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67期>

广论之平议─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

[第067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2:2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正雄居士
(连载二十五)
二、行支:无明缘行,《广论》181页说:
行即是业,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后复有二,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
界善趣之不动业。
新竹凤山寺的日常法师于《广论》录音带第64卷解释说:“这个业感果的了解,道理是了解了,但是为什么是这个样呢?所以并不了解啊!所谓性空第一义谛,所谓缘起,那因此他会造善业或者不动业,那么这个时候就引到如果善业的福业就感得人天,然后再造不动业;不动业就是定业,就是到色界以上的这个业;所以就这个行的相状作用来说,那我们就善,然后呢恶;不动业,这个无记业是不感果的啊,无记业不感果,所以不谈;然后呢这一个行的本质来说,有时候我们来说行体,那就是说就会恶业、善业、不动业,那么由于我们造业,所以造业真正的业是什么?思对吧,思心所,思已业,当然这是个心所,所以当我们造业的时候,自然而然它会熏习我们的心,因为我们的心来造嘛!所以马上会在心当中留下一个影响力量,这个影响力量会继续的增长,所以像世间的种子一样,下面行,行下面就是识。”
日常法师依宗喀巴的《广论》说业有三种:“恶业、福业及定业,是由于不了解性空第一义谛,也就是所谓缘起法的缘故。”日常法师其实不知道什么是第一义谛,乱解释佛法,从这一句话中就表露无遗了。所谓第一义谛,是指菩萨实证法界实相心而发起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及种智,就是前说的“明”。总相智是说菩萨证悟空性心如来藏,得入真见道位后,能现前观察阿赖耶识的真如体性,体验万法唯阿赖耶识所生、所显,得此法界实相的智慧,这个就是菩萨所证第一义谛的总相智,又称般若,有别于凡夫、外道的智慧,也是不共二乘的,未证悟法界实相心的凡夫与二乘圣人是不了解的。
菩萨得真见道,但是所了知之阿赖耶识法性只是总相,尚有甚多别相有待深入观察而证知了解,所以应再依止善知识修学二转法轮般若诸经的真正内涵,而进入相见道位修习,这是菩萨进修第一义谛别相智的次第。必须依此真见道而得之总相智,进而将自己的身口意行转依第八识,依大善知识之开示,深入现观体验真如法性无量中道义,一分一分验证第一义谛之别相智,最后通达般若别相智而进入初地入地心,方成圣位菩萨。
菩萨依此入地以后,再从善知识修学三转法轮唯识方广诸经,才能因实证而深入现观,渐次了知阿赖耶识中有无量无数种子;于修道位中证知一切种子的智慧,此智慧尚未圆满时,名为道种智,是诸地菩萨所修、所证的智慧,此乃菩萨增上慧学无生法忍的内涵。初地到十地菩萨分证此种智,名为道种智;至佛地究竟圆满时,称为一切种智,成为一切智智的佛陀。所以第一义谛的内涵即是般若及种智,是不共外道凡夫及二乘圣人;然而第一义谛的实证内容实以如来藏阿赖耶识为体,若离此第八识阿赖耶识即无第一义谛之可修、可证;故说第一义谛之体即是第八识如来藏,而此如来藏乃是法界万法的根源,是十方三世一切有情法界的实相,与二乘世俗谛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不同。
缘起法是指五阴、十八界等有情法界的生灭无常、缘起性空,只是二乘菩提的范畴,无关第一义谛。如来藏则是生起五阴十八界的心,若无如来藏所生的五阴十八界,就没有缘起法可言,显然可知:缘起法是依附生灭性的阴与界而有,故非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指宇宙万有的实相,是宇宙中亘古亘今不可推翻而且至高无上的法界事实,指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能出生宇宙万有(函盖阴与界)的事实,故第一义谛不只是缘起法,而是指宇宙万有及一切有情的阴与界都由本住法如来藏所生唯一无二的事实。然而由《广论》及日常法师的解释,就知道宗喀巴与日常法师皆无实证第一义心—第八识如来藏,并且二人都是否定第八识如来藏,显然都是误会第一义谛的愚人;又认定意识常住不坏,亦是未断我见的凡夫。
既然日常法师已提到第一义谛,末学就于此约略说之,且举世尊于《杂阿含经》卷12开示: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
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
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
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
尽、无欲、寂灭、涅槃。1
─────────────────────
