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53)——大风无言作
如来常住
主张“大乘非佛说”者对 世尊的质疑之一是“如来不是常住的”,这又以二乘迷惘者之主张为代表:“世尊已然入灭,不受后有;印顺导师不是说一切大乘经典都是由于佛弟子‘对世尊永恒的怀念’所产生的吗?”这些人不清楚佛法道理,且在此简述正理:
(1) 圣 玄奘菩萨亲自行迹于印度,大师巡礼圣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又闻灯光城西南二十余里,有瞿波罗龙王所住之窟,如来昔日降伏此龙,因留影在中。”《大正藏》册五十,页229,下10-12。] 其中一处是礼拜瞿波罗龙王窟中的佛影;当年 世尊降伏此龙,留下 如来身影,令后人虔诚礼拜者可感应 如来加持、现出佛影。大师就在这洞穴中精诚礼拜、虔诚礼诵《胜鬘经》等诸经、赞佛偈颂;然佛影并无出现,大师遂立誓不见佛身,终不离此,又再精诚礼拜两百多拜,感得 如来加持,于洞壁上映现出佛影。[《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至诚而礼百余拜,一无所见。自责障累,悲号懊惚,更至心礼诵《胜鬘》等诸经、赞佛偈颂,随赞随礼,复百余拜,见东壁现如钵许大光,倏而还灭。悲喜更礼,复有盘许大光现,现已还灭。益增感慕,自誓若不见世尊影,终不移此地。如是更二百余拜,遂一窟大明,见如来影皎然在壁,如开云雾忽覩金山,妙相熙融,神姿晃昱,瞻仰庆跃,不知所譬。佛身及袈裟并赤黄色,自膝已上相好极明,华座已下稍似微昧,膝左右及背后菩萨、圣僧等影亦皆具有。”《大正藏》册五十,页230,上1-11。] 所以,如何说“如来没有常住”呢?
(2) 圣 玄奘菩萨也记录了 释迦如来到忉利天为母说法的事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昔如来在忉利天经夏为母说法。”《大正藏》册五十,页234,中24-25。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昔佛升天为母说法。”《大正藏》册五十,页234,下25-26。] 还有巡礼 如来从忉利天善法堂回到人间、履踏三宝阶的圣迹地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城东二十余里有大伽蓝,院内有三宝阶,南北列,面东西下,是佛昔于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讫,归赡部洲下处。中是黄金,左是水精,右是白银。如来起善法堂,将诸天众蹑中阶而下,大梵天王执白拂,履银阶,处右;天帝释持宝盖,蹈水精阶,居左。是时百千天众、诸大菩萨陪随而下。自数百年前犹有阶级,今并沦没,后王恋慕,垒塼石拟其状,饰以杂宝,见高七十余尺。”《大正藏》册五十,页233,上20-29。] 所以,无知者以为 世尊只是“人”,全然不知 世尊证量不可思议,来到人间纯粹是示现成佛救度众生。
(3) 圣 玄奘菩萨一生常得感应道交,例如:文殊师利菩萨之示警,观自在菩萨救度、护念加持;这两尊大菩萨都是古佛再来,古佛虽现大般涅槃,犹然今时可得感应护念。尤其 观自在菩萨就是中国著名的 观世音菩萨,中国人很早就知道 观世音菩萨是倒驾慈航,观世音菩萨是 正法明如来再来,为了悯念苍生,在此示现救度;从古到今,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故事不知凡几,传颂不绝;因此如何说:诸佛入大般涅槃不是示现的呢?如何否定“如来常住”呢?
