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佛法基础>佛法初识>

三皈正受(三皈五戒十善)

[佛法初识]  发表时间: 2015-08-27 14:15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一、受持三皈依2
1 皈依的意义2
2 什么是三宝2
2.1 世间最初三宝的由来2
2.2 佛法僧的意思3
2.3 称为“宝”的意义4
2.4 三宝的种类5
3 所皈依对象的选择6
3.1 五处观察6
3.2 诸天神等非所皈依6
3.3 表相皈依8
3.4 实义皈依9
4、皈依者应具的认识10
5、皈依后的正行11
5.1 第一种四正行11
5.2 第二种四正行17
6 皈依三宝所获功德22
6.1 依经总说22
6.2 依论别说23
二、受持五戒25
1总说受戒功德25
2 略说五戒26
2.1戒的意义26
2.2别说戒相26
3 造作杀生等业的果报30
4 受持五戒的利益31
5 当满分持戒32
三、修行十善业33
1 深信因果33
2 明辨善恶33
3 护持十善业道的范例34
4修行十善是往生净土正因34
5十善业道是五乘共法35
四、受持三皈五戒的殊胜果报36
三皈正受
一、受持三皈依
1 皈依的意义
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是佛教徒,若不受三皈依,虽然研究佛教的典籍,但仍不能算是佛教徒,故学佛的入门,以受三皈依为根本。如《演道俗业给》中给孤独长得问佛:
“初学道者,始以何志?
佛言:先习五戒,自皈于三。
何谓五戒?
一曰慈心,恩仁不杀。
二曰清廉,节用不盗。
三四贞良,鲜结不染。
四曰笃信,性和不欺。
五曰要达,志明不乱。
何谓三自皈?
一曰皈佛,无上正真。
二曰皈法,以自御心。
三曰皈众,圣众之中,所以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
又《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皈依三宝品》中,如来答弥勒菩萨的问话也说:“若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者,应当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什么意义呢?皈是皈投,皈向;依是依托,依止;皈投三宝,以三宝为依托,是名为皈依。在所皈的境——三宝方面来说,皈依即救护义。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说:“救护义是皈依义……诸有皈依佛法僧宝,不破学处,不犯律仪,不违法制,便能救护。彼破学处,毁犯律仪,违越法制,虽皈依三宝而不为救护”。学佛的人,为了解脱三恶趣的怖畏,和流转生死的痛苦,皈依三宝,仰求救护,就必须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好好的学习佛陀,奉行教法,亲近僧众,就能得到救护。否则,如《毗婆沙论》所说,是不能得到救护的。
2 什么是三宝
佛法僧三宝,为学习佛法的人应该具有的根本认识,所以这里首先提出来解说。
2.1 世间最初三宝的由来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后,连续二十一天,唯自受用解脱的妙乐。自念所证法理,寂静微妙,甚深难见,非寻思境界,唯智者所觉;众生深著我见,爱乐烦恼,虽然为他们说法,恐亦不能了解,徒劳无益,不如默住。后经大梵天王劝请说法,世尊才往波罗捺斯城外鹿野苑,为先前舍佛陀而来这里修苦行的五个侍者:阿若憍陈如、頞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五人听法以后,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大圣佛陀是佛宝,四谛法轮是法宝,五阿罗汉是僧宝。
2.2 佛法僧的意思
(一)佛,梵语‘佛陀’,译为觉者,或智者。即真正圆满觉悟诸法事理,了了分明,究竟无余的一切智人。觉有正觉、等觉、无上觉三曾含义。
正觉,简别凡夫的不觉和外道的错觉。凡夫对于事物的真相不明,起种种颠倒,所以名不觉。外道依于寻思推度,或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见著了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妄执为全部的、真实的,而建立种种的错误理论,自以为是觉者,实际上仍然是有意识心的错觉。佛陀以无漏无分别智亲证诸法的真如实相,对于诸法的事相理体无增无减地平等如实觉了,是真正觉悟的人,所以是正觉者。
等觉,即遍觉的意思,以区别于二乘圣人。二乘虽然是正觉,而未遍觉;因为二乘圣人自己虽然得了正觉,但不能起广大的慈悲心去觉悟别人,仅仅限于自觉而无遍觉。佛陀如大良医,自医医人,于众生施无缘大慈,以自觉去遍觉一切有情,所以把佛叫做遍觉者。
无上觉,以区别于菩萨。登地的菩萨,虽然是正觉者,也能觉悟其他有情,但因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没断尽,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尚须进修,虽是自觉觉他的遍觉者,未到圆满无上。唯有佛陀,自觉觉他的悲智行愿皆已究竟圆满,无有过上,无有与之可比并的人,所以是无上觉者。
诸经中说,如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者。总起来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如《佛地论》说:‘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觉醒,如莲花开,故名为佛。’
(二)法,梵语‘达磨’,译名为法,是轨则义。《成唯识论》说:‘法谓轨持。’《成唯识论述记》解释说:‘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这就是说:凡是一种事物,能固持自性,如花有花的体,树有树的体,而又能表现其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使其他有情见之即可了解其为何物,合此任持自性、轨范物解两义,即名为法。故这个‘法’字,实即概括了宇宙间一切的东西。
