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名相>名相四>

无始无明

[名相四]  发表时间: 2015-07-13 16:10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无始无明就是讲:众生不了解法界的真实相,不了解法界中一切万法的根源,不了解法界万法根源的体性,也就是说他没有法界体性智。法界有三界的法界、有十八法界、有四圣六凡法界;不管哪一种法界,祂的根源都是第八识,都是从第八识而出生了这一切的法界,所以一切法界的真实体性,就是第八识心的体性;所以一切法界的根源,就是众生的第八识心。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的真实体性,那就是住在无始无明境界中的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的人,就是证得法界体性智的人。阿罗汉不明白法界的真实相,不明白法界的根源,不明白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是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的圣人;所以在大乘中,虽然说阿罗汉是圣人,然却也是大乘别教法门中的愚人,在大乘别教中,还是排不到贤位的第七住位。
可是,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乃至成为阿罗汉了,也还是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不过就是这么想:“我怎么样才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所以说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我怎么样离开生死轮回的痛苦?”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虽然都曾努力勤修解脱道,然而却不能证得生死的解脱,所相应到的烦恼,也都只是一念无明的“起烦恼”,而没有相应到无始无明的“上烦恼”。
而这个使人不能了知法界体性的无明,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着,所以祂叫做无始无明。要到什么时候众生才会相应到无始无明呢?要到他心中起疑,想要探究法界万法的真实相,想要了解万法是从哪里来的?想要了解万法的根源是什么?想要证知万法的实际是什么?想要了知法界的真实体性是什么?这时候,才算是第一次与无始无明相应了。这就是众生进入大乘佛教,开始修学大乘法,想要证知般若实相的时候,这才是正式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时候。在这之前,是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所以经中称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就是这个意思。
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编案:这是圣严法师所说的话)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性无所知,因此而障碍成佛之法道。”所以叫做所知障。不是有些大法师(圣严法师)所说的“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佛道”,反而是对于“成佛之道”的见道内容无所知,对于“成佛之道”的修道内容无所知,由于对佛道之见道与修道的内容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修学佛法的障碍,故名所知障、智障。
而所知障的随眠,在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除净尽时,无始无明的随眠如果也同时断尽了,那就成佛了;因为如果没有断尽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的话,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是不可能断尽的。如果第八识里面所有的有为法,所相应的全都是无漏习气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漏法相应,这个时候就表示:第八识永远不会再有种子的变易了,究竟清净了。就好象是提炼黄金:黄金已经提炼到究竟清净的时候,就不用再提炼它,永远不会再变化它的体质了。而烦恼障的有漏习气种子,想要断尽的话,只有悟后修学一切种智,一直到究竟了知时,才能办到;否则永远都不可能断尽有漏习气种子的随眠。
到这个时候,才算是成佛了。
《心经密意》
 
第一、顿悟是理悟而不是事悟,从来只有理悟事修,没有事悟。故《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圆觉经》云:「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理障就是不明真如佛性,又名所知障,就是无始无明,事障是指烦恼障,被根本烦恼及各种随烦恼所障碍,不能取证涅盘。事障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也就是一念无明;除了《楞严经、圆觉经》说「理」是真如佛性,「理」是顿悟以外,《楞伽经》等其它诸经也是讲「理」代表真如佛性。
世尊在许多经典里面用「理」表示真知佛性,我们不应该因为儒家也学着我们套用这个「理」字在说「理」学,那我们就说「理」不可以代表真如佛性。如果因为儒家用「理」,我们就要把「理」取消掉---说「理」不能代表真知佛性的话,那佛教的了义经典大部份都要改了:耍再创造另一个字来代表真如佛住了,所以不能说「理」不是指真如佛性,因为经典里面处处都用「理」表示真如佛性,请佛子明白辨正。
《心经密意》
 
所谓的无始无明,就是《胜鬘经》所说的无明住地,也就是众生因为不明白阿赖耶识、庵摩罗识、真如的内容不同以及不明白三个阶段的演变,而产生的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等恒河沙数佛菩提道中之修所断烦恼,以致过恒沙数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所生的上烦恼,这些上烦恼与修所断烦恼和所应证之法,从无始劫以来与心不相应的缘故,所以称为心不相应;由于这种无明是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的缘故,所以称为无始无明。
此无始无明,《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亦即:在凡夫众生尚未明心见性之前,所会生起的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都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所以都只有起烦恼,起烦恼则是从四种住地无明而产生。在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没有任何无始无明现起,除非开始修学大乘法而想要究明实相,因此称为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无始无明住地得要在修学大乘法,想要探究法界实相的时候才会与行者相应,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则要在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无始无明住地的上烦恼,所以上烦恼又称为「过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
《正法眼藏‐护法集》
 
