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如来藏>唯识略说>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48--失念、散乱心所)——张正圜老师

[唯识略说]  发表时间: 2024-10-17 14:1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六则 失念心所
 
  何谓“失念”呢?所谓“失念”,又名“忘念”,即是对于所曾经历的境界,心中不能清楚记持而不忘失。《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大正藏》册三十一,页34,中22-24。] 意思是说,对于一切所缘境界不能明白记忆,这就是失念的体性;能障碍正念的生起,为散乱心之所依托,这就是失念的业用;这意思是说,失念的人,心必散乱。
 
  “失念”即是忘失正念,然而何谓“正念”呢?《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五诵道品 第一〉中说:“云何正念?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念。”[《大正藏》册二,页174,上16-20。]《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三十七〈胜慧波罗蜜多品 第十一之五〉亦说:“云何正念?谓于是念安住正道,离诸谄曲轮回过失,乃至见涅槃道于如是念亦当远离,而于圣道无有迷乱,是名正念。”[《大正藏》册十一,页878,上7-9。]《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无尽意菩萨品 第十二之四〉中又说:“云何正念?若念不失、不动于法,正直不曲,见生死过,进向涅槃,系心不忘、不失正道,是名正念。”[《大正藏》册十三,页210,上14-16。]
 
  综合以上经文之意旨,可以了知“正念”乃是对于诸佛菩萨及善知识所教授教诫之真实谛理,能明记不忘者,即称之为“正念”。譬如对于身、受、心、法之四念处观,能作正确之思惟与观行,并且能调伏世间的贪欲与烦忧,而安住于正智之念者,即称为正念。又如能安住于八正道中,离开各种谄曲所造成的轮回苦果,趣向涅槃解脱之道,同时对于这个正念也能不产生执著,对诸圣法道深生信解而无有迷乱者,亦是正念。乃至对于圣教所示一切修行法要,能深心信解而不动摇并且忆持不忘,正直而不谄曲,能见生死种种过患而进向涅槃,于真实之法道能系心不忘者,也称为正念。而失念即是对于以上所述正念,由于烦恼所障,扰乱内心,导致心思散乱,向外驰求,因而忘失正念,此即称之为失念。
 
  修学三乘菩提者,若能于诸佛菩萨及善知识所教授之真实谛理,深心信解、忆持不忘,而且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相反的,若于诸谛理失念、无法系念于心,则失诸功德矣!兹举述《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以为证明,经云:
 
  若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大正藏》册十二,页1111,下22-25。]
 
  此段经文说明“忘念”和“不忘念”所产生的结果迥然不同。不忘失正念者,就能不为烦恼贼所侵扰;虽然处于五欲的境界中,由于正念的力量坚强,就能不为五欲贼所害,就好像战士披著盔甲入于军阵之中因而无所畏惧,这就是“不忘念”的功德。而忘失正念者则无此功德,入于五欲之中必为五欲所缚,为烦恼贼所劫夺,常于三界六道之中轮转不息。
 
  然而,念心所的具足成就,唯是佛地境界;也就是说,唯有诸佛才无刹那失念之时,为什么呢?且举《大乘宝云经》卷五〈安乐行品 第五〉以为证明,经云:
 
  如来恒在禅定不曾忘失,所以者何?佛无失念,诸根不动、内心无乱;何以故?一切烦恼、烦恼习气毕竟尽故,恒在寂静。善男子!有烦恼人内心迷乱不得禅定,如来不尔。夫如来者,无复烦恼、无复尘累,无漏无为、得一切法,自在游于一切甚深三昧境界。[《大正藏》册十六,页271,下5-11。]
 
  意思是说,诸佛已经断尽一切烦恼障的现行及烦恼习气种子随眠,所知障也已究竟断尽无所遗余,由于二障皆已究竟清净,因此内心无乱、诸根不动、恒在寂静,对于一切诸法永不忘失,能够自在游于一切甚深三昧境界之中。至于佛地以外的一切有情,从凡夫上至等觉菩萨,随著个人修证的层次差别,会有不同程度的失念情况;如果想要念不忘失,最好的方法就是于法“亲证”得胜解,对于所亲证有决定性的印可之后就不会忘失;诸佛因为已经具足亲证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所以对于诸法永无忘失之时。
 
  第七则 散乱心所
 
  何谓“散乱”呢?散乱是指对于五欲六尘境界,心驰散攀缘而不能安住,就叫作散乱。散乱会障碍正定,由于没有正定的缘故,恶慧便依之而出生。《成唯识论》卷六云:“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大正藏》册三十一,页34,中28-下1。] 意思是说,对于一切所缘境界,令心流逸放荡,这就是散乱的体性;能障碍正定的生起,为恶慧之所依托,这就是散乱的业用;这意思是说,心散乱的人,会由于不如理思惟而引发恶慧的缘故。
 
