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如来藏>唯识略说>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23--第六识、第七识)----张正圜老师

[唯识略说]  发表时间: 2022-10-27 14:2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二节 第六识----意识

  第六识名意识,摄属于识阴;识阴六识就是能了别六尘的见闻觉知心,其中眼等前五识各自只能了别所相应的色等五种尘境的粗相,意识则能了别五尘的细相(亦即附属于五尘上之法尘,又称为法处所摄色)乃至定境中之法尘。识阴六识中以意识的了别性最为殊胜,祂不但具足五遍行及五别境心所法,也和善十一、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以及四个不定心所相应;也就是说意识跟五十一个心所法都能相应,所以意识通于善性、恶性、无记性等三种体性,而且意识能缘于现在、过去、未来,其所缘函盖“现量、比量、非量”等三量境界,意识又可以了别“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等三类境界,所以《八识规矩颂》说意识是“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有情的思考、判断、记忆、逻辑、推理等心理活动,以及喜怒哀乐等情绪感受,都是第六识意识的功能;意识心在不同的状态及境界中有不同的心行变化,例如有念灵知、离念灵知、不离五尘欲贪的灵知、初禅中离于香味二尘的灵知、二禅等至位中离于五尘觉观的灵知……,所以意识心具有种种的变相,一般人难以完全了知。就是因为意识具有种种的功德,其了别力非常猛利而广泛,而且意识具有证自证分而能反观自己,因此众生都爱乐意识心的存在而执著不舍,乃至许多佛门外道也同样认取意识心为常住不坏的真我而不愿断舍。

  然而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已阐明“识阴是由第八识藉‘根、尘’相触为缘所出生”的道理,明确开示“识阴六识皆是因缘所生法”,例如《杂阿含经》卷 9:“眼因缘色,眼识生。 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也就是说,识阴六识都有所依根----前五识的所依根是清净四大所组成的五净色根,是为色法;第六识的所依根则是第七识意根末那识,是心法;要有眼根触色尘为缘,眼识才能出生;乃至由意根触法尘为缘,意识方能从第八识生起。由于 世尊知道六识中最难认清的就是意识心,乃至预知末法时代会有许多附佛外道创立意识不灭、意识细心不灭、意识极细心不灭等各种邪说来误导众生,因此早于经中强调“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阐明不论是粗的意识、细的意识乃至极细意识,不论是有念灵知或是离念灵知,有欲贪的灵知或者离欲贪的灵知,全部都摄属于意识,都是由根本因第八识如来藏藉意根触法尘为缘,才能够生起及运作;如果没有意根末那识触法尘而起了别之作意,那么不论是哪一种意识心,都不能由如来藏心现起。

  意识的现起必须要有根本因第八识如来藏以及第八识所含藏的意识种子作为因缘,配合第七识意根的运作,当意根触法尘而起意了别,促使如来藏流注出意识的种子,意识方能现行。也就是说,意识要能在三界现起,必须具足二个俱有依,一是根本依----第八识如来藏,另一则是染净依----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因为根本识第八识是万法根源,祂含藏著诸法的种子,意识必须依于第八识藉缘流注出意识的种子方得生起,所以第八识是意识的根本依。然而第八识如来藏是被动性的,祂不会主动流注出意识的种子,必须第七识意根触法尘后,起了别之作意,方能促使第八识流注出意识种子。 因此,如果离了第七识与第八识,意识即不能现起。而在欲界中,意识要能现起及运作,除了必须具足第七识与第八识这二个俱有依之外,还必须要有不坏的五色根存在,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至少要有其中一根的扶尘根以及胜义根不坏,以作为意识在欲界现起的所依缘,意识才能在欲界中现行;如果说这五色根全坏了,意识就没有办法现起及运作;如果五根有所损伤,意识也不能够顺利正常的运作。譬如眼盲的人或者耳聋的人,他们意识的运作多少会受到影响;又譬如头脑中掌管记忆以及了别的部分如果受了损伤,或者说老化得非常迅速严重,意识的运作必然受影响。 因此,以欲界人间的境界来说,意识现起还必须要依托于眼、 耳、鼻、舌、身这五色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色界有情则离香味二尘而没有鼻舌二根的胜义根,其意识觉知心的现起、 存在及运作,也必须依于意根以及眼根、耳根、身根等四根为所依缘;无色界有情则能单凭意根以及无色定,使意识觉知心生起,并且安住在无色界的定境中。虽然意识心在三界不同的情况下,所依缘会有所差别,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意根与法尘,也永远不能离开第八识如来藏及其所含藏的意识种子,而能有意识的生起、存在以及运作。因此,眼等六识皆是依他起性,随缺任一因缘,前六识即不得现起,所以说识阴六识如幻而有,有因有缘则生,离因缘散则灭,非恒非常,非本来自在之法。

