初地之入地心中。然而初地之遍行真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要因七住位中证得阿赖耶识已,进修而净除异生性…等修行,然后始得进入初地,发起初地真如,而此初地真如仍是阿赖耶识心体,并非别有一心为初地真如。是故《成唯识论》卷九云:“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能渐渐伏除“所取六尘实有、能取之见闻觉知性真实”等邪见),引发真见(断我见我执故,或断我见及伏我执故,引发大乘之真见道);在通达位(在进入通达位初地之入地心时),如实通达(才能如实的通达般若,亲证唯识初分种智)。”
此段论文意谓:在加行位中作诸加行,现观所取之六尘相悉皆虚妄,现观能取六尘相之七转识心亦复虚妄,由此缘故而降伏或断除“十八界法真实”之我见乃至我执;由于已经如是“伏、除”能取与所取故,觅得阿赖耶识时,方能引发真见道功德;若不伏除所取与能取者,假使因为真善知识之指导,而觅得阿赖耶识,彼时亦将不敢承认、不敢承当之;便否定阿赖耶识心体,欲另行寻觅阿赖耶识所依之心体,则成为心外求法者;离阿赖耶识心体即无任何一法可得故,离阿赖耶识即无真如故,初地真如亦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性故,阿赖耶识即是万法之主体识故,是万法之根源故,于诸经中,及亲证初地满心以上之菩萨所造之论中,悉皆如是说故。
如是,由余当年滥慈悲故,为其明说阿赖耶识心体密意,而非自己经历参究过程之人(由彼见道报告文中可以证实余此语非是诬言),觅得阿赖耶识之时,纵使由真善知识之开导剖析、引经据典而证明之,当时因对善知识之信心具足而勇猛承当,然而后时仍将因为证悟时之观行不足而致信心渐退,及因后时之私心不遂故,对真善知识横生不满,便又因为对于善知识起瞋故,将此原有之怀疑提起,横加否定。由于心中始终有疑,不敢如实承当彼阿赖耶识为万法实相心之故,则其般若正观便生扭曲而不得现起,则不能获得真见道之功德,开始分分丧失真见道之智慧,却误以为自己已经更上一层楼。
由此缘故,便开始寻经觅论,欲拮取部份经文论文,作为否定万法根源阿赖耶识之依据。然因三乘经论所说佛法,皆以阿赖耶识为本、为根,彼既不信阿赖耶识为万法之根本,则不可能贯通大乘经典。不能贯通故,便滋生断章取义、法义杂乱、所说法义前后自相矛盾、违教之后又复悖理之现象,却又以此误会经典真意而不能贯通之误解,对真善知识所弘正法横加诬谤,说为谬法、非法。
譬如有人以能照耀世间之光明巨烛自居,然而遍照世间众人落处之时,处处观见他人为己所照,于诸方大师之落处了了分明,是故心中自得,以为功德齐天,便心生种种慢,轻慢于自己得法之上师;却不知自己之脚下永不能照明,不知自己巨烛明灯之下始终有一圈黑影分明显现,仍待得法上师加恩而为自己照明;如是即名灯影,古时军事术语谓之灯下黑是也!