  散乱既是如此扰乱行者之正定,那它究竟是如何出生的呢?《佛说大生义经》中说:
 
  以其内心无厌足故即生喜贪,以贪缘故即生我见,我见生已有所取著,取著为缘心即散乱,由散乱故即起妄语论讼鬪诤、刀杖相治,由是因缘即便造作诸不善业;如此诸业皆由散乱而得生起,若无散乱诸业不生。[《大正藏》册一,页844,下18-23。]
 
  经文意思是说,众生由于内心对于诸法无有厌足,因而产生喜贪之心;由于贪爱的因缘而出生了我见,我见出生之后就产生取著;由于取著的因缘,心即散乱;由于心散乱的缘故,就引生妄语、论讼和鬪诤,乃至刀杖相向;由于这样的因缘,就造作出种种不善的业行,因此说诸不善业都是由于散乱而引起,如果心不散乱的话,就不会有诸不善业的出生。由此可知,都是因为心散乱而缺乏正定,所以不能如理思惟因而生起恶慧,才会造诸不善之业,当然无量的苦果就在后面等著了!
 
  《成唯识论》卷六又云:
 
  掉举、散乱,二用何别?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虽一刹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染污心时由掉乱力,常应念念易解易缘;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如系猿猴,有暂时住;故掉与乱,俱遍染心。[《大正藏》册三十一,页34,下10-14。]
 
  “掉举”和“散乱”,这两者的作用有甚么差别呢?论主回答说:“掉举”能令心转易所解,这是因为心中生起种种寻思而不能安止;“散乱”则能令心转易所缘境,这是因为心攀缘于各种六尘境界而不能得定;虽然在一刹那间的所解所缘看来都没有转易,但是在刹那相续中,却有转易的意义存在。在染污心现行时由于掉举和散乱的力量,使得能解的心与所缘的境常常念念转易;纵使由于念力定力等所制伏,染污心也只是犹如被绳子系住的猿猴一般,暂时得以安住,却不能永远静定;所以说,掉举和散乱,都是遍染污心的。
 
  《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摄胜决择品 第十一之二〉说散乱有六种:
 
  心散乱有六种者:一、作意心散乱,谓诸菩萨弃舍大乘相应作意,退习声闻独觉相应下劣作意。二、外心散乱,谓于外妙五欲中及愦闹相貌,寻思随烦恼外境界中纵心流散。三、内心散乱,谓或由惛沉睡眠下劣,或由味著诸定,或由种种定中随烦恼故,恼乱其心。四、相心散乱,谓依止外相作意思惟内境相貌。五、麁重心散乱,谓内作意为缘生起诸受,由麁重身故计我我所。六、自性心散乱,谓五识身。[《大正藏》册三十一,页568,中4-13。]
 
  也就是说,造成散乱的原因大略可分为六种:
 
  第一种是“作意心散乱”:菩萨行者若弃舍大乘相应作意,退失于菩萨法而修习与声闻独觉法相应的下劣作意,于大乘法心不得决定,称之为作意心散乱。
 
  第二种是“外心散乱”:行者于正修习善法时,对于外在的胜妙五欲及愦闹境界相,生起种种寻思并随逐于烦恼,于外尘境生起种种虚妄分别,放纵自己使心流散,称为外心散乱。
 
  第三种是“内心散乱”:行者于正修习善法时,或者由于惛沉睡眠盖而使心下劣,或者贪著各种定境,或者由于在种种定境中随逐于烦恼的缘故,恼乱自心,名为内心散乱。
 
  第四种是“相心散乱”:即是依止于显现于外之法相而作意思惟内境相貌,于中生起种种分别、寻思,导致心攀缘驰散,此即是相心散乱。
 
  第五种是“麁重心散乱”:以内作意为缘生起种种觉受,对于粗重的五阴身产生执著而误计为我及我所,称为粗重心散乱。
 
  第六种是“自性心散乱”:由于不知五识身的自性而随逐于五尘境,使得身心无法安住于静定,名之为自性心散乱。
 
  综上所述,即知导致心散乱的原因很多,总括而言就是因为对于色、受、想、行、识的虚妄性无法如实思惟与观行,对于诸法产生不如理作意之贪求与执著,使得觉知心躁动扰乱、流逸放荡,无法安止下来,所以说散乱能障正定;行者若能依止圣教,如理思惟观行,令心安住于真实谛理,即能远离不定、邪定;于诸圣谛心得决定,就能远离散乱,使道业得以迅速成就。(待续)
本文标签:散乱(5)失念(1) 本文关键字:失念,散乱
相关阅读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