  意识是前五识的俱有依,前五识现起及运作时一定有意识同在,如是与五识俱起的意识又称为五俱意识;例如眼见色时,一定同时有意识伴随共同运作,眼识了别显色的粗相,意识了别显色的细相以及形色、表色、无表色的部分,如是意识与眼识共同成就了别的作用,称为眼俱意识;耳俱意识乃至身俱意识也是同样的道理。然所谓“五俱意识”并不一定都是同时五俱,可能一俱、二俱乃至具足五俱,完全视缘之多寡而定,例如生来眼盲的人没有眼识现前,他最多就只有四俱意识;又例如证入初禅等至位中,离于鼻舌二识,唯有三俱意识。前五识一定要有意识相伴,但是意识则可以离于五识而单独运作,不与五识俱行的意识就称为“独头意识”,大略可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梦中独头----缘梦中境界的意识,多属非量。第二种,定中独头----二禅以上等至位中,前五识不现,离五尘觉观,唯意识住于定境法尘中,名为无觉无观三昧;定中意识唯是现量。第三种,散位独头----这是在散心位中缘自心法尘境,可能是回忆过去,或者是计划未来,或者只是胡思乱想,为比量或非量。第四种, 乱意独头----例如在患病或颠狂、错乱时所见,多属于非量。

  又意识觉知心于五位必断,即所谓五无心位:眠熟、闷绝、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譬如以眠熟位来说,在我们每天眠熟无梦的时候,意根末那识仍恒无间断触受各别五尘上所显变动之法尘,刹那刹那思量不断;若眠熟中法尘没有大变动,意根就不作意让意识现起,所以在眠熟无梦的时候,意识是断灭的;除非眠熟中法尘有重大变化,意根才会起作意令意识现前来了知状况,否则就是要一直到身根的疲倦消除了,意根才会起作意令意识现行。所以吾人在睡眠中,若身体不舒适时便能翻身,就是因为有意根末那识在恒审思量,当觉知法尘有异常,就令意识少分现起以作分别,了知身体压久了不舒适而知翻身。如果没有意根触法尘而起作意令意识现前,意识就不能出生;所以意识必须“根、尘、触” 三事和合,方能现起;若此三事之中,有一事缘缺,则意识不起。意识于其他四位中必定断灭之理亦复如是。然则意识心不论是粗意识,或细意识,乃至非非想定中之极细意识心, 皆是依于意界末那为所依根,由第八识藉“三和合触”为缘方能生起,即是有生有灭之心,不是常住不坏的真心。

  一般人从眠熟中醒来,或者是经历闷绝的情况后又再度苏醒,乃至是证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而出离定境后,识阴又重新现前运作时,都能够记得曾经发生的事情,因为这时的意识觉知心是依同一个五色根为缘而出生的,所以在意识断灭后又重新现起时,都能衔接上此前的记忆。然而识阴六识无法去到下一世,因为识阴六识所依缘的五色根都是当世的五色根,所以每一世的意识等识阴六识都是全新的,因此一般人都不能记得前世的事,唯除证得或报得宿命通者,或者有某一些特殊的状况。假如意识是从前世转移过来的,那就应该每个人都会记得上一世所经历的事情,但是事实不然,因为众生于上一世舍报之后,经过正死位,上一世的识阴就断灭了;下一世则是缘于不同的五色根而又有了新的识阴,所以每个人出生之后都还要重新学习说话、走路及种种的生活技能;因此意识等识阴六识都只能存在一世,不能去至后世,当然不是常住的真心。

  《楞伽经》卷 2〈一切佛语心品之 2〉云:“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1 意思是说,意识觉知心乃是易起易断之法,与分段境界相应。举凡有境界法,皆必分段生灭;譬如禅定,必然有入定、出定之分段,必定有起时、有灭时;又如苦受,必有境界之分段,既有苦受现起之时,就必定有苦受坏灭之时;苦受如此,乐受、舍受亦然;又如五阴,必定有生时与死时的分段,凡是有出生的法,就会有灭亡之时;意识觉知心也是如此,必于如是境界分段之六尘中运为,意识自身必有生时与灭时之分别。若离境界分段之六尘万法,意识即不能存在,因此意识不能住于涅槃中,涅槃非是境界分段之六尘法、涅槃中无有境界分段之六尘法故。意识之所以世世出生,皆因前世意识不能了解境界分段之虚妄,因而产生错误计度,以为意识自身真实有而不会坏灭,对意识产生贪爱执著;由于众生不断熏习这种误计及执著的缘故,就增长了藏识中所含藏之意识我见烦恼种子,使得依于后世五根而有之全新意识生起,此乃由前世意识所熏而成之意识种子流注而生现行,如是有世世之意识出生而轮回不断,名之为意识依境界分段之计著而出生。由如是道理可知,意识于境界分段之种种六尘万法中之计著熏习,能长养藏识中之贪瞋无明种子,此即称为意识习气长养藏识。

