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037期>

触证如来藏就是真见道(二之二).......... 正鑫(2)

[第037期]  发表时间: 2015-04-18 01:37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五、“第一义相”的误解
如来藏不在三界现行时,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是无余涅槃如来藏独存的无境界的境界。而如来藏在三界现行时,即是《心经》“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真义。《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八:“佛子!菩萨摩诃萨知一切色。法不生色,无种种色,无虚妄色,无青黄赤白等形色。”由经中佛菩萨的开示,可以清楚的知道如来藏一向是本来自在而且清净涅槃的体性,离六尘的见闻觉知,能所二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形无色、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的。只要真实触证如来藏之后,就能现观如来藏“所现庄严”。就能如实了知、现观如来藏离一切有所得的戏论境界,就能如实了知、现观如来藏的真实性与如如性;由现观如来藏能出生万法,了知法界的实相就是如来藏,生起万法本来无生之忍,就是无生法忍,这才是第一义谛相。如来藏对每位触证祂的人,都显得极平易近人。因此同修会中只要明心的学员,虽然不“在定中”、不在那位师兄所说的“在类似黄胜处的情况下”,也能在行住坐卧中如实了知、 切实而无疑惑的现观如来藏“离一切有所得的戏论境界,恒显其真实性与如如性”。大乘般若的真旨就是如来藏的触证,如来藏的触证就是般若的标的,因为如来藏心体借著祂出生的万法而显现了法界的真实相;祂的触证,难道还有但书(附带条件——在类似黄胜处的情况下)才能触证吗?
六、“多刹那”的误解
这位同修认为“多刹那是指一段见道的过程内所现庄严的过程”。他私底下解释的意思其实就是:见道是“多刹那在定中在类似黄胜处的情况下见到如来藏所现庄严的过程”,他认为在见道时就要实断二障分别随眠;不是正觉同修会一念相应慧的触证如来藏,只成为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要直至佛地方才究竟〔编案:分断二障的分别随眠是入地以后的事情,断尽二障一切随眠则是实断,这是指成佛之时〕。这位同修很不认同末学所说多刹那是指由因地到果地的说法,他反驳末学说:“就如车箱的长度那有用公分来计算的,当然是要用公尺来计算,所以多刹那不能说为由因地到果地的长劫时间,应该说是很短的时间。”末学先将这位同修所引用《成唯识论》卷九的文字译成白话,他就会知道自己的错误:
《成唯识论》卷九:“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相见道,……。”
白话解释如下:
玄奘菩萨开示说:“学人在加行位时,由于对能所二空之理,心得决定,心心无间;进而在参禅中触证如来藏的所在,这个根本无分别智出生后,能够通达如来藏的真实性与如如性,通达诸法皆是由如来藏藉缘直接或间接出生,缘起性空,无常苦空无我,便称为通达位。学人初次证得这个如来藏的所在而照见了三界万法根源的真实理,也可以称作见道。可是这个见道大略可以分为二种:第一种是真见道,指的就是无分别智的证得;无分别智的证得,是由于真实触证了‘能、所二空’的如来藏,意识如实了知‘能、所二空’就是如来藏所显示的真实义理;至于真实断除烦恼障习气种子的随眠及所知障的随眠,虽然要经过由因地到果地长久的过程才能究竟断除;可是这因地时的阿赖耶识、异熟识,及果地的无垢识,其清净的真如法相是一样的,所以就真心整体而言,是同一个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心。……第二种是相见道,……。”
什么是多刹那?古德说:“二心非一,即名多刹那”,因此二乘见道的十六心,许多论中都把它称作十六刹那心;把“无间、解脱、胜进”称为三心,即是三刹那心。所以有些论中便有“三心是菩萨见道(相见道),十六心是二乘见道”的说法;二乘法中的阿罗汉是断尽我见、我执烦恼的现行,舍寿时便入无余涅槃。其所知障──无始无明,入涅槃之前犹未打破。而菩萨在七住时即已打破无始无明,入初地时也已永伏烦恼性障如阿罗汉,但留惑润生,世世出生三界中,利乐众生,直至成佛。上面《成唯识论》卷九中的“二障分别随眠”,便是关键所在。
