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82期>

大日经真义(连载28)——游正光老师

[第182期]  发表时间: 2024-01-16 19:5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四节 妄说见谛的内容
 
  这一节将探讨《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妄说见谛(三乘见道的真实理)的内容,如卷5〈秘密漫荼罗品 第11〉所说如下:
 
  于诸法本寂,常无自性中,安住如须弥,是名为见谛。此空即实际,非虚妄言说,所见犹如佛,先佛如是见,逮得菩提心,悉地最无上。[《大正藏》册18,页33,中8-12。]
 
  《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所说的见谛,是指众生能觉知“诸法无自性、一切法空”的意识心是常住不坏法,并认为当行者的意识安住于“诸法本寂,常无自性”此一道理上,得以保持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犹如须弥山一样如如不动,便名为见谛。《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还说:“如是亲见实相、亲证见谛的人,他所见的法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与诸佛所见一样而没有差别,过去诸佛也是这样为众生宣说,其成就是最为殊胜的。”《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已经很清楚告知大众:让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状态(也就是离念灵知的状态),就是真见道证得菩提心的人,名为见谛,他不仅成为菩萨,而且也成佛了,是最无上的成就悉地。
 
  又,善无畏讲解、一行笔录的《大日经疏》(《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5〈秘密漫荼罗品 第11之余〉里,也呼应《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说法,要让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状态,如下:
 
  知法本寂无性故,不动如须弥,是名见谛也。名见谛者,如上所云,先从师所授得真言观行方便,得与三昧相应、明了现前。[《大正藏》册39,页738,上6-9。]
 
  然而密教行者所谓的“知法本寂无性”,只是他们意识心中的一种思想,并不是真的有观见到诸法本寂的真实道理,这不是佛法中说的见谛;而让觉知心去除语言文字处于一念不生的灵知状态,以为这样就是觉知诸法本来寂静无自性,乃至以为此时的觉知心就是如如不动的本寂心,殊不知其实觉知心此时仍然是有知、不是不知,否则如何知道自己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呢?既然有知,表示此心并非如如不动,是为意识所摄,落于觉观境界,怎么会是于六尘都如如不动且离能所、离觉观的菩提心呢?更何况,意识心乃是借意根、法尘相接触而有的法,是被生的法,本是生灭不已的法,怎么《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会说是不生不灭的法呢?所以说,《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错将意识心安住于一念不生的灵知状态当作亲证本寂,而说是已证得菩提心、已证得见谛的人,那都是不正确的说法,表示《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连声闻法最基本的断三缚结、证声闻初果也没有,连菩萨明心真见道、证菩萨七住位也没有,又如何成为证得一切种智的究竟佛呢?又,佛的一切种智都是建立在因地菩萨位真见道时证得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所发起的般若智慧为基础下,再经历将近三大阿僧只劫渐次修行至究竟断除二障而得之最究竟的智慧—一切种智。因此,如果连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都不知、不证,连最基本的般若慧也没有,又如何成就一切种智的究竟佛呢?
 
  又,善无畏与一行在《大日经疏》卷15〈秘密漫荼罗品 第11之余〉中,妄说“类比于声闻解脱道来说时,初地菩萨就犹如声闻法中说的见谛(见道)之人”,如下:
 
  次入地者,谓入初欢喜地也,准望声闻法中犹如见谛人也。[《大正藏》册39,页738,中10-12。]
 
