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学人发菩提心已,于外门修积资粮,于七住位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由此转入内门,以所悟的第八识为基础,进修唯识种智,由此断尽我执、法执而得以成佛,如是修行才是成佛的不二法门。是故了悟第八识对于成佛意义重大。然宣讲第八识之经论,其义理极为深奥难懂,原因之一,就是第八识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譬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佛告大慧菩萨:
“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如是)说如来藏已。”
故第八识在不同的经论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心、识、如、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法性、涅槃、本际、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阿陀那识、种子识、如来藏、含藏识、所知依、空性(空)、自性、中道、诸法实相、非心心、不念心、无住心、无心相心,等等,如是多名皆指第八识。第八识种种异名皆依其所具有之不同的功能作用而立,若不理解这些名称的内涵,就无法读懂经典,更无法融通经典,甚或以为佛经自相矛盾。以下略举例说明第八识异名之内涵。
一、阿赖耶识
通常所言的第八识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体性。所谓能藏,是指阿赖耶识心体能积藏法种。所藏是指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所藏的种子分为本有种子与后熏种子,本有种子就是八个识的功能种子,这是不待熏习即本有的;后熏种子又分为两种——清净种子与染污种子,修行即是将染污种子转变为清净种子的过程。阿赖耶识与所藏的种子非一非异。执藏,是指凡夫和有学位的修行人,其末那识会喜乐第八识的功能并把祂视为内自我而加以执著。阿赖耶识不生不灭,然菩萨论著有时亦说阿赖耶识是可灭的,如《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弥勒菩萨言:“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於第一义非无心地。” 此处说阿赖耶识“永灭”,是指已断我执者,其阿赖耶识所集藏之分段生死种子永灭,永灭的是阿赖耶识的执藏性,而不是说灭除阿赖耶识的心体。学人应贯通经论,不能望文生义。
阿赖耶识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源,由阿赖耶识流注法种而形成蕴处界等世间一切法。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不待他缘,本然的存在,而且祂具有能够圆满成就世、出世间诸法的性质,所以说祂有圆成实性。
已断我执烦恼之阿罗汉、辟支佛、八地菩萨,以其第八识已经不再积藏烦恼种子,然仍有异熟性,故其第八识不再称之为阿赖耶识,而称之为异熟识。
二、异熟识
到达佛地以前,有情之第八识具有异熟性,故皆可称异熟识。异熟识之名含摄阿赖耶识,所以有时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然有情在断尽烦恼以前,其第八识之所以被称为阿赖耶识者,以其含藏烦恼障现行之种子,能令众生受分段生死之苦,此烦恼障特重,故从重立名,称第八识为阿赖耶识。阿罗汉、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萨,烦恼障已断,分段生死已断,但仍有变易生死之法种现有异熟生、异熟灭,故此位第八识名异熟识。等到佛地,断此异熟性,圆满无漏,故改名为无垢识。
三、无垢识
佛子经三大无量数劫修行,断尽分段、变易生死之后,此第八识不再受熏变易,为无上清净诸无漏法之所依止,故名无垢识。
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都是第八识在不同阶段的名称,并不是三个识。譬如一瓶泥水(凡夫有情之阿赖耶识),若除去泥砂杂质后,就得到一瓶清水(阿罗汉、辟支佛、八地以上菩萨之异熟识),若再将清水中的细菌,乃至任何细小的杂质都过滤干净,便得到一瓶纯净水(佛地的无垢识)。如是泥水、清水、纯净水,其实只是同一瓶水(第八识)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名称罢了。
四、如来藏
第八识阿赖耶识亦名如来藏,以阿赖耶识具有能让有情未来成佛的功能种子,故名如来藏,古德亦云“如来藏中藏如来”。有祖师谓“道不属修”,是说诸佛所具有的功德,在凡夫位就已经俱足了,只因凡夫有妄想执著,致使佛地的功德不能显发。故有情在未成佛以前,其第八识皆可称之为如来藏。若至佛地,如来的功德俱显,第八识则称无垢识,不名如来藏。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如《入楞伽经》卷七之<佛性品第十一>,佛云:
“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
《大乘密严经》卷三,亦云: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宗镜录》卷四十七,永明延寿大师亦云:
“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宗镜录》卷一百,永明延寿大师又云:
“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
禅宗要典《人天眼目》卷五,亦如是言:
“此阿赖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识;如明镜不与影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来藏识。”
天台宗三祖慧思法师于《随自意三昧》亦云:
“初心菩萨用二种识:一者转识,名为觉慧,觉了诸法,慧解无方;二者名为藏识,湛然不变,西国云阿梨耶识(阿赖耶识),此土名为佛性,亦名自性清净藏,亦名如来藏。”
