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98期>

救护佛子向正道(连载34)----游宗明老师

[第098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3:31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论释印顺心性本净之心
一、前言
心性本净乃佛法中常见之名相,然则此本净的心性在八个识中到底是指哪一个心?释印顺说:心性本净论者即是一心相续论者,一心相续论的一心就是了了觉知性。但具有了了觉知性的心乃是第六意识,意识既有觉知性,有觉知一定有分别,竟有人无知的以为我了了觉知而能不作分别,这也就是想要把第六意识修练成心性本净的心。但意识是佛法中所谓之心性本净吗?释印顺说:“然早期的心净说,在佛法中的意趣何在?与如来藏清净说的内容,是否相同?如真的为了佛法而研求,在论究如来藏思想渊源时,就不能不加以深切的注意!不能由于推重如来藏说,发见了原始佛教以来的心性本净,以为源本佛说,就可以满足了!”1 这即是本文要探讨的地方。
注1 释印顺著,《如来藏之研究》,正闻(新竹),2004.1 初版7 刷,页67。
二、释印顺说这明了的觉性,离烦恼就是净心,即是心性本净
释印顺认为一心相续论者的意见,有漏的念念生灭心,虽或善、或恶、或无记,但演变中的觉性,永远是了了明知。这明了的觉性,就是净心。又说:有漏、无漏,是说有没有与烦恼共俱。内心有烦恼,像凡夫的色身,就是有漏。断尽了烦恼,像佛的色身,就是无漏。譬喻者是心所即心论者,与心性本净论者,当然有不同。但依这样的思想去理解,也可得心性本净的结论。心是能觉了性,与漏俱有,就是有漏心;离却烦恼,就是无漏心。有漏、无漏的分别,在有没有与烦恼俱有。未断烦恼,心只能说是有漏。2
注2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台北),1992.3 修订二版,页105。
释印顺说能觉了的心与烦恼俱有,就是有漏心,离却烦恼就是无漏心;这都是在意识境界之中言不及义的戏论,只是意识相应烦恼或离烦恼而已,只是修行以后离烦恼,并非第八识本来就不与烦恼相应、相离之心性本净。释印顺说的心所即心论,此心所乃是意识心的功能,与心性本净者所说之第八识截然不同,释印顺不该擅自混同为一;这也显示释印顺对意识心与心所非一非异的道理,是不懂的。话说回来,既然一是意识、一是第八识如来藏,所说的心不同,就不可能对心性本净有相同的结论。释印顺的结论是说“这明了的觉性就是净心”3,然而心性本净的净心是第八识如来藏,不是有明了觉性的第六意识;况且由释印顺的说法中,也显示出他对学人都能轻易观察到的意识心,与意识的作用—能够“明了的觉性”,是混淆不清而体用不分的。
注3 同上注,页103。
三、释印顺说常心与一心,不过是觉性不变的异名;常,就是无常
释印顺说:
心性本净论者是一心相续论者,一心相续论者(参看分别论者的一心相续论)是在前后不断的演化中,发见它相互一贯的不变性,前后不异的共同点。拿心来说,就是了了觉知性。常心与一心,不过是觉性不变的异名。常心,并不是外道妄想构成的不生不灭,非因非果,离世间而独存的东西,它只在随缘触境的作用中。换句话说:常,就是无常,就是念念生灭。若不能认取无常中的真常,那末,无常、念念灭,只是断灭论。我们必须认识,刹那生灭不是前后成为隔别物,相续也不是前后机械的累积。在大众、分别说系,当然有著很多的难点,这一直要到一切皆空论者,才能完成这“相续不断”的理论,才能克服那严重而困难的问题。在后期的大众、分别论者,发见了七心论以后,那一味相续的觉性,又渐渐的与起灭的六识分离,但还保持密切的关系。4
注4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台北),1992.3 修订二版,页105-106。
释印顺不承认有第八识 5,他认为无常生灭的意识就是常。印顺及应成派等人,他们将所观察到的一切法包括意识心,都是生灭无常的这种“现象”,或是说这个一切法都是生灭无常性的“道理”,就是永远存在、都不会改变的“真理”,就把它叫作真实的常“法”。所以,他们就认为这个依于无常法施设出来的“真理”就是诸佛常法,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前后不异的共同点”:一切法都是无常性。因此他才会说“常,就是(这个永远存在的)无常(的道理),就是念念生灭(的现象)。”就像某人已经过世了,但他的影像、名字仍然在大家的记忆中,让人能够想起他,愚痴人就说:“某人的‘灭相是不灭的’,所以说某人是无常的,但他灭后的‘遗相’却是常恒不灭的。”这类愚痴人的错误思想,就是释印顺及应成派等人的邪见。因此,他说“常就是无常,就是念念生灭”,并不正确。释印顺这种说法是无理狡辩、不死矫乱,把无理硬要说成有理,这种应成派中观其实是硬成派假中观。