1《杂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T02, no. 99, p. 83, c4-21
经文中佛说此甚深处乃是缘起,而此缘起法是说明三界一切法乃是由第八识如来藏藉缘而生起;然此三界有为诸法都是“生住异灭”相续不断,皆是有为无常之法。而此经文不唯说明此缘起法,佛陀又说明尚有一法“倍复甚深难见”,此法乃是“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此法就是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祂虽然能够配合众生诸缘生起万法,在三界有为万法不断的生住异灭同时,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本身却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此阿赖耶识心体是因果的所依、涅槃的本际,必须亲证此第一义心阿赖耶识,才有第一义谛的智慧出生。二乘圣人只是能从现象界的蕴处界现观无常、苦、空、无我,却无法亲证现观实相法界,无法触及第一义,故于经典中说之为愚人。
第一义谛乃是函盖现象界与实相界的一切法要,含摄一切有为法及无为法,却又不落于断常、生灭、一异、来去、垢净……等两边;唯有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者,方能与此第一义谛相应,才与中道实相契合。如是第一义谛的实证,就是禅宗开悟证得第八识如来藏的明心智慧;没有开悟明心的人绝对没有第一义谛的实证,日常法师追随宗喀巴弘扬《广论》,共同否定第八识如来藏心,当然是尚未实证第一义谛、误会第一义谛的凡夫;如今略说第一义谛,期望日常法师的随行弟子正确了解实相中道正理,不要再认为诵般若经就会有般若,也不要继续误以为从意识层面来理解般若经就能出生般若智慧,而到处宣扬说:“我有般若。”那都是未证谓证的大妄语。
更期望日常法师的随行弟子能早日舍弃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六识论邪见,闻熏正确的般若知见,回归三乘菩提八识论的正见,开始亲近大善知识熏修如来正教,未来方能触证实相法界—第八识空性心如来藏,证入第一义谛中,成为内门而修菩萨行的证悟者;然后始能深入第一义谛的胜义妙理详加体验现观,进而转依如来藏无量无边中道的体性,将来能以第一义谛胜法向大众宣说,那就是众生之福了。
日常法师又说:真正的业是“思”。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缘起经》卷1说:【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是名为行。】要不要造业、或要造什么业,虽都是思心所决定,但这是末那之心行;虽意识已判断应该或不应该造业,亦即意识的思心所已经决定所判无误了,其实还不算数,还得要由意根依自己的思心所来决定,然后才能开始造业;这也就是《缘起经》说的意行,要透过意行才有意识与身语之造业,才会有《缘起经》说的身行与语行。因此,造业者是八识心王而不是思,因为思只是八识心王的心所法而已,不可能是业。业是八识心王造作身口意行完成后遗留下来的果报势力,不是八识心王的心所法,由此证明日常法师所说业即是思的说法,是严重误会佛法、误导众生。
再说思心所是五遍行之一,既然是“遍”─遍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识─因此阿赖耶识也必定能与思心所相应;当人死了,必定不会再造业,因意识已断灭故,意根与阿赖耶识已离身故;反之,有阿赖耶识驻身,透过意根末那识之作意与思,才由阿赖耶识流注出意识种子,意识才能现行运作,也才会有身语意三行。再说阿赖耶识含藏著无量无边善恶染净业及无记业等种子,意识意根不断的造作而熏习种子,使种子成熟而感善恶趣果报,因此行支必依于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起;而阿赖耶识离见闻觉知而对三界万法恒不作主,也必定依于意识意根之作意思量,才有出生在三界的异熟果,否则即是在无余涅槃当中—第八阿赖耶识心体独住的境界。因此
佛才会在为声闻弟子开示缘觉法十因缘观的时候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一定要有本识—入胎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常恒存有,才会有行支、有无明缘行,才有世间万法现行、出生、显现,才有三世因果的正确无误兑现。
而行支、名色支都必定缘于阿赖耶识方能成为下一缘起支之缘因,不唯行支、名色支如此,十二因缘法的每一支都是如来藏为因而藉缘生起,若没有如来藏本然存在的根本因,凡事都不能为,也不能成就,即不可能有色受想行识诸蕴出生。同理可知,十二有支每一支都必须依阿赖耶识才能够现行流转,所以真正的缘起法乃是“三界一切万法都是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藉前一支及诸缘而由第八识直接、间接、辗转出生现起,第八识如来藏藉缘生起万法名缘起”。但是宗喀巴的《广论》中,对此第八识第一义谛正理却无智、无力说明,甚至错说乃至全面否定,以被生的意识取代能生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日常法师盲目无知而跟著宗喀巴讲错,于是误导了随学者。
