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与《广论》研讨班学员谈心(4)
《广论》所说的止观,把依于五蕴十八界才存在的“缘起性空”,当作真实佛法;他不了解蕴处界法是因缘所生,会坏灭的,不是真实法;又认定享受淫乐的意识等六识是常住法。然而,缘起性空只是利用语言文字,以解释蕴处界(主要为意识等六识)及世间法的缘生缘灭而已,所以是与现象界相应的法,无关乎超越三界的真如实相。宗喀巴又否认实存可证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说这只是接引外道及初机之方便说,认为实际上不存在第八识;却不知阿赖耶识心体是整个佛法的中心、实相智慧的根源--乃至于双身法的乐空四喜之境界,也是从阿赖耶识心中变现而出生。宗喀巴又不知意根就是末那识,却坚持安惠的“六识论”是正法,误执第六意识是常住不灭、生死流转之主体识,可去到未来世,与常见外道合流;却不知“意识”在眠熟无梦、昏倒闷绝、死亡、无想定及灭尽定中,都会断灭,必须以阿赖耶识为因、及其它助缘,才能再生起。若误认意识不起一念是空性心,能生一切法,则成了无因论的断灭见,也同于常见外道。您在“广论班”苦学了一辈子佛法,到头来却落得一切乌有,这公平吗?
广论:八识论?六识论?
法尊法师说:
“广”字是一个形容词,……为了简别作者所作关于菩提道次第的“略”论。[注20]
蒋扬仁钦云:
“广”是极略、略、广三者之后者。宗喀巴大师的般若道次第著作有三:第一、极略论,即《三主要道》。第二、略论,即《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三、广论,即《菩提道次第广论》。“论”是经论两者之后者。经是世尊言;论是师等言。[注21]
日常法师则说:
“广论”就是详细说明从凡夫到成佛这一条路,使我们了解后照著次第努力实践,结果就会出现。[注22]这里提到宗喀巴对“菩提道”的著作有三种,依其文义简繁之顺序为:<三主要道>--《略论》--《广论》 ;这其中,<三主要道>最为精要:
“三主要道”,也译… …“佛法三根本要义”,是西藏佛教大德宗咯巴对全部佛法的精要总结, ……“三主要道”,乃佛法之心要,是佛法一切法门的奥妙。无论显密,皆需有“三要”来摄持,如果没有这“三要”,无论显宗的修禅修净、还是密宗的气脉明点、大手印、大圆满、生圆次第等,均非解脱和成佛之因。由此可见“三主要道”乃是佛法一切法门的主心骨,故《三主要道》偈颂开首使谓此乃“一切佛语心要义”。……宗咯巴大师以“菩提道次第”统摄三藏,又拈出“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三点作为“道次第”的精髓,也就是全部佛法的心要。因为:“出离心24”乃入佛法之门;“菩提心”乃入大乘之门“空正见”乃觉悟实相、解脱轮回以至圆满成佛之关键。[注24]
----------------------
[注20]:法尊,<《菩提道次第广论》的造作、翻译、内容和题解>,《现代佛学》。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15/13/1095354_93211692.shtml(撷取日期:二○一三年五月三日)
[注21]:《觉灯日光》蒋扬仁钦/译者序。
[注22]: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http://www.theqi.com/buddhism/ GL1/index.html(撷取日期:二○一三年五月三日)
[注23]:宗咯巴四十二岁为弟子阿旺劄巴写<三主要道>偈颂;四十六岁编著《广论》;后以卷帙浩繁,有失精要,不适合初入门者,乃于五十九岁时更著《略论》,是为最后定量之著,汉译由大勇法师翻译的五卷,及法尊法师补译止观章,合前五卷发行出版。
[注24]:《三主要道》研究。 http://www.tongdengzhongyao.com/zx/ljf/ljf5.htm(撷取日期:二 ○一三年五月三日)