  然而意识习气之所以能长养藏识者,皆是因为有意根俱行的缘故;如果没有意根同时同处运作,意识尚且不能现起,何况能有诸误计与执著?意识以意根末那识为俱有依根及等无间缘,意识秉于意根之作意而现起,亦秉于意根之作意而断灭,秉意根之作意而作种种分别,乃至秉意根之作意而修学种种出世间法之闻思修证;如果离于意根,意识觉知心便不能现行,何况能见闻觉知?而意识的种种熏习,也会影响意根的习气及执著性,因此,经由意识种种熏习的缘故,就能让意识与意根的习气转变----不断熏习贪瞋愚痴的世俗人益趋贪瞋愚痴,不断熏习三乘菩提善净诸法的修行者则益趋清净有智。而有情之所以能让习气渐渐转变者,根本原因是因为有藏识阿赖耶识摄藏诸法种子的缘故,由于意识之熏习必定会落谢回藏识中,因而能转易藏识中之意识及意根相应的烦恼种子;如果众生不断熏习我见,就会长养藏识中之我见烦恼种子,使得藏识所含藏之意识相应我见种子不断增长,是名意识由境界分段计著而生已,所熏习气长养藏识种子;如是意识之我见习气增长,必定增长来世之意识俱生我见;亦必增长意根之此世来世我执习气,意根因意识之熏习而长养习气故,意根之熏习所成习气必令藏识所藏意根我执种子增长故。由如斯正理,说意识由“意俱,及我我所计著之习气”而长养藏识,使得众生舍报后必定再度随业受生于三界六道。

  第三节 第七识----末那识

  第七识意根又名末那识,乃是摄属于十八界法的六根之中;六根之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根)为有色根,属色法, 而第六根意根则是无色根,乃是心法,非是色法,不是如释印顺等人所以为的脑神经。阿含诸经中多将意根说之为“意”,第三转法轮唯识诸经中则说之为“意”、“末那”、“遍计执识”等;意根为意识之俱有依,此心恒审思量、处处作主,无始来恒内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亦执意识觉知心为我, 复执五根五识为我,又恒欲了别三界诸法,普遍计度而执为真实;以其具如是遍计所执性,故名遍计执识。因此意根无始来恒与“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等四烦恼共相伴随,乃至眠熟无梦时,亦不暂舍此四烦恼及内外执著;一直要到真见道而不退转后,方入菩萨第七住不退,始能渐舍这四烦恼及执著性。

  末那识不了知自身虚妄非真,普遍计度一切法为我、我所,无始来覆障真如心“不知我、不执我、不作主、不起慢、不贪五尘”等清净体性,因此说意根末那识是一切无明的根源。末那识恒常现前,不断审度诸法而处处作主、时时作主, 所以依于末那识的人我执与法我执之断与不断而有成凡成圣的差别;虽然能修证解脱道的是意识心,但是意识不是作主的心,必须意根确实接受意识断我见我执的思惟观行,确实认定自己无真实不灭之自性,作主决定放舍对虚妄所计不实自我的执著,方能取证解脱果,成阿罗汉而不受后有。然而意根末那识必须依于意识之分别简择,方能作出正确的决定,因此三乘菩提的修学不可弃舍意识意根而修;如果尚未至无学位便欲弃舍意识意根,日日打坐修定欲求出离三界生死者,无异于缘木求鱼。

  识阴六识于眠熟、闷绝等无心位中即断灭消失,而意根末那识则无有间断之时;意根末那识唯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俱有依,除第八识外别无俱有依;末那识的种子从第八识如来藏中不断流注而出,无始劫来恒常运转,于一切时中恒时不断审度一切法而处处作主、时时作主,未曾刹那间断,乃至六识不现前的无心位中亦然,故说末那“恒、审、思量”; 如果没有意根末那识,一切人都不能从睡眠中醒来,一切入于无心定者都不能从定中出离,乃至一切有情皆不能造作一切事业;必须有意根刹那刹那作主思量,方能有一切行为故。 由于意根无始劫以来一直“恒审思量”的缘故,所以产生普遍计度执著的体性,也因为这种执著性,使得众生不断轮回三界生死。而祂的这种执著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无量世以来被意识错误的熏习而来,熏习越久,意根的执著性就越强,所以意根是一个习惯性比重很大的执著心。虽然意根末那识无始劫来恒审思量一切法而不曾刹那间断,然而却是可以灭除的----当二乘无学圣人断了意根的我执烦恼,舍寿时就可以灭除意根自己而入无余涅槃;因此恒审思量的意根末那识并没有常住不坏的自体性,不是自在常住的真实法。