注5 参见 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4.4 新版2 刷,页109。
释印顺把念念生灭的无常说为常,然此“常”还是无常,不是心性本净之常。心性本净非常亦非无常,是离于两边的中道性。把念念生灭的意识说为常,但意识还是会间断、会消灭,只能说未来世的意识还是会再出现,因此而说无常的意识是常;但应知道这一世的意识并非和上一世同样的意识,就如同这一世的身体不是上一世的身体一样。否则,如过去的台湾首富王永庆再出生后,岂非可以要回他的财产?如此天下必定大乱,永无宁日。而意识无常又为何会不断地出现而说祂是“常”?乃是因为有常恒的如来藏会不断地出生世世全新的意识,所出生的意识也是如来藏无量无边的功能体性之ㄧ;意识会消失而不见,如来藏则不会消失,无常的意识是依于真常的如来藏而有,这就是哲学家们推理之后确认“假必依实”的道理,因为无常也还是要依于真实如来藏而有。所谓无常中的真常,就是无常的意识背后永远都有真常的如来藏作为所依,因为有真实常住的如来藏才能有意识出现,故如来藏是真实法,不是一切法有生必有灭的现象、理论或观念,所以祂不是想象的虚妄法。只有如来藏才是“常心”,而释印顺说的“一心”是意识,如说一心不乱即是说意识心不乱打妄想,但此一心非如来藏之常心;定中的意识一心虽能不起妄想,但仍于六尘中有分别之觉性,常心如来藏则远离六尘之分别,故二者决不可以划上等号。
四、释印顺说心性本净的见解就是使它从未来来现在
释印顺说:
心性本净,在转凡成圣的实践上,有它特殊的意义。萨婆多部的意见,三乘无漏圣法,早已具足在未来法中,只要加以引发,使它从未来来现在,系属有情就是。大众部等,主张过未无体,那就不能像有部那样早已具足在未来中。无漏净法的生起,在未来无实论者,显然成了问题;它必须指出有漏位中可以成为无漏的东西。心性本净,就是这净法本有的见解。大乘本有佛性的思想,都是以这心性本净为前驱的。分别论者的贡献,确是太伟大了? 6
注6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台北),1992.3 修订二版,页106。
从释印顺这段说法就可以看出,他的见解与常见外道的想法完全相同。他不但完全不懂三乘佛法,就连小乘中各个部派的错误说法也都严重的误解;因为,任何愚痴的声闻凡夫部派学人,都不可能说“三乘无漏圣法,早已具足在未来法中”,更不可能笨到说“使它从未来来现在”,这是完全违背世间逻辑的荒谬说法。“心性本净”就是这净法本有的见解,本有即是法尔如是,本来就存在。这个不生不灭的心性本净是法尔而有,本来已在,并没有生起的时候,故不可以说“无漏净法的生起”。心性本净不来不去,不像意识落在三世之中,故没有从未来来到现在的问题。若要说意识在有漏位中有可以成为无漏的东西,这是六识论者才有的思想,而且是一种妄想;这种妄想就是要把生灭性的有漏第六意识,修练成不生灭的无漏第
八识。妄念不断生灭的意识,修练成一念不生时还是生灭性的意识,不可能变成本来清净的不生灭第八识;第六识若可以变成第八识,则八个识成为七个识,七识论亦非佛法,因为佛法一定是八识心王具足,才能在人间或欲界天生存,多一识、少一识都不对,故转凡成圣不是像释印顺这样转的,他是永远无法成功的。佛性本有即是心性本净,祂不是大乘才有的思想,三乘菩提都是以祂为根本的法义,《阿含经》中尚有明文可以查核,在 平实导师所著的《阿含正义》7 书中也已举证过了,故不可以说只是大乘本有的佛性思想。
注7 本书共七辑,2007/08/31.正智出版社.台北。
五、释印顺说心性本净不是众生有一清净真心
释印顺解释经文说:“经上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是心非心,本性净故’。如以为众生有一清净真心,那就不是如来虚空喻的本意了。”8 心性本净,是心非心,皆是指第八识如来藏;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称为心,第六识为吾人常知能于六尘了了分别之“意识心”,第七识是于六尘了别慧极劣的“末那心”,第八识则无意根、意识等世间心于六尘中之了别性,不是众生所知所说的心,故说第八识“是心非心”,即是众生之清净真心,故不可以说没有此一清净真心。从实证第八识者的现量观察证实,若没有此一清净真心,则另外那七个识都将不会现前,也不会有四大出现,当然更不会有五阴十八界出生;若离开此一清净真心,则整个身心和宇宙世界都将找不到根源,所以不可以说众生没有此一清净真心。
