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

80、三身十号六妙德(二) 正洁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洁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这第二单元开始,我们要引用《优婆塞戒经》〈息恶品〉关于如来十号的部分,作一个简单的解释这个如来十号。我们在简单解释过后,我们还要依于同样的经文,这次会带上去其他的,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或是《楞严经》,从更深入一点的角度,或是说特别偏向于大乘所知障、五阴区宇、五分法身的角度,我们再重复地引用同样的《优婆塞戒经》经文以为依据,我们再来讲述一次。

好,那我们先讲第一轮。我们先把《优婆塞戒经》的经文念一下:【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如来。】(《优婆塞戒经》卷3)这里的“先佛从庄严地出”的“庄严地”,指的可以是所谓的菩萨所需要的资粮。菩萨以什么来庄严自己呢?《菩萨璎珞本业经》很清楚地说到:一切菩萨的戒、定、慧学,一切菩萨的依于三乘菩提而要来最后圆满实证“无上正等正觉”——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菩萨万行全部都会相应于“戒定慧”,也全部都是菩萨用来庄严自己未来必将成就的法身这样子的真实的璎珞庄严。所以这里的“庄严地”,无妨会把它解释为如同《成唯识论》唯识五位当中的第一位:资粮位。好,先佛——过去诸佛——都从这样的资粮位,具足戒、定、慧种种的资粮,从这里来出发,最后终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叫作“如来”。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阿罗汉:【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罗呵。】《优婆塞戒经》因为是比较早期的、旧的翻译,所以这里的翻译为“阿罗呵”。菩萨们都知道,比较近一点的大概都会翻译成“阿罗汉”;那“阿罗汉”这一个梵语的原文,它可以有三个意思,分别是无生、杀贼,还有应供。无生当然就是证得无生法,无生严格讲指的就是能够证入涅槃这个无生法。由于 世尊祂能够具足所证的这一个无生法,能够真实地证入涅槃,所以我们说,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罗汉、阿罗呵。证得无生法之人,他必定能够灭除五阴贼、烦恼贼,必定能够杀掉这个四魔——所谓的五阴魔、天魔、烦恼魔、死魔等等。他具足这样子的一切人、天所不能修习具足的功德,他当然有资格,有这样子的身为功德田、福德田而受到一切人天来供养他,这也是第三个阿罗汉的名词——我们最常听到的叫作“应供”;一般新的翻译,譬如说 玄奘大师新译的经论,大概都只会讲一个字“应”。

好,下面一个:【觉了二谛:世谛、真谛,名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新的翻译叫作“正等觉”,在稍微旧一点点的,有时候会叫作“等正觉”。这里所说的二谛:世谛跟真谛,无妨我们就以《胜鬘经》里面有说到的有作四圣谛跟无作四圣谛来作一个简单的法义的抉择。世谛就是世俗谛,换句话说,世间的真实是什么?世间的真实就是一切都是只有生灭法、生灭相;而异生凡夫他没有办法了知苦圣谛,他更不知道集圣谛,他顶多知道生老病死,他知道种种的这些苦,可是他绝对不知道行苦相应的五阴炽盛苦。连苦都没有办法依于佛宝、僧宝而听闻,他当然就不可能真正地修八正道,而证这一个有余涅槃乃至无余涅槃——证这个灭谛。然而,即使是二乘的圣人,他所能够证得的也是立足于这一个生灭法、生灭相揉在一起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他依于能够把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灭除,他虽然未证得这一个圆成实性心真正的无生法,他连禅宗的开悟都没有,可是二乘圣人无妨说得,他证得这样子的世俗谛相应的这样的真实相貌。如果他是定性声闻人,而不像这里《法华经》的舍利弗乃至四大声闻,乃至一千两百这些愿意回小向大的阿罗汉;那这样的定性声闻人,方便也可以讲为他证得世俗谛的真实,能够入于无余涅槃。“真谛”来讲,这里严格讲,只有佛才有资格讲说祂具足证得无作四圣谛;因为无作四圣谛里面的这个灭谛,它指的是佛地所证的无所住涅槃,这里只有佛地才能够亲证。我们方便的就只解说这个“三藐三佛陀”就是所谓的等正觉到这里,详细的解释,我们等下一轮再说。

好,下一个,如来十号的第四号:【修持净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新的翻译有时候叫作“明行圆满”。这个“足”就是满足的意思,福、慧两足尊,我们说佛是这样子的福德、功德。好,“修持净戒”这四个字,主要因为一切三明的具足都是要先摄心为戒,然后再由戒来生定,由定来发慧;这里的“明”指的是通于小乘圣人的所谓的宿命明、天眼明,还有漏尽明。当然小乘圣人所证的这样子的三明,跟佛所证的三明,它一定是有少分多分还有圆满具足的差别,这个后面如果时间够的话,我们再引用《大智度论》简单地解说一下。“修持净戒”主要因为这里讲的是《优婆塞戒经》,可是不要以为这里的净戒只是那么简单入门的三归之后的五戒、八关斋戒,乃至所谓的出家弟子们所要具足的那样的比丘、比丘尼戒;这里的净戒最后一定是要指向于无生大法的这一个心地大戒——就是佛性戒,也就是依于这个真如心、这个如来藏而施设的类似于《梵网经》这样的成佛大戒。有这样子的初发心来修持这样净戒,最后才能够戒定慧圆满而具足三明,乃至其他的这一些有为、无为果。

