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答-3(2)
大德不读经论,以凡夫之身却是胆大超过诸地菩萨,竟然妄评菩萨不能信受教外别传之旨,妄评菩萨不肯依教外别传之旨而行,妄评菩萨不能与教外别传之旨相应,然而教外别传所亲证者是何心?大德却又丝毫不知,根本不知世尊教外别传之真实心正是如来藏,大德却以意识生灭之心而说为真实心,想要以能知能觉之意识觉知心变成离见闻觉知之如来藏,根本不懂佛法;如是犹如井底蛙,以自己眼见井口之天,而误认为即是天外之天了。如今经文中佛所说者经教俱在,犹可稽查,大德却不肯正视经中圣教,只以错误见解而自以为悟,这绝对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该作的事。再者 平实导师传法于座下弟子,从修学六度波罗蜜、解脱道知见、参禅知见,乃至破参明心;再传授增上戒学、定学、慧学,学人得以伏除我执烦恼习气并增益道种智之修证,如是与佛所说无二,现代绝无其人能踵继之。大德却这样大胆诽谤,乃至诽谤 佛所说之如来藏妙法,徒以身穿僧衣用以自高,何益自他?大德身穿僧衣,受用 佛于无量劫来修集福德所成就之三十二大人相之福德,却专作谤法、谤贤圣的事业,将来舍寿后,未来无量世中在三恶道中要如何消受得了呢?
大德更下狂语:“由此故知,地位中之菩萨,知解难忘,心行难灭,所知障难断,习气障难除,故须假三僧只劫而方圆满佛道者,非是无由也。”大德认为禅宗悟得教外别传之旨即已成佛了,然而祖师们虽然曾说“见性成佛”、“一悟即至佛地”,那也都只是方便摄受学人之用,只有错悟的凡夫祖师才会认作真实语而非方便语;所以一切真悟祖师都从未曾有像大德这样的荒谬说词,竟然认为诸地菩萨是因为不能与教外别传之旨相应乃至不能信受,所以才不能破所知障、断除烦恼障而圆满佛道。兹举示禅宗祖师开示语录数则,藉以伸张禅宗正义,以免由大德此类假禅和毁坏了禅宗而让祖师蒙冤。
僧皓月问师(长沙招贤禅师):“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未?”师(长沙招贤禅师)曰:“大德问果上涅槃?因中涅槃?”僧曰:“问果上涅槃。”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僧曰:“为什么未证?”师曰:“功未齐于诸圣。”僧曰:“功未齐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僧曰:“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师有偈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僧又曰:“果上三德涅槃已蒙开示,如何是因中涅槃?”师曰:“大德是!”(《景德传灯录》卷第十)
恐大德读不懂,略解如下:有僧人名皓月,来问长沙招贤禅师:“天下善知识已证得三德涅槃了吗?”所谓三德涅槃,即是指具足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之无住处涅槃,这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才能具足三德。般若德者,乃是菩萨从初发心修学诸法实相之般若波罗蜜直到成佛──于真见道亲证自心如来而获得根本无分别智,于真见道后之相见道位进修别相智而获得后得无分别智,并于初地入地心时发起初地道种智之少分而得通达入;又从初地到十地之佛道应修证内涵,即是一切种智之进修,然后地地进修直到佛地,圆满证知自心如来种子识能出生五阴十八界等种,并证知如来藏自身之一切种子功能差别。这样到达佛地时,犹如龙树菩萨于《大智度论》卷十八中所说:“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因此说,只有亲证并具足一切种智之 佛世尊,才已具足证得般若德,明心而亲证如来藏之菩萨们,迦叶菩萨见佛捻花而悟入时,都只能发起极少分的般若德,乃至等觉地都还不具足般若德。大德对于三德中之般若德,丝毫不知,而狂言三德,未免令人微笑哂之。
解脱德者,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以大悲心故,不忍心众生于六道轮回中不离贪瞋痴而增长无明,身心俱被贪爱热恼之苦所系、出离无期。以四宏誓愿及十无尽愿作为自利利他之增上意乐,因此不以取证二乘断尽思惑入无余涅槃之解脱法为首要,乃以大悲愿为前导,其般若智慧虽与烦恼习气俱,而能证得诸法实相。于初地已证得人无我、法无我之慧解脱证量,然而大悲愿故留一分思惑不断,以润来世再取五阴身续佛道道业之修学,从初地心开始就已努力在断除习气种子,不是大德所说的不断习气烦恼;大德这种说法,是以凡夫知见而测度诸地菩萨。
