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及戒的种类
为什么叫作戒戒?因为戒相能帮学佛人断除身、口、意恶,所以叫作戒戒;是以所持的戒相来断除身口意恶,以戒的戒相来持戒,所以是戒戒。还有定戒,是见道以后获得根本四禅,以及四种未到禅,都是定戒。为什么会有四种未到禅?因为初襌前有未到地定,二禅、三禅、四禅前也都有未到地定,这四种未到禅地的定境都是未到禅。可是证得四种未到地定及四种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为什么称为根本四禅?为什么不是外道四禅?因为见道后证得的初禅到第四禅都与见道的见地相应,有见地相应才能称为根本禅,若没有见地相应,就是外道禅。同样是四禅,但是意境不同,心境不同。明心者证得禅定,与没有明心者证得的禅定,在定中所住境界不相同:定境是一样的,但是心境不相同的。佛也说过,成佛时一定是在根本四禅中成佛。因为若无见地而得到禅定,都是不可能成佛的,一定要有一切种智的智慧来得到禅定才能成佛。
若没有见地而获得禅定,为什么就没有见道所得的定戒?这可以从现象上看得出来:佛世有许多外道得四禅,证得四空定的也很多,可是他们都很傲慢,出定而在人间境界中时,慢心、瞋心都很重,动不动就骂人,轻视众生。像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有见道相应的定共戒显现,所以他们不得见道相应的定戒。如果是与见地相应的禅定,就会有见地相应的定共戒显现出来。定共戒是与禅定共同存在的戒法出现而不造恶事,只能伏惑而不能断惑。但是有见地而没有禅定时,贪心与瞋心还是会常常生起来,慢心也会常常出现,所以不能成为薄地的二果人;可是如果与禅定相应时就不会生起来,特别是证得四禅时,贪、瞋、慢心都不会起来。为什么禅定有见地相应时就不会这样呢?因为他进修禅定的过程中把贪等心都降伏了,有见地的人修证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与定的力量结合,把意识、意根的贪瞋与慢降伏及断除,所以他得到见地相应的定共戒,所以同时得到根本四禅、四未到禅的定戒,而不是一般外道所得的禅定只能有定共戒。
根本四禅和初禅未到,为什么称为无漏戒?已见道者如果能证得根本四禅,往下推到初禅前的未到地定,都会引生无漏戒。如果见道者没有证得未到地定以上的禅定境界,有时会生起贪瞋慢心等;如果得到未到地定时就会降伏了一部分,得初禅时就会离欲界贪,绝不会对别人的眷属起贪欲心;得二禅时,无漏心行会更强;乃至得四禅时完全不会起贪、瞋,也不会对别人起慢,不必进入初地就可以如此了。所以见道后所住的四种未到地定、四种禅定,都有无漏戒相应,是由于先有见地,而他的心经由禅定的修证过程被转变了。
还有一种是无作戒,是获得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或单凭见地而去受戒,一生遵行戒法不犯。他舍身后,在来世自然不会再作恶业,这就是无作戒。你们未来世证量到达某一层次以后就会体验到:虽然还没有受戒,也不懂戒,但若遇到会违戒的事情,你会当机立断而舍弃;若有诱惑出现时,你会拔腿就跑,自动与犯戒的事远离,这就是无作戒,不受戒而自然符合戒行。这是由于见道后的心确实转依无漏法了这无作戒是与道共戒及无漏戒相通的。但无作戒为什么不叫作无漏戒?因为是转生到下一世去,所以另立一名叫做无作戒。
“守摄诸根、修正念心,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不生放逸,名摄根戒。”守摄诸根就是守住自己六根,不向外攀缘,住于自己修学佛法所证得的自心内境中,或者还没有开悟、但是住于自己内心的一心不乱境界中,这叫作守摄诸根,就是摄根戒,就是在事相上用功。守摄诸根时,主要是保持正念而不向外攀缘,虽然在人间生存时一定会有见闻觉知,有六根与六识面对六尘的接触,但是不会把心在六尘上不断攀着,而是绝大多数时间都向内收摄而不放逸的,常常这样就是有摄根戒的人。譬如诸位来学无相念佛,可以常常净念相继,让忆佛的无相之念常住在心中;虽然六根照样接触六尘,但是觉知心多分不在六尘上,而是在忆佛的净念上,这叫作修正念心。当诸位无相念佛的净念常常挂在心中时,你就有了摄根戒:六根收摄回来住在无相念佛的净念上。所以无相念佛学会以后,虽然还没有去受戒,你还是有戒的:摄根戒。
