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答-3
答-3 P42-64
答3:
传圣法师来文:
【就拿菩萨来说吧,菩萨从无始劫以来,皆依四宏誓愿而发心起行修证,皆为诸佛之所诱导、称叹、护念,故自然形成了一股巨大而不可动摇,难以变易的习气: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是三乘教中菩萨之通途也)……纵是菩萨一时听闻教外别传之旨:无生可度,无佛可成,无烦恼可断,无法门可学。但直下无心,荡然无依,则本自圆成,不假用心,起心即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菩萨因无始习气使然故,亦断然不肯信受了;纵能信之(因了义经亦作是说),亦断然不肯依而行之,因其誓愿不舍故;即使能依而行之,亦断然不会一时与之相应矣。只因无始以来,心行的的不同故!由此故知,地位中之菩萨,知解难忘,心行难灭,所知障难断,习气障难除,故须假三僧只劫而方圆满佛道者,非是无由也。】
谨答:
依此段大德所说,似乎认为成就佛道不一定要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理证与事修,不一定要地地增上的进修,不一定要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智圆明、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一切种智…等等诸多功德庄严,更不必发十无尽愿乃至依愿而行;只要依大德所说参禅开悟了(此处姑且不论大德所悟之真假),让自己的心意识住于不分别六尘之不明白境界中(纵能如此,心意识也仅能往一念不生的境界中安住,而无法真的住在不明白之中),就能够让心意识不现行而圆满佛道成佛。大德的言论,严重的误解禅宗祖师的训示,也让禅宗祖师因大德之言论而蒙冤;为替禅宗祖师申冤,并让一切参禅人认知禅宗之参禅与佛道修道上之关系,只好不厌其烦的再将佛道之修道次第与禅宗祖师相关的语录,于逐段回覆中相续举示出来,供读者与大德评判对错,然后知所进道。
教外别传之旨,即是宗门向上事所证悟之内容,乃是亲证涅槃妙心如来藏。世尊说一切众生皆有此涅槃妙心如来藏,而修学菩萨道者,不只是要了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的道理,更要亲证此本来面目涅槃妙心如来藏,才能修证佛菩提道而成为实义之菩萨行者。此番道理经中佛语历历,兹举示如下: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时,从一地趣一地?”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所从来亦无所趣,何以故?以一切法无去无来无从无趣,由彼诸法无变坏故,是菩萨摩诃萨于所从趣地,不恃不思惟,虽修治地业而不见彼地,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六波罗蜜多时,从一地趣一地。”“世尊!何谓菩萨摩诃萨修治地业?”“善现!菩萨摩诃萨住初极喜地时,应善修治十种胜业。何等为十?一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净胜意乐业,胜意乐事不可得故。二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一切有情不可得故。三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四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五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六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七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八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九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十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恒谛语业,一切语性不可得故。善现!菩萨摩诃萨住初极喜地时,应善修治如是十种胜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三)
