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31期>

从行为制约再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 .......... 余瑞文

[第031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30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从行为制约再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
第一章 引言
在第九期的电子报,末学以“从微笑浅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为题,简单的叙述了末那与意识的互动状况。文中对于由意识所启动的“应酬式的微笑”以及潜意识(末那)所直接传送出来而自动产生的“真正的微笑”(Duchenne Smile)作一简单的剖析。其中借用了法国解剖学家杜胥内(Duchenne, Guillaume 1806~1875)以神经科学的观点,发现这两种微笑所牵动的脸部肌肉是大异其趣的,当然其所引动的神经回路也是不同的。我们从这里看到了“微笑在为我们说法”,也很高兴实证的神经心理学为佛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左证。今天,我们尝试以心理学中有名的“古典制约论”,再度探讨末那与意识之奥妙。之所以在众多的心理学理论中选择巴伐洛夫(Pavlov, Ivan Peterorich 1849~1936)的“古典制约论”,来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是因为“制约”的行为正是习气形成或修除的主因,也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最佳写照。在此,仅藉“制约”行为的形成来说明末那与意识的互动状态,文中或许会兼谈及大脑信息处理系统、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论”,或是谈及以大脑与神经系统为重点的“生理(神经)心理论”,然亦只是为阐述主题之所需而借用其实验之现观,并无意著墨于各派心理学理论的全面探讨。
其实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一切科学的结论都是戏论,他们是用对了方法,却搞错了方向,所以往往做对了实验,却搞错了结论。这是众生意识思惟的有限性,也是未能了解生命实相──如来藏,而妄生情解、未能如理作意之故。也因为科学理论是由意识堆砌而成,所以往往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很容易受后来的理论与实验所推翻,是一种终将败坏散去的生灭之法。在此,我们也知道用行为科学来证明佛法,有其相当大的局限性,也容易受误解;因为绝大部分的行为科学研究者都是持著唯物观点,他们大多受了达尔文演化论所影响。达尔文所提出的“演化、天择”,是一种无因论及断灭论;达氏的主要论述中提到,物种的变异是由自然机率碰撞而来,是无因而生,这是标准的“自然外道”。诚然,达氏的理论提供了近代生物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但是其以“唯物”为主的思考而将一切物种加以“物化”,犯了严重“化约论”的毛病。姑且不论此论是否与佛法相违,仅在事实上就受到许多有心探讨心智(mind)秘密之科学家的质疑,然这部分并非本文所探讨之重点。
其实,讲究实证的科学必有其存在的价值,若暂时排除他们的结论,而借用他们的实验成果来旁证佛法,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在此略抒管见,只希望能引起有心修学唯识增上慧学之菩萨的共鸣,但愿能不违第一义悉檀,而方便以世间言说述之,用来证明世尊圣教之殊胜,来证明 平实导师所述之法义如实、如义,则佛法幸甚!众生幸甚!
第一节 从行为科学切入的理由
其实,唯识种智之学早已涵盖一切世出世间法,也涵盖一切有为、无为法,而现代科学只是有为法中的一部分,属于行为科学之制约心理学则更仅是其中之一小部分,我们学佛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徒增读者葛藤、增长戏论呢?但是:
一者,是因为大部分的众生或由于见取见的缘故,带著科学的傲慢与偏见,迷信自以为是的科学,却将佛法视为迷信而弃如蔽屣,故我们愿意以他们所认知的科学角度,从此切入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者,行为科学发展到今日,对于人类行为与精神的解释,著实为我们掀开了行为与精神的部分面纱。诚然,尚有很多的问题,现代行为科学或解释了一部分,或尚无法解答。如英国著名神经医学专栏作者卡特(Carter, Rita)所说:“神经科学的研究并不能释疑何谓存在的本质,但是可以提供解决的线索。请记住:这些研究是心智探索的初步成果……,还有很多事情是科学家不知道的……。”虽然很多行为科学研究者是唯物论者,但是从这些话可以看出一个科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我们仍然敬佩像这样“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谦卑而务实的科学精神。所以纯就科学实验之过程及结果来说,若是不见取其实验之结果而提出错误之论证,基本上我们还是对于实证的行为科学抱持正面、肯定的态度。因为,真正的佛法,正是一门实证之学,而行为科学所为我们解开的面纱,也或多或少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观行实证之门。