〖“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复戒者名日迮隘:虽有恶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复戒者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令得入,是故名凉。又复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是故名上。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
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台湾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台湾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制就是制止别的恶法继续作用,所以才叫作制。戒为什么叫做制呢?因为戒能遮制一切不善之法,能制止恶法生起作用,所以叫作制。戒又叫作迮隘,隘就是很狭小,迮就是很拥挤、挤迫;意思是说,戒法遇到恶法时,它与恶法不相容,它专门制止恶法、逼迫恶法,所以戒又叫作迮隘,又叫作迫迮,逼迫恶法,使恶法无处容身,所以戒叫作迫迮。第三、戒又叫作清凉,因为受戒以后要遵守戒法,就要把烦恼遮除,烦恼会令人心生热恼,一起床就想赶快劳苦赚钱;可是赚钱不容易,所以心就热恼;如果有一个戒,教你不许再想别人的钱,因为要想成佛而不得不接受,接受了就不能想它,不想时,心头就不热恼了。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
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戒及摄根戒,但是这五种戒并不是每人都具足的;所以有人得到一戒,叫作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叫作别别解脱,有时简称为别解脱戒。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也就是说出家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这叫作声闻法中的正统解脱戒;受出家戒具足,目的是为求出三界,所以叫作解脱戒。但是除了这个解脱戒以外,还有别种的解脱,解脱境界各不相同,所以名为别别解脱;由于别别解脱,所以有种种与别别解脱相应的戒法存在。这个别解脱戒,当然不是宗喀巴讲的别解脱戒;宗喀巴另外施设,把别解脱戒的名称套上他们的无上瑜伽双身法,说他们的双身法金刚戒叫作别解脱戒•;那都是胡扯,我们暂时不辨正它•
所谓的别解脱戒,是依出家人的声闻法为中心,而说正统的出家戒之外另有能得解脱的戒法,名为别解脱戒,也就是菩萨戒。依出家声闻人为中心而言,正统的解脱戒只有人间的出家人才有,菩萨戒不是正统的解脱戒,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实与此事相有关。若依成佛之道来说,其实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因为声闻戒只能使人获得声闻极果的阿罗汉果,不能使人成佛;但菩萨戒可以使人成佛,而佛教以成佛之道为中心,不是以声闻之道为中心,所以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所以应该说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声闻法是世尊方便施设接引声闻人的方便法,因此而设的出家戒当然应该说为别解脱戒,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假使声闻道是佛法的中心,就以声闻戒为正统的解脱戒,那么佛教的全部正法都应只维持阿含法道就够了,其余所有大乘经法都应该废止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难道佛只照顾声闻人,对其他种性的众生都不照顾吗?都不为他们施设戒法吗?不可以这样想,所以还要依佛法的根本思想而施设菩萨戒或人天戒,譬如三归戒、五戒、十善戒。