大乘大般涅槃就是如来藏恒住,如来常住
且,此大乘大般涅槃本非世间所想的“灭尽”,笔者此处依阿含部的《央掘魔罗经》来细说分明:
央掘魔罗菩萨在此阿含部经典中,请示本师 释迦牟尼佛:“为何世尊住于‘无生际’、住于‘解脱地’,却又可在此娑婆世界‘住世’?”释迦如来就请 文殊师利菩萨和 央掘魔罗菩萨往北方过一恒河沙刹的无量乐国,向 无量慧功德积聚地自在王如来请示,文殊师利菩萨、央掘魔罗菩萨即以神力前往,顶礼 无量慧如来,请示说:“世尊!为何释迦牟尼佛已经住于无生际、住在解脱地,却又可以不般涅槃、不入涅槃而继续住于娑婆世界呢?”无量慧佛说:“善男子!释迦牟尼如来即是我身!你们回去启禀世尊:‘无量智慧佛遣我们回来,说世尊将会为我们说明。’”[《央掘魔罗经》卷三:【尔时央掘魔罗白佛言:“世尊!世尊说言:‘我住无生际。’此说有何义?云何世尊住无生际、住解脱地,而复住此?谁能信者?愿说因缘。”佛告央掘魔罗:“汝今当与文殊师利俱,至北方过一恒河沙刹,有国名无量乐,佛名无量慧功德积聚地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在世教化。汝等俱往问彼佛言:‘释迦牟尼如来云何住无生际,而复住于娑婆世界?’”尔时文殊师利、央掘魔罗俱白佛言:“唯然受教。”犹如鴈王,乘神通力往诣北方无量乐国,至无量慧功德积聚地自在王如来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我等二人为释迦牟尼世尊所使,从娑婆世界来诣此土,启问世尊:云何释迦牟尼如来住无生际、住解脱地,不般涅槃而住于彼?”尔时彼佛告二人言:“善男子!释迦牟尼如来即是我身。汝等还去语彼佛言:无量慧佛遣我等还,云彼如来当为汝说。”】《大正藏》册二,页533,上10-27。] 以二乘人所理解的住于“无生际”(无生之本际、无生之实际)、住于“解脱地”,就是入无余涅槃,以涅槃就是无生处,因此必须般涅槃(入涅槃);这就是说二乘人认为要身坏命终才能真正住于涅槃解脱的境地,也就不能住世为大众说法了;那为何 世尊的涅槃解脱,却不用入涅槃,还能够住世说法呢?这显然不同于二乘圣者必须身坏命终才能住于无生本际、住于解脱涅槃地之所证。意思即是说:世尊既然已经住于涅槃际,就应该已入涅槃、尽灭一切蕴处界诸法,为何还可以住世说法度众呢?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和 央掘魔罗菩萨再回到娑婆世界向 世尊请求开示,世尊便说:“我为何住在无量乐世界为无量慧佛,而又住在此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你们由此就应当理解何谓真实住在无生本际,不应当问说:‘既然是已经住于无生本际,为何同时住于无量乐国、而又住此娑婆国土呢?’当知:如来身无有边际,所为亦无有边际;如来不可称量,所为亦不可称量;如来身无量不可计算,所为亦无量不可计算。”[《央掘魔罗经》卷三:“我云何住无量乐世界,为无量慧功德积聚地自在王佛而复住此?莫作是说:‘住无生际,云何住彼?而复住此?’如来身无边,所为亦无边。如来不可称,所为亦不可称。如来身无量,所为亦无量。央掘魔罗!云何而生不生之身,以如是义咨问如来,如来今当为汝解说。”《大正藏》册二,页533,中4-10。]
解脱如来住于无生际,犹然示现十方
这说明了真正的“解脱如来”住于无生际,还是可以现身于他方世界、也同时可以现身在此娑婆世界,不是如二乘人以为须般涅槃、入涅槃,才能真正住于无生际;也就是说,世尊本住于无生际,本住于解脱地,本无般涅槃,世尊之所谓般涅槃是示现,实际理地无“世尊”之“般涅槃”,以如来本自常住故。
