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护法与毁法>

22 辨 正 --19

[护法与毁法]  发表时间: 2015-04-15 20:0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辨 正 -----19
19.上平居士云:【其实,保唐无住禅师所说的“闻性”,正是真如自性的别名,依用立名而已。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中开示得很清楚(详下引文)。临济禅师亦云:“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臭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自性具足无边功用,随染净之缘,或净或染,或顺或违,不管是净染违顺都是自性之用。依用之不同,自性可开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虽开为六,但却同是本一精明的真如自性,非六个不同之性体也,更不是萧所说的由真如自性生出的六个体性﹝萧云:“是知见闻觉知等六种觉性皆是如来藏所生”,皆是因缘生灭法(P448-449)。容后批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是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自性的别名)的功用,是因缘生灭法,而见性、闻性乃至觉性等体,则是非因缘、不生不灭法。 比如,开灯见到的是明,关灯见到的是暗,眼识有明有暗,而见性无明无暗;睁眼见到的是明,闭眼见到的是暗,眼根有开有合,而见性无开无合;有眼可以见明见暗,瞎眼什么也见不到吗?非也,瞎眼依旧可以见到暗,眼根有生住、有坏灭,而见性无生住异灭。眼识依眼根、色尘、如来藏等诸缘而有,如眼根、色尘一样,均为因缘生灭法;而见性则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钟声敲响听到的是动,钟声止息听到的是静,耳识有动有静,而闻性无动无静;把耳朵张开听到的是动,把耳朵闭上听到的是静,耳根有开有闭,而闻性无开无闭;耳根健好时能听见动静,耳根坏灭时只能听到静,耳根有住有灭,而闻性则无生住异灭。耳识依耳根、声尘、如来藏等诸缘而有,如耳根、声尘一样,均为因缘生灭法;而闻性则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其他尝性乃至觉性亦复如是。 说到这里,萧一定会反驳道(正如他批驳元音老人那样):你说见性闻性是不生不灭的,云何睡眠、闷绝中不能见色闻声?这个反驳看似有理,实乃大谬!何以故?睡眠闷绝中不能见色闻声,这恰恰证明睡眠闷绝等烦恼障是生灭法,而作为自性的见性、闻性则是不生不灭的;不然,一个熟睡的人不应该被人唤醒;人死后则不应见到亲人哀哭之状。正如蓝天被浮云遮住,偶尔露出一角,旋即又合上,请问,蓝天和浮云孰来孰去,孰生孰灭?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设或遇大善知识,精进如法修行,见自本性;旋即命终,因隔阴之迷,暂又忘失。请问萧先生,按你的逻辑,此时自性亦是因缘生灭法吗?】
这一大段,分成三小段辨正:
第一段:【其实,保唐无住禅师所说的“闻性”,正是真如自性的别名,依用立名而已。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中开示得很清楚(详下引文)。临济禅师亦云:“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臭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说。”自性具足无边功用,随染净之缘,或净或染,或顺或违,不管是净染违顺都是自性之用。依用之不同,自性可开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虽开为六,但却同是本一精明的真如自性,非六个不同的性体也,更不是萧所说的由真如自性生出的六个体性﹝萧云:“是知见闻觉知等六种觉性皆是如来藏所生”,皆是因缘生灭法(P448-449)。容后批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是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自性的别名)的功用,是因缘生灭法,而见性、闻性乃至觉性等体,则是非因缘、不生不灭法。】
略覆:古来诸方知识初出道时,总唯以机锋勘验,便作印证,殊不知伶俐野狐漫山遍野,装模作样、学人应对进退,其实不具见地。观乎临济义玄禅师于黄檗禅师座下初时之悟入及被印证,授予禅板、许其开山弘法之过程而言,实嫌草率,无怪乎初开法于临济院时,普化禅师便不肯他。大愚禅师以临济义玄非属本门弟子,是故黄檗遣来参访时,不免效法雀儿养杜鹃之愚行,然却不肯入泥入水为作勘验,便遣回黄檗山,由黄檗禅师自勘。待得临济返回黄檗山,应对进退皆合符节,而黄檗仍未教令临济下参堂口说手呈,便哈哈大笑放过。
有一天,临济又辞黄檗,黄檗说:“你要去何处?”临济答道:“若不是去河南,便是去河北!”临济不知黄檗话中机锋,老实回答;黄檗以此认定临济未悟,遂取拄杖打去,不料临济早有提防,伸手捉住拄杖说道:“你这老汉!可别盲枷瞎棒,以后错打了已悟者。”黄檗以为临济既如此说,必是已悟,方有胆子恁么语话,乃唤侍者:“将小桌子上之禅板取来!”临济错会,以为黄檗仍要打他,便唤云:“侍者!拿火来(欲烧禅板也)。”黄檗仍未教入参堂口说手呈,便为他印证云:“不是这样的!你只须将禅板取去,以后可以坐断天下人舌头了!”此是允许他出外开山弘法也。临济义玄后至临济院,教令普化二人拥护他,普化二人却不与他计较,将住持之位让出来。
临济初住院时,便开示道:“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臭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此项开示,谓此见闻觉知之心即是法身,错将应对进退时之灵知心认为真实,此见等同常见外道见,正是野狐一只。历代及今错误之师皆不检校其所说,亦不检校大乘诸经佛语,便迷信黄檗已为其印证,竟将临济早期之错误开示奉为圭臬,直至如今,犹在误导众生。