今者彼等亦复如是,初得我法时,感激涕零,乃至月余觉明现前,心得轻安法乐;多年后之今时,却因所求不遂,欲上于余而破我法,乃诬为妄法;然却不知自己之有今日见解,今日之能傲视当今佛教界、遍观当今佛教界大师落处者,如是“见地”皆从何来?善知识未曾触忤于彼,彼却不肯饮水思源,更思推翻善知识所弘法义,便以早时从善知识明闻阿赖耶识密意时所生之一分疑心为因,复由心照不宣之事相不能达成之缘故,思欲推翻善知识正法而上之;却不知自己正处于灯影之中,不能照见自己之灯下黑,却来指责真善知识已无身影之境界,强谓为一片黑暗;更不曾了知:自己之灯下黑,唯有得法上师方能为其照明。
凡此,皆由余早年在中坜永平寺举办禅三时之滥慈悲,在中庭为其明讲阿赖耶识心体之密意,是故今日滋生此过,咎在平实自己。亦因近年禅三期中,见诸学人久参不得而心生不忍,使用太过明白之机锋,致令随学者悟得太轻易,致令彼等参究及体验之过程不足,因此心中始终怀疑,不能完全信入,复因某大佛教团体之背后支持鼓动,今日乃有浅机者与彼退失者结伙否定余法之重大事故发生。此皆不应责于彼等诸人,余实应反躬自省、检讨未来:不应再有滥慈悲之心,应皆责令诸人自参自悟,少用太明白之机锋。亦应责成现今未来诸亲教师与诸会员,严谨守护阿赖耶识心体之密意,不许因缘未成熟者知之;亦不得滥用机锋,以免学人体验不足,轻易得之便怀“疑心”,致令疑见不断,后时若遇恶因缘者,便同时退转于真正之佛菩提道,却又自以为是更上一层楼,不能自知其妄,同堕灯影之中。
是故若欲获得真见道之功德者,应当先行“伏、除”所取与能取,至少必须先已断除我见。《成唯识论》既然说伏除二取之后,能引发真见道;而未明心之人复又悉皆不能引发真见道之般若慧,则知引发般若真见道者,除禅宗之开悟明心以外,别无他法。然而开悟明心而引发真见道时,虽经多刹那观行,乃至数日观行,而确认阿赖耶识为般若体,仍只能发起般若之总相智尔,犹未能发起别相智,更未能发起初地之入地心所应具有之初分道种智:不能通达初地入地心之般若慧,不起无生法忍。
是故明心引发真见道后,要由后时之修学别相智,修至后际,“在通达位,如实通达”时,方入初地之入地心位。如是成论之文,已经明说:亲证第八识心体之真见道位非是初地心,要于后时修学般若之别相智,要在真见道以后复作相见道位之种种观行,渐次而进,增益般若智慧,“在 通达位,如实通达”时,方入初地之入地心位。成论之论文如是详说极明,彼自不解而生误会,却来责我所判果位太低,心中不服。
既然初地之无生法忍,要由明心真见道时所引发之般若正观现前作为基础,方能次第渐修,而后乃入通达位,故说禅宗之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时,亦得方便名为“证解”,非是唯得“闻思修”之解知故;此时已确实亲证未来初地法忍所依之真如心体故。然因尚未获得通达般若之初地入地心智慧故,亦因尚未修除异生性、尚未……等故,方便说为“证解行位、解行证位”。
复次,若纯说“胜解行位”一名,则易使人误为是尚未亲证第八识心体,是故余将之增一新名为“解行证位、证解行位”,以免有人误会“胜解行”位等30心皆是尚未悟得第八识心体;亦免未来有人亲证第八识心体时,认作是亲证初地果证,不知自己其实仍只是胜解行位,便将成为大妄语者,舍寿时之果报难可思议。是故,余将真见道位,增立“证解行位、解行证位”之说,加以区分,令知胜解行位之第七住心以后,皆是亲证未来初地真如心体者,然而此时尚不可名之为初地真如,以免时人及后人奉读经论之时滋生误解,以免犹如彼等退失之人滋生误解:误以为自己亲证阿赖耶识时即已是初地心,或欲外于阿赖耶识而别觅初地真如,便成心外求法者。
此非多虑,谓今时彼等诸人舍余而去者,皆是堕余前时特意预防之“众生误解”中:将真见道误认为是初地心。复因亲证阿赖耶识时,明知自己尚未是初地心--尚未具足初地之般若功德,便不肯信阿赖耶识即是未来无数劫后之初地真如,便将阿赖耶识横加否定,不肯依经中 佛语进修--便欲弃舍阿赖耶识而在今时证取未来无数劫后之初地真如--不肯在今时亲证阿赖耶识后修除阿赖耶识中所含藏之异生性种子及进修初分道种智。生此邪见已,便否定阿赖耶识,不肯信余依经所说:“阿赖耶识净除异生性种子、修证初分道种智、熏发十无尽愿之后转成初地之遍行真如。”不信余说之后,舍余而去;复又不肯使余有机会与彼见面或电话对谈,自闭门户而自以为是,恣意否定余法。
由于数年前顾虑“后时恐将有人如是”,是故特意举示:胜解行位之第七住位,虽然尚非初地,然而确已亲证初地真如心体;由因尚未进修、尚未净除阿赖耶识所含藏之异生性等种子……,是故确属真见道--乃是已经亲证未来初地真如之心体--而非犹如未悟者之唯是心想、臆想之解行,是故名为“胜解行位”,亦别立一名为“解行证位、证解行位”,而犹判在解行位30心之第七住位,以尚未通达故。如是预先施设建立已,不意今日彼等仍然如我先时预料,复堕其中,不能自防;自堕其中以后,却又私告于 大德,妄谓余所判立不当,导致 大德今日来函相询,误以为真见道时即是初地心,谁奈之何?
