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影音>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

52、略说“六念忍” 正源老师

视频播放:
视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音频播放:
音频下载链接(点击右键"另存为")
 
由 正源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视频弘法节目。

在上一集节目中,我们说到修六念同时也是在修忍,因为不论大小乘佛法,修习六念就是为了增进道业,让自己往上进升到下一个阶位,乃至成就究竟佛果。而这必须建立在不管是在小乘佛法中修学解脱道,或者在大乘法中修学佛菩提道的学人,都必须先接受自己仍尚未圆满具足所修学解脱道或佛菩提道究竟果位的事实;也就是心能安忍于即使已经证得解脱道极果的四果阿罗汉,乃至佛菩提道修证阶位已至等觉、妙觉菩萨阶位,都还不具足诸佛的福德与智慧庄严功德;更何况自己仍未进入诸地菩萨位,或者甚至连三乘菩提的见道都无有其一。安忍接受这个事实,是修学六念过程中必须随时系念在心的,否则无以成就六念的功德。因此,修习六念也称为修“六念忍”。

平实导师多年讲经说法,在许多著作中简单易懂地解释“安忍就是接受”,像 导师在《法华经讲义》第二十三辑开示:【“心得安忍”意思是心中安定地接受了,不怀疑了,这叫作“得忍”。】(《法华经讲义》第二十三辑,正智出版社,页90。)在《实相经宗通》第七辑更详细举例说:【大家对这一个“忍”字应该要有了解,并不是知道佛法或知道般若密意的真如心所在时,就算是开悟了;因为知与忍之间是有距离的,并且那个距离还真的很大。譬如说,世尊详细开示五阴的每一阴虚妄,也把为什么虚妄的道理都讲清楚了,某甲、某乙听完了成为阿罗汉,某丙、某丁却只能成为初果人;可是某戊、某己都明白这些道理,你请问他的时候他也能为你讲解,也能为人转说,但问题是,他依旧无法证得初果。何以至此?因为心中不忍,他对五阴的虚妄性没有真的安忍。佛所说的道理,他都懂,也知道五阴的全部内容和虚妄性,但他没有心得决定;深心之中尚未接受,不接受就无忍,因此连初果都无法证得。所以佛法中说这个无生忍,“忍”字讲得真好;具足知道世俗谛以后能不能证果的关键,并不是知或不知道的问题,而是知道以后能不能安忍,安忍就是接受。】(《实相经宗通》第七辑,正智出版社,页241-242。)所以,修习六念之所以能够让自己的道业往上升进到下一个阶位,乃至成就诸佛的福德与智慧功德,成就究竟佛果,正是因为能安忍于自己所学尚有不足,能安忍于自己所修所证尚未达究竟果位的事实;能安忍接受此一事实,而仰望诸贤圣菩萨及诸佛功德,就能进一步誓愿成就佛道、救度众生。

首先说“念佛”,要随时系念着诸佛都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等十种功德名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功德庄严、神通无量、能拔众苦。当众生时时心想系念佛的这种种名号的真义,就能获得功德。例如,系心随念佛号“调御丈夫”,思维佛陀能“以种种方便,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而今我连自己贪欲、瞋恚和憍慢的这些烦恼习气,都尚且不能调御,又如何调御一切众生呢?能安忍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时时系念,自我修正,经久串习就能渐渐地伏御自己的贪、瞋、慢等烦恼。至于诸佛的这十种名号功德,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第一辑及第四辑都有详细的阐释,而这个单元“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视频弘法节目,正是依《法华经讲义》次第解说,所以这里我们就不逐一加以赘述。

那第二个“念法”,是要依跟随真善知识受学熏习正法所得正知见为基础,作意思维观察。例如,观察诸法无我,刹那不住,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 世尊有圣教说:【譬如有人以毒恶言种种毁骂,菩萨闻之,不应卒暴而起瞋心,当观察之:“如是骂者为是谁耶?受毁骂者复是谁耶?彼此二身各十二处,眼处见色、耳处闻声、鼻处嗅香、舌处尝味、身处觉触、意处知法;而是眼处,实非是我,若非我者,自他眼处谁过失耶?若有过者应须治罚。”如是观察,俱无过失;既无过失,谁受谁骂而瞋恚耶?如是观察,乃至法处亦复如是。十二处外更无一物,骂者受者二俱是空。以此思维,瞋心顿息。】(《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6)就是说菩萨虽然受他人种种毒恶言语的毁骂,但应作意思维观察,骂者与受者无非各由六根及六尘这十二处所组成,可是仔细观察思维,一一根和一一尘都不足以成其为我;既然不是我,那又有谁毁骂?谁受毁骂?这样地思维观察骂者、受者都是空,都不存在,其实并没有过失者,那又要对谁生起瞋恚心呢?

世尊接着又开示:【若闻麤语应谛观察:“如是语言何者是麤?麤语二字生不同时,麤时非语、语时非麤,刹那生灭,各不相待。二字尚无,况多毁骂。”以是观察百千劫中,作是麤言,不成骂辱。又复观察能骂之人及所骂法,二俱无常,刹那不住,何有瞋耶?以是当知,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骂法既空,我身亦尔,同彼无常生灭不住,以不住故一切皆空。作是观时,无量怨贼一时消灭。若离此观取相分别,但名安忍,不得名为波罗蜜多。五蕴无我,乃至十八界等,悉亦无我,如幻如化;毁赞平等,本性空寂,亦复如是。】就是从时间刹那生灭不住的角度,去作意系念观察,毁骂的粗暴言语本身也是刹那不住,当一一拆解开来观察,就不是一句粗暴毁骂的言语了;同样观察别人赞许我们的言语也是一样,拆解开来,也不成其为赞许了。所以毁骂和赞许的言语都平等平等,都是如幻如化,本性空寂,又有什么毁骂?有什么赞许?