然而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中却开示云:“……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现见黄檗禅师并不教人于见闻觉知上用心取心,而应于见闻觉知所在之处觅取离见闻觉知之心,觅取无见无知之心;凡以见闻觉知心为真如心者,皆不能知七住菩萨之法智与类智,以此缘故不与一切种智唯识经典相应,所证非是如来藏故。
上平居士云:“自性具足无边功用,随染净之缘,或净或染,或顺或违,不管是净染违顺都是自性之用。依用之不同,自性可开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虽开为六,但却同是本一精明的真如自性,非六个不同之性体也,更不是萧所说的由真如自性出生的六个体性。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只是见性、闻性、嗅性、尝性、感性、觉性(自性的别名)的功用,是因缘生灭法,而见性、闻性乃至觉性等体,则是非因缘、不生不灭法。”
《楞严经》卷二:《《……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性。心犹未明,谘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佛随即为之说明:见觉之性非是自然,亦非因缘,乃如来藏所生之理。文长不录)《《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佛随即为说见觉之性因心所生,见性虚妄,皆是如来藏无漏妙心所现。文长不录)《《佛言:“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此谓见觉之性乃藉因缘由如来藏生,非是“清净本心本觉常住”之不生灭性,因缘和合而生故,缘缺则不现故,是故眠熟等五位中悉不现行;见觉之性是因缘性故,“清净本心本觉常住”非因缘和合故(佛随为说见觉性与八缘之和合不和合性,文长不录)。
佛随即又为阿难开示:“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虚妄,非因缘生,非自然性,乃如来藏所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文长不录)随即又开示阿难:见闻觉知等等识性皆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所生,《《佛云:“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雍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谓由如来藏而生也)。若见闻觉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非由因缘所生);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阿难!识性(见性、闻性…知觉性等了别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生,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乾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无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此谓目见之时虽不分别,而已了知各是何人,如是了知即是分别,名为识性,识者即是了别故;亦谓能见之性必因明暗色空四缘方现,亦非单有四缘即能生见觉之识,故非自然本有,亦非因缘所生,乃是自心如来藏所出生者。复说见觉之性和合如来藏及因缘而有之理:“如是识缘(见觉性之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是故,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觉性等六性,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作用, 佛于四阿含中已反复说其虚妄,说为五阴十八界所摄,更于《楞严经》中八还辨见、七处徵心,宣示能见之性等六性虚妄及觉知心之虚妄;见性虽然不能还于八缘,然却是从如来藏所出生者。上平居士断章取义,认取六识之作用性为真如佛性,正堕我见之中。上平居士等人以见此六性现行,名为见性,此即名为“凡夫随顺佛性”,非真见性也。真实眼见佛性者,可以眼见一切有情之佛性遍一切时不断;不唯有情醒时之佛性现行不断而可眼见,乃至有情眠熟闷绝已,其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悉断灭时,仍有佛性现行,令眼见佛性者可以见彼眠熟或闷绝者之佛性。此乃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眼见有情遍一切时不曾间断之佛性。
第二段辨正:《《比如,开灯见到的是明,关灯见到的是暗,眼识有明有暗,而见性无明无暗;睁眼见到的是明,闭眼见到的是暗,眼根有开有合,而见性无开无合;有眼可以见明见暗,瞎眼什么也见不到吗?非也,瞎眼依旧可以见到暗,眼根有生住、有坏灭,而见性无生住异灭。眼识依眼根、色尘、如来藏等诸缘而有,如眼根、色尘一样,均为因缘生灭法;而见性则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钟声敲响听到的是动,钟声止息听到的是静,耳识有动有静,而闻性无动无静;把耳朵张开听到的是动,把耳朵闭上听到的是静,耳根有开有闭,而闻性无开无闭;耳根健好时能听见动静,耳根坏灭时只能听到静,耳根有住有灭,而闻性则无生住异灭。耳识依耳根、声尘、如来藏等诸缘而有,如耳根、声尘一样,均为因缘生灭法;而闻性则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其他尝性乃至觉性亦复如是。》》
略覆:上平居士反反覆覆一再举《楞严经》为证,想要证明“见性、闻性、尝性乃至知觉等性皆是不生不灭的非因缘法”,但是他忘了 佛世尊开示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为虚妄法之前,都有一个前提,那个前提就是:“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兹恭录《楞伽经》卷三 世尊之开示:《《“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19,-----19,19.,居士,其实,保唐,无住,禅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