在 世尊解说后,央掘魔罗再次请示 世尊说:“世尊!为何如来身已经是住在实际,而却又可复生在此世界呢?”即是就一般人的想法来说,若是住在实际,不就应入无余依涅槃界、般涅槃、入涅槃吗?为何却又可从无余依涅槃界再复生、出生在此娑婆世界住世说法呢?于是,释迦如来再请两位大菩萨到北方过二恒河沙世界的不实电光鬘世界向 毘楼遮那如来请益,两位菩萨前往顶礼、请示,毘楼遮那佛也是说:“善男子!释迦牟尼如来就是我身!你们回去、启禀世尊:‘毘楼遮那佛遣我们回来,说世尊将会为我们说明。’”
世尊住于永恒的无为际,一样利生无尽
如是,两位大菩萨就这样一一经历十方各个佛土,一百尊如来皆说:“释迦牟尼如来就是我身。”这正是破除了二乘人所以为“住无为际”就是“无所作为”—就不该还能在此世界住世、现起诸法来度化众生;这想法也是张志成这类人以为的:“无为”就应该毫无作用,“真如”既然是“无为”就应该什么都不能;然事实不是如此。亲证如来藏者,在善知识指导下,都可以现观第八识无为法函盖了无漏无为与无漏有为的法性,祂自身住于无为性,却可以出生无量的无漏有为法与有漏有为法,这都不是六识论的释印顺与张志成所能想像的。
在这么多尊佛与本师 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中,令大众清楚知道 释迦牟尼佛住于“无为际”—“无为本际、无为真实际、无为真如实际”,然还是于广大恒河沙世界海示现佛身、广度众生,于此化度中,犹然住于“无为际”;因为不可思议的如来藏从无始以来就是住于“无为际”、住于“无生际”,具有无量无数无边功德、不坏不灭;世尊即显发如是功德,化度无量有情。
最后,央掘魔罗菩萨又请示 世尊:“为何世尊住在此娑婆世界而不般涅槃?”世尊解说这道理后,又说:“应当知道有奇特、大威德力、方广总持大修多罗说八十亿佛都是一尊佛,都是我释迦如来身,如是广说:如是无量佛刹,如是无量如来,如是如来色身,都是我释迦如来无量无边功德所现;一切如来皆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如何如来会有世间无常、疾病等事?当知如来常住无边之身,如来即是常住!”
以上这些圣教都来自阿含部的经中。因此,世人不应怀疑“如来常住”,不应如释印顺、张志成去作“洋奴”,以为 世尊示现入大般涅槃后,就是“灰飞烟灭”;应信受此阿含部二乘经典所说:“如来常住”,“如来住无为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量佛刹、无量如来、无量如来色身”,世尊哪里会是愚人所以为的灭尽、将灭止生地入无余依涅槃界般涅槃呢?应当信受如来永恒常住,以第八识如来藏本来永恒常住故;此即具载于阿含部经典中之大乘正义,永无可摧破!
三乘共说“如来常住”
至于《阿含经》中所显示的更多“如来常住”之真实义,如师父 平实菩萨在《阿含正义》所阐释;大乘经显示更多,直接说明了“如来常住”之义理;如是三乘菩提俱说“如来常住”,所以只有无知的愚痴人才会以恶念妄说、转成“对如来永恒的怀念”来毁谤“如来常住”。这“如来常住”是三乘菩提诸经中的圣教,也是法界事实、法界真实、法界实际,不是谁、哪一位信众可凭借著“对世尊的怀念”就可创造出大乘经典、就可变成“永恒”!否则,那些部派佛教的声闻僧也很怀念 世尊,却为何不能创造出一部小小的、最简单的大乘经典呢?世尊的大般涅槃就是如来藏妙法、就是如来常住,何曾如二乘小法,执二乘般涅槃为究竟入无生本际呢!所以《央掘魔罗经》说:“如来常住大般涅槃甘露之法”、“一切众生悉有如来常住藏”、“如来常住真实”、“一切诸如来,常住于世间”、“如来常住无边之身”,如来昭昭历历之如实语、不二语、不绮语,如何有愚人却要去信受欧美基督文明来践踏自身国粹,自甘堕落为“洋奴”呢!如是者应洗心革面,忏悔罪愆、痛改前非;当知 世尊在无量恒河沙世界国土化现一切身,如是大慈大悲护念、救度一切有情,我们应该顶戴、永志不忘!归依 释迦牟尼世尊,归依 释迦牟尼如来,归依 释迦牟尼佛!
