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答-5
答-5 P82-102
答5:
传圣法师来文:
【三乘教之佛典言说,被名为教下;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被名为宗门下。教下与宗门下,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大可各行其是,不可相互抵诽,亦不可合而为一。若把宗门下一法,归于三乘教,则是贬低宗门,深违了义之旨。若三乘教包含宗门一法,则世尊不应于灵山会上嘱令此法别传。只为世尊演宣一大藏教之后,犹觉未能直显此一心法。(纵是维摩诘等经中亦有缄言以显不二,但前后文长,让人忽略而未能加重视)故世尊借拈花以示众,见迦叶会心微笑,即为印可,嘱令别传,名为教外,毫无络索,不立文字。此是最究竟了义圆顿之法,更无有法在此之上,名为最上乘,故自不应将此别传一脉归于教下,有违世尊原意。(当然,吾作是说,亦是涂糊宗门不少!不得已而作是辩也)。】
谨答:
真正悟得教外别传之旨者,阅读三乘教之佛典言说,必然处处皆见 世尊、处处皆见禅宗真悟祖师,尤其是般若系列诸经及唯识系列诸方广经;单从教外别传之旨观之,不仅经中机锋之显露更胜于禅宗祖师,更于言语中譬喻而说,乃至显说涅槃妙心如来藏于三界现行时之体、性、相、用。此外,对于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涅槃妙心本体离言法性之胜义,世尊于经中亦有极多精譬阐释,未曾有不能直显教外别传心法之理体与胜义之处,只是传圣大德您读之不懂,妄谤与宗门有所不同。例如《楞严经》卷一:“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又譬如:《世尊因有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 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五灯会元》卷第一)
若有人要强言:“ 世尊对阿难的开示与对外道的开示,是两种不同的法,是要开出两条不同的路,内容不相同。”那么此人若非外道,必定尚于佛法宗门之外,千百年来一直都被系于名相之木橛上,更不知如何是宗门、如何是教门者。此人倘若自认已入宗门,则不离二种情况:一种是所悟非真,又擅长于拾取古人牙慧者;另一种就是愚痴狂慢恶心的谤佛、谤法者。不知大德应是属于哪一种?竟然会说 世尊于娑婆示现八相成道并演说一大藏教以后,还觉得未能直显自心如来之理体与事证,这是表示 世尊说法时无方便善巧?无四无碍辩?或是世尊说法未竟而先取灭度?此种言语难道不是谤 佛吗?阿难无法于 世尊之多方讲解及机锋中悟入,并非 世尊未直显自心如来,乃是阿难之多闻而欠缺参究实修所致;外道能于世尊壁立万仞之机锋中悟入,乃是此外道之慧力敏锐并曾真参实修所致,所以犹如世间之良马,见鞭影即知行进,而不需鞭子触身乃至抽打才能领纳。
云门因见僧在殿角立次,乃拍手一下云:“佛殿露柱走入厨库去也。”僧回首看,师云:“见你不会,却来秖候佛殿。”因僧侍立次,师云:“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你作么生道?”僧无语。师云:“你问我。”僧便问:“师唤小师某甲,小师应喏。”师云:“你又得个师弟也。”师问僧:“今日搬柴哪?”僧云:“是。”师云:“古人道:不见一法是你眼睛。”乃于搬柴处抛下一片柴云:“一大藏教只说这个。”(《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下)
如上所举,云门与其座下之僧人问答间,就像 世尊之教导阿难一般,虽是入泥入沙百般提点,然而却未曾减损 世尊或云门之为人处,无奈云门座下僧人及阿难皆未具眼,总是平白辜负数场无生之演说。倘若如大德所说“把宗门下之法归于三乘教是违背了义之旨”,是否意味著三乘教中 佛之言说开示皆非是了义之旨?那么云门说“一大藏教只说这个”又是指什么?这却是您所信受的禅宗祖师说的:教下所说的正是禅宗所悟的。大德是否因此就要指责说是云门禅师诽谤禅宗、贬抑禅宗?依大德的说法,云门这个过失倒像是无量无边似的。然而,究竟是大德说的对?还是云门说的对?大德何妨说说看?云门如此披肝露胆的开示,相较于大德尽叫人于无意义、不会有答案之问题上放任而住于不明白之白痴境界中,真是天差地别。如今大德却须于云门禅师所说之有意义问题上疑著,二六时中都得悬著此疑,切莫等闲视之。