  意根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妙功德性,以下就举《大乘起信论》中 马鸣菩萨的开示作为说明。《大乘起信论》云:

  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不觉心动。 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 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2

  马鸣菩萨说,这个意根有五种不同的名称,第一个名称是“业识”。由于意根无始以来不断被意识觉知心错误的思惟 所熏习,使得祂与无明业力相应,因为祂与这些烦恼相应的缘故,就会让觉知心常常现行;这就是因为无明和业力的关系,使得意根不知不觉就心动,而且意根的这种心动从来不曾间断过。觉知心之所以会常常现行,就是因为意根不断地执取觉知心和如来藏的无漏有为法的功德,不肯让自己以及自己执为所有的意识之觉知性消失,所以祂就不断作主造作种种的业行,因而导致自己不断随业受生,众生因此永无休止地轮回生死,所以意根是众生轮回三界生死的根本----造业的是祂,承受苦乐业果的也是祂,使业种的果报现行的还是祂,是故意根又名业识。

  意根的第二个名称是“转识”。意根业识由于无明不觉与业力而一念心动的缘故,使得意识现起配合祂运作,因而能使前五识也现起运作,就会有能见六尘境界的法相存在;因为意根在三界六尘当中不断运转,祂随时随地、刹那刹那一直运转不停,即使在五无心位中依然如是,故名为转识。第三个名称是“现识”。“现识”是说祂能显现一切的境界相,意思是说意根是一切境界相现起的动力,如果没有意根的作意,第八识如来藏就不会现起五尘及法尘,所以意根末那识又名为现识。第四个名称是“智识”。意根不像第八识那样完全离于六尘的分别,但是在五别境心所法中,意根只和少分的慧心所相应,也就是说意根本身了别境界相的慧心所极为低劣,所以祂不能如同意识般具足慧心所之功能而详细思惟分别;然而意根在有意识共同运作时,由于意识的配合,加上原有出生以来的熏习,以及被教导后所产生分别性的过去记忆,使得祂可以非常迅速的分别染净诸法,例如紧急煞车、接快速球等,而意根之所以具有这种能“分别染净诸差别法”的功德,是依于过去的熏习,是从记忆所形成的惯性来的; 就是由于意根有这种利用意识记忆的功能性,所以称为智识。

  意根的第五个名称是“相续识”。意根无始以来不曾有过一刹那断灭,即使在正死位等五无心位中也是如此,虽然意识断了,但是意根仍然不断,才能在正死位中促使如来藏现起中阴身,然后又去受生而转到下一世,所以意根是轮回生死的罪魁祸首;除非入无余涅槃,否则意根会一直相续不断。但是如果离了意根,菩萨也无法成就佛道;菩萨证悟后, 发愿永不入无余涅槃,生生世世自度度他,直至成佛,都要有相续不断的意根存在;只要意根有一刹那间断,当下即成无余涅槃。马鸣菩萨说这个意根是“恒作意相应不断”,“作意”是说祂永远都有一个不愿意让自己消失掉的作意存在,希望永远都可以这样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也就是我执。由于意根相续不断的缘故,所以这个作意也就一直会与意根相应不断;意根的作意,从过去无量劫以来,没有一刹那间断过,永远这样保持和延续著。“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的意思则是说,意根能够随缘任运的执取过去所造的一切善恶业以及一切无记业的习气,使得这些业种都不会失坏,所以因果律得以如实呈现。又意根对于曾经经历的事情,会突然间一念使人想起;面对未曾经历的事,祂则会指挥意识去妄生种种分别。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所以意根又称为相续识。

  由以上所述可知,众生都是由于意根具有这五种名称所代表的五种体性,所以才能有阿赖耶识所收藏的一切法种现行,才能够有所见、所现、所取的境界相出现,也因此才能有三界中一切法的现起及运作,所以说意根是三界万法现起的动力!(待续)

  -------------------

  1《大藏经》册 16,页 496,上 24-25。

  2《大藏经》册 32,页 585 下 26-页 586 上 05。
本文标签:意识(54)第七识(10)末那识(25)正觉总持咒(67)第六识(2) 本文关键字:正觉,总持,咒略,连载,----张,正圜,老师,第二,第六,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