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之真实义(三之二)..........正礼
“导师”之真实义(三之二)
唯圣位菩萨得称导师
前面已经略述唯有诸佛菩萨方能作为世间众生之导师,二乘声闻缘觉所有果位之圣人皆不能摄受菩萨种姓之有情,故不能作为一切世间众生的导师,由此可知一切外道及佛门中之凡夫位法师、居士,更不得于佛教中称为导师。菩萨法道中有种种阶位:诸佛、等觉菩萨、十地圣位菩萨、三贤位证悟之七住以上菩萨、三贤位未悟之六住以下菩萨、具信凡夫菩萨,乃至对于三宝不生信心、毁谤三宝、破坏正法之外道法中假名菩萨。如此多种阶位之菩萨,何者可以于佛教中被称为导师呢?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九云:
如来出世为大医王,能治众生烦恼重病;如来出世为大明灯,能破众生无明黑暗;如来出世为大导师,能引众生至一切智安隐住处。
佛陀出现于世间作为三界一切众生之大导师,因为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能为一切众生之大导师,故诸佛得为一切众生之导师,无有疑义。又《优婆塞戒经》卷二有说:
云何名为假名菩萨?善男子!众生若发菩提心已,乐受外术及其典籍,持讽诵读,即以此法教化众生;为自身命杀害他命,不乐修悲、乐于生死,常造诸业受生死乐;无有信心,于三宝所生疑网心;护惜身命不能忍辱,语言麁穬悔恨放逸;于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方便,常生悭贪、嫉妒、瞋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乐修福,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
上述经文说明佛教中之假名菩萨,于三宝尚且不具足信心,尚且乐于受持外道法教及外道典籍,以常见或断见外道法教化众生,都属于假名菩萨,尚且不是真菩萨,何况能作为众生之导师?乃至不信菩萨六度之修行能够令诸众生成就佛果,以声闻所修的解脱道来取代佛菩提道,妄称为成佛之道,都属于身披菩萨衣之声闻僧,都是假名菩萨;因此假名菩萨具种种邪见,自身尚且不能免于长时沦堕三恶道中,尚且难得常生三善道中,只能百千万劫偶然成为人、天,于佛法中尚且不能得伏顺忍,如何能够具足正见,于佛法之中修行?因此,假名菩萨不可能是佛教学人之导师。至于具信之凡夫菩萨,于三宝能够生起信心,不造种种恶业,能够免于沦堕三恶道,但是不能出离三界,唯能于三善道中流转,不知声闻及菩萨法道,故亦不能作为众生之导师。
于诸佛以下,具信凡夫菩萨以上,位于何阶之菩萨得以称为世间众生之导师?若以导师之实义而论,导师必须具般若智能,并且通达法道之修行次第,导护一切世间众生于菩萨法道安隐而行,令一切菩萨不误入歧途;亦具解脱德,断除三界之贪瞋,梵行清净,于三界众生中足为表率;更具无边愿行,能够住持如来正法、久住世间,广利人、天而百折不挠。因此,依于导师之实义而论,唯有见道后进入通达位之初地菩萨及初地以上圣位菩萨,得称为世间众生之导师,三贤位之证悟菩萨尚不能称为导师。唯有诸佛及初地圣位以上菩萨方得称为世间众生之导师,其余其它阶位之菩萨妄称导师者即是僭越,即是果盗见者。但若要探究初地的果证前,应先了解真见道的意涵,才能进而了解真见道以后进修相见道圆满的初地心境界。如何是真见道?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
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
从般若智能而观,菩萨于六住位断我见而满六住心时,由于参禅而亲证如来藏,故使般若正观现在前,并得诸佛菩萨及善知识之所覆护,故得保持般若见地不退而入住于第七住,成为不退位菩萨,名真见道。从七住位起至十回向位等三贤位中菩萨,必须有诸佛及上位菩萨之覆护,历经将近一大无量数劫,方能于见道位中熏习种种别相智能,逐渐了知各阶菩萨法道之修行及种种歧路,名通达位,方得于成佛之法道次第了然于心,不退于诸菩萨行,进入初地。若是三贤位菩萨,纵使证悟而使般若正观现前,无有诸佛菩萨及善知识之覆护,将会如同舍利弗在过去世十大劫证悟后,因为恶因缘而退入外道中,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作,退失大乘菩提。这是因为般若正观初起,于佛菩提之法道内涵尚不能通达,于种种歧路尚未具足抉择慧,尚且有诸性障烦恼未能净除,遇恶因缘即不能保任见地而退失,回到外道恶见中。因此,直至初地通达于菩萨法道,方才具足佛菩提之抉择慧,可以免于恶因缘之退相,方能于一切众生中做为导护,覆护一切世间众生于佛菩提及声闻菩提等正法中行,覆护大小乘见道者不复退入外道见中。 故从般若智能之通达而观,唯有初地开始之圣位菩萨通达于三乘法道,于三界中除色究竟天外,得称为一切世间众生之导师。
