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如来藏>唯识略说>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24--第八识、心所法五十一)----张正圜老师

[唯识略说]  发表时间: 2022-10-27 14:28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四节 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识在因地时又称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文ālaya 的音译,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意涵;所谓能藏者,指阿赖耶识能收藏有情所造作一切善恶有漏业的种子,让众生不离分段生死,所以祂是能藏;所藏者,指前七转识相应于诸杂染法所熏习的有漏业种,又能回藏到阿赖耶识中,所以说祂是所藏;我爱执藏者,在众生未断尽我见我执之前,第七末那识恒内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对于自我的一切功能差别妄生贪爱、执著不舍,使得阿赖耶识不断执藏分段生死诸染污种子,因此称为我爱执藏;由于阿赖耶识具此执藏的阿赖耶性而能摄藏一切杂染法及分段生死种子令不丧失,使得众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断轮转生死而无法出离。然而阿赖耶识也译为“无没识”,意即阿赖耶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不会漏失,同时也是说阿赖耶识的识体及其清净法性常住不灭;阿赖耶识也译为“藏识”,意即此识能摄藏一切种子,能藉缘生起万法,故说此识即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是众生生命的实相。

  佛世尊于三转法轮诸经中,广说此实相心第八识有多名:心、识、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阿赖耶识、异熟识、庵摩罗识、无垢识、如、真如、实际、本际、涅槃、有分识、穷生死蕴、如来藏、爱阿赖耶、 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如来、我、真我、阿陀那识、 种子识、净无漏界、法身、法性……,都是指称此第八识;禅门之中,亦有多名指称此第八识,如:本来面目、自家宝藏、寸丝不挂、祖师西来意、无事人、本地风光、莫邪剑、无缝塔、 没弦琴、无根树、“潜行密用、如愚如鲁”……种种诸名皆是此第八阿赖耶识之别名也。乃至外道所臆想之万法根源,包括一切神我、大自在天、造物主等种种名称,真悟者也都可以拿来作为第八阿赖耶识的异名,万法莫不从第八识所生所显故。然而不可以因为圣教中对第八阿赖耶识施设有种种不同的名称,便以为是多个不同的心,法界实相唯一故。

  兹以第八识最主要的七种名称作为说明,即可略知此第八识不同层面的意涵:

  一、如来藏:佛地前一切位中的第八识皆名如来藏,以其本自具足含藏如来地的一切功德,将来可以成为如来法身而成就不可思议的佛地境界故;亦由于因地时如来藏中同时含藏著种种烦恼,使得如来地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无法具足显发故,因此经中说“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二、心:第八识如来藏由一切善染诸法熏习本有种子而积集构成,故名为心,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六识转。由此心积集一切诸善染业种,能因不可知执受而与共业有情的第八识共同变现器世间,故有世间之成住坏空;能现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故名为心。

  三、所知依:第八识如来藏是众生所能了知的一切染净诸法所依止的心体,故名为所知依。见闻觉知等六转识以及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第七末那识,皆依止第八识如来藏真如心而有;七转识所能了知之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一切 法,亦皆依止于第八识如来藏而有;一切法若离如来藏即不能运作、不能成就,故第八识如来藏又名所知依。

  四、种子识:第八识含藏蕴处界等一切诸法种子,故名种子识。祂从不分别拣择而能自动地、普遍地执持一切杂染法以及善净法的种子,普遍地执持一切善、恶、无记业种, 普遍地执持一切世间法以及出世间法种,故名之为种子识。

  五、阿赖耶识:谓三乘有学以及一切凡夫异生之真实心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自身虽离能所分别,然而因地时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之体性(阿赖耶性),能摄藏一切杂染法而不丧失,故藏有能引分段生死之有漏种子,使有情不离分段生死。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1 第八识即由于因地时具此阿赖耶性,故名之为阿赖耶识。