破无始无明是用六七二识去参禅而破,不是用一念无明来破无始无明。一念无明是指烦恼,也就是四种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有爱住地烦恼。四种住地烦恼是烦恼障,所以一念无明是烦恼的名称,它不是工具,没有作用,不能用它来破无始无明。
六根不是从一念无明而生,六根是由阿赖耶识中六根种子会同父精母血而生。所以六根不从一念无明而生出来。六根无知,犹如段肉,不能破无始无明,因此不能说用六根之中的那一根来破无始无明。
前五识不恒不审,也不能破无始无明,必须用六七二识同时运作才能破无始无明。又第六识审而不恒,故单独用第六识也不能破无始无明。第七识恒审思量,但它没有思惟分析的作用,所以必须会同第六识运作才能破无始无明。
《正法眼藏‐护法集》
 
断一念无明而到无始无明境界,这样的说法有语病。因为凡夫众生,乃至七地以下菩萨,一向都是同时处于无始无明及一念无明的境界。破一念无明之前,也同时在无始无明境界之中。断尽一念无明之后,也还是在无始无明境界之中。所以并不是断一念无明而到达无始无明境界,应该说是断尽一念无明后,剩下无始无明末断,因为它们是同时存在。
第二、末断尽一念无明的人,还没有到达庵摩罗识、异熟识的境界,而是同时处于庵摩罗识及阿赖耶识涵盖境界。并非一念不生就是庵摩罗识境界。一般人保持一念不生的境界不过三秒钟、五秒钟而已。烦恼少的也不过二十秒、三十秒而已:就算是能够一入定就十天、半个月,那也只是未到地定的境界而已。初禅尚且末得,何况是庵摩罗识的境界呢?必须要断尽一念无明,见思二惑永断无余,才能到达庵摩罗识境界。不明白一念无明和定学,以为不打妄想、直进向前看,没有语言、文字、形相就是第九识的境界,这是很大的错误。
《正法眼藏‐护法集》
 
世尊跟我们解释说︰「此四住地起一切烦恼故为始起四住地。」那就是说这四住地的无明生起一切的烦恼,这种烦恼叫做「起烦恼」,就是一念无明烦恼。
世尊又解释说︰「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那就是说,在凡夫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所会生起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起烦恼则是从四种住地产生。那么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因此叫做无始无明住地。《胜鬘经》里面也跟我们说︰「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那就是说︰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烦恼叫做「上烦恼」,这些上烦恼只在我们明心见性之后才会生起。
那就是说无始无明住地的烦恼要在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才会产生上烦恼,所以上烦恼又称为「过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这是无始无明住地。
《正法眼藏‐护法集》
 
十住以上菩萨虽然分破无始无明,如果没有断尽一念无明,仍然成不了阿罗汉,进不了第八地。声闻种性的菩萨断尽一念无明而修到第九地,若末见性而进破一分无始无明,也不能进入第十地。就好像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这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就好像车子二轮,是二轮并排,不是前后各一。一念无明跟无始无明也是同时并存,不是前后境界。所以不可说一念无明断尽以后才能与无始无明相应。
断尽一念无明的人,无始无明仍然不断不破:无始无明已经断尽的人,一念无明必定断尽。无始无明破而未断尽的人,能够同时断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其余的三种住地烦恼也必定会渐渐断。短者一生,长者七次人天往来。所以《胜鬘经》云:「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此外,无始无明所蒙蔽的时候,那个境界并不是一切皆空。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之后,证得五蕴皆空而除去一切起烦恼,所以永无妄想妄念而证得涅盘;但是还有恒河沙数上烦恼末断,因此并不是一切皆空,状若平等。所以《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第一苏息处涅盘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
《正法眼藏‐护法集》
 
