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正见正行>菩萨正行>

六波罗蜜(5)

[菩萨正行]  发表时间: 2015-08-05 21:59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这里讲的六波罗蜜,是外门修六波罗蜜;即使四禅八定具足了,仍然是外门广修六度波罗蜜,还没有进入内门修六波罗蜜。因为这是初阶行法,连菩萨戒都还没有正受,只是为正统的梵网等菩萨戒正受前的前方便,所以叫做《优婆塞戒经》。因此禅定的初禅、二禅修证,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有其必要性,因为可以先得到一些受用,就可以安定心情在佛法中了。毕竟证悟是比禅定更难修证的,若没有好因缘遇到真善知识,穷修一世也是悟不了的。但是禅定的修证,也该有时节性的观察:应该在什么时间来修学最好?如果性障降伏或修除了,想要证初禅是很容易的,前提是五盖要先伏、除。可是那些人贪瞋痴慢疑都还很重,五盖都不除,而宣称他们已证得禅定,天下没有这种事。今天是先给大家知道禅定修行的基本观念,以后因缘成熟了,我们再来教。但是在因缘成熟开始教禅定之前,诸位要先把五盖给降伏或断除。可是想要先把五盖伏、除,要靠智慧:解脱的智慧及般若的智慧。靠这两个智慧配合,三年五载把它伏、除了,将来修学初禅、二禅就事半而功倍。我当年修二禅是事倍而功半,很辛苦!后来发觉当年如果晚几年再修就会很轻松。我不希望你们像我花掉那些冤枉时间,所以先告诉你们。现在知道了,从今天开始把五盖好好的伏、除,将来因缘成熟教禅定时,你要证得初禅将会很快的,二禅确实很难,但是初禅很快,特别是你们有无相念佛的动中的功夫,会很快的。这样听了,对你们也算是个好消息吧!
〖“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于贪瞋痴心不贪乐,不狂不乱,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常乐寂静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己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忧受乐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
讲记佛说到第六度了:如果有人能清净身口意——不犯十恶业道!|反而勤修十善业道,而且要努力修学一切世间之事;因为菩萨必须在五明中求,所以菩萨不能荒废世间事。而且,说句老实话,诸地无生法忍的修证,其实也都不离世间事,发起诸地满心现观的因缘都是在世间法中,往往一件看来好像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你的智慧与福德因缘都具足了,就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因缘,你突然问起了一念:为什么会这样?就可以由这上面证得初地、二地的现观智慧。但都是在世间稀松平常的事相中,也都是世间常见的事;所以也得要了知这些世间事。而且,想要成就佛道,必须具足五明;五明大部分都是世间法,只因为你有了般若实相的智慧,把这些世间法配合起来,五明就具足成就了,一切种智就圆满了,所以佛说菩萨要“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但是学世间事时,要于贪瞋痴的境界,心不贪乐;可是了知世间事了,不贪也不狂、也不乱其心,以外还要怜愍众生,常常想要帮助众生如同自己一样的亲证。作了这些事就能供养般若波罗蜜吗?还不行!还要善于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这么多人你都要善于供养;既然身为在家菩萨,本就应当如此,要这样再加修不放逸。
并且对众生要先语软语,不欺诳众生。讲话时要能体谅众生的心情,都以柔软语来说,并且要说诚实语。而且要能为众生分别邪道、正道的分际:如何是正道?如何是邪道?其中的差别在哪里?都要说明清楚,并且要说明修学正道和邪道所产生的善报与恶报有何不同。但是自己要常常乐于寂静,不到处攀缘;若是还没有进入诸地,还得要常常乐于出家修道,能以世间事来教导众生:虽然出家了,却懂得一些世间法,配合佛法来教化众生。如果看见有别人修学佛法胜过自己的话,心中不会产生嫉妒之心。如果知道自己胜过别人,也不因此而生起侨慢之心。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果受到苦恼,心中也不忧愁。如果有喜乐,心中也不会产生欢喜或贪爱。如果有人能这样做到,这人就是能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人;这还不是亲证般若波罗蜜,只是供养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