故知,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或有人根据《入楞伽经》(十卷本)卷七中佛告大慧菩萨的一段话,“大慧!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大慧!如来藏识阿梨耶识境界,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而主张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不同。对《入楞伽经》这段话,唐代参与重译《楞伽经》的法藏大师(华严宗第三祖)于《大乘起信论别记》中参考《楞伽经》其他译本,如是解释:
“十卷(本的《入楞伽经》)经云:‘如来藏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识有生有灭,如来藏不生不灭。’……二文(四卷本《楞伽经》,与十卷本《入楞伽经》)同明此识(阿赖耶识)不生灭义。何者?欲明境界风所动故,藏海中七识浪转,是故七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者,即是藏识,虽不离转,而体不转故,如来藏不生不灭故,言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等。十卷(本《入楞伽经》)意者,欲明七识,是浪不非海相,在梨耶识海中故有生灭。如来藏者,是海非浪,不在阿梨耶识海中,故无生灭,故言如来藏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识,有生有灭等,以如来藏即是阿梨耶识故,(故)言不在(阿梨耶识中)。”
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是指同一个第八识,故言如来藏不在阿赖耶识中,当然也不在阿赖耶识之外。阿赖耶识与如来藏虽都是指第八识,然第八识之所以称为阿赖耶识者,是偏重说明第八识执藏有染污种子而言的,而第八识又被称为如来藏者,是偏重说明第八识含有成佛的功能性而言的。故说如来藏、阿赖耶识是“二法”。若窥其实,阿赖耶识、如来藏名称虽不同,然皆是指第八识。
五、法身
法身即是如来藏,即是第八识。如《胜鬘经》<法身章第八>,胜鬘夫人白佛言:
“世尊!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再如《佛说不增不减经》卷一,佛告舍利弗: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即此法身过于恒河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即此法身离世间一切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
故如来藏即是法身。法身在众生身中名为众生,法身打破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在菩萨身中名为菩萨,法身断尽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在佛身中名为世尊。
关于法身,有经论说“一切诸佛,同一法身”,这不是说法界的一切众生、菩萨、诸佛共用同一个法身。众生各有自己的法身,如《占察善恶业报经》载,地藏菩萨言:
“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皈依。”
又如《如来藏经》(佛陀跋陀罗译)佛云: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故知众生各有自己的法身。以一切众生和诸佛菩萨的第八识心体,其体性是完全相同的——都是自性清净,不生不灭;因此,有时经典会说:“一切诸佛,同一法身”,此处的“同”是指体性相同,并不是说诸佛的法身是同一个。佛经的翻译用词极为简要,其实只要增加一个字,意思就明显了,如“一切诸佛,同一(种)法身”,而不是“一切诸佛,同一(个)法身”。
六、空性
“空”是佛教最重要的名词概念之一,“空”涵义有多种,“空”在有的经论里面就是“没有”的意思,如“我空”——就是无我的意思;而在有的经论里面,“空”是指“空性”,也即第八识之真如法性,《辩中边论》卷上,世亲菩萨云:
“即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
可知,空性即是真如、实际、法界,即是第八识。又《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九载,胜鬘夫人白佛言:
“世尊!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
证悟法身,即可现观如来藏不离烦恼而自体清净,这就是有关空性的智慧。
再如《金光明最胜王经》(义净三藏译)卷一载,尔时佛告妙幢菩萨及诸大众言:
“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
《梵网经古迹记 》卷上,太贤法师亦如是说:
“一心者名如来藏,谓众生心似生无生之性寥为一心之海,似生之相流成六道之波。……然色声等唯如梦尘,除心行相都无所得,境既即心,心如境空也。迷故生死,悟故涅槃,是以空性名如来藏。”
故知空性即是第八识如来藏。空性并不像虚空那样的“一无所有”,空性是第一义空,空性是有真实的体性的。
有诸学人不清楚空性的内涵,往往将三界一切法的“无常空”、“无常性”误会为空性。无常空是指三界一切法都在不停地生灭变异,没有常不坏的自性。无常空是对三界万法无常性的概括归纳,如果离开了三界万法就没有“无常空”可言。空性如来藏是常住法,是不生不灭的法,故空性与无常空不同。还有学人将“分析空”当成是空性,譬如有法师居士说:分析一个茶杯,茶杯是由分子组成的,再由分子分析到原子、离子,分析到最后就是“空”,以为一无所有的“空”就是“空性”。空性心如来藏有种种中道体性,迥异于意识思维的“分析空”、“思辨空”。亦有学人将“性空”误会为空性。关于性空,佛学辞典《三藏法数》(各种《佛学辞典》里面的注解并非全部准确,学人引用时须注意)释:
“谓一切诸法(此处的一切诸法是指三界万法,不包括出三界之法身如来藏)自性本空,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若不和合,则无是法。如是诸法性不可得,是名性空。”
“性空”与本来而有、非因缘所生之第八识如来藏空性内涵截然不同。是故将“性空”当成空性者,实是误会。
七、真如
第八识心体所显示之真实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称之为真如。真如无变异,因地真如与佛地真如无二无别。故真如是假名施设,非实有法。如《佛地经论》卷四载,亲光菩萨云:
“乃至真如,虽非识变,亦不离识,识实性故;识上二空无我共相所显示故。”
真如不能离开第八识而存在。《大乘入楞伽经》卷六载,世尊偈言:
“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