  然而声闻的见道也不过是观察蕴处界虚妄,不再将意识我、色身我当作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为声闻初果须陀洹,亦名见地。最差的声闻初果须陀洹,可以欲界天、人间七次往返,并于最后一次在人间出生,证得四果阿罗汉而究竟解脱。又声闻初果,对凡夫而言,那已经是圣人了,然而对整个二乘解脱道的声闻人而言,只是预先计入圣流的预流果而已,那其实还不是圣人,还有修所断惑的我所执、我执的思惑未断故,怎么能类比于已明心见性且能断见思二惑而故意留惑润生或已断见思二惑而再起惑润生的初地菩萨呢?如果要将菩萨道与解脱道作类比,当如《瑜伽师地论》之开示 [《瑜伽师地论》卷48〈本地分中菩萨地第15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4之2〉:“当知菩萨十二种住,随其次第,类声闻住。如诸声闻自种性住,当知菩萨初住亦尔;如诸声闻趣入正性离生加行住,当知菩萨第二住亦尔;如诸声闻已入正性离生住,当知菩萨第三住亦尔……。”《大正藏》册30,页562,下4-9。];显然善无畏与一行皆不懂得二主要道之间的关系,才会胆大妄为而将断三缚结的声闻初果人类比于初地菩萨。又声闻人证得初果以后,依于声闻见道所获得的功德,对于欲界世间的贪瞋痴得以渐渐淡薄,但仍未发起初禅,名为薄贪瞋痴的二果斯陀含,亦名薄地。像这样的二果人,可以欲界天、人间一往返而究竟解脱,也就是说,于人间证得二果的声闻,于舍寿后,往生欲界天,于欲界天寿终而诞生人间,在人间可以证得四果阿罗汉而究竟解脱。像这样的二果人,对凡夫而言,当然更是圣人了,但是对声闻解脱道而言,仍然不是圣人,须证得三果以后,才可以在声闻解脱道里称为圣人。又声闻二果人将欲界贪、瞋以及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等五下分结断除,离欲界生而发起初禅,成为三果阿那含,亦名离地(离开欲界的境界)。像这样的三果人,于舍寿后,可以往生色界天,乃至于往生无色界的无所有处天而取涅槃、究竟解脱(依声闻乘说)。虽然初地菩萨皆有解脱道三果以上的证量而可作类比,但声闻三果并不是初地菩萨。又,成为三果阿那含以后,行者再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之五上分结断除,主要是将无色界中的微细意识对自我的执著断除,因为这个微细意识的我慢在无色界仍然存在,不是不存在,只是很微细而已,众生不容易察觉到;譬如在非想非非想天,仍有微细意识之我慢存在,只是意识我没有反观自己而已,意识仍然乐于自我存在而不愿消失。行者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再将微细的意识对自我的执著断除,成为四果阿罗汉,亦名毕地,可以如《中阿含经》卷1〈七法品昼度树经 第2〉所说而自作证:“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大正藏》册1,页422,中25-26。] 这是因为声闻四果人已将最微细的思惑,也就是将最微细、不反观自我的意识之无明断除,于舍寿后,愿意将自己的蕴处界灭尽而入无余涅槃,永远不再于三界出现。虽然四果阿罗汉可以入无余涅槃,但仍然不知初地菩萨之所证。又声闻初果到四果虽然仅是观察蕴处界虚妄而断了见惑及思惑之少分、多分、全分,并未证得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之所在,但因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愿意断结、证果,并于证得四果阿罗汉后,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
 
  又菩萨证得真心以后,现前观察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阿罗汉所入无余涅槃的本际,菩萨如是现见在生死的当下就已经不生不死了,又何必急著断结证果而入无余涅槃呢?所以菩萨于明心后,继续进修相见道位的别相智,于第十回向位满心时,故意再起一分思惑或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以取得未来五蕴身而继续修学无生法忍道种智。像这样的证境,又岂是声闻人仅观察蕴处界虚妄而得之见谛所能了知的境界?所以说,善无畏与一行妄将断三缚结之声闻见道类比于大乘之初地菩萨,表示善无畏与一行不知道三乘菩提的次第与修行内涵,又如何成就他们所说的佛道呢?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有何证据说声闻人是相信佛语开示,知道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所以阿罗汉愿意舍寿后入无余涅槃?”答:佛在《杂阿含经》卷10已经很清楚开示,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有时长久不雨,地之所生百谷草木皆悉枯干。诸比丘!若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不雨,大海水悉皆枯竭。诸比丘!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须弥山王皆悉崩落,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诸比丘!有时长夜此大地悉皆败坏,而众生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长夜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诸比丘!随色转、随受转、随想转、随行转、随识转。随色转故,不脱于色,随受、想、行、识转故,不脱于识。以不脱故,不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故,不随识转。不随转故,脱于色,脱于受、想、行、识,我说脱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大正藏》册2,页69,中4-下1。]
 