还未至阿罗汉、辟支佛、或八地菩萨境界者,其发业无明有二︰第一,凡夫众生之发业无明,都是属于一念无明的四住地烦恼,不与无始无明相应。第二,佛子已了解第一义而探究真如佛性,欲求明心见性者,其发业无明有二,即一念无明之四住地烦恼及无始无明住地烦恼。这种人虽与无始无明住地烦恼相应,但仍然不知无始无明是什么?未与无始无明相应。直至一念相应,明心见性时,方与无始无明相应。这时仍未断尽无始无明,直到佛地方始断尽。所以禅宗所指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及六祖所谓无记空,都不是无始无明境界,只是一念不生而不起疑情,落于未到地定或欲界定之境界而已,甚为粗浅,不可便说是无始无明境界。
《正法眼藏‐护法集》
 
断尽一念无明的人,必定不再起任何妄念,故八地菩萨得意生身,不受分段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得解脱身,也不受分段生死。但是八地菩萨破无始无明而未究竟,七住十住菩萨也破无始无明而未尽。阿罗汉、辟支佛虽断分段生死,却仍末与无始无明相应。阿罗汉辟支佛尚且末与无始无明相应,何况凡夫众生起心动念如何得与无始无明相应呢?故知一切凡夫众生起心动念产生思想,都是一念无明「起烦恼」相应,无始无明尚未「受刺激」也。
《正法眼藏‐护法集》
 
另外一个部份就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有什么不同?一念无明的现行,会使得众生轮回三界生死。无始无明的存在,并不妨碍众生出离三界,所以阿罗汉把“一念无明的现行”断尽了以后,就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了,可是他的无始无明却仍然还没有打破,更不要说断尽了;但是他却照样能够出离分段生死—不再受生于三界中轮回生死。
无始无明是讲什么?无始无明就是讲:众生不了解法界的真实相,不了解法界中一切万法的根源,不了解法界万法根源的体性,也就是说他没有法界体性智。法界有三界的法界、有十八法界、有四圣六凡法界;不管哪一种法界,祂的根源都是第八识,都是从第八识而出生了这一切的法界,所以一切法界的真实体性,就是第八识心的体性;所以一切法界的根源,就是众生的第八识心。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的真实体性,那就是住在无始无明境界中的人;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的人,就是证得法界体性智的人。阿罗汉不明白法界的真实相,不明白法界的根源,不明白无余涅槃的实际,所以是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的圣人;所以在大乘中,虽然说阿罗汉是圣人,然却也是大乘别教法门中的愚人,在大乘别教中,还是排不到贤位的第七住位。
可是,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乃至成为阿罗汉了,也还是不曾相应到这个无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不过就是这么想:“我怎么样才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如何才可以免受世间的生死苦?”从来没有想过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所以说众生的心从来不曾跟这个无明相应过,所以称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从来不曾去探讨我们的五阴十八界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想的都是:“我怎么样离开生死轮回的痛苦?”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虽然都曾努力勤修解脱道,然而却不能证得生死的解脱,所相应到的烦恼,也都只是一念无明的“起烦恼”,而没有相应到无始无明的“上烦恼”。
而这个使人不能了知法界体性的无明,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着,所以祂叫做无始无明。要到什么时候众生才会相应到无始无明呢?要到他心中起疑,想要探究法界万法的真实相,想要了解万法是从哪里来的?想要了解万法的根源是什么?想要证知万法的实际是什么?想要了知法界的真实体性是什么?这时候,才算是第一次与无始无明相应了。这就是众生进入大乘佛教,开始修学大乘法,想要证知般若实相的时候,这才是正式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时候。在这之前,是不会与无始无明相应的,所以经中称为“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就是这个意思。
无始无明又称为智障、所知障。有很多大师误会所知障,他们这样的认为:“学人就是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修道。”(编案:这是圣严法师所说的话)其实错了!所知障的意思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体性无所知,因此而障碍成佛之法道。”所以叫做所知障。不是有些**师(圣严法师)所说的“因为所知太多而障碍佛道”,反而是对于“成佛之道”的见道内容无所知,对于“成佛之道”的修道内容无所知,由于对佛道之见道与修道的内容所知不足,所以成为修学佛法的障碍,故名所知障、智障。
《正法眼藏_--护法集》
本文标签:无始无明(25) 本文关键字:无始无明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