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灯影-灯下黑>

02 第一函 原文

[灯影-灯下黑]  发表时间: 2015-04-15 21:0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一函 原文
来函质疑者:求教后学(化名)。
住址:北县淡水镇183号5F(来函信封之地址,无街路名称)
寄出局邮戮:台北市第100支局,日期2003.3.27.21
(唯有寄出地邮戮,无投递局邮戮)。
质疑函全文:
萧老师净监:
晚学在拜读 老师诸著作之余,请阅大藏,长久以来逐渐发现几点百思难解的困惑;是否能恳请 老师慈悲开示解答,释后学迷云!以下是后学所整理的问题:
1、讲堂之开悟明心, 萧老师依《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判:“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而此中“般若波罗蜜正观”判果是否与大乘唯识“真见道位”判果有些差异?
后学浅见以为:既名“般若正观现在前”,则是观行、解行位,似乎非是“证位”!应为《成唯识论》唯识五位中之胜解行位所摄。而古大乘各宗诸师依契经多判得清净意乐,证一分清净真如,事、理既融,方入初地,谓为“证真如法身”。此于后详加说明:
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三中 世尊开示:“复次大慧!有二种觉知,谓观察智,及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观察智者,谓观一切法离四句不可得。四句者,谓一异、俱不俱、有非有、常无常等。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大慧!如是观法汝应修学。云何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谓于坚湿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著虚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著建立智。是名二种觉知相。菩萨摩诃萨知此智相,即能通达人法无我,以无相智于解行地善巧观察(注:来函原文此段文字为青色字,今以棣书印出。以下来函文中若以棣书者,同皆意指来函中特以青色字标出之字体)。入于初地得百三昧,以胜三昧力见百佛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明照耀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胜愿力变现自在,至法云地而受灌顶,入于佛地十无尽愿成就众生,种种应现无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觉境界三昧胜乐。”[第一答:]
弥勒菩萨之《瑜伽师地论》卷47亦有示:“云何菩萨胜解行住?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清净意乐,所有一切诸菩萨行,当知皆名胜解行住。又诸菩萨种性住中,于余十一诸菩萨住及如来住,唯有因转,摄受彼因,于余所有诸菩萨住,尚未发趣、未得未净,况如来住?若诸菩萨胜解行住,普于一切余菩萨住及如来住,皆名发趣,未得未净,即于如是胜解行住,亦名发趣,亦名为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胜解行住既清净已,极欢喜住先已发趣,今复名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极欢喜住既清净已,增上戒住先已发趣,今复名得为令清净而修正行。如是广说,展转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即此最上成满菩萨住既清净已,从此无间,其如来住先已发趣,当知于今顿得顿净。是如来住,于菩萨住当知此中如是差别。”
又云:“问:胜解行住菩萨转时,应知何行、何状、何相?答胜解行住菩萨转时,思择力胜;于诸菩萨所作加行,以分别慧数数思择方能修作,未能任性成办所作。未得坚固相续无退菩萨胜修。如于胜修,于胜修果种种无碍胜解、神通、解脱、等持、等至,亦未能得,未能超越五种怖畏,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于所应作利有情事,策励思惟方能修作,未能任性哀愍爱念。或于一时于诸有情,由身语意发起邪行;或于一时于诸境界发起贪著;或于一时于资生具现有悭吝,信他诸佛菩萨而行,未能自内了知真实;谓于如来或法或僧,或真实义或有情事,或佛菩萨神通威力,或因或果,或应得义,或得方便,或于所行皆随他信,成就狭小闻所成知、思所成智,而非无量。又即于此或时忘失,有忘失法成就菩萨苦迟通行;于大菩提无猛利乐欲,无炽然精进,无有甚深牢固净信。于其三处有忘失念:一、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或于一时其心颠倒、忘失正念。二、于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三、于所受所持诸法久作久说,或于一时有所忘失。于是三处有忘失念,或于一时具足聪慧,于其诸法能受能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或于一时则不如是,或于一时具足忆念,或于一时成忘念类,于诸有情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如实知;或时虚弃或不虚弃,如闇中射,或中不中。随欲成故,或于一时,于大菩提虽已发心而复退舍。或于一时弃舍菩萨先所受学净戒律仪,不能受学;或于一时虽勤修习利有情事,而于中间生厌倦故,复还弃舍利有情事,由意乐故令自乐,由思择故欲令他乐,于诸菩萨所有违犯,多分遍知,非数遍知,无余永断。由于毁犯数现行故,或于一时于菩萨藏法毗奈耶,他所引夺;或于一时闻说甚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其时动摇、犹豫疑惑,于诸有情远离一切现行大悲,于诸有情少分现前利益安乐,未能广大、未能无量。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学中,未能普学;于如上说一切圆满菩萨诸相,未皆成就;于如上说一切圆满二分菩萨正加行中,未等显现;于如上说菩萨意乐,犹未清净;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自谓为远,未于涅槃增上意乐安立深固。如于生长时流转,于其炽然无动妙善菩提分法,未能成就。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解行住菩萨转时诸行状相。”
马鸣菩萨之《大乘起信论》卷下亦云:“又此菩萨一发心后,自利利他,修诸苦行,心无怯弱,尚不畏堕二乘之地,况于恶道?若闻无量阿僧只劫勤修种种难行苦行方始得佛,不惊不怖,何况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恶趣?以决定信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于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有苦恼,离瞋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毗离耶波罗蜜;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罗蜜;知法性离诸痴闇,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实证中无境界相。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证离言说真如法身故,能于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