② 归命世尊—佛必说大乘法
其中还有二乘小法者以及其他藐视 世尊的人,如释印顺、张志成等人,则说 世尊不懂大乘法,认为这大乘法是后人想像的思想概念。然而从实证而有现观的人来看时,大乘经典所说的实证与现观境界,远超二乘经典无数倍,他们的想法便等于是说:后人的智慧远远超过当年的 释迦牟尼佛。他们谤佛的事实正是如此。当知三乘菩提皆是 佛说,佛是正遍知、无上正等正觉,这是 佛陀自说的圣号,如何有愚痴人胆敢藐视 世尊所亲证的一切种智?
如果这大乘法不是 佛所说,世尊一定会先预记说“未来会有人创造大乘法来扰乱佛弟子”,以免造成后世弟子们之间的困惑、诤议,以 世尊疼爱众生有如一子,自会为大众先行开解,以 世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一切正遍知故。然 世尊从无预记说“大乘不是世尊所说”(这大乘法不是如来我所说),一切三乘经典皆无是说,这也是 弥勒大士所开示“大乘是佛所说”之七个理由中的第一个理由,于是圣 玄奘菩萨就将这七大无可辩驳之理由记载在所造的《成唯识论》中。由此可知,大乘法本是 佛说。
若有人说:“世尊不知道后世会于此有诤议,如何可能先说呢?”然此说无理!世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一切智者,如何不知此诤议!所以,必然会先预记如何如何,但如上所说,一切现存三乘经典皆无是说!反而,世尊为了避免大众受魔比丘蛊惑,因此在经典中举说了二十三次有人毁谤、或生恶见认为此诸大乘经“非佛说”(此函盖了《菩萨地持经》以及律部的《梵网经》),由此可知,必有大乘法,大乘法必是 佛说。
又有人说:“是有说,但这样的经典佚失不存,所以看似无说。”然此说亦无理!世尊一切智,如何不知各经典可传多久、行于人间多久会佚失呢?若真有此经佚失,世尊悯念学人,亦会在其他经典重复宣说这主要的意旨,如何说无有开示、无说呢?大乘经典流传到中国,以华人尊崇菩萨乘故,所以译出的经典非常之多,虽历代有经典佚失,然现存大乘经蔚然可观,而彼此间无丝毫抵触或互相矛盾;若大乘经是后人多代集体创作,必然会有前后代差异而所说互有不同,犹如外道密宗的密续一样,是故大众不应随意轻忽造罪。
③《增壹阿含经》中说佛世有师子长者行施如来座下三乘弟子
再有人说:“大乘法应是对大乘法器者说,以释迦佛座下无菩萨弟子,故不必说。”然此说无理。弥勒大士时为菩萨弟子,虽现比丘身,犹是菩萨,如何有 世尊不对菩萨弟子 弥勒大士说大乘法之理呢?
又有人说:“如你所说,然弥勒菩萨已是妙觉大士,已是无学,唯有等待成佛而已;其他更无菩萨众弟子,故释迦佛不必更演说大乘法。”然此说犹然无理。《增壹阿含经》中说有师子长者在道场中行施,时有天人便告诉他这里哪一位是学声闻乘、辟支佛乘,还说到有学“佛乘”者,[ 《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五〈不善品 第四十八入前品中〉:“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尔时,天人复语长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须陀洹人,此是得须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罗汉,此得阿罗汉;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大正藏》册二,页792,中27-下3。] 这“学佛乘”就是修学佛菩提道,就是学菩萨乘,这样的人就是菩萨,如何有人在现代敢说 世尊时无有其他菩萨弟子呢?熟稔于四阿含经的释印顺明知此事,却还笼罩大众说佛世只有一位菩萨—弥勒菩萨。[“弥勒是《阿含经》以来,部派佛教所公认的,释迦会上的唯一菩萨。”释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正闻出版社(竹北市),2003年1月初版十刷,页928,行9。]
