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谈的是如何发起欲界定及欲界的未到地定。当有情在人间修行,并熏修禅定的功夫以后,一般而言,如果有善知识教导如何修禅定,以及自己肯下功夫去作,必然会发起禅定。然而在末法时代想要发起禅定很不容易,因为一般的大师们本身都没有禅定,更何况能教导人来修禅定及发起禅定?然而,有一法门能够让人获得动中定,也就是在行住坐卧当中都有定力来持身,那就是正觉同修会所教导的“无相忆佛拜佛功夫”。这个法门其实就是《楞严经》卷5所开示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如果有情能够依照同修会的教导,对无相忆佛拜佛法门下功夫,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一般而言,少者三个月,多者六个月,就有一些禅定来庄严其身;如果能够经过长时间不断地练习,就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浅者就会发起欲界的欲界定,深者就会发起欲界的未到地定,端视行者往世及今世修习禅定因缘深浅、精进与否,以及性障——贪、瞋、睡眠、掉悔、疑这五盖——是否伏除来决定。
所谓的欲界定,就是指有一类人,因为调息、调心、除性障等关系,心渐虚凝,不会到处攀缘,使得意识得以粗住;再由粗住渐渐转为细住,在还没有进入欲界的未到定之前,有一类人于某一个因缘成熟时,得以发起欲界定,不仅身上有一层薄膜裹身,犹如剥除荔枝外面的表皮以后,里面还有一层白色的薄膜,裹住荔枝的果肉一样,心里非常平静,而且心与定相应而意不分散。这时候的行者才刚刚发起欲界定而已,还要继续用功,使得欲界定更深入、更增长、更圆满,于后就会有机会发起欲界的未到地定而有一念不生的境界出现。
当行者发起欲界的未到地定时,当中有三种状况要清楚了知,以免耽误自己欲界定的修证,那就是未到地定的浅定、深定以及过暗。所谓的未到地定的浅定,就是指发起欲界定以后继续用功,使得定力更深入、更增长、更圆满,于行住坐卧当中,不仅都摄六根而有忆佛念相继,而且很淡薄,犹如藕断丝连一样不会中断。这时前六识都在,心非常专注而没有旁骛,而且有定力来持身。如果行者有此未到地定的浅定来庄严,未来要参禅及证悟,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谓的未到地定的深定,那是指行者发起了未到地定的浅定以后,继续让自己的定力更深入、更增长、更圆满,于某一时节因缘成熟,使得行者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乃至于身不触觉;这时六识当中的前五识已经灭了,仅剩下意识存在。如果行者具有正知正见及福德圆满,能够发起疑情来参禅,于因缘成熟时,就会一念慧相应,不仅能够开悟而成为胜义僧、菩萨僧,而且也悟得深,能够很深入体验真心的体性,其所发起的般若智慧也比较深入。
然而有一些人没有正知见,误以为禅定的修证,其实就是佛法的实证。其实禅定只是菩萨证悟的工具而已,并不是标的,菩萨所证悟的标的,其实就是真心如来藏。以此缘故,平实导师在《佛藏经讲义》第一辑曾对此开示如下:【证未到地定而无念不是佛法修行的目的,而是修行实证之前所要有的功夫,或者叫作工具;你有这个工具,才能够取得初果,才能与断三缚结的解脱相应;有未到地定作工具,当你找到如来藏时才能够与祂的真如法性相应,才会有智慧生起而转依祂,才是真开悟。所以没有与未到地定相应的断结或开悟,全都是假的,顶多只是解悟。纵使你告诉他实相法界的密意也没有用,仍然不是开悟。】(《佛藏经讲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113。)这告诉大众:想要证悟如来藏,一定要有未到地定来庄严,如果没有未到地定来庄严、来支撑,就算亲证了如来藏,也不能算开悟,最后还是会退失佛菩提,又成为凡夫一个。
当菩萨有了未到地定功夫来庄严,以及证悟成为菩萨初果时,必然会永害下堕三恶道的种子。正如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53的开示:【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也就是说,当菩萨证悟时,有未到地定来支撑、来庄严时,只要他不诽谤正法等等,未来就不会下堕三恶道受苦。所谓的未到地定的过暗,就是指行者已经有未到地定的深定,后来也将意识舍了,进入类似于睡眠状态而暗无觉知,是标准的无记,既没有时间的观念,意识也不会记忆,出定了以后,身心必然舒畅。有这种定的人,就会执著未到地定过暗的境界,不仅容易起慢心,而且也不容易发起初禅。
