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实相经宗通》摘录(5)
讲记:上一段经文中 世尊是讲“入广大转轮相”,这一段经文是讲“最第一广供养诸佛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但是在说法的时候都是“为诸菩萨说”。除非是在这一段说完了,然后才会再为金刚手菩萨另外讲一些话来吩咐,所以“为诸菩萨说”以及为单独的某一位菩萨说,二者的开示内涵是有所差异的。那么这一段是“为诸菩萨说”,所说的是“最第一广供养诸佛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是用什么相来说这个广供养的实相智慧到解脱生死彼岸的法门呢?是用“一切如来大善巧方便相”来演说的。这当然就跟前一段有所不同了。前一段说的“入广大”三字,也是“一切如来”的境界,是说“一切如来入广大转轮相”,是偏在法上来说的,是希望诸菩萨可以得到这个法义;但是接下来这一段经文中说的是法供养、真实供养、究竟供养、第一供养,讲的是菩萨摄受佛土时应该要有的条件,也就是去获得“一切如来”的“大善巧方便相”。这意思就是说,如来为诸菩萨宣说这一段经文,是希望菩萨们有种种方便善巧来摄受众生;而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摄受佛土就是对一切如来的广供养、第一供养。那么在广供养之前,在作第一供养之前,当然要先有“大善巧方便相”;如果没有“大善巧方便相”而说能“广供养诸佛”,能作“最第一广供养”,那就是在说笑话了。但是对诸佛如来的“最第一广供养”,而且是用“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作为前提来作的供养,当然是跟度众生有关。因为 佛陀以度化众生为第一大愿,所以度化众生时当然应该要有种种的方便善巧。菩萨入地之后修行十度波罗蜜,为什么到第七地还要广修方便善巧?一样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为诸菩萨说”,不是为某一菩萨说,当然是希望大众都可以听闻。
这个“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是什么?佛陀开示说,就是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当然是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供养三世一切诸佛就是“最第一广供养诸佛”的“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
这个“广供养一切诸佛”的“般若波罗蜜法门”有三种,第一种说:“发菩提心,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这里讲的“发菩提心”究竟是讲什么?这里讲的“发菩提心”是为诸菩萨讲的,而且是用 如来的“大善巧方便相”来讲,当然是要诸菩萨在摄受众生时应当如何触发众生发起菩提心。假使有人能够促使众生对诸佛如来发菩提心,那么这位菩萨就是“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
度众生是第一重要之事,当然前提是依正确的佛法来度众生。诸佛的通愿是四宏誓愿,诸佛同样都在因地发过这个愿,乃至成佛仍然不舍四宏誓愿。而四宏誓愿,第一个愿就是广度众生,所以度众生是第一重要之事,为度众生当然就得要让正法久远流传;使正法久远流传则是为了利益众生,才需要去努力,否则不必为了正法的流传而让大家付出很多的精神与劳力,所以度众生是最重要的。可是度众生时,首先就是要帮助众生对诸佛如来生起菩提心,这当然不是七住菩萨的发心,七住菩萨的发菩提心是证悟实相心如来藏。这个发菩提心是世俗发心,就是在意识的层面上来发起对于诸佛如来的净信而愿意修学佛法,这就是第一种“发菩提心”。
帮助众生“发菩提心”为什么就是“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呢?因为众生将会因此而开始走上成佛之道了。其实众生的发心是有许多因缘与层次存在的,我们可以列举几种来说;如果真要具足讲出来,那是讲不完的。一般来说,学佛之后当然真正会发心,至于是为了出离生死或者为了智慧而发心,这就不一定了。通常而言,一般人都是从行善开始的;有时候去听一点经典,听说要行善,所以跟著去作善事。学佛以前在外道法中听说要行善,就去作一些善事,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行善之后,终于有因缘听到“修道”二个字。当他听到修道二字时当然要问:“是修什么道?”善知识就会说明。那么依各人的不同因缘而亲近不同的修行团体,就会修很多种的道;外道善知识讲的也是道,道家讲的也是道,在佛门里讲的也是道。所以各种不同宗教各有其道,互不相同;只有一贯道是一贯想要公开窃取别人的教义,他们从来没有自己的道,他们自己只有“一贯盗”。