何谓了义?当以 佛于经中所说为准,大德不可自以为是。《大宝积经》卷五十二中 佛说:“又舍利子!何等经中以为了义?何等经中名不了义?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能分别。若诸经中宣说于道,如是言教名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于果,如是言教名为了义。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四阿含中所说的二乘解脱道)名不了义,说胜义谛(第二、三转法轮说的般若与一切种智)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惑染,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烦恼业尽,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诃责染污之法,名不了义;若有宣说修治清净如是法者,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种种文句差别,名不了义;若说甚深难见难觉,是名了义。若诸经中文句广博能令众生心意踊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文句及心皆同灰烬,是名了义。若诸经中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数取趣者、意生摩纳婆、作者、受者,又说立有种种受蕴、无有主宰,如是言教名不了义,不应依趣。若诸经中说空、无相、无愿、无生、无起、亦无出现,无有我、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者、无数取趣者及三解脱门,如斯言教是名了义,则可依趣。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趣了义,不趣不了之义。”
又《大般涅槃经》卷六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了义者名为菩萨,真实智慧随于自心,无碍大智犹如大人,无所不知,是名了义。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
佛于三乘教之教典言说中,有了义之说,亦有不了义之说;不了义者,乃是指宣说声闻乘之言教。声闻乘所对治者乃是五阴之生死,于五阴中有我、有作者、有受者、有有情,因此而有三界烦恼;有三界烦恼即有三界中之生死。说此三界生死之因及对治三界烦恼,并说修八正道解脱于三界烦恼之系缚者,此种种言教(依蕴处界等世俗法之观行而解脱于三界生死之道),是世俗谛,皆是不了义。而声闻乘之解脱于三界生死轮回之智慧,无法善于分别何等经所说是了义,何等经所说非了义,尚未证得佛甚深秘密藏之自心如来之所在故,因此不能发起般若真智,则于浩瀚之佛道真实智慧上,心智如同婴儿般之幼稚,无法像大人般智慧胜妙。因此,声闻乘的法为何是不了义?以于实相无知导致智慧狭略,于佛法未能真实知,亦于五阴之微细烦恼不如实知,亦不知生死本来非是真实故;声闻乘乃是灭了五阴而不再于三界现起世间及出世间智慧,而说为解脱,灭了五阴则无法修证般若、无法成就佛道故。再者,尚有更高于声闻乘修证之智慧、更上于声闻乘修证之佛菩提法可修可证,故说声闻乘之法非是无上之法,故非是了义之法。
了义者,诸经中宣说胜义谛者是名了义;所谓胜义谛,即是以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心体于三界现行之有为无为体相性用而说之言教,不仅仅是指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心体自身之无为而说为胜义谛。如上所举经中佛说:“诸经中宣说于果,如是言教名为了义”、“宣说烦恼业尽,是名了义”、“宣说修治清净如是法者,是名了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宣说于果者,为何是了义?所谓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须陀洹果、菩萨斯陀含果、菩萨阿那含果、菩萨阿罗汉果,皆要以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为依来说,才有“果”可言。修证者虽是五阴,然而五阴无常、刹那变异不住,色阴乃四大合和所成,物质之法终归坏灭;受想行识觉知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若要论果,是要以哪一刹那之五阴、之觉知心而判之论之?说有修证有得果者,乃是依行者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所持之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诸法种子之状态,而说此行者得初果、二果乃至四果。所以佛又说“宣说烦恼业尽者是名了义”,五阴只是与烦恼种、业种相应,而于其七识种之等流果及六根六尘境之增上果受用上现起杂染诸法,非是五阴本身能持有烦恼与业之法。因此,烦恼与业尽者非是就五阴而言,而是指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所持之烦恼种与业种经行者修证净尽而言者。