三、识支:行缘识之识,《广论》181页说:“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这是说:瑜伽行派唯识行者许有第八阿赖耶识,宗喀巴弘扬应成派中观时则不许有第八阿赖耶识,而以意识取代阿赖耶识。又,《阿含经》中说的识,于十二因缘法中是说识阴等六识身,于十因缘法中则是说名色之所从来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宗喀巴昧于经中所说的事实,故意欺骗大众说:“识者,经说六识身。”是不诚实的公然欺骗的行为,因为《阿含经》现前依旧存在,仍可稽核。
日常法师对这一事实则是完全不懂的,他讲解说:“识,广泛的来说,六识身都是,眼耳鼻舌身意。那么实际上这个地方,由无明行所熏习识的种子,那不是前五识,是第六。那么这个第六,大小乘不同;还有呢!各个部派不同,有的人许阿赖耶识,有的人不许;那没关系,这个主要的就是指这个六识。”(《广论》录音带第64卷)
从《广论》中很明显的可看出,宗喀巴把十二有支与十因缘观中的行缘识之“识”,全面当成意识;这就表示宗喀巴根本不知道因缘法的内涵,也不知道如实现观十因缘乃是实证十二因缘现观的前提,更不知道流转门与还灭门中十二因缘观的差异2,因此才说“如许阿赖耶识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亦即他认为阿赖耶识也只是意识的细分,也只是假名施设,可以用意识来取代阿赖耶识,因此才提出许与不许的分别说法。宗喀巴的意思即表示不管许与不许有阿赖耶识,都是可以成立的。
其实这是宗喀巴用间接的方式来否定第八识的说法。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宗喀巴在其他的著作中说:
若如中观应成派义,业非以自性生故,彼业亦非以自性灭,从非以自性灭业,引生自果,全
不相违。故虽不许阿赖耶等,业亦能生果。以是当知:有一类有情已造二业灭经多劫,仍从
彼业能生自果,因果不乱。是故此宗业果系属极为应理。3
宗喀巴认为不用有第八阿赖耶识心的存在,过去所造业一样能够生果,一样能够成就三世因果业报的律则,所以日常法师才会说:“那没关系,这个主要的就是指这个第六识。”
这是因为日常法师盲目跟著藏传佛教六识论宗喀巴的错误知见而说,宗喀巴认为意识才是一切染净法的根本,因此认为自家的应成派中观不许在六识心以外还有阿赖耶识真实存在。宗喀巴如是说:
……若说小乘人,不通达无自性空性为彼宗者,即彼论4云:“若不知空性,彼即无解脱,诸愚者轮转,六道三有狱。”则不应理,以小乘人亦能解脱三有狱故。如是摄行论说,佛为广大胜解者,说八识等令通达者,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如圣派集密,说死有光明一切空心,为死心。从彼逆起近得心,为生心。彼二非是阿赖耶识。释菩提心论,虽说阿赖耶识之名。然义说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此于集智金刚疏中已广释讫。5
──────────────────────
2有关十因缘、十二因缘、流转门、还灭门、安隐观、出离观等因缘法要义,请参阅 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七钜册。
3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福智之声出版社,页159。
4藏传佛教密宗之《释菩提心论》
5宗喀巴著,法尊法师译,《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方广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5.初版,页387~388。
宗喀巴及藏传“佛教”诸大小活佛,乃至凤山寺的日常法师,他们都认为意识能贯通三世而成为一切染净法所依之根本;这根本就是错误的说法与见解,乃是我见没有断的凡夫邪见。何以故?意识是生灭法,佛于经中处处宣说意识是藉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生起,圣教于今俱在;并且也能从现象界的眠熟、闷绝等五位中必定间断的事实中,证明意识是会中断的;会中断的心显然不能受持一切法种,故意识不能持染净法种,不可是染净法之根本,圣教及理证上皆说意识虚妄故。由此证明:宗喀巴与日常法师主张“意识为一切染净法之根本”,是全然错误的说法。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论之,平议,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正雄,居士,连载,二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