那么既然说有道,一般没智慧的人遇到什么道,就修什么道;通常不会去弄清楚道有多少种,所以就有人间道、天道及导致未来世会下堕三涂的密宗邪道。那么有智慧的人之所以会发菩提心,通常是因为他有世俗智慧,想要先弄清楚:到底有哪一些道?各种不同的道之间有什么异同?其中的差异或者相同在哪里?后来终于有因缘弄清楚了,因为接触到真正善知识了,但却是从行善作为起因而来的。由于行善的因缘而来的人,当他以前行善之时,接著就会有一些亲朋好友因为听到善知识说了一些佛法,开始修道了,他也跟著开始修道;可是修了很久以后,他想:“我每个周末、周日,都去帮穷苦老人家洗澡、打扫环境、洗衣服、送食物给他们,师父说我这样就是修道;那我修了很多年的道,为什么都还不懂得什么叫作道?”等到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去问他的师父说:“师父啊!我听您讲经说法这么久了,为什么我都还不懂佛法?为什么遇到一个从正觉来的同修,我就什么佛法都不会讲了?真正的道是什么?”师父说:“他们也是道,我们也是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就不必管他。”但是真的能不管吗?我不认为。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要问清楚:“为什么双方的差异这么大?为什么你可以懂《般若经》,我却不懂?为什么你能断三缚结,我却不行?”他当然得要去弄清楚。
由行善的因,使他想要求得解脱与实相智慧。他在以前行善时就已归依了三宝,发起了四宏誓愿,这就是最初步的发菩提心;但只是世俗名言所说的发菩提心,不是发起胜义菩提心,他就这样子被人教导而自以为是在修道了。可是到后来觉得各道场说的道大不相同,并不是像《道德经》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于生从何来,也还是不清楚。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原来道家说的道是不能讲的,说真正的道是讲不出来的;如果想要形容要弄个名称来唿唤它、来定义它,来指称天地万物之始,全都不行,只能以无名来说了。但那不是佛道,那是道家的道。道家的道要从太极下手实证,可是太极究竟在哪里?始终只有理论,没有人真的找到,连老子自己也找不到,所以《道德经》才要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才会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是他这样子讲出来时却已不是太极了,最多就是从现象界中来说两仪生四象,演变到八卦以后才有六十四卦,但太极究竟是什么?始终弄不清楚,无法实证。这就是说,有的人为求智慧而发菩提心,始终弄不清楚佛道是什么,终于有一天觉得忐忑不安,就怀著一分好奇踏进正觉同修会来,终于弄清楚:原来真正的道是这个模样。然后听说什么时候办理三归依,赶快就来归依三宝了,这就是在正觉法中真发菩提心了。这也是发菩提心,所以我们每年得要办一次三归依,年年都要代 佛说三归。
有的人又不一样,有的人发菩提心是因为受苦,不然就是身体病痛始终好不了;再不然就是家里好几个人出了问题都拖累他,让他无端受苦;他一个人好好的,可是要承担那么多人的病痛苦果。或者因为营生,结果事业失败,一肚子愁,不晓得要放到哪里去。那真是苦闷得不得了,很想一死了之。这类人所在多有,本来就在计划怎么样一走了之,反正死了一了百了;他不晓得未来世还是得要还人家,只是延到未来世去还债。但他不懂,正在计划怎么样去自杀,结束这一生;后来朋友说:“你既然有勇气去自杀,为什么不杀彻底一点、死透一点?”他好奇地问:“什么叫死透一点?难到死还有死不透的?”朋友说:“有啊!你如果没有死透,下一辈子不过是投胎再来,那时得要还更多。”“啊?原来是这样子。”他吓了一跳。好啊!终于耐不住那个好奇,央求朋友一定要把道理讲清楚。朋友就说一些道理给他听,才终于懂得,原来死还有死得透跟死不透的不同。“那我一定要死透,我绝对不要死不透。”好啊!忍不住就问:“哪里可以让人死透?”“到正觉来啊!”喔!终于懂了,于是他也发菩提心了,是因为受苦而发心;如果不是受苦,他发不了心。