如是能够修治诸杂染法而让烦恼与业清净之法, 佛说是了义之法,例如断除我见、断除三界无明与贪爱、断除我执习气;然而如果仅是为了厌恶三界之轮回生死,而乐于追求背离生死之涅槃者,仍然是不了义。应以佛所宣说之修治法要,净尽三界之烦恼与业种,而以 佛所宣说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别之法安住者,方名了义者。如何之法是生死与涅槃无二无别?要能够觉悟自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之所在者,能够现前观察自心如来所生之五阴有生有死,然而自心如来一向无生,故无有死;五阴有生死之法相,因此说没有五阴之生死时为涅槃,此涅槃乃是依自心如来而施设。但是自心如来却没有五阴生死之法相,一向自住于本来涅槃;此世的五阴于老死后,又由自心如来出生另一世的五阴,于此生死中自心如来仍然住于本来涅槃,如是,五阴有生死,自心如来永无生死,而五阴与自心如来非一亦非异,是故生死与涅槃不二,是故生死之中本有不生亦不死者,是故生死与涅槃不二、轮回与涅槃不二。一切亲证自心如来之菩萨们,皆能如是领纳佛所说如是生死涅槃二无差别之了义说。
声闻乘厌背生死欣乐涅槃,以五阴之法而言,生死与涅槃有大差别,因此声闻乘者必然是灭了世间法、断了五阴,解脱于五阴生死之系缚,成为三界应供者,但是却因为未能证得生死与涅槃无二之法源──自心如来──故不能成就佛道,名为不了义。菩萨知证生死与涅槃无二之自心如来,能够依照佛所宣说而修治三界烦恼之贪爱、我执与业种,虽然亦能证得初果二果乃至四果,但是不厌背生死也不欣乐涅槃,如是之实修实证,是名了义之法,何以故?能转有漏有为法为无漏有为法故,使得无漏有为法能够具足圆满,能因无漏有为法之圆满具足生起而利乐无尽有情、而究竟显露无漏无为法之功德;无为法不离于有为法之有为有作之中而显故,有为法不离于无漏法之自心如来所具之真实体性故。若转依自心如来而不依阴入界法来看待一切法时,则一切法皆是缘起缘灭、其性本空,因此佛说“空、无相、无愿、无生、无起、亦无出现,无有我、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者、无数取趣者及三解脱门,如斯言教是名了义,则可依趣。”空、无相、无愿即说自心如来之虚空无为、真如无为;亦是说阴入界悉皆缘起缘灭,其性无常故空;但是阴入界都摄属自心如来,都属于自心如来阿赖耶识心体所有,而自心如来本身却又空无形色,故说阴入界…等诸法实性即是毕竟空,诸法毕竟不可得故,毕竟空是诸法实性。
一切法──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皆是从五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而生,而五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无常、无自己本来存在之自性故,附属于自心如来而有,自体性毕竟不可得,是故诸法不可得。五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乃是众生中际现法中之苦,无常、变异、不自在,有生老病死等苦故,是行苦、苦苦、坏苦所摄故;于中际现法中,因无明所造诸善恶等业及我执习气,熏习于自心如来阿赖耶识之异熟果及六识身之等流果,必于中际寿尽舍报后再出生五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当来也是无常、变异、不自在,非真实常住不坏之法。前际之五阴坏了,又出生中际之五阴;中际之五阴坏了,又出生后际之五阴,是故五阴无常。然而,五阴乃是自心如来聚合众缘所生,自心如来本来无生故亦无有灭时,因此自心如来能出生五阴之法亦无有灭时,故说五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唯有摄归自心如来时方可说是无生之法,方可说是无生、无灭之法;若离自心如来,单以阴入界自身而观,则皆无常、生灭,毕竟不可得,毕竟空。自心如来本身住于无余涅槃界时,亦复一法不生,自身复又空无形色,故亦毕竟空,由是故说一切诸法毕竟空。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P82-102,传圣,法师,来文,三乘,教之,佛典,言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