经中说后来 世尊劝勉师子长者时,也是以对“菩萨”的口吻来教诲,说“菩萨”应当平等惠施。[《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五〈不善品 第四十八入前品中〉:“佛告长者:‘善哉!善哉!长者!行过弘誓,菩萨所施心恒平等。长者当知,若菩萨惠施之日,诸天来告之:“族姓子当知,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施此得福多,施此得福少。”尔时,菩萨终无此心:“此应施,此不应施。”然菩萨执意而无是非,亦不言此持戒,亦不言此犯戒。是故,长者!当念平等惠施,长夜之中获福无量。’”《大正藏》册二,页792,下16-24。] 所以,佛世时,不但僧团中有出家的菩萨弟子,也有这在家的菩萨师子长者,行“佛乘”的在家“菩萨”,在阿含部的某些经典中还有说到三乘部众,详如 平实菩萨的《阿含正义》书中所举,如何能说没有“菩萨众弟子”呢?且此教诲本身就是“大乘法”,如何有人可以睁眼说瞎话:“佛没有说大乘法”呢?由此可知,《阿含经》二乘圣教中“佛陀开示大乘法,也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弟子”之事实俱在,不容有人颠倒黑白。
且,即使 弥勒大士已是无学,在《增壹阿含经》的记载中,大士为世间一切大乘弟子请求 世尊开示如何行檀波罗蜜,即菩萨度的第一度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来具足菩萨六度,世尊就开示有四法,可令菩萨行布施波罗蜜来具足六度。所以,并非是无学,世尊就不说大乘法;无学的 弥勒大士也会为大众请法,在《阿含经》就已经这么明确地说大乘法了,如何会有睁眼“瞎子”一直在瞎说“世尊没有说大乘法”呢?
④ 主张“大乘非佛说”与“佛证无上正等觉”是互抵触
根据张志成否定大乘法的心行,他难以真正归信净土,他既认为“大乘不是佛说”,却又认为佛世尊“应该”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已如前辨正,弥勒大士言如果“大乘非佛说”,佛世尊一切种智、正遍知,必开示预记,然三乘经典皆无是说“大乘非佛说”,即必然“大乘是佛所说”,如三乘教典之所共鉴。
如今张志成竟然觉得可“求生极乐净土”,可能是因为他敬仰的李老师往生极乐,而当时他所在的团体(原现代禅转成修净土)中许多人有感应,由是他认为往生真有其事。可是他支持这“大乘不是佛说”的邪说,大乘法只是他口中的思想概念,那为何他相信十方世界中会存在这西方极乐世界大乘净土呢?何以可从他以为的思想层面,蜕变成一个实际的佛土国度呢?且此西方世界还有数不清的不退转大乘菩萨呢?这些菩萨们如何能从张志成先生以为的思想层面活生生地走出来,又进入这实际的西方世界呢?那这样大乘法还仅止于“思想、体系、理论、学说”吗?
当知《佛说无量寿经》说许多世界都有菩萨往生极乐世界,修学大乘法者就是菩萨,往生者亦支持“佛说大乘法”,这就是西方净土圣典。再从《观经》中说的“上品生人都是菩萨,中品生人都是声闻”,也证明极乐世界具足三乘菩提,怎么可能 释迦如来降生人间不演说大乘菩提?所以,“佛说大乘法”这道理是颠扑不破的。且,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印度的“亿”有十万、百万、千万等三义)和“诸小行菩萨”往生。[《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大正藏》册十二,页278,中28-下3。] 所以,张志成如何否定大乘法呢?
最后请张先生务必牢记:如前所说,这《增壹阿含经》有“佛乘”弟子、“菩萨”、“六度”,这已清楚说明了二乘圣教记载了 释迦牟尼佛有说大乘法、有佛乘弟子名为“菩萨”、行“菩萨六度”法;如何可再无知地否定“佛说大乘法”呢?
三、归命大乘法—揭露释印顺毁坏二乘结集之恶心
狡狯的释印顺当然知道 世尊处处说大乘法,如前所说,《增壹阿含经》亦不止一处 世尊开演大乘法,释印顺知道无法躲闪,他干脆毁谤了事。他怎么作呢?他怎样来笼罩了张志成这般无知的人呢?
