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悟道  菩提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如来藏>唯识略说>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52--寻、伺心所)——张正圜老师

[唯识略说]  发表时间: 2025-05-21 13:4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第三目 寻心所、伺心所
 
  何谓“寻”呢?寻者,寻求;对境界相粗略观察,称之为“寻”。何谓“伺”呢?伺者,伺察;对境界相详细观察,称之为“伺”。《成唯识论》卷七云:“寻谓寻求,令心怱遽,于意言境,麁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怱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义类别故。若离思慧,寻伺二种体类差别,不可得故。”[《大正藏》册三十一,页35,下28-页36,上5。] 此段论文意思是说,寻是找寻探求,它能令心匆忙急切,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境界中,粗略运转就是“寻”的体性。伺是侦伺观察,它同样能令心匆忙急切,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境界中,细密运转就是“伺”的体性。“寻”与“伺”这二个心所都能使身心处于安住或不安住的状态,能作为身心是否安住之分位差别的依止,这就是“寻”与“伺”的业用;“寻”与“伺”也都同样以“思”心所与“慧”心所的一分为体,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境界中,“寻”是不深入推求审度而“伺”是深入推求审度,这是“寻”与“伺”功用上大略的区别。如果离开了“思”心所与“慧”心所,“寻”与“伺”这二个心所的体性相用等种类差别,是不可得的。
 
  由此可知,“寻”与“伺”的共同点是,都能使得意识心急切、迅速地趣向所取的境界相;而这二个心所的差别是,对境界相的分别是粗略或微细:对境界相作粗浅的推度分别者名之为“寻”,对境界相作深细的推度分别者称之为“伺”。“寻”与“伺”二法都能令身心安住与不安住,换言之,“寻”与“伺”可以作为身心安住或不安住分位的所依。“寻”与“伺”是依“思”心所与“慧”心所而分位假立,如果离开了“思”与“慧”这两个心所,也就没有“寻”与“伺”的存在。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五中,对寻伺之体性、所缘、行相、等起、差别、决择、流转等均有详细之开示,若于此段论文能如实解了,即能对“寻”与“伺”二法,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论中云:
 
  寻伺体性者,谓不深推度所缘,思为体性;若深推度所缘,慧为体性应知。寻伺所缘者,谓依名身、句身、文身义为所缘。寻伺行相者,谓即于此所缘,寻求行相是寻;即于此所缘,伺察行相是伺。寻伺等起者,谓发起语言。寻伺差别者,有七种差别,谓有相、无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说。寻伺决择者,若寻伺即分别耶?设分别即寻伺耶?谓诸寻伺必是分别,或有分别非寻伺,谓望出世智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而非寻伺。寻伺流转者,若那落迦寻伺,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耶?如那落迦,如是傍生、饿鬼、人、欲界天、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伺,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耶?谓那落迦寻伺唯是戚行,触非爱境引发于苦,与忧相应常求脱苦,娆心业转;如那落迦寻伺一向受苦,饿鬼寻伺亦尔。傍生、人趣、大力饿鬼所有寻伺,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分触非爱境,少分触可爱境;多分引苦,少分引乐;多分忧相应,少分喜相应;多分求脱苦,少分求遇乐,娆心业转。欲界诸天所有寻伺,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分触可爱境,少分触非爱境;多分引乐,少分引苦;多分喜相应,少分忧相应;多分求遇乐,少分求脱苦,娆心业转。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伺,一向欣行,一向触内可爱境界,一向引乐,一向喜相应,唯求不离乐,不娆心业转。[《大正藏》册三十,页302,中23-下21。]
 
  此段论文将寻伺的法相施设建立为体性、所缘、行相、等起、差别、决择、流转等七种,以下分别说明之:
 
  一、寻伺之体性:如果对于所缘的境界相不加以深入推求审度者,是以“思”心所为体性,这是“寻”;如果对于所缘的境界相深入推求审度者,是以“慧”心所为体性,这是“伺”。
 