受乐而发心,那是大菩萨的事,受苦而发心则是一般人的事。什么人是受乐而发心?悉达多太子啊!那么多的后宫嫔妃,父王照顾著不让他受苦,他都还是要发菩提心。但是一般人不可能,所以大多是因为受苦而发菩提心。有的人更不同,有的人是病到很严重、痛到受不了;但他从平时耳濡目染中得来的印象,知道有佛可以依靠,当他忍受不了时就唿唤:“阿弥陀佛!您为什么不来帮我?”当他大声喊过了以后才想说:“我为什么会开口求阿弥陀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原来身边有亲朋好友一天到晚嘴里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救苦救难。”原来他被熏习了,自己并不知道,这时终于因为受苦才想:“赶快去极乐世界,我不要在这里投胎再出生,苦得要死。”可是想要去极乐,总得先归依三宝,要先归依 释迦牟尼佛,他就因为这样子而发了菩提心。这样的人也有,菩萨就观察因缘而作出种种方便施设,让众生藉各种因缘而发起菩提心,能够这样子,才叫作“大善巧方便相”。
菩萨要懂得施设很多状况来让人家发起菩提心,观察众生的因缘如何而施设方便法,使众生愿意去“发菩提心”。但是这些发菩提心的善巧方便,都是因为众生身边有许多亲朋好友,菩萨就是这样一世一世跟很多的众生结善缘;结了善缘以后当众生有需要时,菩萨开口说了,众生便听得进去了。所以,有时候是因为亲朋好友在学佛,众生接触到了,觉得说:“我这位亲友才不过三年不见,为什么说起话来,这么有智慧?”他就因此发起了菩提心,愿意走入佛门来行菩萨道,这也是发菩提心。那么另外还有的人又不一样了,有一句俗话叫作附庸风雅,正因为社会上到处都有人在说佛法如何又如何,他想:“学佛已经成为一股风潮了,我如果不跟著学佛,那我不就落伍了吗?”他怕落伍,所以也跟著人家学佛。那么学佛之初,首先就是要归依三宝;归依时发了四宏誓愿,就是“发菩提心”。从这样的事相来看,应该说各大山头对众生都有一分贡献,因为他们把台湾带出一个学佛的风潮,这是很好的。十几年前我就曾经赞叹各大山头,说他们接引初机有很大的功德;我们从来不否定他们这个功德,我们只是说他们传的法错了,耽误了众生的道业。所以学佛“发菩提心”的风潮应该形成,这事情很重要;能够使整个社会形成学佛的风潮,这也是菩萨该有的方便善巧。
有的人“发菩提心”时真的很单纯,只是因为好朋友或者亲戚来说:“我们年纪一大把了,再活也没几年,为什么不赶快去归依三宝,有三宝作个依靠?”因为听人家说三宝最吉祥,那到底归依是什么意思,他其实也不知道,心想:“归依大概就是投靠,以后死时有佛作个依靠。”那也好,就去投靠,至少临命终的时候有 释迦牟尼佛可以依靠、有大菩萨依靠,对自己也没什么损失。看到 观世音菩萨那么慈祥,自己为什么不去归依呢?好啊!那就去了,就跟著发起四宏誓愿了,这也是“发菩提心”。这也是一种方便善巧,让人家有一个依靠。确实也有一些人今世是不可能学佛的,他只是当作信仰,那就说要归依佛门、归依三宝。其实他不懂真正归依的意思,在他而言,归依就是依靠;将来舍报要走的时候有个依靠,那也好嘛!菩萨就设这个方便让众生来依靠三宝。那么为了让众生依靠,当然菩萨就得巧设方便,在三归依的时候一定要教众生跟著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来归依 佛陀的人就在仪式中乖乖跟著念,当他跟著念的时候只要知道这四句的意思,那就是发愿完成了。他一面念著一面就完成那个意思了,因为是跪在 佛前念的,他的心中也并没有抗拒;那这样子,他念了四宏誓愿也就归依完成了,那也是“发菩提心”。
所以说,有很多很多种的因缘发菩提心,各不相同;甚至于有的人也许在很急难的时候大喊一声“归依佛”,那也算是发菩提心。他发了菩提心,将来到底是与声闻菩提或佛菩提相应,那就得看他的种性了。所以发菩提心有许多种的因缘,各不相同、说之不尽。可是菩萨必须要为众生施设种种的方便善巧,来帮助众生发菩提心,像这样子去作。乃至菩萨未离胎昧之前,每一世的发菩提心也都一样,都是属于“广供养一切诸佛”,因为发了四宏誓愿,那和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发心是完全不同的,再也不会成为自了汉,永远是佛种性的菩萨,将来会度化许多人一同走上菩萨道;在他三大阿僧只劫广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将会有许多有情被他所度,可以绍隆佛种永不断绝。所以如果自己发心之后还能够广设方便,有无量无边的善巧让众生也能发起菩提心,就是“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实相经宗通,摘录,实相,宗通,乘法,般若,实证,即是,亲证,
相关阅读
- 上一篇:13、《金刚经宗通》摘录
-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