①释印顺毁谤第一次结集只有《杂阿含经》,此说违背史实
释印顺决定诬谤四阿含经的结集,他倡导说只有《杂阿含经》是第一次结集所出,其他的《阿含经》是后来陆续结集的。然他的言词证诸现在所存一切经藏、论藏、律藏,即三藏中皆无是说,反而可找得到的都是四大部《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都是第一次结集就都完成了!而且,不仅三藏如是说,其他一切历史文献,都无释印顺的说法,反而清楚地说第一次结集是有“阿含藏”,如《岛王统史》[《岛王统史》卷四:“而认修多(罗)编纂为阿含藏。”《汉译南传大藏经》册六十五,页24,行10。]。
至于所谓的第二次结集、第三次结集等,乃至其后之结集,皆无结集经藏,这是一切三藏、历史文献所陈述的事实。除非有人眼盲、看不见文献之人,无法知道、查证这事实,不然就是像释印顺这样恶心之人。
由此可知,释印顺所说的从来不是事实,这事实他当然很清楚,但他打横了心、豁出去了,他打定主意,他要捏造是非,尽其一生以不同的笔法重复说,说了一次不够,又再次毁谤、三次毁谤、四次毁谤,他以为这样“猛作广告宣传”就可令无知愚痴者转而信受此谎言,就可抹去他无法分说解释《增壹阿含经》有“世尊说大乘法”的事实,他以为借此一定可以颠倒黑白,虽然他举不出任何一丝证据,但他很有自信(真不知从哪里来的自信)以为世间人—包括信受大乘法的行者—没有谁会那么认真去查阅一切三藏、一切古老史料,以证明他释印顺所说都是恶说、诬谤;他应该也想大家会慑于他的名头而只能默默摸摸鼻子算了,结果事与愿违,师父 平实菩萨就已在《阿含正义》证明这释印顺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骗子、撒谎者”,他目的就是在毁谤“佛有说大乘法”,好来向洋人主张的“大乘非佛说”交代、臣服(释印顺在洋人面前真“乖”)!他真是践踏自己僧衣的愚痴人、践踏自己国格的奴种,如何还胆敢命名自己的传记是“看见佛陀在人间”呢?他应该改名“看见奴种印顺在人间”吧?他哪里是佛弟子呢?
② 释印顺第一次颠倒事实:诬说结集没有文字写成定本
然总是有人不相信释印顺是大骗子,如张志成是绝对信受膜拜到五体投地的;因此这里就举释印顺著作为例:他在《唯识学探源》(1944年第一版)说佛法第一次结集“并没有用文字把它写成定本”[释印顺,《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页3。],完全污蔑史实与经典所说。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四部《阿含经》是第一次结集就完整的,现存三藏皆如是说,唯有释印顺胆敢诬谤而持异说。
师父 平实菩萨在《阿含正义》第一辑举经典明文,为之明确证明在第一次结集已有四部《阿含经》文字定本 [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一辑,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21年10月初版十刷,页60-61。]—二乘典籍阿含部《般泥洹经》卷下说:“大迦叶即选众中四十应真,从阿难受得四阿含:一、《中阿含》,二、《长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含》。此四文者,一为贪淫作,二为喜怒作,三为愚痴作,四为不孝不师作。四阿含文,各六十疋素。众比丘言:‘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故佛阇维处,自生四树,遂相捡敛,分别书佛十二部经,戒律法具。”[《大正藏》册一,页191,上19-26。],大众是从 阿难尊者受这四部《阿含经》—具备了《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壹阿含经》与《杂阿含经》,这在此经中称为“四文”(四部经文),当时结集每一部《阿含》各有“六十疋素”;这勤读大藏经的释印顺如何会不知此事,只是他铁了心、决定要扭曲史实,就污蔑说“并没有用文字把它写成定本”;今天我们看到释印顺这样胡诌,会不会有人要问:难道释印顺是在还年轻时就“老眼昏花”、“无辨黑白”了吗?是以为 大迦叶、阿难、四十应真阿罗汉一起结集的都是“无字天书”吗?每一部《阿含经》是“六十疋素”共计“二百四十疋素”,却都没有一个字写上去吗?大众比丘说“用写四文,当兴行于天下”是被释印顺都当作无字文之抄写(那还须抄写记录吗?)、广传于世间吗?释印顺他自己糊涂、愚痴,就将这第一次结集的阿罗汉们都诬说为“在结集后,没有一位阿罗汉记得要将辛苦花了这么多时间所结集的文字写上去”,因而变成了“并没有用文字把它写成定本”吗?怎么会有人愚痴到这样没有半点逻辑呢?怎么会有人敢于如是自说自话、“侵门踏户”挑衅佛门、毁谤正法呢?释印顺这么强悍,竟完全不怕经教上所说指证历历,这是因为他很明白:若不利用这一生的机会好好“扭曲”,他要摧毁大乘法的不良企图就永远无法达成了。当知这经文还说到:比丘们不仅用 佛陀荼毗处所长出的大树树叶,来书写四大部《阿含经》,也用来书写十二部经,内容之庞大,也包含所结集的三藏,所以具备了佛法经教流传的规模,连律藏都不缺乏。这如何是愚痴的释印顺痴心妄想可破坏的呢?