  六、异熟识:当第八识的"阿赖耶识"这个名称存在的时候,亦是异熟识所含摄,因为一切种子的生住异灭都归属于变异,业因成就业果即是业的异熟。当所有三界生死业尽灭时,即是断尽分段生死,此时第八识虽已断尽有漏业因而灭了阿赖耶性,仍然称为异熟识,因为尚有无始无明未断尽之大力菩萨与回小向大之声闻缘觉,缘无漏业因所生意生身的不可思议变易生死存在,故名异熟识。

  七、无垢识:唯究竟佛地之第八识乃能名为无垢识。佛子历经三大无量数劫之修行,渐次圆满资粮位、加行位、见道(通达)位、修道位、究竟位等唯识五位之修证内涵,使凡夫地之真实心第八识中所含藏一切有漏法种尽皆转变为清净无漏法种;此第八识为无上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唯在佛地,得究竟纯净,故名无垢识。未至佛地不名无垢识,仍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诸异熟种故;禅宗诸祖所悟真心皆是第八识,其中尚未断尽阿赖耶性者所证乃是阿赖耶识,而已断尽阿赖耶性者所证乃是异熟识,皆方便说为真如,以第八识心体所含藏种子皆未究竟清净故,然第八识心体自身仍是真实性与如如性故。

  一切有情众生皆有第八识,此第八识本来自在,非是修行造作而得,祂远离能所分别,本性清净,然而凡夫及三乘有学之第八识还含藏有分段生死之染污种子及所造业种,具有集藏分段生死之阿赖耶性,故名为阿赖耶识。二乘人修学声闻解脱道,断除我见之后,继续修道以断除思惑,思惑未断尽之前其第八识皆仍具阿赖耶性而名阿赖耶识,一直要到 断尽思惑成阿罗汉,分段生死断尽,其第八识不复有阿赖耶性(不再有意根我执所导致集藏分段生死种之集藏性),从此不再名为阿赖耶识,而仍名异熟识,其实仍是同一个第八识心体,所以是“唯改其名,不改其体”;乃至定性阿罗汉舍寿后取灭,无余涅槃中即是此第八识异熟识独存。此第八阿赖耶识因地时所含藏七转识相应之染污种子,须经由修行方能渐次将这些杂染种子转易清净;菩萨即由亲证此心而生般若实相智慧,乃至依止此心修行而臻至佛地。

  若声闻人闻熏大乘佛菩提道后回心修学大乘,仍须先进修圆满外门六度万行,方能经由参禅而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证知第八识之所在,心得决定转依不退方为明心而入真见道之第七住位,发起般若总相智;以此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 方能转进相见道位中进修般若诸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般若别相智必修非安立谛三品心,才能完成三贤位的般若别相智,以及闻熏诸地所应修应证之一切种智;当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具足圆满而发起初分道种智,加上观修安立谛十六品心、九品心而取证阿罗汉果或顶品三果,还要配合入地所须的广大福德,以及入地前所发十大愿之增上意乐清净等条件,方能进入初地。已取证四果之初地菩萨复再起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或者顶品三果能断尽思惑而不断之,故意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向诸地进修;菩萨从此以往,开始进断分段生死所摄之习气种子,并进修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世世行菩萨道自利利他以修集广大福德,福慧地地增上。初地以上菩萨舍寿时皆能取无余涅槃而不取之,至三地满心时能证灭尽定而不证之,次第进修唯识种智而至七地,必定取证灭尽定;七地满心菩萨分段生死所摄习气种子随眠尽皆断尽,心境极其寂静,能“念念入灭尽定”,随时有可能入无余涅槃,此时必有佛来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使其离于涅槃想而能继续进修佛道;八地菩萨于解脱道的一切修证已无功用行,八地满心于相于土变现自在;乃至次第转进至等觉位中,复于百劫中随处受生以舍身命财,不仅布施一切外财,乃至头目髓脑、身躯手足等内财亦皆尽舍,如是以百劫布施无量内财外财而修诸相好,乃能具足福德而转入妙觉菩萨位。最后身菩萨福德既具足已,乃观察众生因缘成熟而降生人间,示现出家修行,断尽所故意保留之最后一分烦恼障所摄无漏习气种子,并断尽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随眠,一切生死永尽,圆满成就究竟佛果,此时之第八识改名为无垢识,亦名真如,是名果地真如也。如是进修而成佛道,名为佛菩提道,亦名大菩提道,异于二乘菩提所修之解脱道故。