“何谓菩萨摩诃萨者?舍利子!为有情类求大菩提,亦有菩提故名菩萨。彼如实知一切法相能不执著故,复名摩诃萨。”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善现答言:“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色相而不执著,如实知受想行识相而不执著。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眼处相而不执著,如实知耳鼻舌身意处相而不执著。……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真如相而不执著,如实知法界法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相而不执著。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无上正等菩提相而不执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七十一)
所谓大菩提就是佛菩提,不同于二乘菩提以八正道所修所证之只断见、思惑之解脱道而不证如来藏妙心。佛菩提之根本就是如来藏,由于众生皆有如来藏,因此有情众生发起大愿心求大菩提;如果能够亲证涅槃妙心如来藏者,就是菩萨。亲证如来藏是现量境界,亲证者是意识觉知心与意根末那识,于亲证当时意识与末那识及相应之心所法所缘,皆能显了分明所缘的自相即是如来藏心体。由于是现量境故,所以意识与末那识能够时时现前观察领纳:如来藏于闷绝…等五位意识断灭时仍然运行不断,当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要依于众缘方能生起了别六尘时,如来藏却一向都安住于不分别六尘、不取舍贪厌之清净无染自性中。
色、受、想、行、识五阴虽然是无常虚幻不实,然而五阴十八界的法皆是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之种子功能差别;五阴之造作、有为、生灭相中,却更能显示如来藏之涅槃体性。一切法皆由五阴十八界展转所生,五阴十八界则是由如来藏所生;但如来藏心体一向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涅槃寂静,体如虚空故无上下四维方所可言,故无所从来亦无所趣向。菩萨因为亲证如来藏,所以能够如实了知一切法相:色、受、想、行、识虚妄之法相,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尘六识虚妄之法相,如实知五阴十八界有为法相空、无相、无作之无我性,更如实知如来藏与所生之五阴十八界法和合运作但是永远都不执著为自我之无我性。由于了知五阴有为法自性空之无我性与如来藏之无我性,如实知如来藏于三界现行时所显现之真如法性,如实知如来藏于三界六道中出生五阴而轮回受异熟果报时所显现之平等性,如实知如来藏本来就在、非是因缘所生法之离生性,因此而使意识觉知心转依如来藏清净自性而不执著一切法,乃至亦不执著如来藏自身之功能性与清净自性,因此转依之故,能去除末那识之恒执如来藏为自内我之我执习气。
菩萨由于如实知一切法生灭之根本因即是离生之如来藏,于一切法相皆能不执著,此等如实知一切法相而不执著之法,纯是智慧相,绝无境界相之所得,即是无所得法,以亲证如来藏之涅槃境界故;以了知如来藏所安住之寂静涅槃境界,无五阴人我之法、不与万法为侣故,既不与万法为侣,当然是无生可度、无佛可成、无烦恼可断、无法门可学的,这样子证悟,才是真正证解般若经中所说无生可度…乃至无法可学的贤圣,而不是像大德以觉知心的境界作为证悟内涵,而自认为无生可度乃至无法可学,大德误会般若太严重了。有五阴才有人我,有人我才有众生,有人我众生才有烦恼,有众生断尽二障烦恼才有佛可成,而这些智慧境界都必须经由亲证如来藏才能够证得的,只有如来藏的本来无我性,才能亲证这个智慧境界;因为人我众生是不得解脱、不得成佛的,也因为有人我众生,才会有解脱道与成佛法门可学故。菩萨既然了知一切法都从如来藏所生,而如来藏本来清净涅槃,体如虚空却无来去可言,体如虚空而具金刚性,永不变异毁坏,而一切法都摄属如来藏所有,因此故说一切法亦无来去可言,亦不变异毁坏,但这是必须亲证如来藏才能生起的智慧。菩萨以此无所得为方便,修学六度波罗蜜多,从一地趣向一地,如是对治我执习气、修学如来藏种子功能差别智慧之地上道业,却能够不执著“此是何地、彼是何地”。如经中所说,菩萨一定是亲证如来藏而如实了知一切法相,因此才能不执著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 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