③ 释印顺第二次恶说:第二次结集才有三部《阿含经》
《唯识学探源》出版五年后,释印顺出版了《佛法概论》(1949年是第一版),这时他干脆一不作、二不休,再窜改第二次结集的史实:“佛灭百年,佛教的东方与西方系,为了戒行的见地不同,又在毘舍离召开第二次结集大会。第二结集的,经典以《杂阿含经》—‘相应修多罗’为本,加入佛及弟子的遗言景行,更为通俗的编集。依经文的长短,分为《中部》、《长部》;又依增一法,编集为《增一部》。这三部,加上原有的《相应(杂)》教,总名为四部《阿含经》。”[释印顺,《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页32,上行10-页33,上行2。] 也就是说,原本“第一次结集四部《阿含经》”被释印顺改成“第一次只有结集《杂阿含经》”(他说的《相应(杂)》教),其他三部《阿含经》—《中部》《长部》《增一部》,被他扭曲为“是第二次结集所出的”。然任何人都可查到第二次结集只是结集“十事非法”的戒律文字,根本没有结集经藏,人人都可揭穿释印顺的世纪大谎言。
④ 释印顺第三次恶说:第二次结集才有三部《阿含经》
这不死心的释印顺知道他恶说毁谤是永远不会够的,必须更多,所以他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1970年是第一版)又继续扭曲污蔑“第一转法轮所已经完成的四部《阿含经》”的事实,他说:“经律是在不断结集中成立的”[“其实,经律是在不断结集中成立的。”释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20,行6-7。然他的“其实……”没有任何事实的根据,完全是他悖反所有三藏的独白。](此说纯然违背三藏结集之事实;经藏唯结集于第一次结集)。他又说:“……经论,传说为佛灭第一年夏,……‘第一结集’中,已经结集完成。虽然事实并不如此,佛教的原始传说也并不如此”[“从事原始佛教圣典(我国一向称之为小乘经律)史的研究,在传统的佛教界,是不免震惊的。因为这些经律,传说为佛灭第一年夏,在王舍城Rājag?ha召开的‘第一结集’中,已经结集完成。虽然事实并不如此,佛教的原始传说也并不如此,但二千多年来的传说,传说久了,也就无异议的看作史实。”《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2,行13-页3,行2。释印顺说“原始传说”、“传说”,然后又说“传说”变成“史实”,又说“原始传说”不是如此;释印顺狡狯的使用两种“传说”互相抵触来误导大众;然而哪里有什么两种“传说”呢?全部都是他自导自演!三藏、史传所说,他都不信,却说了一个诉诸“传说”的胡扯,应该是他想“即使我这么乱扯,也会有愚痴人支持”吧?这点他倒是猜对了,现在许多学术界的人就相信,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不论有理无理都服膺释印顺之愚痴人。]。然经藏结集是在第一次结集完成,这有史料、原始经典等为证,结果被释印顺说成不是“事实”,然后他天马行空地创造了一个莫须有的“原始传说”来反对一切经典与史料,还轻贱一切经典与史料是“传说久了”就变成“史实”,如此颠倒黑白!他找不出任何破坏二乘经藏的证据,心一横,就将一切都变成了“传说”!还制造出两种传说:“原始传说”、圣教与史料“传说久了成史实的传说”,自说这两者不同,却直到他死前还是举不出来何谓“原始传说”,如此以自我想像的“传说论”来大胆否定三藏与史料,显见他可真的不只会耍嘴皮子,他还是个“无赖、骗子”的综合体,这张志成最喜欢用的“恬不知耻”四字一直用错对象,释印顺才真的是完美适用这成语之人。