“二障分别随眠”中的二障,说的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分别随眠”即是无明烦恼,菩萨以分别为烦恼,众生因于意识心的虚妄分别自性,即于无常败坏无真实常住之我的蕴处界及万法上,虚妄分别,执著有个蕴处界之众生我与法我,不知六尘万法都是由如来藏藉父精母血与四大等缘和合,直接、间接、展转出生。故长劫轮回于六道生死的苦海中,不能出离。随眠有烦恼障习气种子的随眠与所知障随眠等二种。阿罗汉只断我见、我执烦恼的现行,摄属于分段生死的范围;至于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的断除,摄属于变易生死的部分,非阿罗汉所能断;所知障随眠尘沙惑的断除,也非阿罗汉所能断,都是只有菩萨有分。能顿断二障分别随眠的人只有诸佛(在金刚喻定现前时)。
新学菩萨在因地触证如来藏明心开悟时,往往不能生忍,若不愿接受善知识的摄受开导,于是一世、二世,或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中退失而造谤法恶业;如果能忍,心得决定而不退转,才是久学菩萨,但也只有断三缚结的少分解脱功德,连第二刹那心的解脱道功德都还没有圆满,在佛道上的修行也不过是刚转入内门修行的真见道位而已,才完成第一大阿僧只劫的三十分之七而已,只完成见道位中的真见道,其后的相见道位的修行都还没有完成,还进不了初地,怎么可能真见道的明心开悟时便实断包含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及所知障的随眠?由以上的说明及论文“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中的“虽──方”这个关键词眼综合来看,就可以明白《成唯识论》卷九中的“多刹那”是指由因地至佛地的长劫时间,并非这位同修所说的“很短的几个刹那的时间”,所以他是误会经论真义,错把因地的真见道认作最后身菩萨位的果地见道;又错把见道后进修的长劫断除随眠的烦恼事修及理证智能,认作一悟即可全部了断;其实是见道与修道不分的人,误以为所有凡夫都可以在真见道时一悟成佛、或入初地。
七、“一念相应慧(一刹那)”的误解
这位同修对见道的见解也不正确,他认为见道是在“多刹那中见到如来藏所现庄严的过程”,落入类似定境而仍非定境的有境界法中,不认同正觉同修会的“一念相应慧见道”的发起智能说法,可是许多经论中都明白的指出是由一念相应慧而见道,是一刹那见道,是依智能所见而见道,不是依定境所入而见道。如:
(一)《方广大庄严经》卷九:【佛告诸比丘:“菩萨于后夜分明星出时,佛世尊调御丈夫圣智,所应知、所应得、所应悟、所应见、所应证,彼一切一念相应慧,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觉,具足三明。诸比丘!是时诸天众中无量天子作如是言:‘我等应散香花供养如来。’复有天子,曾见先佛成正觉时即作是言:‘汝等未可散花,如来当现瑞相,往昔诸佛成正觉时皆现瑞相。’诸比丘!如来知彼天子思见瑞相,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如佛所证以偈颂曰:‘烦恼悉已断,诸漏皆空竭。更不复受生,是名尽苦际。’”】
(二)《佛说须摩提长者经》卷一:【“我尔时伸手按地,魔众眷属即便破散,我所知、所得、所觉之法,当现证验,应得成道。尔时即集无量功德智能,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转法轮;自得成就,亦复成就一切众生。”】
(三)《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十:【诸比丘亦语阿难言:“汝应速有所作,大迦叶今欲集比尼法,而不听汝在此数中。”阿难既闻跋耆比丘所说偈,又闻迦叶不听在集比尼数中,初中后夜勤经行、思惟,望得解脱,而未能得。后夜垂过,身体疲极,欲小偃卧,头未至枕,豁然漏尽。诸比丘知,即白迦叶:“阿难昨夜已得解脱,今应听在集比尼数。”迦叶即听。…………。】
(四)《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四:【最初转者,谓昔菩萨入现观时,如实了知,是苦圣谛;广说乃至,是道圣谛。于中所有现量圣智能断见道所断烦恼,尔时说名真圣慧眼,即此由依去来今世有差别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觉,此说一智总名法眼,有三行相名智明觉,非于一谛别起四智。由真见道唯一刹那,不同小乘上下别观。】
以上四则经典、律典、论典中,有二则明白的写著“一念相应慧”, 佛陀是在最后身菩萨位时,以一念相应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三则虽未明说一念相应慧,但由文中的“豁然漏尽”,亦可以清楚的知道阿难尊者是因勤加经行、思惟后,一念相应慧(即一刹那)而断烦恼现行、顿证慧解脱阿罗汉果的,也不是靠入定来证的。第四则 窥基菩萨则是清楚地说“由真见道唯一刹那,不同小乘上下别观。”真见道的触证如来藏是“唯一刹那”的,不同于“小乘上下别观”的。由此可以证明平实导师“一念相应慧(一刹那)”的说法,才是符合经论的正确说法,否则就不是开悟,应该说为入悟了。故不是这位同修所说的:“多刹那中见如来藏所现庄严的过程”,落在境界法中,不是以智能为归,而是以是否有境界相为归,成为有所得法。他的错误说法很奇怪,前无古人,只是不清楚未来有后继之人否?