  菩萨如是次第进修而渐渐转易第八识内所含藏之种子,令第八识之阿赖耶性及异熟性断除净尽,成为无垢识真如, 名为真如缘起。《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真如缘起门即是此意, 亦即此第八识心体本来常恒自在,但清净自性的第八识心体中却含藏有七转识相应之染污种子,若不经由修行渐断染污识种,则无法究竟断尽第八识中的阿赖耶性及异熟性,所以说佛地真如非修得、非不修得,非本有、非非本有。

  由上所述正理可知,十方诸佛所亲证、所教授皆唯八识, 法界实相唯是八识故,非如密宗喇嘛教等诸邪师所说之有第九识、第十识;纵使善知识有时方便施设九识、十识之名,乃是为令众生于此了知凡夫之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有分段生死杂染种子,异于阿罗汉之已断尽阿赖耶性的第八识异熟识;亦为令诸菩萨阿罗汉知其第八识异熟识仍有变易生死,异于诸佛一切生死永尽之第八识无垢识;实则阿罗汉或诸圣菩萨的异熟识以及佛地的无垢识心体,同样是因地时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只是含藏种子有染净差别不同而已。是故诸佛非有九识、十识,实唯八识;一切真修佛道之佛子,于此正理皆应信受之,不可因不解佛意,而以自意妄解,若误导众生同入邪说之中,则罪过大矣!

  第四章 “与此相应故”----心所法五十一概说

  窥基菩萨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中云:“言心所有法者, 具三义故:一、恒依心起;二、与心相应;三、系属于心; 具此三义名为心所故,要心为依方得起故。”2 所谓“心所有法”又称为“心所法”,意思就是“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法;于五位百法中居第二位,即是指八识心王所相应之法。“心所”由于具有以下三种义理而得名“心所”:一、心所恒依心王而现起:亦即心所要以心王为依方得现起,如果心王不现行,其相应的心所决定不能生起。二、心所与心王相应:由于心所和心王是同时现行的,而且心所和心王所依相同、所缘境相同、所了别事相同,因此说心所与心王彼此相应。三、心所系属于心王:心王有自在力,为心所之所依;心王为主,心所系属于心王。由于心王与心所之间具有以上这三种意义,所以才名之为“心所”。

  圣 无著菩萨在《显扬圣教论》卷 1 也说:“心所有法者,谓若法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3 意思是说:所谓“心所有法”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所出生,要依于心王的存在才能现起,与心王共同运转,是与心王相应之法。在根本论《瑜伽师地论》中,更依心所有法的作用,称它们为心王的助伴,因为这些心所有法总是伴随著心王,帮助心王成就业用。譬如以六识了别六尘来说,六识本身如果没有相应的心所法配合运作,就不具足了别六尘的功德,也就是说,六识了别六尘时,不只是六识本身取了六尘的总相,还要有六识各自相应的心所法, 就是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加上五别境(欲、胜解、念、 定、慧)心所法的现起,配合六识共同运作去取六尘中的微细差别相,才能成就六识了别六尘的功德;换言之,因为六识心现行时,就有相应的五遍行及五别境心所法现起配合运作,所以才能成就六识见闻觉知的自性。

  在《成唯识论》中,将五十一种心所法分为六位种类差别,第一类是遍行心所,有五种:触、作意、受、想、思。 第二类是别境心所,有五种:欲、胜解、念、定、慧。第三类是善心所,有十一种: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 勤(精进)、安(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第四类是根本烦恼心所,有六种:贪、瞋、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 第五类是随烦恼心所,有二十种,其中又可分为小随烦恼十种、中随烦恼二种、大随烦恼八种等三类;小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等十位;中随烦恼: 无惭、无愧等二位;大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 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位。第六类是不定心所,有四种:悔(恶作)、眠(睡眠)、寻、伺。