好,我们再来看一下下一个十号:【更不复生诸有之中,故名善逝。】这里的“善逝”的话,就白话的解释就是:善于远离;逝就是远逝、远离。远离什么呢?“不复生诸有之中”,换句话说,如来世尊必定是不会重复地取后有而再出生于所谓的二十五有当中,这里的二十五有主要是相应于分段生死。我们引用一首四句偈,简单来说明何谓二十五有:“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含。”首先,“四洲”就是四大洲,包括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恶趣”就是三恶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再加上一个阿修罗道,合称为四恶趣。然后再来,“六欲”就是六欲天,从底下的四天王天乃至到最上面的第六天魔王所居的他化自在天。“并梵王”,这个梵王指的只是初禅天的大梵天王,不及于上面的天王。第三句:“四禅、四无色”,这里所讲的其实就是三界九地当中的后面八地,所谓的定地当中的色界四地,还有无色界的四地。最后,“无想、五那含”:五那含,所证的,要具足神通,也要具足这一个三乘菩提当中二乘菩提的修证,才能够往生的五净居天;而前面的“无想”,当然就是在这一个四禅天之上灭掉意识而所进入的无想天。二十五有如上所说,佛都能够善于远离,永不复生,所以叫作善逝。

好,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知二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名世间解。】换句话说,如来十号当中的“世间解”告诉了我们,对于一般来讲,我们在刚入门的时候,譬如说您在禅净班所学,我们都会知道世界有两种:一个叫作有情世界,其实就是五阴世界,也就是这里的众生世界;另外一个世界就是无情的世界,也就是所谓的物质世界、器世界,而在《优婆塞戒经》这里,把它说为是这一个“国土世界”。“众生世界”主要其实就是有情的五阴,特别是轮转于这个三界六道当中的五取阴而说为世界;那国土世界呢?这是众生世界的这个正报当中,互相之间法同分、人同分会相应的这个共业所成的物质世间。如果我们这里稍微要进步一点去讲的话,严格讲阿罗汉只灭掉了这个众生世间,灭掉了他自己的五阴。一切无始劫来,这么多阿罗汉入于无余涅槃,他灭掉的只有他自己内相分的五阴世界,他从来都没有灭掉一切众生与共的这些山河大地,这些国土世间的一个无情世界。而佛对于众生世界、有情世界,国土世界、无情世界,于两种世界,祂都能够完全地如实了解,没有一法您问佛,佛会没有办法如实去回答您。

那下一个:【善知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这一个“调御丈夫”的话,我们来跟《大智度论》稍微作一点比较:《大智度论》这里的调御丈夫,分成无上、还有这个调御丈夫两个来作解说。而如果按照《瑜伽师地论》来作一个说明的话,那其实《瑜伽师地论》它只讲说是“无上丈夫调御士”;换句话说,这一个无上士,还有这一个调御丈夫,在最新的翻译里面它不是两个,而是直接翻译成“无上丈夫调御士”;而在一般我们的佛法修学入门概念里面,经常会把无上士、调御丈夫分成两个,可是依于 玄奘大师从这个印度取回来的梵文的原本来讲的话,这应该是合为一号,不能分为两号。而《瑜伽师地论》在这个部分解释这个“无上丈夫调御士”,它有说到:【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瑜伽师地论》卷38)换句话说,我们刚刚有说过了,从凡夫心性而菩萨心性而佛心性,相对应于两种无明、两种生死、两种障都没有断除,慢慢地、分分地断除之后,最后圆满断除二种生死、二种无明、二种障,具足成就佛果。

在这样子的过程当中,佛因为如实地修学一切的法宝,祂能够自觉觉他,祂觉行圆满,祂能够自度度他;佛由于这样子,也由于刚刚我们已经提到的善知二种世间。凡夫之所以没有办法变成菩萨乃至成佛,都是因于我执、法执。不用去讲到法执,特别是我执当中的身见,凡夫就没有办法舍离了;可是没有办法舍离,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实的菩萨。那佛善知种种的方便,善知于二十五有是如何的往生、有怎么样的因缘、怎么样的果报。所以 佛才能够去演说《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告诉我们众生依于造作了怎么样子的上中下品的白品、黑品的身口意业,会往生于这个三界六道当中,或是所谓的二十五有当中。佛,由于刚刚已经说过了,祂善知这样两种世间,于有情世间、无情世间,祂都能够完全如实了知;所以祂能够告诉我们,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当中告诉我们,这个有情世间如何的升堕浮沉,成为天的五阴、天的有情世间、人的有情世间,乃至地狱的有情世间;甚至也告诉我们,这样子的有情世间相对于这样子的正报,有如何的无情世间的依报。譬如说,您心性相应于贪瞋痴,或种种的某一些烦恼,您所受用的这些山河大地、物质世界,也可能暴风狂雨,有种种的地震、海啸、山崩地裂这样的灾害,乃至药草不生种种。那这就是关于“无上丈夫调御士”,《瑜伽师地论》所说;而在《优婆塞戒经》这里经文就只简单只有四个字“调御丈夫”。那基于刚刚所说的道理,当然这里也不会有“无上士”这一个名词列入于如来十号当中。