想要亲证般若波罗蜜,先要能供养般若波罗蜜;想要供养般若波罗蜜时,要怎么供养?就是这一段所讲的全部内容。如果不孝顺父母、不孝顺公婆,那就是没有能力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人。看见岳父、岳母、公公、婆婆有难,不肯救助,就是没有供养般若波罗蜜的能力,因为供养般若波罗蜜的能力就是从这里来的。能供养般若波罗蜜之后,才能亲证般若波罗蜜,所以供养父母、师长、和上的事行,就是亲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修学正确的般若波罗蜜的正见,就是亲证般若波罗蜜的正因。
什么是已经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人呢?也就是性障已经远离了!如果能作得到佛在这一段经文所说供养的内容,就表示你的性障远离了,表示你已经有了亲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再加上亲来正觉讲堂修学正确的佛菩提道,两年半精进共修时该修的福德修了,该除的性障除了(因为除性障也是福德之一),再加上正知见已经熏习完成,那就表示你亲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和正因都有了,所以去禅三时就可以证悟般若了。要具足这些条件,才能算是已经供养般若波罗蜜;已经供养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亲证的时节因缘到来了。如果去了禅三共修还是没办法悟,就表示你对般若波罗蜜的供养仍然不够,还得要遵照佛所开示这一段经文的去做。因为去到禅三共修时,一样的机锋给你,一样的方向与方法,别人能参出来,你参不出来,那就是你的因缘不足,就是对般若波罗蜜的供养还不够。下山后再努力供养般若波罗蜜,下一回可能就参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回第二梯次明心的十三个人中,只有一位是第一次参加禅三而破参,其它十二位都是第二次或第三次禅三才明心的。这表示他们后来有努力供养般若波罗蜜,所以参禅者应当善观自己的因缘。
〖“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于财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离悭吝之恶,是名离对。欲施、施时、施已,欢喜不生悔心,是故未来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能令他人离于饥渴苦切之恼,故名利他。”〗
讲记善生童子一开始就问供养六方的事,佛说供养六方不是外道讲的那种六方,而是六度波罗蜜的供养。现在佛说六波罗蜜的每一度各代表一方,但是这六方的每一方中都有四件事,这就是进入六度原理与因果的开示了。布施波罗蜜有四件事:第一是调伏众生,第二是离对,第三是自利,第四是利他。接着解释说:悭是舍不得布施,惜是惜财,想要把财物留在身边。如果有人对财物不生悭、惜之心,也不分别受施对象是怨家、或是亲人,以平等心惠施;也不分别目前是适合布施的时候,或是不适合布施的时候,只要有机会就布施,时时都乐于行施,就能调伏众生。若是分别怨亲之相,就不能调伏怨家;若分别时与非时,也不能调伏众生,因为能与怨家解除怨仇的时候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对于怨家,应该亲送礼物表示亲善;若不被接受,就多跑几遍,具足显示诚意,铁石心情也会领受到你的好意,这样不就调伏怨家了吗?表面看来是你去委曲求全,其实是你调伏了他——以柔软的身段克服了刚强。
能以布施调伏众生以后,接下来说第二件事:离对。佛说:于财物不过度爱惜,才能行于布施;能行于布施,才能离开悭贪吝惜的恶心。这个恶字,不是世间人讲的邪恶,而是说它对修行是不好的,所以叫做恶;能离悭恪恶心,就是离对:不再面对悭恪心了。换句话说,如果对财物有悭贪吝惜之意,我们的心就是面对财物而被财物所系缚了,这叫作有对。能于财物不悭不吝,就是于财物离对,离开相对所贪吝的对象,所以叫做离对。
第三件事是:起念准备布施时,以及正在布施时,和布施了以后,心中都欢喜自己能布施,而不产生后悔布施的心。这种人能离悭贪的缘故,欢喜布施的缘故,所以未来无量世中将会享受人间巨富之乐,乃至生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甚至由于离开我与我所的贪着,所以又亲证了解脱道乃至佛菩提道的无上乐,这就是自利。第四件事是:有了自利,当然也应该会有利他的功德,所以因为布施的原因,能使他人离开饥饿渴苦及世间财物缺乏的痛切逼恼所以布施的本身不但可以自利,而且也能利他,这就是布施一方的四件事情。