注8 释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183。
六、 释印顺说无记是心的本性,即心性本净,有不承认这种心性本净的,即以经文为不了义
释印顺说:
有不承认心性本净的,即以经文为不了义。有部解说为:心有善、不善、无记三性,无记是心的本性,初生及命终,以及善不善心所不起时,心都是无记的。与善心所及恶心所相应,成为善不善心,即是客性。约心相续的为不善心所染,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并非不善心的自性,是清净无漏的。成实论师,说心性通三性,也以此经为不了义,约相续假名心说。9
注9 释印顺讲述,演培?续明记录,《胜鬘经讲记》,正闻(新竹),1998.1 初版,页252。
释印顺常常把证悟菩萨写的论加以扭曲解释,又常常把古时凡夫论师写的谬论当作是正论,以扭曲的说法及错误的取材,当作是实证佛教中所说的正法,于是写出《妙云集》等乌云满天的谬论来,应该为其正名为《乌烟集》。释印顺解释:心有善、不善、无记三性,与善心所及恶心所相应时,就成为善、不善心,这是客性;当善、不善心所不现起时,心都是无记的,无记是心的本性,所以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并非不善心的自性,是清净无漏的,因此即以经文为不了义。这是释印顺把第六识的体性拿来当作第八识,硬套上去以后产生的误解。意识才有善、不善、无记三性,然而把无记作为心性本净来解释是错误的,因为意识无记时仍然是意识,无记位的意识心性与第八识依旧有许多不同,并非第八识。
释印顺说:
成实论师说:第一念是识,第二念是想,第三念是受,都是无记的,第四念的行,或是染污的,能染污假名相续的众生。这本净者与杂染,无记者与染心所,假名我与染法,这一切怎样成立染与染者的关系,都是本品所观察的对象。10
注10 释印顺讲述,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台北),1992.1 修订一版,页135。
这就是以意识的前三念为心性本净,第四念染污就不净了,这种“本净”根本就不是心性本净,前三念也只是无记而非本净,意识的无记不是第八识的心性本净。所谓本净是指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心,而不是意识的无记。意识的无记性不是本来无记、永远无记,短时间的无记以后依旧会成为有记性,继续出现善性、恶性;第八识的“心性本净”则是本来无记而且永远无记,永离善恶性。释印顺想要把具足善性、恶性、无记性的意识,藉修行来变成永远无记性,然后主张通三性的意识就是永远无记性的第八识,只能骗骗无知的迷信者,在有智慧的实证者面前是会被拆穿的。
七、 释印顺说声闻中的大众部,分别论者,是以心的觉性为本净的
释印顺说:
声闻中的大众部,分别论者,是以心的觉性为本净的。大乘中,如《般若经》、《中观论》等,以为此约善不善心的空性说。一切法本性空,自性清净心者,清净就是空,空就是清净。众生的心是本性空寂的,一切法也是本性空寂的,所以说一切法及心自性清净。心性虽本来空净,而以因缘有杂染烦恼,不碍自性空的缘生烦恼,不离法性空,即是法性空,无二无别,然由于烦恼,本净(空)的心性,不得显现,由此说心性本净为烦恼所染污。瑜伽学者,也约此义说。11
注11 释印顺讲述,演培?续明记录,《胜鬘经讲记》,正闻(新竹),1998.1初版,页252-253。
释印顺习惯把声闻佛教分裂出来的部派佛教声闻凡夫说的道理,当作是真正的佛法,不断援引这些声闻凡夫的论著当作根据,来证成他的主张,显示他与部派佛教那些声闻凡夫的层次无异。释印顺所认同部派佛教声闻论师之“心的觉性为本净的”,指的是意识这个心的觉性;但意识心的觉性不离见闻觉知,意识会相应善心所而成为善心,也会相应不善心所而成为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救护,正道,连载,----,游宗,老师,----,论释,印顺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