----------------------
宗喀巴虽然借用这三个佛法名相,所说的内容却是错误的外道见解,不得称为“佛法三根本要义”或“全部佛法的心要”;更由于“菩提道”只是“密宗道”的前行,而真正的菩提道所证,是离三界法、离见闻觉知而能生名色的第八识如来藏,与密宗道的理论及境界全都相违;因此,从密教所坚执、贪著的意识心与境界法、淫乐觉受(无上瑜伽)来看,他们是绝不可能实证佛教的出离、菩提与空性;因此,所谓的三主要道,是密教的内涵,而不是佛法。以下作个简明对照:
出离心:声闻乘从佛闻法而知有四圣谛、八正道,依此而现观蕴处界无我;缘觉乘则是现观十二因缘法,而断除我见与我执。也就是说,二乘圣者所观行的是三界世俗法(蕴处界)的虚妄 │尤其是意识心及六尘境的生灭无常、因缘所生,而发出离心而断我见,亲证人无我,入涅槃时灭尽意识等六识而永远不再生起,永离三界分段生死苦,是世间道理极成,称为世俗谛。至于大乘法,因证得本来无生、后永不灭之“第八识”如来藏而生般若智,现观十八界我之虚妄无常而生解脱智,故能出离此岸而至彼岸。因此,唯有佛法中之大菩提道,能令人发起世间及出世间之大智慧,不只能证二乘之解脱智,亦能得不共二乘之一切种智,悟后已能出世而乘愿留世、广度众生;这种佛菩提智,唯大乘佛法乃有--只有如来藏才能出离三界而独存,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才是真正的出离心也。
菩提心:发菩提心只是凡夫发起修学佛道之意乐;至于胜义菩提心,则是指众生本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众生皆本来具有之如来藏。菩提乃是真觉、大觉之心。这个菩提心不观察一切人、法、世间,因为祂离见闻觉知,离一切外缘,也不落于定境的幽闲法尘中,却能依因果律而出生名色。这样的菩提心,无为无住、无生无灭、无知无别,无境界可证。不是如密宗以观想所得的明点为胜义菩提心、为阿赖耶识--此心无形无相,岂能藉观想而变成有相的明点?第八识菩提真心与众生十八界同时同处而遍在六根、六尘中,岂能藉意识之观行而聚于肉团心间、或降入密处海底轮?可惜的是,密宗自噶当派,至后来的四大派,皆如是这般地错认明点为真菩提心,违背三乘经典之圣教量。
空正见:二乘解脱道所说一切法空的“空正见”,是世俗谛,是基于信受佛语,得知无余涅槃中仍有“本际”不灭。这不同于密宗以意识想像的假“实相”,更不等于双身法乐空双运的意识境界。《广论》说的“空正见”,乃是一切法都无(根本)因的缘起性空,这种缘起空是依于蕴处界的断灭而施设的,仍不脱离世俗法;因此,藏密的“空正见”只堕于断灭空,而非真实空,连二乘菩提蕴处界无常、无我的空相都不知,更何况佛菩提道真如实相的空性心?他们所标榜“无上”瑜伽乐空双运的“报身佛”,纯是欲界的有漏贪,不离意识心的虚妄想;意识能相续到来世吗?这可说是从今生清醒之际所得的假设(幻觉)--人醒著,意识可顺利运作,记得昨日、预测未来,看似三际连贯而直线前进,至于熟睡、闷绝、死亡、入(无想)定,意识消失而不能分别,密教将这些状况只视为暂时休息而非永久断灭;这样以意识为主体的假想,终究是落入识阴,而生灭无常,再怎么精进修行,既不得解脱,也不能成佛。
如上所说,宗喀巴的三主要道,貌似佛法重点,其实错误连篇,只是借几个名相来掩饰他对如来正法之义学与修证的无知,并诱导学人经由这些曲解迷信而长养世俗法、意识心的贪爱,一步又一步地踏入鬼神崇拜、淫欲享乐的密法“修行”中,从人道堕落于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可以说路越走越窄,心越钻越狭,最后入于死胡同、牛角尖,这样的论说与教导,何来的“广”?
整体而言,《广论》所谈的是附佛的外道法--“心”外求道,因为,佛法所修所证的这个“心”,称为第八识如来藏,一切法、乃至从凡夫到成佛的道次第,全在此心中,若否定此心,而想从意识心及淫乐受去修行,永不能脱离三界爱与凡夫身。这是您所追求的吗?