〖“戒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既受戒已,复得远离恶戒无戒,是名离对。受持戒已,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
讲记持戒波罗蜜也有四件事:第一是能庄严菩提,庄严菩提的意思是说,从优婆塞戒的五戒、菩萨优婆塞戒,乃至正统的菩萨戒,这些戒法都能作为无上正等正觉修证的初地根基,这叫作庄严。换句话说,想要修证佛菩提,而且能通达见道的功德而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首要条件就是要受戒,不光是布施。布施是让你具足入地的福德资粮,但是还要以戒的清净受持,来作为进入初地的根基。如果戒不能持好,一心想要进入初地,那是痴人妄想。我们在很多年前就讲过了,要进入初地有三个大条件:第一、广大的福德资粮,第二、要有入地所需的道种智,第三、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当然是要戒法受持得很好。换句话说,得要有道共戒;但是道共戒还不容易得,要从哪里开始?要从取相戒开始。但不管是取相戒或是道共戒(取相戒是指五戒、优婆塞戒、菩萨戒,都是取戒相为戒的),都是以取相戒作基础的,先要身口意行清净了,才可能见道而发起道共戒。所以先要戒具足了,也就是取相戒及道共戒都受持得很好,然后才能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是进入初地的三个条件之一。有了永伏性障如阿罗汉等三个条件,只要加上勇发十无尽愿,也就是增上意乐,就能入初地。所以戒是修学无上正等正觉——佛菩提——的初地根基。因此说,能好好的受持菩萨戒,就是菩提的庄严,就是庄严菩提的基本方法。
第二,既然受了优婆塞戒乃至菩萨戒之后,还要能远离恶戒。这是在取相戒上面来说的:先由取相戒,让身口意行清净之后,终于能见道。见道时,一切恶戒就不能再拘限你了;因为见道时三缚结一定断灭了,诸方附佛法外道所施设的戒法,譬如藏密的金刚戒——三昧耶戒——道理是对或错,你都能了然而知;他们所施设的戒是否落在戒禁取见中,你也很清楚了知。当你很清楚了,就能了知都是恶戒了。了知是恶戒时就不受它们影响,可以确实远离恶戒,不再面对恶戒,就是戒波罗蜜的初步离对。还要进一步:无戒。一般人受戒以后说:“我受了戒,就是这也不许做、那也不许做。”但菩萨戒与声闻法是不同的。声闻法是一点点都不许犯的,譬如《维摩诘经》中的天女菩萨说法,诸天感动护持而散花,所以天花乱坠。这时菩萨根本无所谓,花若停在他的宝冠上,他无所谓;若在两肩上停住,他也无所谓;正因为都无所谓,所以天花都粘不上身。阿罗汉们看到天花落下时,心中就开始恐惧了:“那天花若落到我身上粘住了,我是比丘阿罗汉(比丘尼阿罗汉),这身上有花在,真是成何体统?”因为有这个心态,天花落下时就纷纷粘在身上了。这就是菩萨与声闻特别不同的地方。
声闻是受持戒法之后,只要身口不犯戒就没事,心中若有习气种子现前而有虚妄想,都不算犯戒;但是菩萨不管这些,菩萨可能身、口犯戒,但只要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是为了护持正法,犯戒也无所谓,菩萨是心不犯戒的。所以菩萨受持戒法,跟声闻不一样,因为菩萨证悟后无戒可持,也无戒可犯。所以我们说禅宗证悟之后,不取相戒、不非戒取戒…乃至不取佛戒;因为佛戒也是针对蕴处界身心而施设的戒法,都是戒身口的行为。但是证悟如来藏之后,转依如来藏的心真如性,哪里还有戒可持呢?所以是无戒可持的,是不取相而受持戒法,所以乃至佛戒也不取,这时就叫作无戒了。当你远离恶戒,无戒可持,乃至无戒可受、可犯时,那不就是离对了吗?
有对就落在世间相中,离对就出世间了。所以有戒相可持的人都是凡夫,因为他们都还在蕴处界身心境界中;证悟的菩萨无戒可持,因为不落在蕴处界身心相中;但是无戒可持当中却有道共戒存在,所以他依证悟的功德而自然不犯重戒,道共戒是没有戒相的。所以能持戒的人,从取相持戒而远离恶戒,一直到证悟后的无戒可持,都同样是离对。这才是戒波罗蜜:由持戒而到解脱的彼岸。如果有戒可持,他是未到彼岸的人,还在此岸中生死,所以才有戒可持。
第三,受持戒法以后,能得人天乐乃至无上乐,这就是自利。受持五戒不犯的人,他若愿意修行十善,可以得往生欲界天之乐。如果受持五戒而不行善,至少可以保住人身,来世还在人间享福。如果因为持戒而容易修定,发起禅定时就有定共戒了,也可以生色界、无色界天,也是天福,所以由戒可以得到人天之乐。如果你得到道共戒,当然是无上乐:或在解脱道上有所修证,或在佛菩提道有所取证,这都是有道共戒的,所以是无上乐,这就是从戒波罗蜜中得到自利。
本文标签:般若波罗蜜(8)菩萨(100)优婆塞戒经(15)六波罗蜜(22) 本文关键字:菩萨,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