三者,近代以印顺法师为首的佛学学术研究者,由于未能契证赖耶本心之真如性,非但以“性空唯名”、“虚妄唯识”诽拨赖耶本心,将实有谤为虚无,甚且提出意根末那乃意识所生而名为细意识之邪论,不但违背 世尊“意(根)、法为缘生意识”之圣教,也与一切现观相违。故我们也愿意藉这个机会,以现代行为科学的实验现观,来证明 佛说“阿赖耶识行于诸蕴稠林之中,意〔根〕为先导,意识决了色等众境……”之教示正真无讹。由此 世尊的教示,早已说明一切的意识思惟,或一切的行为造作,正是由意根末那识为先导而驱动的;自是无明众生颠倒邪见,才会产生“意根末那乃意识所生之细意识”之邪论。因此,若从科学实验或修行的实证现观论之,如是佛学学术研究者只是画饼充饥浪得虚名的本质,就充分显露出来了!如是崇尚哲思、玄谈之佛学学术研究者──印顺派法师,比起未学佛的行为科学研究者之脚踏实地,相对显得空泛不实,只是藉佛学学术研究之名以邀令誉尔。
四者,若依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来说,不离第一义悉檀而有为众生之种种言说,亦应是佛陀所教诲者,亦是菩萨行者所当为者。而也唯有不离第一义谛来谈论种种世间相,方是真正的实践“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佛法,恰如觅兔角”之圣训。否则,违教悖理而高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是而奢谈“人间佛教”,其实与佛法修证了无相干,而其一切言说都只是戏论中之戏论,是攀附于学术研究之世间盛名,自欺欺人而已。
第二节 如理作意是一切观行之母
欲以现代科学一窥佛法之堂奥,连禅宗初悟的曹源一滴水都尚未触及,更何况能取其一瓢饮!虽然,我们并不否认现代科学著实为人类揭开亘古以来的部分难题,但却也增长了无明凡夫的世智与辩聪。然而,科学这个工具对于学佛人来说是利是弊,却是因人而异,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人因此增进观行之体验而与修证佛法相得益彰,也有人却因此满口戏论、满腹葛藤,而这其中之关键,是在于能不能“如理作意”。想要踏入“真正的如理作意”之门,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而入于中道之门,并安忍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中道性,是必经、也是唯一之路。如是,方堪依之修学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以至通达无碍。
一个契证阿赖耶识而迈入相见道位且深入观行的人,一定能如理作意、如实了知:如来藏之性用,在众生因地时之阿赖耶识位已是深不可测,何况如来藏于佛地时之无垢识位,更是难思难量。细观自身八识之互动状况,烦恼习气如何形成?与习气形成息息相关之记忆如何运作?如何储藏?又如何提取?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如上一言难以尽举之问题,现代科学亦只能解其冰山一角。若再论及阿赖耶识之其它性用,譬如大种性自性──众生如何依其别业摄取四大种而成就各自别别之正报身?如何依其共业而摄取四大种成就山河大地等之依报土?如何依其共业招感飓风、洪水、旱灾、刀兵劫等──则更是远远超乎现代科学所能了知的。这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运作,已是甚深极甚深,炫惑于有漏有为法上之无明众生,当然对于诸法本具之无漏无为性、清净性与真如性,更是无法想象的。如 世尊于《胜鬘经》所云:“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可了知。”正是此理。但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虽然如是难知难解,连大阿罗汉都无法证解,而这种般若境界却只是禅宗初悟明心的菩萨们所知,但明心悟后的禅宗菩萨们,却对上面所举的少数问题都仍无所知,还得要仰仗大善知识的悟后指导,才有可能渐次观察证实之。由此看来,以佛学的学术研究而想要证知佛法的密意,是难过肉身登天的。
所以,一个懂得依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一定常对于自身智慧之不足而深感惭愧,且一定会谨遵佛诫,绝不会轻贱般若之体──阿赖耶识,也不敢稍稍轻慢于活我法身慧命之恩师。更不会如2003年退转于阿赖耶识的人,轻贱禅三所发起的般若实相智之功德而说出“般若实相智可以从观看Discovery中获得”之痴话。诚然,对悟后依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来说,Discovery的节目确实可以增益般若种智之修学,并对其中之部分论述发起顺抉择分,如理简择其中正讹;然而对于不如理作意的人来说,对于轻贱阿赖耶识而退转回离念灵知心诸妄想法的人来说,Discovery的节目只是一个知识性的电视节目,提供茶余饭后消遣消遣、增长世间知识而已。若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对于退失阿赖耶识心体本来无生的人,那仍然只是戏论;奢求从中获取点滴的佛法之法益,只是痴人说梦而已,以其不如理作意故,必定会产生种种违背佛法、悖离法界真相的妄想,那些人退失的人就是现成的例子。
第二章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制约行为
第一节 巴伐洛夫的古典制约论