  所谓"与此相应故","此"是指前一位"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是说五十一种心所法与此八识心王相应;也就是说八识心王总共拥有这五十一种心所有法,然而八识心王并不都与五十一种心所法全部相应,每个识有或多分或少分相应的差别,各不相同。譬如圣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 5 中开示说:"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行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4 这意思是说前六转识与遍行、别境等六位心所都能相应,而遍行等心所法一定要依于心王才能现起,与心王相应,系属于心王所有,无法离于心王而单独存在及运作,因此称之为心所有法;这就好像是"属于我的物品,就称之为我所有"是一样的意思。心王面对所缘的境界时,只缘取境界的总相(粗相);至于其中的差别相(微细相),就得要藉由附属于心王而现起的心所来缘取;心所如是助成心王缘境了境的事用,因此才会被称为心所有法。

  又譬如圣 玄奘菩萨在〈八识规矩颂〉"五识颂"中开示前五识所相应的心所法为"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也就是包括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以及根本烦恼中的贪瞋痴等三个,总共三十四种心所法;第六识意识所相应的心所法则具足六位五十一种;与第七识意根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则有"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也就是包括五遍行、别境中的慧心所、大随烦恼八个以及根本烦恼中的我爱(贪)、我痴、我见、我慢等四个,总共十八种心所法;与第八阿赖耶识相应者,则唯五遍行心所法。也就是说,五遍行乃八识心王尽皆相应;五别境则为前六识所相应,末那则只与五别境中的慧心所少分相应;善十一则是前六识所相应;烦恼法则是前七识皆多分少分相应;不定法则唯与第六识相应。由此可知,八识心王分别有不同的心所法与之相应,由此八识和合运作如似一心, 方能令有情众生存活于世间,受诸苦乐,酬偿业果。

  又《成唯识论》卷 5 中开示说:"然瑜伽论合六为五,烦恼、随烦恼,俱是染故。复以四一切辩五差别:谓一切性, 及地、时、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别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谓一切地;染,四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由此五位,种类差别。"5 意思是说,在根本论《瑜伽师地论》 中,将烦恼及随烦恼合为一位,因为皆是染污法的缘故。又以四种"一切"来辨明这五位法的差别;所谓四种一切,即: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俱。一切性是指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一切地是指三界九地----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一切时,指无始相续。一切俱,指八识俱相应。于这五位心所法中,遍行心所具四种一切----一切性(遍行于一切善、恶、无记性)、一切地(遍行于三界九地)、一切时(遍行于一切时)、一切俱(遍行于八识);别境心所只有遍行于一切性及一切地,不遍一切时,不遍八识(唯除佛地);善心所只有遍行于一切地,不遍三性,不遍一切时,不遍八识(唯除佛地);烦恼心所则四种一切都无;不定心所则唯有遍行于一切性。

  依实际而言,三界万法皆是从第八阿赖耶识心中直接、 间接、辗转而出生,万法皆摄归阿赖耶识如来藏的部分体性, 因此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间原是一真法界,圆明本妙,身心世界之相实唯一味相;众生却由于无明不觉,使得阿赖耶识变现见相二分,致使自心所生的见分七转识去执取自心所变现的六尘相分;当心王缘境时,心所从之,助成心王,以造善恶诸业,因而感召后世轮回生死苦之业果,复为业力所牵故受诸苦乐。由此可知,八识心王的具足亲证以及五十一心所法的具足了知与观行,对修行者而言极其重要,不管是二乘解脱道的修证或大乘佛菩提道的成就,要皆不离八识心王与五十一心所法的运作。是故,一切佛子于此皆当审思惟观察之。(待续)

  -------------------

  1《摄大乘论本》卷 1,《大正藏》册 31,页 133,中 21-24。

  2《大正藏》册 44,页 47,上 18-21。

  3《大正藏》册 31,页 480,下 29-页 481,上 2。

  4《大正藏》册31,页26,下14-18。

  5《大正藏》册31,页27,上4-8。
本文标签:阿赖耶识(101)第八识(97)正觉总持咒(66)五十一心所法(6) 本文关键字:正觉,总持,咒略,连载,24--,第八,心所,五十一,---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