到了三地即将满心之前,才开始修证四禅八定、五神通等世俗法,令所证四禅八定及五神通都与无生法忍相应,而不同于世俗人之禅定与神通都不与般若相应;此时已能亲证灭尽定而具足俱解脱证量,但以大悲愿故不断一分思惑,直到七地满心时具足念念住于灭尽定的境界,此时可能会因极为寂静故而取无余涅槃,但是蒙佛深恩而蒙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三昧,方得免于进入无余涅槃中灰身泯智,方入八地,这个佛菩提道之妙义,大德不可不知,否则而言成佛之道,即成痴人说梦。
如《佛说十地经》中所说:“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无生法忍,才证菩萨不动地故,得甚深住难可了知。同无差别离一切相,止息一切想之执著无量无边,以诸声闻及以独觉不可映夺寂静现前。佛子!譬如苾刍,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渐入第九想受灭定,一切动乱忆想分别悉皆止息,佛子!菩萨才得不动地已亦复如是。……是时诸佛授与引发如来妙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即随顺一切佛法胜义之忍。然善男子!我等诸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自在,汝今未得,当为成就佛法自在,应起精进于此忍门勿复弃舍。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彼一切异生种类未得寂静,未能寂灭,常顺异异烦恼现行,种种寻伺之所侵害,汝当愍念。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谓令有情皆得义利及不思议智慧之门。”如是菩萨于八地时方愿取证二乘之解脱果德,然而却不须如二乘圣人要灭除五阴十八界后入无余涅槃后才得解脱,智慧不同故,所依乃是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之真如无生法忍智故,非是五阴十八界空相之无生智故。然实初地满心位时即有能力取证慧解脱而入无余涅槃,却都故意留一分思惑而不入无余涅槃。八地既已具足了二乘圣人的解脱德,但是却已断尽大部分的习气种子,不是二乘圣人所能断、所已断,不是大德所说的未曾断;佛地则是从八地往上进修之究竟地,一切习气种子当然是断尽无余,这才可以说是究竟具足解脱德,不是八地菩萨所知,更不是二乘圣人所知。大德却对此解脱德丝毫不知,而自言一悟成佛,未免大妄语业。
法身德者,菩萨历经三大阿僧只劫地地增上的佛道次第修学,皆以亲证第八识自心如来之真如体性做为七转识之依止,于一切法中依止于真如性并转变及修除七转识之我执、法执,至佛地时七转识皆已究竟转依自心如来之真如体性时,因为此究竟之转依,前五识能转生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觉知心转生上品之妙观察智而且成就圆满,第七识末那识亦转生上品平等性智而且成就圆满,第八无垢识顿生大圆镜智,四智圆明;而且佛地之十八界法皆已是纯净的无漏界,称为清净法界;如此具足四智心品及清净法界,无垢识即以此五法为身而被称为法身,这样才具足佛地的法身德。不但如此,菩萨以成就般若德与解脱德而圆满佛地之果德,此时自心如来中之烦恼障诸有漏习气法种已经净尽,所知障所摄之无漏法种已全数熏习发起而具足圆满一切种智,才可能发起四智圆明,所以断尽烦恼障之分断生死,断尽习气种子与所知障中尘沙无明而永离变易生死,不再有种子的生灭变异,此远离分断生死与变易生死之无住处涅槃境界即是究竟清净法界。此一清净法界功德加上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四智心品,使得无垢识心体以此五法为身,成就佛地之法身德。玄奘菩萨于《成唯识论》中说:“故此(无垢识)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清净法界之无住处涅槃及四智心品之佛菩提),皆此摄故。”
因此说,证得三德涅槃者唯是究竟地之 佛世尊,无有一人未至佛地而可以说是证得三德涅槃者。所以长沙招贤禅师问僧人皓月:“大德所问的是果上的涅槃?还是因中的涅槃?”果上涅槃即是究竟佛地之三德涅槃,因中的涅槃即是佛地之前,各阶位菩萨所修证之境界(此境界乃是假名施设,藉以表示自心如来中二障之修除状态)。僧人皓月所问的是果上涅槃,因为当时之善知识们常常错以所证得自心如来之无分别智,误称为即是如如佛,或者误以为一悟即至佛地;譬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于坛经中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或如百丈怀海禅师所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都是以所悟所识之自心如来之本来如如不动自性,说为与佛地之自心如来如如不动体性相同;然而祖师之意并非认为如此就是已经证得究竟位而具足佛地之果德了,都只是方便说而已。