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电子报>正觉电子报>第121期>

救护佛子向正道(连载57)----游宗明老师

[第121期]  发表时间: 2016-07-10 17:46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整个佛法或学者所说的佛学,不外乎就是“心识之学”!对于佛法中所说“心”的意涵,若无法正确的理解清楚,则对学佛将会产生极大的障碍。因此,释印顺对“集起心”的说法,以及他对“心”的认知与解释有无错误?这也就值得我们深入来探讨。本期将以释印顺在他的《唯识学探源》1 一书中所说的内容,作为主要根据来辨正。
  释印顺在《唯识学探源》中说:《大乘成业论》中的一类经为量者,在六识外,别立持种受熏的集起心。它已经超出六识论,进入了七识论的领域。依思想发展的程序,该是比较后起的学派,或许是受了大众和分别说系的影响。不论是研究经部的细心说,或者种子说,对这经部流派的概况,是必须加以正确的认识。(《唯识学探源》页74)
  首先,我们学佛必须要有正确的认知:学佛是要学佛所教导的智慧,所以 佛陀才会教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等四依法;因此,对于各种部派的演变或凡夫的说法,甚至所谓的思想发展,真正要学佛的人根本就不该去理会它,因为那是世间研究学术的学者所作的事,那不但与佛菩提道的修行无关,就连二乘小法的解脱道修行都沾不到边。而很不幸的,剃发著染衣而现出家相的释印顺,正是落在这个世间人不识修行的困境中,所以他会认为“集起心”的理论,已经超出六识论而进入七识论的领域了,并且依据他所认为的佛学思想发展程序,而判定为是比较后起的学派,并且认为是受了大众系和分别说系的影响而发展出来的。释印顺的意思很明白地显示,他认为“集起心”是随著思想的发展而后来才有的说法,是后来所演变出来的七识论,这已经是“超出”六识论了;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确地表明释印顺认为,佛陀的教导就只有六识论,不论是七识论或八识论都已“超出”佛陀所说的范畴,正好呼应他从日本取来“大乘非佛说”这个斲丧佛法根本的严重邪说谬见。在此,释印顺把这个离于一般人所能经验与自觉的种种心(眼识乃至意识等六识)之外的,并且是无始劫以来一味相续不断的“集起心”认定为第七识。然而佛法中说第七识就是末那识,这是学佛人的基本知见;但释印顺却认为:集起心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可是他又说:“集起心,是一切有情的异熟果识。”(《唯识学探源》页81)在佛法中,异熟果识(异熟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么,他又认为“集起心”是第八识了?别急!如果您这样下定论,那又被释印顺给骗了。因为释印顺紧接著又说:“这集起心,与唯识学上的本识,几乎无从分别。但切勿以为这就是第八识。”(《唯识学探源》页83)就像明明是鹿,他偏偏指著说:“别以为那是鹿喔,虽然两者几乎无从分别,但那可是一匹马呀!”读释印顺的著作就好像在烂泥巴里捉泥鳅,他对佛法的解释根本就没有定向,东拉西扯全搅和在一块儿,有如泥鳅般的滑溜,您认为他东时他偏说是西,当您把他说的东西统合并论时,他却自顾自地遥指南北;等到您顺著他指的南北看去,他却又完全说不准是个什么东西了,真的是岂有此理!学人若想要从他的著作中去摸索学佛的方向,最后肯定会精神耗弱甚至失常。
  释印顺在《唯识学探源》中说:一类经为量者,把心分成集起、种种二类。种种心,就是六识。所缘的境界,取境的行相,都有种种的差别,所以叫种种。这种种心——六识,是一般人所能经验与自觉的。离种种心以外,还有一味相续的集起心。依《成业论》的解说,集起心,是一切有情的异熟果识。异熟果,是从善恶业因所感得的果报,也就是有情生命的当体(总异熟果)。它是一味相续不断的,直到生死的最后边,才究竟灭尽。它为什么称为集起呢?它含摄蕴藏著一切法的种子(能摄藏),是一切种子积集的所在(所藏处),所以叫集。因善或不善诸法的熏习,使种子生果的功能,渐渐地发展、扩大、成熟;一遇外缘的和合,就从集起心所摄藏的种子,生起可爱或不可爱的果报:这就是起。从集起的意义上说,它不但是生命的当体,还是万有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它开展一切,总摄一切,是一切的中心。唯识学上的本识思想,已到含苞待放的阶段了。(《唯识学探源》页81-82)
  释印顺先援引 世亲菩萨所造的《大乘成业论》中的开示,虽然他也学著提出“种种心”即为六识,是一般人所能经验与自觉的;而离种种心以外,还有一味相续的“集起心”这样的说法,而且他接著也说“集起心是一切有情的异熟果识”,但这些都是他抄自《大乘成业论》中所说的。而且显然地,释印顺对 世亲菩萨的这个说法其实他是不认同的,由于他缺乏正知见而对佛法认知错误,加上严重自以为是的慢心,因此他说:“异熟果,是从善恶业因所感得的果报,也就是有情生命的当体。”虽说异熟果是从过去所造善恶业感得的果报,但这个果报却不能说是有情生命的当体,因为这个果报不论是正报的五蕴身心,或者是依报的器世间山河大地,都是刹那刹那变异而且终将坏灭的。有情生命的当体(本体)必定是不生不灭、无有变异的常住法,而含摄蕴藏一切法的种子,并且持种受熏不失不坏,才能作为生灭变异现象的五蕴果报身,以及无常的器世间山河大地之所依。而释印顺却说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它是一味相续不断的,直到生死的最后边,才究竟灭尽。”他这个说法就是在毁谤佛法为断灭论,我们知道阿罗汉舍报入无余涅槃,所究竟灭尽的是五蕴十八界现行的因,而本体第八识如来藏是不灭的,即使是到了生死的最后边“无余涅槃”也是依祂的自住境界而立名,如果祂能被灭尽,那就一定是所生之法,也就不可能成为万有的本源,也称不上是有情“生命的当体”了,因为那终究会堕于断灭空的缘故。
  如果释印顺能够谦卑地依据佛菩萨在经论中的开示,老老实实的依文解义而不掺杂自己的谬见,以他文学的造诣来直译经论,则他此生也能积累不少接引初机学人的大功德,怎奈释印顺因慢心遮蔽了理智,认为自己比佛菩萨高明,所以总是不解经论而诈现能解,将到手的福德、功德瞬间转换成了未来难可承受的极重恶业,实在令人为之唏嘘。譬如他依《大乘成业论》解说集起心的定义是:“从集起的意义上说,它不但是生命的当体,还是万有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它开展一切,总摄一切,是一切的中心。”此处所说的“生命的当体”,当然必须是指有情生命存在的当下,法尔如是地就已经有的那个“集起心”;而“宇宙万有的本源”指的也是这个宇宙万有的第一因,也就是于万物出生之始,就必然已经先有集起心了。若释印顺只论述至此,那也确实是符合 世亲菩萨的本意,也是符合佛法所说的义理,但是最后他却不安分地加上了一句:“唯识学上的本识思想,已到含苞待放的阶段了。”(《唯识学探源》页82)而最后的这句话,才是他心底真正的想法,他的意思也就是说:“唯识学思想,从世亲菩萨开始就到了快速演变发展的时期,所以是含苞待放的阶段。”这也正是他前面长篇累牍所要表达的真正目的,意指“大乘法是后世所发展演变出来的,并不是佛陀所说”。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救护,正道,连载,----,游宗,老师,整个,佛法,学者,说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