从解脱功德而观,菩萨七住明心,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破无始无明,同时亦断见一处住地烦恼,已证沙门初果须陀洹,但只是证得见地上的解脱功德,于贪、瞋等习气仍重,属于习种性位,故身口意行之清净尚不足以为人天之表率。菩萨法道立阶系以般若智能为主,故三贤位中仍多未断贪、瞋;纵有少数二乘阿罗汉回心而入大乘者,则已断贪、瞋,身心足为人天表率,但因尚无般若智,更未通达,故亦不能作为人天导师。初地菩萨已通达法道,且从七住位起历经将近一大无量数劫之闻熏修行,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已是三果阿那含或四果向位,已能断尽三界诸法贪爱,唯为留惑润生,皆不以断尽五上分结取证无余涅槃之解脱作为目标,以免入无余涅槃而斫丧佛菩提之法身慧命,方能摄受三乘学人,成为众生导师。从三界众生而观,声闻缘觉之阿罗汉必入无余涅槃,不再受生于三界中;三界人天中,除色究竟天外,一切人天之解脱果证,无有能超越初地菩萨者,唯除上地菩萨。乃至已断尽见、思二惑之阿罗汉,依有余依涅槃而住世间者,由于阿罗汉只断烦恼障的现行,尚有余习未尽;而初地菩萨虽未断尽思惑, 可是已经开始修除习气,于思惑中只留一分无色界中极少分之我慢思惑作为润生之用,故从如来藏种子清净而论,初地菩萨已开始修除习气,对于烦恼障习气种子的净除犹胜于有余涅槃中之阿罗汉。
此外,登地以上菩萨多数示现在家相或人天相,少有示现声闻出家相者。示现在家相之初地以上菩萨,都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不受出家别解脱戒,与诸眷属五欲自娱;然于五欲自娱中,不生贪染,因为菩萨现观五欲功德,也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如来藏所生、所显,菩萨转依如来藏而不贪染五欲之性,故能于五欲中不贪染于五欲,称为于欲离欲,成为极可贵的火中红莲,以此方能利乐众生永无穷尽;如是菩萨乃至净除五欲贪染的习气种子,于一切五欲都无恐惧,非诸二乘圣人所能思议。因此,从解脱功德而观,于三界中除色究竟天外,初地开始之圣位菩萨足为一切世间众生之导师。
释印顺主张:佛身常住(或“如来常住”),只是佛弟子对佛陀的永恒怀念,并弥补了佛陀般涅槃以来的心理上的空虚,因此而长期编写大乘经典,高抬佛陀的证量,使得佛陀与阿罗汉的证量差异愈来愈扩大。他对于大、小乘经典中, 世尊一直强调“法界实相是可以现量验证,亲证法界实相后,未来可以成就不生不灭的佛地境界”的至教量,完全予以排除、否定。菩萨现量亲证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后,便可验知,佛陀必然是常住的,因为第八识如来藏不可坏灭;根本就不必刻意去建立为常住法,而是法界中本就如此的事实。同样的,不论就事上或理上而论:众生也是常住的。由有自心如来常住故,能使众生常住三界而流转生死;于流转生死中,一世一世不断的更换五蕴。若众生不是常住的,众生如何流转生死呢?因此,正信的佛弟子,不论声闻缘觉或菩萨,都信受佛陀是常住的;证悟的菩萨们心中全无可能刻意加以建立,而是亲证与现观的般若智能境界中本来就是如此的,不是、也不可能建立的。
佛陀在人间的示现,也是由凡夫位依于如来藏而修行,最后清净如来藏所含摄的一切种子,成就四智圆明,使得七转识与如来藏完全相应,而常住如来藏之清净境界,永尽生死而常住三界,随愿度化众生,只是智浅的声闻、缘觉或浅学菩萨不知道佛陀常住的住处何在而已。胜义菩萨僧与二乘及凡夫的极大不同,即是在于胜义菩萨僧实证一切有情常住之根源──如来藏──的所在,证知无有任何一位有情会断灭。所以,后世真悟的菩萨们,从来不会因为任何有情的生死而产生空虚的心理,对 世尊圆满度化因缘而示现般涅槃,更不会产生空虚的心理,只是遗憾自已的福德不足,不能面见 世尊学法。因为 世尊示现降生人间时,当时的一切菩萨不论证量高低,皆可亲炙、学法; 世尊示现般涅槃后,只有缘深者可于梦中或定中有时亲见,唯有色究竟天的圣位菩萨可以时时面谒学法。虽然人间菩萨会有福德不足的遗憾,但是菩萨却时时感受到 世尊冥冥中之护佑,如在左右;因此菩萨精进学法,救护众生,累积福德无有懈怠,未来世必然常随诸佛,亲炙、学法。因此,菩萨在心理上从来没有远离 佛陀,一直都在理上、事上与 佛陀彼此相互忆念而不相远离,如何会有“心理上的空虚”而必须作种种“永恒怀念”的提升佛陀果证的事行?