以上圣教所述“解行位”之状况,正符合讲堂中诸同修修行状态;今讲堂明心见性师兄多未得清净意乐,故应是“解行位(胜解行位)”而非“证位”![第二答:]
萧老师判七住明心即“解行证位”非是“解行位”;或许 萧老师意为“开悟即同触证”,可见于《禅净圆融》书后附录三。但此与古来诸多先贤教判殊不相同;但若 萧老师所说能融通正理,符合 佛意,则为今人根器不同,亦不妨别有建立。但应了解《成唯识论》之见道位判果标准与 萧老师建立是有所不同;《成唯识论》意为先伏二执现行方入初地,入地则断除种子;所以唯识宗将“见道位”列于三十心后,离“贤位”、“胜解行位”而入“见道通达位”、“证位”。故《成唯识论》卷九明示修大乘次第:“何谓悟入唯识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而《成唯识论》卷九所立如下: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菩萨得于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若依《成唯识论》判果,则见道亦名通达位,位在初地。不同 萧老师将见道判七住位(如上教证)由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方至初地通达位;是将“见道”与“通达位”分开建立;此为第一点“见道位”疑惑处。
而 萧老师依《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判禅宗明心位为七住菩萨“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前”,相应真如名为“见道”,故以建立六、七二识“下品转识成智”;此不似大乘唯识教含摄解脱行门(如回小向大),此中二乘人亦有有学、无学乃至俱解脱回心等等诸法差别,非一而论,故 萧老师应是纯依般若慧上而判,此似别有一说;故方有“见道位”在“七住”或“初地”之差别;但今 萧老师又极推崇《成唯识论》,但《成唯识论》中却明示初地菩萨方才“见道”,而斯六、七二识方才“转识成智”,与 萧老师建立实有极大出入! 玄奘菩萨之“八识规矩颂”亦说明“转识成智”唯于“欢喜地”初起;第六识颂有“发起初心欢喜地”、第七识颂明“极喜初心平等性”等句。 萧老师如此建立,似乎有别大乘唯识教!而 萧老师于《明心与初地》一册中却只论“七住”与“初地”慧力差别,却未交代与诸经论相异因由,未免有所不足。[第三答:]
《成唯识论》所依教证极其明显,乃依《解深密经》中三时判教,准此娑婆世间大部份当机众生而立,为大乘渐教;乃自鹿野苑初转阿含法轮,经二转般若教,终于三转《解深密经》等显了中道教;此正明大从小起,根器渐熟,方堪付托家业,乃《法华》中所常谈也!
再者, 萧老师判果所依之《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亦有云:
“佛子!三贤菩萨伏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亦不起粗,是见道喜忍伏三道业道,”此处所说“见道”,非同《成唯识论》中“见道位”菩萨尚未远离异生性,就此点,与《成唯识论》判果有极明显之差异![第四答:]
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中云:“所谓中道第一义谛,般若处中而观,达一切法而无二;其观慧转转入圣地,故名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其正观者,初地已上有三观心入一切地;三观者,从假名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是二观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进入初地法流水中,名摩诃萨圣种性,无相法中行于中道而无二故。”
就七住菩萨“般若正观”之慧门而观,上依《菩萨璎珞本业经》 世尊明说为“相似第一义谛观,而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今讲堂所明心见性诸师兄,不论依 萧老师之判果或《成唯识论》之判位,具不出贤位或云初二位(资粮位、加行位),乃至《瑜伽师地论》中“胜解行住”。而此观慧乃相似观,尚且非真中道第一义谛观,而其是否能依此“相似第一义谛观”可以建立六、七二识“转识成智”;能同于《成唯识论》中所说初地菩萨之“转识成智”?此为第二点“转识成智”之疑。[第五答:]
再者,依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卷九所言:“菩萨起此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有隐慧厌心非殊胜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窥基菩萨《唯识述记》更进一步说明:“而依第四方得成满,即最后入时唯依第四,第四禅望余禅最胜,要托最胜依入见道故,不依下地入。”故依唯识宗言证“见道位”则必须有第四禅定力,而今讲堂诸多“见道”师兄连悟后都未得此定,何况悟前?故亦可知此明心应是“解行位(胜解行位)”而非“证位”。此为第三点与《成唯识论》“见道位”所依禅定相左疑惑![第六答:]
2、 萧老师近来言阿赖耶识出生十八界,其中能显示“真如性”,尚举花及其美丽性为例,是否恰当?
若依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所说“真如是心真实性故。”“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八识乃是“唯识相”,真如乃是“唯识性”;故依上说谓八识与真如非一非异亦无不可。近来有说“真如出生八识”乃是误传;岂有随 萧老师受学多年的弟子竟仍有“九识”之说?实在是荒诞不经也![第七答:]
何况依 马鸣菩萨之《大乘起信论》而论,即有云:
“云何立义分?谓摩诃衍略有二种:有法及法。言有法者,谓一切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此显示摩诃衍义;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
“云何解释分?此有三种:所谓显示实义故,对治邪执故,分别修行正道相故。此中显示实义者,依于一心有二种门,所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此二门各摄一切法,以此展转不相离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
上说明大乘法以心真如相为大乘体故,为其根本;故后《大乘起信论》说明心生灭门时亦云:“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若依上来 马鸣菩萨所说,则对映 萧老师之立论义有不同,似有别义?[第八答:]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第一,原文,第一,原文,来函,疑者,求教,后学,化名,住址,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