  佛已经很清楚开示:众生不知道有一众苦所依止的本际,又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的聚集)、色灭(色的消灭)、色味(色的韵味)、色患(色的过患)、色离(色的调伏、断除),所以随著色的运转而在六道轮回生死。色阴既如是,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亦复如是;也就是说,众生由于不如实知四阴、四阴集、四阴灭、四阴味、四阴患、四阴离故,所以随著四阴的运转而在六道轮回生死。由于声闻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只要断灭一切我见我慢等结使,舍寿时将自己的蕴处界灭了以后,就没有众苦存在,剩下的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独存,那是寂静、清凉、真实 [ 《杂阿含经》卷34:“佛告婆蹉种出家:‘如来所见已毕,婆蹉种出家!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大正藏》册2,页245,下20-25。] 的境界,因此声闻人愿意断结、证果,并于证得四果阿罗汉而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寂静、清凉、真实的无余涅槃。
 
  虽然声闻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存在,所以愿意于舍寿时,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可是无余涅槃的本际在哪里?声闻人根本不知道。既然不知也不证,当然无法成为明心的菩萨。就算阿罗汉心乐大乘,回小向大而修学大乘法,可是在菩萨五十二阶位当中,如果他没有菩萨应有的福德及智慧等,很可能还在六住位(含)以前的阶位;除非他是久劫修行的地上菩萨,往昔明心很久了,而且也断了烦恼的现行,只因为尚未离开胎昧而有隔阴之迷,投胎转世以后忘了他地上菩萨的所证,又由于今世有因缘在 佛陀座下示现声闻相,并经 佛陀开示以后,重新证得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之所在,再度恢复菩萨身分、再度成为地上菩萨,正如《妙法莲华经》的开示一样。也就是说,佛的十大弟子本身都是地上菩萨再来,于当世示现声闻相,于 世尊座下开悟明心,再度恢复地上菩萨身分,最后经 佛授记,未来再供养过多少尊佛以后成佛。由此可知:声闻人仅有三德当中的一分解脱德(解脱于分段生死的功德)而已,并没有法身德(证得法身所发起的功德)及般若德(亲证法身而发起的般若智慧功德)。由于三乘有共道与不共道,声闻人仅有共道的解脱德,没有不共道的大乘解脱德、法身德与般若德,使得声闻人无法成为菩萨。就算声闻人回小向大并且即将圆满六住位时,由于他往昔没有明心过,所以应该要跟随真善知识熏习大乘法,来圆满加行位菩萨应有的参禅知见及次法的功德,未来才有机会去参禅,去求证第七住菩萨所应圆满的法—证得法身本来解脱而发起的一分解脱德、证得法身之所在而发起的一分法身德及证得法身而发起般若智慧所成就的初分般若德。所以菩萨于参禅时以一念相应慧而明心无疑且心心无间,并转依所亲证的如来藏无所得的体性而得以证转,因而真见道—进入第七住位,再继续深入观行体验而圆满第七住位菩萨的功德,转入第八住位中。接著依序去分别圆满第八住位、第九住位应有的次法及法,因而转入第十住位中。于第十住位中,同样要接受真善知识的开示,去圆满第十住位应有的次法与法,譬如看话头的功夫、第十住位应有的福德及般若智慧,于因缘成熟时,得以眼见佛性而成就如幻观—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见自己身心及山河大地的虚妄,并完成内遣有情假缘智的般若智慧,得以圆满第十住位应有的法而转入十行位中。于十行位中,由于不忍众生被邪师误导,因而出来摧邪显正救护众生,并于第十行位中,渐次圆满具足次法的资粮,最后得以现观七识心王始终犹如阳焰晃动而不能止息,成就阳焰观,因而完成内遣诸法假缘智的智慧功德,成为第十行位满心菩萨,进而转入十回向位继续修行。于十回向位中,菩萨将救护众生而出来摧邪显正的种种功德,普皆回向于众生能够远离种种众生相,乃至于无量法界回向,并于第十回向位快满心的时候,圆满初禅以上的定力、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等次法,得以现观往世所行菩萨道之种种事相,虽然历历在目,但已恍如昨日,便见此世所为一切修行利众等事相悉如梦中无异而成就如梦观,并完成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的智慧功德,得以圆满第十回向位,但仍然不是初地菩萨。也就是说,菩萨圆满非安立谛的三品心的智慧(内遣有情假缘智、内遣诸法假缘智、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以后,还要进行入地前的安立谛的加行而成就阿罗汉证境,以及发无尽的十大愿,并且让增上意乐得以清净以后,才能成为初地菩萨。其中入地前的安立谛的加行,就是进行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的现观,也就是对大乘四圣谛之每一谛当中,都有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之四品的观行,因而成就十六品心观行。这十六品心不离八止、八观,又由于八止同一止故,因此有了一止八观九品心 [  一止八观九品心,乃是第十回向位满心菩萨已圆满具足三品心的智慧:一、第十住位满心菩萨成就如幻观所具足的内遣有情假缘智,二、第十行位满心菩萨成就阳焰观所具足的内遣诸法假缘智,三、第十回向位满心菩萨成就如梦观所具足的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再对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作加行,其中每一圣谛都有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这四品心智慧都不离止与观的范围,也就是每一圣谛都有二止(法智忍、类智忍)、二观(法智、类智),所以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的观行共有八止八观,然而八止都是同一个止,谓于所观的真如能够安忍、心得决定不再动摇,而有八观的智慧出现,才会有一止八观的九品心说法出现。第十回向满心的菩萨于此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加行完成,也就是九品心观行之加行完成后,现观般若智慧与真如平等平等而具足初地入地心应有的智慧,并具足初地应有的福德,以及至少具有圆满的初禅定力之顶级三果证量,性障永伏如阿罗汉而留惑润生,或取证阿罗汉果后再故意起一分思惑润未来生,最后日日在佛前勇发十无尽愿至增上意乐清净,成为初地入地心菩萨,继续在无生法忍智慧上用心,继续向佛菩提道迈进。] 的智慧出现,使得初地前的加行圆满。这时故意再起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在佛前勇发十大愿,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并让增上意乐清净(广度众生的意乐永不退转)以后,因而成为初地的入地心菩萨。
 