只有如同释印顺一般,将声闻解脱道误认为菩萨所修的成佛之道,故误认为佛陀与阿罗汉的证量完全相同,因此认为 世尊般涅槃后与阿罗汉相同,皆入无余涅槃中,永远灭尽,永不再出现于三界中,因此佛弟子已经永远得不到佛陀的护佑,永远不可能再有机会面谒佛陀,才要对世尊生起永恒的怀念。由此可知,释印顺的心中,佛陀与阿罗汉是没有差别的,这表示释印顺的心中,并没有佛宝实存;对于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他心中充满质疑,因此著书立论否定佛陀与阿罗汉在实质上的不同。所以说释印顺对于三宝中究竟皈依的佛宝是不信受,并且是充满质疑的,是于佛宝尚未生起不坏信、具足信的凡夫,这类人当然没有资格胜任佛法导师之职、名。
再者,释印顺认为:菩萨法道是建立在不可靠的“信仰、传说、理想、(修行)”上。完全迥异于经、律、论三藏共同皆说:菩萨法道是依于众生可以亲证的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而建立的。释印顺如此立论的目的,是要令一切菩萨道的修行者不再信受菩萨法道,不再探求法界实相心的所在,不再进求般若实相智能,则没有人可以质疑他尚未证得如来藏,以确保他自任导师的虚名。
此外,释印顺为了成就其错误的立论,往往割截经文、断章取义,令人误解经文,以满足他认为大乘佛法是依不可靠的“信仰、传说、理想、(修行)”逐渐演化而来的,藉以证明佛陀与阿罗汉的智能与解脱完全相同的结论。在《印度佛教思想史》页95:
“大乘佛法”的甚深义,依于涅槃而来,而在大乘法的开展中,渐渐的表示了不同的涵义。起初,菩萨无生法忍所体悟的,与二乘的涅槃相同,‘华严经’“十地品”也说:“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释印顺在上述引用的《华严经》〈十地品〉中,截去前面的经文,仅取后面的两句经文,令人读起来会误以为:“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是“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用以证明“起初,菩萨无生法忍所体悟的,与二乘的涅槃相同”,将胜义菩萨亲证法界实相──如来藏,从而观察如来藏出生一切法之实性及生起之“一切法相”,都归于声闻缘觉之同一所证。其实,声闻缘觉只知一切法缘起性空,是否定三界所有法性的,是连本际的一分法性亦不能证得的,何况一切法性?因此才要灭除一切法相而入无余涅槃。如果声闻缘觉能亲证一分法性,则必然要探讨:此法性与一切法的关系,此法性如何生起一切法相,以及一切法性与一切法相的内涵。则阿罗汉必须三大无量数劫方可探究穷尽,不可能舍寿即入无余涅槃。然而,慧解脱阿罗汉,乃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皆否定三界一切法性,也不实证本际的一分法性,所以不证一切法性,更不能证一切法相;菩萨虽证而未圆满,唯有佛陀能究竟证一切法性及一切法相。因此,经中世尊以一切法性及一切法相,劝勉八地菩萨于断尽见、思二惑时,不应入无余涅槃,因为八地菩萨还有一切法性、一切法相尚未具足证得。兹引《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六原文如下:
菩萨亦如是,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佛子!是菩萨随顺是地,以本愿力故。又诸佛为现其身,住在诸地法流水中,与如来智能为作因缘。诸佛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得是第一忍,顺一切佛法。善男子!我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亦莫舍此忍门。善男子!汝虽得此第一甚深寂灭解脱,一切凡夫离寂灭法,常为烦恼觉观所害,汝当愍此一切众生。又善男子!汝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欲得不可思议智能门。又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导师,真实,之二,..........,正礼,导师,真实,之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