这些道理,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也开示了同样要作意系念观察世间及以出世间的诸法来修行的法门。马鸣菩萨说:【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大乘起信论》卷2)这里马鸣菩萨告诉学人,不可只有修止,应当止、观兼修,否则会心生懈怠,对各种善法都不生欣乐,并且会远离救度众生的大悲心。而修观,应观世间缘生诸法生灭无常、如幻如梦,无有真实;乃至观出世间的第一义谛真如佛性,是无名相法、是无分别法,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然而,对这些法的作意观察,必定要先有信、有忍,愿意接受,常乐观察,就如马鸣菩萨开示的:【云何修忍门?所谓见恶不嫌,遭苦不动,常乐观察甚深句义。】才能成就念法的第一步。

接下来说“念僧”。僧是如来弟子,如果是贤圣僧,都是因为能忍诸恶,令道业增进,得无漏法,具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都是我们应当恭敬的。即使凡夫僧,尚未见道、未证果,但是如果能持守正戒、清净梵行、不妄说法,那仍然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对象。因此要作意系念观察凡夫僧及贤圣僧都有功德,他们既然能忍于远离世间,清净修习出世间解脱之法,我们也应该要效法他们修忍。

第四是“念施”,平实导师开示:【念施是因为常常留意着自己的福德够不够,如果福德不够,想要再往上一个层次去取证就会有障碍,因此菩萨得要时时念施。也正因如此,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都以布施为首。】(《佛藏经讲义》第十辑,正智出版社,页25-26。)布施有大功德,能布施给众生财物、正法及心无畏惧,乃至获得安乐;善施、惠施既是跟众生结善缘,也能度化众生、摄受众生,就是摄受将来的佛国净土;而习惯于布施,也能去除悭贪的重病。所以要常系念布施众生,让他们都能得到安乐,而我们也少瞋、少恼,因此要修忍。

第五是“念戒”,如来所施设的禁戒,既能遮断种种恶行,免于造作烦恼业;而菩萨戒更是千佛大戒,世尊开示:【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梵网经》卷2)这里就已指明了没有受菩萨戒而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究竟佛果是不可能的。并且受持菩萨戒:【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平实导师也开示:【念戒是说,戒是修行三乘菩提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的法,因为一般人心如猿猴把持不定,不断地攀缘;乃至于法上的修行有所实证时,有些人还不能定下心来,依旧疑着,以致不得三昧,由于这个缘故就必须要有戒法来约束。】(《佛藏经讲义》第十辑,正智出版社,页26。)因此,我们应当要作意系念佛所授戒以遮止贪、瞋,未来也能进一步得定共戒和道共戒,当然就要安忍于戒。

最后一个是“念天”。为什么要念天呢?平实导师开示:【天人是怎么样的心行,你是证悟的人,至少要有天人的心行,所以不欺骗众生、不恼乱众生。这就是天。】(《佛藏经讲义》第十辑,正智出版社,页27。)就是菩萨修道的过程中,有时也要忆念诸天的功德,让自己的身口意行符合诸天的德行。以欲界六天的天人来说,必须是持五戒并且修十善才能出生成为欲界天人,就是至少要忍于不犯五戒和修十善的事忍。像忉利天主释提桓因虽然战胜阿修罗,却能忍于阿修罗王在他面前瞋恚骂詈,还向部众们赞叹忍辱,说:【若使有大力,能忍于劣者,是则为上忍,无力何有忍?于他极骂辱,大力者能忍,是则为上忍,无力何所忍?】(《杂阿含经》卷40)又说:【于胜己行忍,是名恐怖忍;于等者行忍,是名忍诤忍;于劣者行忍,是则为上忍。】在经中,世尊就借这样一个事例来告诉弟子们:【释提桓因于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赞叹于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亦应如是行忍,赞叹于忍,应当勤学。】(《法苑珠林》卷57)所以“念天”,就是作意系念诸天修忍辱行而报得殊胜的福德、功德。这样系念的同时,自然也是提醒自己应当修忍,这虽是事忍,却也有一分解脱的受用。

这些道理让我们更加明白,修六念同时也是在修安忍。然而这几集节目探讨“阿罗汉不是佛”这个议题,缘起是当舍利弗尊者接连三次请求 释迦牟尼佛开演《妙法莲华经》,终于获得 如来应允,可是当场竟然就有“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退席;因为他们都不能接受、不能安忍于 世尊:“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的开示。因此,世尊就说这些当场退席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

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进一步阐释:【这五千个人正是如此,是标准的声闻人,他们认为阿罗汉的证境跟 佛陀是一样的。更有比丘、比丘尼怀着增上慢,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就认为自己是阿罗汉了;甚至有人还没有证得声闻初果,已经认为自己是阿罗汉了,这些就是增上慢;因为这种慢已经被增上了,不只是慢过慢了。而这一些人所亲近的优婆塞,也是个个具有我慢,换句话说,他们根本都没有断我见,爱乐于自我的恒时存在,这就是我慢。而这五千个人中很多优婆夷,个个都不相信“佛不同于阿罗汉”。】(《法华经讲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8-9。)也就是说,这些当场退席的四众弟子,之所以都认定“阿罗汉就是佛,佛就是阿罗汉”,不能接受还有阿罗汉所仍未知、未证的诸佛智慧和证量;这不信、不能接受、不能安忍,背后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怀着增上慢,都还有我慢,也就是根本未断我见。

进一步的道理,就等下一集节目中,我们再继续的探讨。

阿弥陀佛!

【浏览量 336次】
栏目分类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