《广论》所说,既没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依,也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主体,因此,谈不到阿含的出离观、十因缘;也论不及般若(中观)的总相智、别相智,安隐观;更别说唯识的一切种智,以及五位百法,和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宗喀巴否定了第七识、第八识,只保留残缺不全的六识、六尘之世俗境界,不能触及广大的实相境界,世界缩小了、心量也变窄了,如何空谈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所思所修违背世间伦理、破坏佛教正法,连正人君子、天神地仙都成不了,何况成为阿罗汉、菩萨、佛?如是而称为“广”论,也太井蛙了。
《广论》及《菩提道灯论》所说修行的过程中,从不曾提及佛三转法轮诸经之主旨,及诸菩萨大论之修证内涵,譬如:生死流转的根本因、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的所依、涅槃的本际,以及三乘解脱的修证、菩萨地地增上乃至成佛的无生法忍……。都只是以自我想像而施设的理论,冠上佛法修证名相来攀附、扭曲诸佛菩萨的意旨。又《广论》依应成派中观之说,只破他宗却不立自宗,其实是于佛法无所知无所证,故而无宗(真实)可立,只以世间逻辑对他宗的立论,吹毛求疵、死缠烂打,名之为“一法不立”“以破为立”,以为扫荡一切存在,无一法可得,才是弘扬正法,超胜一切人,却成了断灭论的外道,正是佛陀破斥的建立“不立一法”为自家的宗旨。宗喀巴的应成派中观又否定三界唯心的阿赖耶识,也不懂得意根就是末那识,把无(根本)因、残缺的“六识”论断见外道之缘起性空,视为最究竟了义,以此判摄三转法轮一切佛法,成了以下犯上的僭越;而所高举崇尚的应成派般若中观,却不是《般若经》所说“不念心、非心心、无心相心”的中道实相,而是意识心所思惟、所想像的境界。因此《广论》及《菩提道灯论》可说是以自信己意的妄想为教义,以贪淫纵欲的双身法密续为教法,引导密宗学人随其脚后犯戒谤法,而结伴趣向三恶道;类似这种低劣下流的欲界法,经过佛法名相的包装、喇嘛诳言的吹嘘之后,却自我高推为比显教更“殊胜”无上密意,真是骗死人不偿命!
佛陀三转法轮诸经教典的确深涩难懂,尤其末法众生根器羸劣,于佛正法难修难证,于是有诸大菩萨示现,依据佛说而著书立论,详解三乘菩提道,譬如《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百论》 ……等,广利众生,让有缘者可藉此而契入经教,亲证菩提,得解脱果乃至成佛。因此,所谓圣言,即是佛说的经教及诸真悟菩萨的论著。而落入凡夫境界法的《广论》及《菩提道灯论》却妄自尊大地说:“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 ……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
克实而言,宗喀巴作为密教祖师(号称第二佛)的智力与福德却远不如正统佛教十信位的凡夫,因为他没办法如实的“信解、归依”佛法僧三宝,于四不坏信也没有五别境的心行,却又自信己意,从印度外道法中摘辑、编撰两本《广论》,以此扭曲取代佛说三乘菩提或五乘佛法,并以惊奇的巧言佞色讨好人间凡夫及恶道众生同入淫欲境界,其所论看似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于是风行藏地,乃至流传至今,自有一批海畔逐臭之夫(无知、妄想之美国影星)随之不去,奉为大师,只能说是末法时代,群魔乱舞。但骗不了正法所在的中国古今高僧大德。
以上这些佛法常识,与您在广论班所听闻熏习的是否一致?或被贬为“显教”的不了义?或在这之上有更究竟的法,称为缘起性空、一切法空?依您的理解,哪一种法要最能完整的解释人生及世间的种种现象,乃至学佛过程中各种殊胜的体会与经验?末学很关心您的所知与所证,也很乐意分享彼此的心得,若谈新的内容偶有不合您意或与您所学相违,请您边读边找碴,并就您身心上作观察,也许会有与前不同的发现,且更如实、精妙,那就是您的善根与慧根相应于佛法的真实义了。
您的师父若真是佛教法师,必然要随喜、赞叹您对佛法深入探讨、反覆实验的真诚,乃至与您一起阅读佛教经论,如理思惟、虚心求证,且愿与各方善知识公开辩论、互相切磋,最后,并能接受严谨客观、符合“三量”的实证佛法。若不如此,必有世俗的私心,或是佛法的无知,这样的师父,值得您继续的信赖与随学吗?《广论》传承的密教化事实,别人看在眼里,为您惋惜;您们却蒙在鼓里,不自挣脱。对正法道场的劝说,以不接触不研究的鸵鸟心态,就能保住信仰?不担心下堕三涂?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广论,研讨班,学员,谈心,菩提,本无,明镜,亦非,广论,研讨
- 上一篇:32、广论之平议〈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