我们再来看看第八个号:【能令众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离苦受乐,是名天人师。】我们都说佛是三界慈父、四生导师;一切众生,不管湿生、卵生、胎生、化生,不管是处于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应以佛为师;因为佛慈悲等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每一个都好像是祂的佛子罗睺罗一样,祂的独生子一样。佛这样的慈悲发心,从庄严地一直地依于善知识、依于僧宝而来修学法宝;满足法宝的修证之后,自己成为佛宝。在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后,又重新地转法轮、转梵轮,继续教导众生也发四宏誓愿、教导众生也要信受轮回;要菩萨从大悲心生,信受一切众生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因为一切众生皆有这个能够受熏持种的如来藏第八识。而一切众生也有这样子六、七二识相应的我执、法执,而“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生生世世不断地依于这个三界六道当中、分断生死当中,不断地受生而有这样子的有情世间、五阴世间;因为有五取阴,而有相应的这样的器世间。

佛有这样的如实了知,所以在祂成就佛道成为如来之后,又依于这个十号所相应的功德,而要来为众生解说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至高无上的佛乘。依五乘教法来要我们能够地地增上,从凡夫至少成为人天乘相应的道器,乃至上进而求得声闻、缘觉的实证,乃至上进而如同舍利弗一样,方便引导离开半途施设这二乘涅槃城,而直驱这个大涅槃城,证得大般涅槃成就佛道。佛于一切众生,特别于一般世俗人,肉眼、天眼所见的天人境界而言,祂必定是有资格成为三界的独一尊贵无上的一个导师。

我们再来看:【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为佛。】菩萨们都知道佛buddha,佛就是觉者,这个觉者不是世俗法的觉者,也不是二乘菩提(单独只是割舍出来的有作四圣谛那样子)的一个觉者。不管你是四果成就的阿罗汉,乃至连缘觉乘也实证的,您是大辟支佛,如同舍利弗、目犍连绝对都不只是声闻阿罗汉,他们同时也都可以称为是大辟支佛;可是他们都还是远远没有办法、没有资格说为是“知一切法及一切行”。他只是小乘的声闻乘菩提、缘觉乘菩提的方便说,于蕴处界分段生死、烦恼障现行这些烦恼生死大梦当中的觉悟者;而真正的“知一切法及一切行”——真正的大觉者,当然只有佛才能够称呼,符合这样的称呼。

好,最后一个:【能破四魔,名婆伽婆。】这里的四魔指的是: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五阴魔当然就是刚刚已经说到的五取阴;烦恼魔呢,简单来说就是所谓的三缚结、五上分结、五下分结这三界爱相应的这些贪瞋痴种种的烦恼,当然也包括所谓的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种种的这一些小随烦恼,无惭、无愧等等这些都是烦恼。

我们刚刚说过了“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这里的“意”主要指的是相应于“六七因中转”,相应于我执、法执的意根、意识。当然你要偏意根讲、意识讲,都可以讲;可是记得勤修戒定慧,主要是意识,不是意根。虽然意根不在的话,意识也不可能现前;可是能够了解何谓戒,能够了解语言文字,能够闻思(听闻、思维)、忆念、正知、精进的,却主要是意识为主;当然背后还也要有意根同时同处同缘同法,而慢慢地随着意识的心性的转变,意根的我执、法执也会随分地减少。

好,那【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有生当然就会有死,而在种种的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当中,要说可怜的话,那还有一个所谓的天魔——自身堕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不说,还要身为所谓的魔罗。魔的定义就是烦恼、障碍、破坏,他让你生起烦恼、著于三界爱,然后让你不得解脱这个三界的牢笼,特别是欲界的牢笼;他自己不愿意解脱,也要障碍这个三乘菩提真正的修学者解脱,所以他就是他化自在天所谓的天魔。当然并非所有天魔都是凡夫、都是外道,这个后面我们有因缘的话再来讲一下。

好,那刚刚我们就已经简单的把因为五取阴而又不断的产生烦恼,而又有取后有,而才有生生不断的生死。那在这生死当中、欲界当中还有他化自在天魔;总称这四种魔,佛都能够完全如实地把它灭除。而严格来讲,阿罗汉并没有资格说他真正的能破四魔,甚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有时还会稍微被天魔所干扰;而如果这个死魔的话,要上进于说到变易生死,那阿罗汉更是远远的不知不及。

那在这一集的最后,我们无妨简单地引用一个例子来说说看,为什么这个如来十号当中,小乘的阿罗汉似乎也可以叫作应供阿罗汉;可是严格来讲真正的阿罗汉,连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都没有资格符合这个名称,真正的完全符合无生这一个杀贼、应供的也只有佛。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浏览量 179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