然而古德将明心时之位阶,多作“胜解行位”之判,亦有其理:谓真见道位之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时,固然已经发起般若之总相智--根本智,然因尚未进修相见道诸法相故,于般若智慧虽得胜解,而非臆解,然而尚未通达:尚未引发一分增上慧学--尚未引发初地入地心所应有之般若通达智慧;亦尚未引发清净意乐--未能随分修除少分烦恼障习气种子、未能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未能令因地真如阿赖耶识所含藏种子获得一分清净,故说尚非初地真如。亦尚未发起增上意乐--未发起十无尽愿;是故真见道位之第八识心,其体虽是未来之初地真如心体,仍不得说为初地真如,由是缘故说为“胜解行位”,亦合正理,能以第八识真如心体而作胜观故,于般若已得殊胜之证解与观行故,今时仍未修除异生性故。是故开悟明心时,不说为“亲证初地真如”者,此说亦复真实,完全同于余说。
然亦不违余所说亲证之意,此谓初地真如心体,实即七住菩萨所亲证之阿赖耶识心体故,外于阿赖耶识即无初地真如可证故;初地真如即是由七住位之真如阿赖耶识净除异生性、进修相见道、熏发十无尽愿而证得一分圣种性之后,而改名为初地真如--遍行真如故,本是同一心体而于异时增名为遍行真如者故。外于阿赖耶识心体即无般若体故,初地真如心体之阿赖耶识,今时确已亲证故,是故余方便说为证解行位或解行证位,亦无过失。
复次,真如一名,通一切位;不论因地佛地,其第八识心体皆得名为真如,然非究竟佛地之真如。譬如成论卷九如是开示云:“然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二、道理胜义…。三、证得胜义…。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此诸法(诸法者函盖世间、道理、证得、胜义四种)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亦言显此(此字乃谓阿赖耶识)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是故第八识阿赖耶心体,不论何地,皆可名为真如,非唯佛地名之,亦非唯在初地以上名之,彼等不可妄谓“真如一名唯在佛地、唯在地上方可用之”。
是故诸经诸论中,多有种种名:邪行真如、正行真如、清净真如、相真如、唯识真如、流转真如……等名。彼等不解经论真意,自生误会,不知如是正理,故意作此强言:“真如一名唯在佛地使用,是故成论若有说及真如一名者,当知皆是说佛地真如;是故依论中文句而观,因地之时即有佛地真如存在阿赖耶识心体之中,只须向阿赖耶识心中深观而寻觅佛地真如,一念之间亲证佛地真如时,便是真见道,便是证得唯识性。”
后时虽因余之据理破斥,是故彼等改言:“真如一名唯在初地以上方可使用,是故成论或其余经论中,若有说及真如一名者,当知皆是说初地以上之第八识心体;是故依经论中文句而观,因地之时即有佛地或初地真如存在阿赖耶识心体之中,只要一念之间亲证阿赖耶识心中所含藏之初地真如时,便可立时进入初地果证。”
如是误解经论意旨,不能贯通之,不肯依经教所说:于亲证阿赖耶识时,次第修除异生性、进修相见道、熏发十无尽愿,便欲于此时取证初地真如。如同愚人觅得米时,不肯加以水煮,不肯等候20分钟之后转成熟饭,而在觅得米体之时,欲在生米体内另觅熟饭而食之;今者彼等诸人不肯将阿赖耶识心体所含藏之异生性修除,不肯进修相见道位之般若智慧,欲在此时阿赖耶识心体中别觅未来进修后之初地真如,便如彼等愚人不肯于生米加以水火,便欲在生米体内别觅熟饭而食,即是执言取义、执“文字指”、噉“文字谷”之俗人。如是愚行,楞伽经中 世尊早已破斥在先,不意彼等今时仍堕其中,皆成执著“文字指”之俗人也!焉有可能是贤圣之人?
复次,《成唯识论》卷九亦云:“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此说真见道者乃是亲证阿赖耶识心体,由亲证阿赖耶识故,现前观察阿赖耶识之无分别性,是故发起根本无分别智;复因多刹那之观行而确定此心实为人我空与法我空之理体,二空之真实理确由此阿赖耶识真如心而显,是名“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复由如是实证故,确实分断烦恼障及所知障之一部份随眠,故说“实断二障分别随眠”。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第一,第一,来函,老师,净监,晚学,拜读,著作,之余,请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