八、“无分别智”的误解
这位同修曾口诵《成唯识论》卷九28颂:“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告诉末学要用如来藏的无分别智来触证如来藏。末学也告诉这位同修说:“如来藏哪来的无分别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无智亦无得’。”有正知见的同修都知道,只有在触证如来藏时,意识心因如实了知如来藏离六尘之见闻觉知,于六尘不起分别,意识心转依如来藏的无分别体性,才会有无分别智的生起;所以无分别智是意识所有的,如来藏并没有无分别智。意识心虽然有了无分别智的生起,却是在触证如来藏以后才有的;不是先有无分别智以后才用无分别智来触证如来藏;这位同修是先后颠倒,本末倒置。意识触证如来藏以后,生起无分别智了;但如来藏依然如同意识证悟以前一样继续体性清净,没有分别性,故无分别智。这位同修的见解让人很惊讶。末学曾告诉这位同修,希望他能像 平实导师一样将自己所引用的资料译成语体文,来说服别人;他若能译成语体文,自己就能修正邪见,可惜都不见结果。如今末学尝试将这段文字译成语体文,供大家参考,尚请不吝指教。
《成唯识论》卷九:“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白话解释如下:
玄奘菩萨开示说:“菩萨如果在参禅时,因一念相应而触证如来藏的所在,领纳自己所触证的如来藏,不仅离六尘的见闻觉知、不作主思量,转依所证的如来藏离见闻觉知境界以后,依如来藏自住境界来看,甚至连因悟后所生的无分别智都不可得;如来藏在众生的种种色身中,能了众生心行,任运随缘,但对六尘万法没有种种的分别、取舍、贪厌的戏论相,体性清净,无有所得。能够这样观察证实、而且如实转依时,才能称作真实安住在如来藏的真实深妙的胜义法性中:无智亦无得。能如此真实安住在如来藏的真实深妙的胜义法性中,便是证得‘真如’无分别的智能;这个无分别的智能和如来藏的真如清净法性是完全平等的,都一样远离了能取、所取法相的缘故,因为能取的和所取的法相都是由于意识觉知心对六尘万法的分别而有的,有了对六尘万法的分别心,自然就会产生有所得的意识心种种取舍、贪厌的戏论法相现前。”
后来这位同修又对末学考问说:“如来藏有没有本觉智?”其实“本觉智”与“无分别智”一样,同是悟后转依所生的实相智能,都是意识所有的。如来藏有本觉而无本觉智,如来藏——阿赖耶识心的体性是无分别而能对六尘以外的诸法广分别的,虽然祂不于六尘中起分别,离六尘的见闻觉知,但祂却能了众生心行(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任运随缘而无有滞碍;如来藏──阿赖耶识心能藉父精母血、四大、爱业无明等缘之和合出生、执持种种众生的五蕴色身,又可以因共业有情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中的共业种子感招而变现器世间。如来藏──阿赖耶识心能了知自己应变现根身器世间的时节、以外时间都不会再作多余的变现;如来藏能了众生心行,也是了知业种是否该受报,也能了知何时应生何种身心,这些即是如来藏的本觉;但祂不在六尘中作分别,而三界世间法、二乘出世间法、大乘世出世间法,都是在六尘中的智能,属于意识所分别而有的智能,不是不分别六尘的如来藏所有,故说如来藏有本觉而无本觉智,本觉智是意识心触证如来藏以后,由意识心所有的;若像这位师兄所说,就违背《心经》的圣教,成为有智亦有得。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触证,如来,是真,见道,之二,..........,正鑫,触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