对当代心理学稍有涉猎的人,都应该不会不认识这位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伐洛夫(Pavlov)。巴氏在与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 Edward Lee 1874~1949)同时研究动物习性的期间,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巴伐洛夫在实验室中发现,在喂食狗儿之前先让其听到铃声,然后食物伴随铃声出现。由于狗儿发现听到铃声之后就有食物出现,因此铃声和食物形成连结的概念(linked concepts),此后狗儿听到铃声便会流口水,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古典制约”;后来有关于制约心理学的理论,基本上均是脱胎于此。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军方秘密作战计划的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史金纳(Skinner, Burrhus Frederick 1904~1990),就是采用制约学习之“操作条件”作用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制飞弹与鱼雷,这是由“古典制约”所衍生出来的“操作制约”。
巴伐洛夫在“古典制约论”中,将来自于铃声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将来自于食物之刺激称之为“无条件刺激”。巴伐洛夫认为“古典制约”主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分实现的,是由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由后来大脑的造影研究中证实,这个区域正是掌管意识思惟的主要区域。)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分别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两个兴奋点,其中无条件刺激所引发的兴奋点比较强,条件刺激的兴奋点较弱。这两个兴奋点经过多次结合后,两兴奋点实现暂时的功能接通,使得条件刺激单独作用所引发的兴奋,可以引发无条件刺激的反应皮质区的相应反应,也就是大脑皮质上两个兴奋点神经联系的永久接通。当大脑皮质上的两个兴奋点接通以后,条件刺激就取得一条与无条件刺激沟通的快捷方式。
第二节 制约行为形成的源头──潜意识
由于当时的实验工具过于简单,有关脑部造影的计算机医疗器材尚未发展出来,所以巴氏的论述似乎有些太过简化了。因为,巴氏认为:“在制约行为的形成过程里,主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分实现的,是大脑皮质上神经联系的接通。”这是“结果论”,他似乎尚未找到制约行为形成的真正根源;与受制约后,同样的制约行为,再度被启动的源头。因为,若不是这个包括视丘、下视丘、杏仁核(amygdala)、海马回(hippocampus)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提供重要的支持,若不是各式各样的神经蛋白元与神经传导物质的释放,制约行为是不可能形成的,大脑皮质上的神经联系也不可能如此牢固的。边缘系统是大脑的发电厂,负责产生食欲、动机、欲望、情绪和心情,并驱使我们所有的行为。这个区域正是潜意识末那运作的反应区,而大脑皮质则是意识运作的反应区(意根末那是遍在大脑五胜义根的集合体,它的运作非仅限于此,而意识之运作亦非只限于大脑皮质,这只是由神经科学的实验现观,偏显其各自运作之重点。)我们的意识思想只不过是扮演调节者的角色,专替潜意识世界产生的需求做调节工作而已。当意识的思考与潜意识情绪发生冲突时,通常是主导情绪产生的潜意识会战胜的。因为,有关情绪的习气,无始以来就设定在我们的潜意识末那里面。
由近代大脑扫瞄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透过脑波(EEG),或脑磁波(MEG),或正子断层扫瞄(PET),或核磁共振(MRI),或近红外光光谱仪(NIRS)之研究,从大脑活动的造影,神经科学家找出与刺激有关的相应部位,并观察大脑讯息的传递过程中,证实很多与生存机制有关的指令,都是由边缘系统函盖的这几个部分发出的;乃至于与生存有间接关系的心理防卫机制,诸如喜、怒、哀、乐之情绪反应等,都与边缘系统息息相关,也就是与潜意识末那息息相关。神经科学家发现,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之间有解剖学上的联系,它与负责意识经验的皮质有多种的联系,并默默的主导著行为的产生。一个新的行为的形成,必是由大脑皮质之意识区经过思惟确定后,再由主掌与认知、学习、记忆有关之边缘系统决定储存与否,这又牵涉到当前记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之互动与形成(有关记忆之形成,限于篇幅无法详述,他日有缘另行探讨。)当长期记忆形成后,大脑皮质区相关之神经元便牢而紧密的相互键结,而受制约的习气也就这样的形成了,而且不容易改变,并反过来影响下一次行为的重现与意识思惟的方向。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行为,制约,再谈,末那,意识,奥妙,..........,余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