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楞伽经》 佛亦有云:“阿梨耶本识,意及于意识,离可取能取,我说如是相。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生即诸识生,灭即诸识灭。”由此可知,本识就是阿赖耶识,本识就是如来藏,本识就是所谓的真如法身;而且这一段经文中, 佛也明说“阿赖耶本识是离能取所取”的,法莲师如何可以诬赖说“阿赖耶识心体有能取性与所取性”?这不是故违 佛说吗?法莲师之所以会谬解 佛意,就是如同经中所说“外道迷惑于诸识稠林”一般,才会将《大乘入楞伽经》此段偈文作了错误的断句,并画蛇添足而自添“问:”“答:”二字,以致错问错答。事实上,此段偈文是出自于《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这是将 佛对于整部经之开示,于《偈颂品》中以偈文方式作一总结,是故,若不先了解经义再看偈文,必如法莲师一样,因迷惑于“识稠林”,进而迷惑于“偈稠林”,加以私心作祟,便大胆的出书公开否定本识,将 佛说本来而有、永远不灭的本识诬蔑为生灭法。
事实上,所谓的“识稠林”是指本识阿赖耶识与七转识诸蕴和合运作,其中以“识林地”譬喻本识阿赖耶识,七转识才是生于“林地”上面的稠林,“识蕴稠林”依“林地”而生,名为识稠林,若无林木生长其上,则不名为“识稠林”,只名为大地或是地。
故《大乘密严经》卷三云:“诸仁者!阿赖耶海为戏论粗重所击,五法三性诸识波浪相续而生,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处中似义而现。诸仁者!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意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五识依根了现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赖耶识(所现)。诸仁者!阿赖耶识与寿命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意)识复住意(根),所余五识亦住自根。诸仁者!心意及识住于诸蕴,为业所牵,流转不息,诸所有业因爱而起,以业受身,身复造业,舍此身已更受余身,如步屈虫行,心及心法生于诸趣,复更积集稠林之蕴。”
由此经文可知,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所有境界其相飘动,于无义处中似义而现。七转识诸蕴之所以现诸境界,皆是由于阿赖耶识集藏七转识诸染污法种,复由意根为先导,意识、五识方能相继现起,众生由于妄执如是三界六尘诸法为真,故为业习所牵,流转不停,故于识稠林中复造诸林而增益诸蕴之积聚。然而,三界六尘诸法实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并无实法,是众生妄取诸法故辗转而生。犹如火相本是虚相,是地大含藏薪性如碳水化合物等之可燃成分,于到达一定温度所现之妄相,其中以可燃物譬喻阿赖耶识,可燃之成分譬喻种子,火相譬喻为七转识三界六尘诸法。事实上,偈颂并不是五言绝句,也不是律诗,虽然呈现如诗之面貌,但不一定是四句成对或八句成对,也不一定是两两对仗;故断句时必需以经文实义为主,而不是以诗句之规则断句。如是粗浅之文学知识,如是约定俗成之文字用法,法莲师竟付之阙如,堕于文字障中;复于经义未能贯通,故于此处遗漏前后相关之偈文,并作错误之断句问答,以致完全误解经文,现将偈文摘录,并依经文之原意,将偈文加以正确标点如下:
《大乘入楞伽经偈颂品》:
“有取及作业,可得而受生,犹如火所成,理趣似非似;
如火顿烧时,然可然皆具,妄取我亦然,云何无所取?
若生若不生,心性常清净。外道所立我,何不以为喻?
迷惑识稠林,妄计离真法,乐于我论故,驰求于彼此。
内证智所行,清净真我相,此即如来藏,非外道所知;
分别于诸蕴,能取及所取,若能了此相,则生真实智。
是诸外道等,于赖耶藏处,计意与我俱,此非佛所说。
若能辩了此,解脱见真谛,见修诸烦恼,断除悉清净。
本性清净心,众生所迷取;无垢如来藏,远离边无边。
本识在蕴中,如金银在矿,陶冶链治已,金银皆显现。
佛非人非蕴,但是无漏智,了知常寂静,是我之所归。”
由此可知,此段佛偈是在说明本识阿赖耶识与七转识诸蕴的关系。众生由于七转识贪取三界六尘诸法而不断造就生死的业因,故而不断受生于三界六趣。由于无明火、五蕴火之所烧,而迷失于氤熅之中,妄执火相、烟相为实我法。然而,本识阿赖耶识虽然与七转识火俱,其本身却是离于火相的,也是不取火相的,故名无所取;这是一切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者所能现观的,都能证实佛偈所说真实无讹;唯除听人明说密意,或者因为机锋太明白而悟得太容易,导致般若智慧不能出生者。
此本识阿赖耶识心体自身,无论三界万法出生或不生,恒处于自性清净的境界,有时亦可名为清净法界。而诸外道不明真妄和合之正理而迷惑于识稠林,不是妄执意识为真我,就是离于八识心体妄求另一真实之法,成为心外求法者;这都是由于乐著于我论的缘故,驰求于二者之间而疲于奔命。而 世尊为避免众生落入断见,故将离于“五蕴我”之本识如来藏说为“真我”,以其体性恒常故,不同五蕴我之无常、无我故;又为避免众生落入常见,故将离于“五蕴我”之本识如来藏说为“无我”,以其体性远离“三界我”故。是故 佛说的“如来藏我”,并不是外道“于诸蕴中不离能所、贪取内外六尘诸法而起诸分别的外道五蕴我”。
如是外道,由于外道我见故,于本识赖耶如来藏处,妄计意识心为我。这都是由于众生不明真妄和合之理,不能于五蕴稠林中找到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故迷妄为真,错将七识稠林认作不生不灭的常住我;若能背尘合觉,回光反照,识取本识真心就在此五蕴山中,将本识找出来,则能转依其本自清净之无漏体性——真如性相,才能死心踏地修除阿赖耶性,转成异熟性;乃至更进一步修除异熟性而转成无垢性,成为佛地真如所依的无垢识。
对于此义, 佛再度以金银比喻修行转依之次第:阿赖耶位之本识处于五蕴之中,犹如金银含有杂质(含藏七转识染污法种)之粗矿;再度经过提炼后之精炼金体,显现了黄金白银之本色;如是之喻,前已细说,于此不再赘述。由于 佛已断尽了烦恼障,断尽了所知障,断尽了一切习气种子随眠,故 佛之一切运为,虽是广利众生之有为法,但却是纯无漏的;如是无漏有为体性之流露,却不妨碍 佛自住于无漏无为之寂静境界。而“我之所归”处,当然不是凡夫众生之阿赖耶本识我,更非外道所说我。而无学圣人固然断除了烦恼障,仍有所知障及习气种子随眠未除,故尚非“本识常住我”之所归处。是故,净除二障随眠之 佛地境界,才算是常、乐、我、净,方是“究竟常住我”,方是我之所归处,方是一切众生所应归依之处。
由此可以证实: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才是一切佛子之究竟归依处。若人外于此第八识心体而别求另一想像中才会有的心体,即是 世尊所破斥之外道也。如今您法莲师被杨先生误导之后,已经成为标准的心外求法的外道了,却无自知之明,反而诬谤别人是外道,岂不颠倒?此外,法莲师对此大乘佛法之真实义,因被恶知识杨先生所误导故,自己亦不具般若深妙见地,不能通达,故生严重误会,成为心外求法之外道,即是 世尊所说“妄计识蕴稠林、迷惑于识蕴稠林”者;妄计、迷惑之后,再以严重误会所生之邪见,出书公然否定正法,成就破法之大恶业,如今已难以补救,真令人为其悲哀。(p17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