  二、寻伺之所缘:寻伺是以名身、句身、文身及其代表的义涵作为所缘的对象。
 
  三、寻伺之行相:对于所缘的境界相,粗略寻求观察的行相是“寻”;对于所缘的境界相,仔细审度伺察的行相是“伺”。
 
  四、寻伺之等起:即是发起语言。
 
  五、寻伺之差别:有七种差别,包括: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
 
  六、寻伺之决择:寻伺必定属于分别,但是有分别却不一定是寻伺,譬如出世间智之外,其余一切三界心、心所法,皆是分别而非寻伺。
 
  七、寻伺之流转:说明三界六道有情所生起的寻伺,其行相、所接触的境界、所引发的觉受、所相应的心所、追求什么以及随于什么样的业力而运转。譬如地狱有情的寻伺,唯是忧戚苦恼的行相,所接触的都是不可爱的境界,引发的纯是苦受,总与忧恼相应,经常追求能脱离痛苦的境界,心随著扰恼的业力而运转。就如同地狱中的有情所有寻伺皆一向受苦,饿鬼道的寻伺也是一样。旁生、人趣、大力饿鬼的所有寻伺则是: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分触非可爱境,少分触可爱境;多分引苦,少分引乐;多分忧受相应,少分喜受相应;多分求离苦,少分求遇乐;此诸有情,心总是随著扰恼的业力而运转。相较于前述诸有情,欲界诸天有情的寻伺则是: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分触可爱境,少分触不可爱境;多分引乐,少分引苦;多分喜受相应,少分忧受相应;多分求遇乐,少分求脱苦;虽然如此,但却仍是随著扰恼的业力而运转。相较之下,初禅天有情的所有寻伺则是:一向欣行,一向触内相分可爱境界,一向引发身乐,一向与喜受相应,唯求不离乐受,心随著不扰恼的业力而运转。由这段论文可知,上自初禅天,下至欲界天、人趣、旁生、饿鬼,乃至地狱有情,皆与“寻、伺”二法相应,然彼等由于业果之不同,其所寻伺之境界相自然也就大异其趣了。
 
  由于“寻”与“伺”二法通善、恶、无记三性,因此《成唯识论》将之摄为“不定心所法”,而 弥勒菩萨则从另一个角度开示,将“恶作”、“睡眠”、“寻”、“伺”四“不定心所法”皆摄归为随烦恼,如《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云:“寻、伺、恶作、睡眠,此四随烦恼,通善、不善、无记心起,非一切处、非一切时。若有极久寻求伺察,便令身疲、念失,心亦劳损,是故寻、伺名随烦恼;此二乃至初静虑地,恶作、睡眠唯在欲界。”[《大正藏》册三十,页622,下4-8。] 既名之为随烦恼,当知即是佛道中应断除之法,所以佛地是没有“寻”、“伺”等四不定心所法的。
 
  “寻”与“伺”旧译为“觉”与“观”,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三〈初品中十一智释论第三十八〉云:“问曰:觉、观有何差别?答曰:麁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中心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大正藏》册二十五,页234,中2-5。] 也就是说,“寻伺”又名“觉观”,都是意识分别境界相的作用,但二者有所差别,意识起心粗略分别所缘的境界相称为“觉”,在“觉”之后转为更深细分别思量所缘的境界相则称为“观”。《大智度论》卷二十三又云: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是三昧三种: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挠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大正藏》册二十五,页234,上16-26。]
 
  此段论文的大意是说,禅定境界可大略区分为“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个层次:未到地定(超过欲界定而尚未到达初禅地前的中间定)以及初禅,意识仍与觉观相应,所以称为“有觉有观三昧”;过了初禅而尚未到达二禅地前的中间定,已经不起“觉”而唯与“观”相应,所以称为“无觉有观三昧”;从二禅等至以上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地(三界有之顶),则完全不与五尘的觉观相应,因此称为“无觉无观三昧”。论中又说虽然“觉”与“观”可以是善性,但却是“三昧贼”,会妨碍禅定的修证;也就是说,对于修证禅定而言,若是无法舍离觉观的话,就无法取证二禅以上的禅定境界,如《瑜伽师地论》卷十一云:“问:何因缘故,初静虑中有寻有伺耶?答:由彼能厌患欲界,入初静虑,初静虑中而未能观寻伺过故;第二静虑能观彼过,是故说为寻伺寂静。如第二静虑见彼过故,名寻伺寂静;如是第三静虑见喜过故,名喜寂静;第四静虑见乐过故,名乐寂静,舍念清净,差别应知。”[《大正藏》册三十,页330,下27-页331,上4。] 因此,一切行者若欲于禅定有所修证,对于“寻、伺”二法,皆应如实了知、如实观察其过患,方能灭除之。(待续)
本文标签:寻心所(2)伺心所(2)寻伺(2) 本文关键字:寻心所,伺心所,寻伺
相关阅读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21 如来藏网 rulaizang.cn rulaizang.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0043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