佛法的法,是指佛陀依如实所觉而宣示于世间众生的善巧教法;这些教法,有它的自体,可以为一切众生的轨则,与‘达磨’的意义相当,所以名之为法。论其正体,应该是三乘无漏所摄的教、理、行、果。教即文字声音,理即二谛四谛等义理,行即三乘所修的二利行,果即三乘无学所得的二转依果。
若就所教化的对象来说,则法可以为五乘:为人乘说五戒法,为天乘说十善法,为声闻乘说四谛法,为独觉乘说十二因缘法,为菩萨乘说六波罗密多法。若就对治的法门来说,则有八万四千法;就修持的总纲来说,则只有戒定慧三学。
佛陀入灭以后,由大迦叶尊者为领导,召集佛弟子们,把佛陀垂示众生的一切教法,由阿难诵出,结集起来,总分为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
又从如来对机说法的多种形式和事义的差别,分为十二类: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这十二分教中,契经、应颂、讽颂三种,约经文上的体裁而立名;其余的九种,是从经文所载的各别的事义而立名。从多分义摄来说,契经、应颂、记镃、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稀法,是为经藏;因缘是律藏;论议是为论藏。
(三)僧,梵语‘僧伽’,翻译为和合众。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这六和的和谐合聚的精神,团结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众”。和合有两种意义:
(一)理和,同证择灭理故。
(二)事和,具有六种:
(1)戒和同修。即对于所受的戒法,善护受持,无杂无秽,称赞不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平等共同受持。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2)见和同解。即对于出离尽苦的圣道法,能善巧如理的通达于如是见。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学。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3)利和同均。即对于获得的如法利养(财物),个人不别藏隐,与诸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平等受用。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4)身和同住。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身慈业,有疾病等违缘,互相照顾。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5)口和无诤。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语慈业,有善法功德互相赞叹鼓励,有过失互相善意的谏止举发。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无违无诤,和合共住。
(6)意和同悦。即对于同修清净梵行的道伴们,修习意慈业,念诸道伴,皆是替佛宣扬教法者,受行正法者,思惟正法者,是正法的住持人,是自己不容易得到的善友,是帮助自己成就道业的善知识。由此法故,发起尊重爱敬,欢喜悦意,和合共住。
僧的分类种类很多,可以根据主要修学的内容,分为声闻僧、菩萨僧。
(一)声闻僧,以解脱道为主修,剃发染衣,具足出家沙门的形相。
(二)菩萨僧,以佛菩提道为其主修,有出家和在家的形相。在家的菩萨,即使不剃发染衣,只要能够证悟第一义谛般若实相,便可以叫做僧。这种僧也叫做胜义僧,如观自在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
按照戒定慧的不同,可以分为凡夫僧、胜义僧、哑羊僧、无惭愧僧。
根据三乘菩提的不同,可以分为声闻僧、缘觉僧、菩萨僧。
2.3 称为“宝”的意义
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的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宝性论》中,用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称为宝的意义:
(一)稀有义。如世间宝物,贫穷的人不能得到;三宝也是这样,没有善根的众生,百千万劫不能值遇。
(二)离尘义。如世间的珍宝,体质上没有瑕秽;三宝也是这样,绝离一切有漏的尘染,最极明净,故名为宝。
(三)势力义。如世间珍宝,能除贫困,医治病毒等,有大势力;三宝也是这样,具足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故名为宝。
(四)庄严义。如世间珍宝,可以庄严世间,令世间美妙;三宝也是这样,具有无量的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故名为宝。
(五)最胜义。如世间宝璧,在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也是这样,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最极殊胜无上,故名为宝。
(六)不改义。如世间的真金,烧打磨等,本质不能改变;三宝也是这样,是无漏法故,不为世间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动,恒常不变,故名为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中,以坚牢、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十义说明佛法僧得名为宝的意义,结语说:‘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
本文标签:五戒(138)十善(18)三皈(7) 本文关键字:三皈,五戒,十善,三宝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