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金刚经》中 佛所说,菩萨应当要如何来降伏其一向取人我相而作分别之觉知心呢?菩萨亲证了如来藏以后,现观其五阴十八界的虚妄不实,能够断除其意识觉知心之分别我见;自身之五阴既然缘起生灭、无常住性而无人我相,返观一切三界四生有情之五阴也是一样没有常住不坏的人我相,当然就没有众生相,众生相是因于五阴生起人我之见解而显现故。五阴一向都是刹那刹那无常生灭变异不断,因为有人我计著五阴为实,所以众生不能觉察此无常生灭变异相,而以五阴之生与死而说有寿者相;五阴既然无人我、众生相,则依五阴而有的寿者相亦是计著而有故。然而亲证如来藏之菩萨,不仅能从五阴之空相来观无人我众生寿者相,更能够从如来藏阿赖耶识于三界现行时,与五阴十八界诸法非一非异之中道第一义谛观,而从法界实相上来了知无人我众生寿者相。如来藏阿赖耶识出生了五阴十八界,与五阴十八界和合运作但却远离五阴十八界之生灭无常相,从来不于五阴十八界取舍计度为我与我所;菩萨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所得之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智及道种智,能够现前观察了知如来藏阿赖耶识非是五阴人我之法,更于五阴之空相法中离善恶取舍而任运的生现一切法,而于一切法中显露其本然之法无我真如相。
因此,从如来藏阿赖耶识自身而观,决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可言。菩萨了知如来藏阿赖耶识除了处于无余涅槃位以外,于三界六道四生中与所出生之五阴非一非异而和合运作时,其心体本身仍然是处于涅槃寂静境界中,从来就不触六尘而绝对的寂静,心体从无生灭;菩萨尚未灭除十八界我之时,就已证知无余涅槃境界中即是这个涅槃而又绝对寂静的如来藏,所以菩萨不入无余涅槃而能实证无余涅槃境界,所以说菩萨不可思议;大德对此浑无所知,而自言一直都有“宗门巨大习气”,不免大妄语业之后果。
有生相者是众生五阴,能灭坏者亦是众生五阴,而五阴本无人我众生相,灭除五阴所有十八界以后的众生已不存在,而入了涅槃以后仅存的如来藏却又是本来就住在涅槃境界中的,并没有哪一个众生的五阴中的一阴或具足五阴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没有十八界中的任何一界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如来藏却又本来就涅槃,所以《金刚般若经》中世尊说能令三界四生无量无边有情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却又说灭度一切众生之后其实并无众生得灭度者,真义正是如此。可是从大德文中看来,大德显然不知道这个真实义,显然不懂般若真旨,却自称证悟,这是免不了大妄语业的。
菩萨更清楚了知:要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之法无我,得要利益有情众生、还得要成就佛菩提道业,才可能成就。但是这些都不得离于如来藏所摄藏的五阴十八界种子,也不得离于如来藏的功能差别之观行与修证,大德却不懂这些道理,纯凭意识觉知心住于不明白的无知境界中,就自以为可以成就佛道,诚恐现在与将来都不免无知之讥。菩萨以如是亲证如来藏而现证中道第一义谛观,因此而使意识觉知心生起实相智慧而可除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能够领纳世尊所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但是大德之一向息心,一向让觉知心住于不明白之无记中,世间人所应有的了别慧都没有了,还能够少分了解《金刚经》中世尊所说之中道第一义谛吗?还能半分了解何谓无生可度、无佛可成、无烦恼可断、无法门可学之真正义理吗?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本来圆成、不假用心、起心即错、动念即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并不是大德所证的意识觉知心有时离言语道、有时又生起言语道的,而是遍一切时都离言语道的。大德的离言语道、不明白,并不是本来圆成的,而且假藉用心作意而暂时这样的,而且是必须起心动念想要如是住不明白的境界中才能如是住的,不是像如来藏从来不于六尘中起心动念的;大德的觉知心想要住于不明白中时,已经是起心动念了的,起心即错、动念即乖,所以大德乖违正理了。而且如来藏从来不对六尘中的万法起任何心行,但是大德的觉知心却是不断在六尘中生起心行:想要安住于不明白之中。这就是心行常现,而不是心行处灭,怎可说是心行处灭的从来不明白六尘的真实心?所以大德自以为悟,不免大妄语业。但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与所生五阴十八界非一非异之中道第一义谛实相,隐含于其中甚深极甚深的种种微妙义理,得要在 平实导师座下开悟者才有能力拣择清楚,非是大德以意识心去息心、去住于不明白的无智心行所能梦见者。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P42-64,传圣,法师,来文,就拿,菩萨,来说,无始,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