对第二次结集,释印顺又说:“到了再结集的时代,以‘修多罗相应’为取舍的最高准绳,综合传诵于佛教界的圣教,共同审定而再为结集。本著‘弟子所说’的意趣,集为‘中部’;本著‘只夜’的意趣,集为‘长部’;本著‘如来所说’的意趣,而集为‘增一部’;固有的相应教,称为‘相应部’。四部、四阿含的成立,是再结集的时代,部派还没有分化的时代。”[《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序3,上1-5。](将第二次结集说是“再结集”,然后说这时才来结集《中部》《长部》《增一部》这三部《阿含经》,结果释印顺所说全不见于任何三藏与史料,只存在其个人的臆想世界,以及其他厌恶大乘法的人心中。)释印顺更举证日本愚人来替他背书:“宇井伯寿以为:阿育王时,还没有‘五部’、‘四含’”,这奴种释印顺不但对欧美人“拜”了,他看见日本人,两个膝盖就放软—说“跪”便“跪”。(这个日本人宇井伯寿说了什么,释印顺听了就膜拜信受。[宇井伯寿对佛法是不理解的,他的见解是以大乘非佛说为根本,所以,他在“Maitreya as an Historical Personage”(Ui, Hakuju 1929.In Indian Studies in Honor of Charles Rochwell Lanma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95-102)论文中发表:“I presume that scholars will generally believe with me in the historical existence of Maitreya; yet nobody from our side until to-day has set forth his opinion expressly on this point, and consequently the authorship of many a work assigned to Maitreya, or to Asa?ga, is not quite settled.”〔我假设学者们(终)将会信受我所说的“弥勒”是历史真实(活在地球)人物(非指佛世的 弥勒菩萨),然直到今日我们这里所知尚未有人就这观点明确表达他的看法,而且结果就是这许多(当时唯识)的作品被归属为“弥勒”或“无著”所作的看法并未完全尘埃落定。〕(页95)。宇井伯寿又在《摄大乘论研究》(日本东京,岩波书店,1935年,页13)继续主张“弥勒”不是天界的“弥勒菩萨”,而是人间历史的“弥勒论师”。这些对 弥勒菩萨的随意乱说,也成为释印顺心中信仰的来源,所以此后释印顺也是继续抱著宇井伯寿的大腿当日奴,认为“弥勒”是世间人,就以日奴身分发表《佛法概论》:“迟一些(约公元四世纪初),立足于缘起法相有的北方学者弥勒,也同样的尊重《阿含经》。他的思想,由他的弟子无著,编集为《瑜伽师地论》。”(《佛法概论》,页36,行2-4)他罔顾史实,将宇井伯寿当作是思想上的“神”来膜拜,就贬抑“弥勒菩萨”变成“北方学者弥勒”,“无著”就变成“学者弥勒”的“弟子”;这“立足于缘起法相”代表释印顺不理解诸法缘起之根本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也同样的尊重《阿含经》”是因释印顺不理解二乘菩提的内涵实为佛菩提道所含摄,所以 弥勒菩萨说十七地相应师(瑜伽师)时,一定会说到声闻、缘觉相应师。])
当知上述论点,师父 平实菩萨已于《阿含正义》第一辑第二章第一节〈四阿含诸经之结集〉举出其说,更举经典经文详细予以破斥。[平实导师,《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第一辑,页58-96。] 然大众应该诧异:纵使有再多日本人瞎说、罔顾史实、经论,还是不明白释印顺为何要这么听话、执意要“下跪”当“日奴”呢?(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空谷,跫音,护持,贤劫,千佛,连载,大风,无言,如来,常住,
相关阅读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生命解剖学—《阿含经》之三乘见道原理与次第(连载11)—蔡正礼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