但是对菩萨而言,反而不想要这种禅定,为什么?因为未到地定的过暗,犹如睡眠一样,不仅无法熏修佛法而浪费时间,而且会增长慢心,不容易发起初禅。菩萨了知这个道理以后,不想进入未到地定的过暗状态中,反而继续伏除自己的性障,并且将五欲的法从心里舍了,于某一时节因缘,或在行走当中、或在吃饭当中、或者在其他状态当中,发起色界的初禅,这时才算是超出欲界。或许有人会问:“有了欲界的未到地定的过暗,为什么还是无法超出欲界呢?”这是因为行者有了欲界的未到地定的过暗功夫,他在人间舍寿以后,可以往生欲界第六天,仍然没有超出欲界。唯有行者更加精勤修证禅定、伏除性障,以及将欲界五欲的法舍了,自然就会超出欲界而到达色界的第一天,那就是初禅天。如果行者一直停留在未到地定的过暗状态中,于舍寿时,就会往生他化自在天而成为魔子魔民,所以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5才会说:“魔是未到地定果。”以此缘故,菩萨不应该执著未到地定的过暗境界,反而将自己的性障加以伏除,以及将五欲的法从心里舍了,自然就会在行住坐卧当中的某一个状况当中发起初禅,成为初禅天的天众之一,不会成为欲界的魔子魔民了。
未到地定这个佛法名相的解释,就是未到初禅地的一个定力,未到地因为就四禅来说,初禅有初禅的地,也就是有所谓初禅的境界,二禅也有二禅的境界,三禅也有三禅、四禅也有四禅各自互别的境界,每一个禅都有根本禅──禅定,就是我们叫作根本定。根本定之前会有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者方便定,换句话说,您证得欲界定,还在欲界的层次的时候,您入了未到地定了,这个未到地定特别是指初禅的近分定或是方便定,习惯上大家都把初禅之前的近分定或方便定,特别指称为未到地定。
那当然刚刚说过了二禅、三禅、四禅,在二、三禅之间,在三、四禅之间,也都有一个中间定,一个所谓的近分定或方便定。不过同样的依于通俗的用法,我们经常只是把中间定,用来界定说明是初禅之上二禅之下或者之前那一个无寻而有伺、无觉而有观的近分定,或是方便定。简单地解说完这个未到地定,既然是未到,表示你尚且没有断掉,真实的断掉欲界的这些贪爱烦恼,不过依于这样的未到地定的生起,基本上所谓的五盖,您已经是大分的远离了,不过还没有完全能够伏除,所以您的初禅终究是还没有生起。因为初禅是色界天的境界,是色界天人所证得的禅定,而依止禅定的功德或是福德而往生到色界天,成为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乃至四禅的天人。色禅天人他是中性身,色禅天人也不需要饮食,纯粹以禅悦为食。我们刚刚也说过了,您五盖不断,或是至少不以像外道的方式压制住、伏除住;这个五盖,所谓的贪欲盖、瞋恚盖,所谓的睡眠盖,所谓的掉悔盖,所谓的疑盖。特别是第一个,相应于欲界境界法,这个男女欲、这个色欲,这个贪欲盖;当然贪欲盖,有时候我们也方便把饮食包括进去,不过贪欲盖终究主要的还是指于让您我系缚在这个欲界层次,有男女身的差别,有男女之间这种淫想的这一个境界,特别以它来区分,跟色界天人是中性身,他没有男女淫合这件事情。
一般人其实都是属于欲界定,因为在欲界定当中已经有了轻安跟心一境性了,而这样的轻安跟证得初禅所得的轻安,其实是有差异的。而到未到地定中,则是进一步舍离轻安觉受,住于未到地定中的时候,并不返观自己住于心一境性当中。如果只有心一境性而没有得到身乐,公开说已经证得初禅,这也是未证言证的一种,罪虽然不及大妄语业,但也是不轻。已经确认具足获得初禅的五支功德时,也就是觉、观、喜、乐、一心,才可以说是亲证初禅的人。如果确认已经证得初禅而不退失了,就可以说自己是已经证得初背舍的人,已经背舍欲界五欲贪爱而成就离欲界食的缘故。然而因为初禅中仍有涅槃外法,不属于涅槃境界,所以说是住外而不住内,所以说仍然被初禅的境界所系缚,不住于内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