  从上面说明可知:佛门中所谓的见谛,在声闻解脱道中,是指确实不再把意识我、色身我当作真实我,因而断了三缚结成为声闻初果人;接著再渐次修断我执、我所执,乃至于将思惑中最微细的意识我、意根我的执著断了,成就解脱道最究竟的见谛—四果阿罗汉,于舍寿后,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而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并不是如《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善无畏及一行等人所说,声闻人成就见谛就相当于大乘菩萨成就初地菩萨乃至成佛了。在佛菩提道中,就算菩萨明心—亲证一切有情真心如来藏之所在,并且转依真心的体性而证转,也只不过是第七住的位不退菩萨,只是真见道而已,尚未发起相见道的功德,距离修道位初地菩萨非常遥远,还有将近一大阿僧只劫的二十三个阶位尚未完成,怎么会是《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善无畏与一行等人所说的初地菩萨乃至成佛呢?又《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及善无畏与一行等人认为,密教行者于修定后,入于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状态,就是初地菩萨乃至成佛了,这根本不如法。为什么?因为彼等连最基本的见惑尚且未断,连自身的如来藏尚且不知、不证,也没有证得非安立谛三品心的智慧,更不作安立谛之大乘四圣谛十六品心的加行,纵使勇发十无尽愿也不能成就增上意乐,因为连烦恼障的现行也没有断除的凡夫,还有可能成为初地菩萨乃至成佛吗?由此可知:《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善无畏、一行等人根本不懂二主要道—佛菩提道与解脱道—的次第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像这样未断我见的“初地菩萨”的说法,不仅是荒唐离谱的说法,而且也是误导众生的说法,危害众生非常大。有智慧的佛弟子们,不应该再相信《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善无畏、一行等密教师所说的大妄语,以免与三乘菩提正法背道而驰,因而延迟自己的成佛时程,乃至于穷尽未来三大无量劫,仍然是在三界六道中流转生死的凡夫一个。(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