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假使有幸遇到二乘法的阿罗汉、辟支佛时,也许你还只是刚才初悟明心,就可以用“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道理说给他们听,请他们照此道理去做观行。他们既然已成为解脱道上的无学圣人了,就表示他们对十八界的观行一定已经做得很好了,当然知道十八界中的六识界与意根界都是心,当然早就知道确实是有七识心的;这时他们只要针对“名色缘识”的圣教佛语,再深入观行、思惟一下,就知道无余涅槃之中一定是有实相心第八识存在的;否则入了涅槃,十八界中的七识心都灭尽了,岂不是断灭境界?佛既然在原始佛法的四阿含诸经中明讲“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那他们就可以安心了,就知道死后入涅槃时不是断灭空,所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不是无常空、不是缘起性空。
我国千余年来的禅宗祖师们也常常证明这一点,所以常有禅宗祖师提点大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佛?”有时又提点:“如何是涅槃后有?”都是在提点第八识如来藏心。所以入无余涅槃后仍然有个第八识心独存,所以涅槃后不是断灭空!阿罗汉、辟支佛一听,心里就安了;根性较广大、心性较慈悲的人往往就因此而发起大悲心:“既然有这个第八识在,那就不怕了;你们既然敢走难行的佛菩提道,我就跟你们一样的改走佛菩提道好了。”这一来,他就回心而转入大乘中当六住菩萨了!当他开始求悟时,说不定你就收了这个阿罗汉当徒弟了。因此,假使有大乘善知识因缘的话,修观也可以对治二乘人不起大悲的过失,也可以对治二乘圣人狭劣心的过失;当他们有一天悟得第八识以后,看到外面广大众生都被凡夫大师们误导了,觉得真可怜,他们的大悲心就会发出来了。
因此,马鸣菩萨在此就做了一个结论:“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所以不可单修止,单修止而不修观,智慧不能发出,当然不能增益决定心;心既不能决定,就会摇摇摆摆,不能安止。观行做得很好的人,止就能做得很好,心有定性而不会摇摆,绝对不会被人家一二句话笼罩就退失了,所以能安止。所以有些人来正觉只有短短的时间,往往因为是探听得来的密意,或是被人早计成熟而太早引导所以知道密意的,后来纵使被我印证了,去到外面被大名声的法师一否定,被人家以笼罩的手法唬咔一阵,心中就害怕了,就以为自己真的不是开悟,误以为真的是大妄语,也就退转了。这种人努力去救回来其实也没有用,以后成不了大用的;因为他们还不是定性的菩萨,心中老是摇摆不定,这就表示他们的观慧不好,救回来以后还是会继续被人笼罩而不能安止。
如果观慧很好的人,他一定会去深入观行,观行到最后,一定会认定正觉所悟证的如来藏确实没有错,除了这个第八识阿赖耶以外,遍法界中绝对没有别的实相可言,就认定这个阿陀那识就是法界实相,也观察到所有法界的一切体性都要归结到这第八识如来藏;不管任何大师怎么否定,都不会退转。能这样观行的人,才是真正可以实修菩萨行的人,才是可以真正修行菩萨道的人,绝不会像某些慈善团体,误把信佛以后慈济众生的世间善行当作佛法的正修行。从此以后,他一定都会在内门广修菩萨万行,这都是因为他的止与观都做得好,能把自己的真实智慧发显出来,不会迷信世俗表相上的大名声,所以不被移转,不会摇摆。
所以,从正觉同修会的妙法退失而走掉的人,他们再回来修学时我都不会拒绝,都一样的欢迎。但是如果曾经谤法、破法,我会加上一个条件:要再从禅净双修班报名,从头开始学上来。因为会退转的人,表示他们在法理上的基本认知还不够,所以才会被人轻易的笼罩而退转之后诽谤正法。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肯回来,因为面子的问题很难放弃,只有不顾虑面子、实事求是的人才会是菩萨种性具足的人。
因此说,止与观不可分开,想要修到决定心而不摇摆,一定要会修观。观行修得好的人,他的止也一定修得很好;又因为有了止,心得决定以后再也不摇摆时,又可以帮助你产生更大的信心,再做更进一步的深入观行,又会因此而回头增益你的止。菩萨们都是如此不断的以止与观互相为缘,成长一切种智的止观而一直到究竟佛地。所以马鸣菩萨说“止与观互相助成,不可以互相舍离”。如果止与观不能双具,一定会停留在某个层次,一直都无法提升层次。必须止后有观,观后有止,不断的互相增益,才能继续提升。如果止观二法不能具足时,必定不能获得无上菩提;就算是真正的明心了,也只能是获得有上菩提,因为这个人将会永远停留在般若的总相智上,不能再转进,无法获得后得智,更无法获得一切种智上面的修证。
---摘自《大乘起信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