出家戒只有人间才有,所以只有人间才有出家人,其余五道中都没有,所以只有人间才有声闻人的出家戒。可是其余五道众生,佛都不照顾吗?当然要照顾啊!不然怎么叫作大慈大悲呢?所以就依成佛之道而施设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正统的解脱戒。但因百年来的出家人误会佛法很严重,误以为声闻法的解脱道就是全部的成佛之道,就以自己的声闻戒为中心,说声闻戒即是正统的解脱戒;相对于“正统”的声闻解脱戒而说菩萨戒是别解脱戒,所以称为波罗提木叉戒。这个思想,在古时的声闻人心中早已存在了,不是现在才有的,所以凡是声闻罗汉造的戒论中,都会以声闻戒为正统戒而说菩萨戒为别解脱戒。这部经典的菩萨戒既是为将来出家而作准备的戒法,属于声闻性质的在家戒,当然不同于梵网、地持、瑜伽、璎珞等经的尽未来际受的成佛之道菩萨戒,也不同于正统的声闻出家戒,所以就摄属别解脱戒,故名波罗提木叉戒。
有时五戒也可以摄属于波罗提木叉,因为可以多分受、少分受、满分受或一分受,那叫作别别解脱。别别解脱的意思是说:单于杀业得解脱而在来世得长寿,所以单受一个不杀戒,于杀业得解脱。或者单受一个大妄语戒而使来世免入地狱,或者单受一个不饮酒戒而使来世拥有世智聪明,解脱于世间智的愚痴;乃至具受五戒、十善戒,得生一欲界天、色界天,而得解脱于人间生死、欲界天生死,所以名为别别解脱。意思是:受一个戒就有一种解脱。譬如单受大妄语戒,就解脱于大妄语罪之外:单受不杀戒,就解脱于杀罪之外,不堕落主恶道中;所以随着每个人所受的不同戒相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解脱相,所以叫作别别解脱。
但是除了别别解脱以外,综合全部的戒法来说时,也有各种不同;譬如有人具足一种戒,所谓随顺别解脱,那就是受菩萨优婆塞戒,或受梵网等大乘菩萨戒,这是具足一种戒。如果有人具足两种戒,譬如受戒之后又证得了初禅、二禅乃至四空定等,那他就同时具有定共戒了,这叫作具足二种戒。或者有人具足三种戒,譬如证道之后得到无漏戒,名为道共戒;若是受菩萨戒加上得禅定,又加上见道而有道共戒的无漏戒,他就具足得到三种戒。有人具足四种戒,譬如先见道之后再来学无相念佛,或者见道后使心清净了,能守护诸根而不向外攀缘,那又加摄根戒,就有四种戒了。如果好好努力用功,一直都在善法用心,导致心性已经变成清净性了,终生不犯波罗提木叉的戒相,所以十善业道成就了,舍寿之后在来世又有无作戒;因为修行十善业道是有作,但是每一个部分完成以后就有一部分的无作戒存在;前世曾如此修行的人,此世若再具有上面说的四种戒,他就五种戒都具足了。你们可以这样衡量自己看有几个戒?若有五种戒具足了,那就太好了!回家可以客观的衡量看看。我是五种戒具足,但我没有声闻解脱戒,因为我这一世没有圆顶出家,但我有大乘解脱戒,其它四个戒也有了。大家从戒相上可以衡量自己:我这一世修行到底是得力还是不得力?佛法要这样现学现用,这样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你们回去以后,记得衡量自己有几种戒?作为修学佛法过程中的矫正点。
接下来佛开示说:戒是何时得?何时舍?别解脱戒是现在得,你只要来受戒,正受完毕时就得到别解脱戒,具足受菩萨优婆塞戒;定共戒是三世中都可得。其实你们所有人在过去无量世以来,都得过定共戒了;你今天能混进正觉同修会来,那是已经学法很多、很多劫了,绝对不是百劫之内的事。如果是百劫之内才学佛,我告诉你:你进来同修会,即使明心了还是会退转的。且不说明心见道,光说《金刚经》就好了,相信《金刚经》而没有亲证的人,佛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无量佛所是几劫?大家可以想想看,当然是很多劫。所以能混进这里明心而不会被人影响退转的人,往世学佛以来都是超过百劫以上的。特别是在恶因缘很多,闹到沸沸扬扬的情况下而能安住下来,这都不简单,都不是百劫之内的事,都是学佛无量劫了。但是,想一想无量劫以来,你皈依过三宝,世世皈依学法,难道都没得过四禅吗?我不相信!因为修禅定并不难,难的是有没有遇到一个能真正教你修证禅定方法的人,如果遇到了,想要修证四禅并不难,所以你们过去世都得过定共戒。但得定共戒的人只是解脱于欲界生死,仍不能解脱三界生死,因为它是三界中的有漏、有为法。在这一世,我们有些同修也已经发起初禅而受身乐了,所以这一世也得定共戒。将来正觉寺建设完成后,会开设枯木禅,让大家去打坐修证静中的定法,会有许多人可以得初禅。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