因此长沙招贤禅师回答说:“天下的善知识们(已经证悟并出来开山度众之禅师)尚未证得果上的涅槃。”当僧人问:“为何尚未证得?”长沙招贤接著就说:“因为应断之烦恼习气、应除之所知障、应修之果地一切种智诸多功德,都还没与十方诸佛相等。”僧人皓月不解:“为何功德未与诸佛相等,如何能成为善知识?”长沙招贤说:“眼见佛性(此处之眼见佛性以当时之状况而言,指的是亲证成佛体性之自心如来,也就是破初参明了成佛之体性是实相心如来藏)也是能够称为善知识。”当时亲证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者,因为亲证故又能以方便善巧帮助学人同样的亲证悟得实相心如来藏,故以善知识称呼之。
僧人皓月疑问甚多,非得打破砂锅问清楚不可,到底要有何种道业上之功德,才叫做证得大涅槃?也就是三德涅槃?长沙招贤就以一首偈回答他:“以大乘见道之般若智慧,来观照一切法,由此转依故,能够成就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以此大乘之般若智慧,能够证得二乘圣者所无法证得之不住生死、不入涅槃之无住处涅槃,此甚深微妙之解脱法乃二乘圣者所不能思议者;涅槃与菩提已永离烦恼障与所知障故,众相寂静,成就无上寂默法故,此寂灭体即是法身。而般若、解脱与法身三德具足了清净体性,清净体性无生无灭,性不变易,故说为常;此清净体性为般若智慧所依止,所生之四智心品也因本愿力故,化度有情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若要会此三德具足之大涅槃与大菩提功德所庄严之处,即是佛世尊之常寂光净土。”僧人皓月已蒙禅师开示果上涅槃之真实义理了,没有忘记而再问:“如何是因中涅槃?”这个才是学人于修学佛法时应该要具一只眼的地方。长沙招贤禅师也没有辜负此僧于四问之后再下这一问,答说:“大德即是!”此时长沙招贤禅师所回应者,乃是参禅学人所应参究出来的教外别传之旨──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自心如来。此因中涅槃即是指如来藏阿赖耶识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长沙一语之中,既是答他所问,也同时指示了因中涅槃的如来藏所在,但是这僧人皓月却如同大德一般,未具只眼,错失长沙为他之处。
只如,无心禅和大德!您到此是否能够明了长沙招贤禅师所说与当时之天下善知识所说,都并非大德以自己之意解而误会之“悟后不须假三僧只劫之修道,就能够圆满佛道”者?倘若不能领会、不能心服,末学再举沩山灵佑禅师之开示,以邀大德之心意识仔细审慎思量之!
有僧问(沩山灵佑禅师):“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景德传灯录》卷第九)
恐大德读不懂,语译如下:有僧人问沩山灵佑禅师:“已经顿悟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者,还需要有种种修行的事吗?”沩山灵佑禅师答:“若真是悟得本来自在、一向清净无染、寂静涅槃之自心如来这个本心的人,以其意识觉知心现前观察领纳此心于生起一切法,与一切法和合运作时,能见闻觉知的心于一切法中取舍、贪厌、计著有我无我喜爱苦乐,此自心如来仍然于一切法运作中不贪不厌、不取不著、不自知有我无我;虽然被见闻觉知心的贪瞋痴慢疑等烦恼习气所遮覆,但是自心如来之清净无染丝毫不减。此自心如来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不是经过修行而得,悟前与悟后本然如是,直到成佛亦复如是;而见闻觉知心之我执烦恼与随眠却必须经过转依自心如来而渐渐修行断除,他自然就知道:证悟这件事情所证的真心,不是修来的,但也不是不经过禅宗的修行参禅就能证得的,这时他就知道那些主张说妄心要经过修行才能变成真心,或者说不需修行就能证得真心,这二种人所说的都是落在二边的说法(两头语),都不是如实语。”也就是说:“如今初悟时证得此心,虽从善知识的帮助因缘而证得,虽然已经一念相应而顿悟自己真实心如来藏的涅槃妙理,但是却仍然还有无始劫以来熏习累积的无量习气种子,还不能在顿悟之时就清净了,所以必须教他悟后渐渐的净除显现业力而随著业力流转的妄心七识,这样就是悟后的修行也。所以都要从证悟本心入手,悟后得要净除现业流识,不是另外有什么法可以教他如何修行,趣向哪里去。”这是讲证悟如来藏的一念相应而悟,以及悟后应净除习气种子的事情,正是大德所不知道的。所以修行不是悟前的事,而是证悟如来藏本心之后的事,大德不可不知。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P42-64,传圣,法师,来文,就拿,菩萨,来说,无始,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