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 如来藏网:倡导正知正见正修正行的学佛门户网站

热搜: 涅槃  三乘菩提  菩提  悟道  公案  十信

当前位置:如来藏网>读书>结缘书>护法与毁法>

28 辨 正 --25(2)

[护法与毁法]  发表时间: 2015-04-15 20:03 点击: [放大字体正常缩小] 关闭
上平居士坚持“在睡眠状态下虽然意识停止了活动,但尚有灵知心在是事实”,是则见闻觉知性及意识觉知心是常而不灭之法耶?若谓意识于眠熟位尚在,是故非断,次晨由此意识复生意识觉知心者,则应次晨觉知心复起时,彼人有二意识同时同处;如是则违现实事实,亦违圣教量,现见一切有情醒时未有二意识觉知心故。若谓眠熟位意识未灭,只是睡著故无觉知,则堕常见外道中,则成谤 佛者;佛说意识若在,则必有觉知,觉知若灭则是意识断灭故,意识若永不灭则无睡眠法故,则不可说之睡眠故;而今现见人人夜眠无知无觉,故意识夜夜皆灭,此是现实之常识,一切人皆知。若言睡眠之中尚意识存在,只是停止运作,则是谤法者,亦是不诚实之笼罩他人者;前者谓:圣教量中,佛说意识若存在而非断灭者,则必定有觉有观,绝非无觉无观;上平主张眠熟位中尚有意识存在而无觉无知者,即成谤 佛之说,意谓 佛说有误故。后者谓:即使是俱解脱阿罗汉,因身劳累而卧眠时,其离念灵知亦复断灭不存,绝无离念灵知存在;今者上平居士尚且不知不证初禅,何况俱解脱果?云何可言眠熟之时意识尚存在?故说其言非真,是不诚实语。此外, 佛亦于三乘诸经中反复宣说:意识觉知心于眠熟等五位必灭,非有真实不坏自性可得。而离念灵知心之体性完全是意识心之体性,与意识心完全无异,绝不可妄称为真如、如来藏;若以离念灵知作为真如心,以此自称为开悟者,则成为大妄语者,知见同于常见外道故,证量同于常见外道故,堕在十八界我法中故。
第二小段辨正:【二是元音老人所说的“这个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是对第六意识起般若正观来体证到的,它与第六意识是不同的,前者是无分别之智,后者是生灭之识。按萧的两边理解,第六意识与第八阿赖耶识是完全分立的两个东西,所以不可能从生灭的第六识起观而契入到如来藏或者真如本心。其实,上面我们已经讲过,问题不在于是否能从前六识起观入手,关键是入手时所持知见是否正确,是不是般若正观,如果真地能够确立起万法唯心、万法平等、中道不二之正知见,不要说从第六意识入手观心能开悟见性,就是从闻声嗅香中亦可返本还源。判断所起觉观是属生灭意识,还是不生不灭的无漏智慧,根本点就在于是否起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即是意识,无分别执著即是始觉之清净智。换句话来说,用无分别始觉之智,观破第六意识,同样可以见性。《楞严经》第五、第六卷所记,二十五位大士各各自说最初入道之方便,以显圆通之理,即是明证。反过来,若不能确立不二之圆融观,妄将前六识与真如自性对立起来,妄立生灭、染净、真假之二边见,欲在生灭心之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无有是处;何以故?生灭心当体即是不生不灭!更不用说直接从第八阿赖耶识入手了;何以故?第八阿赖耶甚深微细,非凡夫及二乘境界,最初入道者,若不经由方便,想直接从第八阿赖耶入手,根本不可能做到(详后)。萧口口声声反对把第六生灭意识当作因地真心(这个观点是对的;萧的错处在于,他从割裂的观点出发,客观上否认了从对前六识起观入手见道的可能性,错在他不知六识当体即是真如自性的大用),要求人们一开始直接把第八识当作因地真心来起修,可是,他在自己的书中却并未能亮出他的“无上妙法”,只不过是用一些含糊的概念在打掩护而已。】
略覆:上平居士整篇责难 平实先生的文章,都绕著“离念灵知心、离念灵知的境界”而说,反反覆覆不断的在搬弄著自以为是、似是而非的论点,上平居士此段立点错误之处,综合而言,可分为五点:第一、元音老人所说的“前念已灭、后念不生、能所双忘、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心”是无分别之智、是不生不灭的; 第二、所起觉观若是分别执著、即是意识;无分别执著即是始觉之清净智; 第三、生灭心当体即是不生不灭、只要确立不二之圆融观、不妄立生灭、染净、真假之二边见,即可在生灭心之中找到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 第四、质难 平实先生要众生把第八识当作因地真心来起修,根本做不到。 第五、质难 平实先生一直未亮出他的“无上妙法--所证得的第八识如来藏”,认为 平实先生只是用一些含糊的概念在打掩护而已。
上平居士第一与第二点之过失谬误,已于此前述说分明,此处不再重覆。现在从第三点予以回覆。上平居士云:“《楞严经》第五、第六卷所记,二十五位大士各各自说最初入道之方便,以显圆通之理,即是明证。反过来,若不能确立不二之圆融观,妄将前六识与真如对立起来,妄立生灭、染净、真假之二边见,欲在生灭心之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无有是处;何以故?生灭心当体即是不生不灭!”
然而 平实先生出世弘法十多年来,所有著作,始从凡夫地之修集福德资粮、锻链基本功夫、熏闻基本知见,中则三乘见道,继以地地渐修,圆满陈述佛菩提道,冀能流传于今世后世有智佛子之间,巩固佛门根基。从其所演述之深妙法义之中,用非常大的篇幅及笔墨,详述前六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彼此不同之体性。并不是 平实先生不知道第六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局部体性,之所以故意以极大极多篇幅,钜细靡遗演述意识与真心不同之处,即是恐怕众生迷妄为真,执取生灭性、依他起性之意识为真实心,而导致我见不能断除,生生世世轮转六道,不得出离,所以要用很多的篇幅来描述与解说如来藏之体性,所以用很多文字辨析如来藏与意识心之差异,这样作的目的并非是加以割裂,而是要使学人阅读之后可以了解如来藏与意识心(离念灵知)体性的差异,就不会再认妄为真,就不会再堕于大妄语业之中。能够如此钜细靡遗的描述,而不会违背经论之原意,正显示亲证实相之本质;若非亲证者,绝不可能以如此大量篇幅,从自己之体验上直接叙述而不违经论。所以元音、上平、徐恒志等人,只是几本著作,便已显示其错误未悟之本质。是故 平实先生如是大量写作描述而能不违经论,亦不畏惧诸方大师联合破斥之作为,正是有证量之示现。所以他对如来藏与意识心的差异,作出了如此大量的描写叙述,目的不是割裂如来藏与意识心二者,反而是使得学人对于如来藏与意识的体性,有了更深的认知,如此一来,以后参禅时,就不会走错路头,也不会落入未悟谓悟的大妄语业中。
对于已经开悟明心者而言,他因为对真心有真实的触证与体验,了知真心体性和功能差别迥异于意识妄心,而又现前观察到意识(离念灵知)确实是依于意根而从如来藏中出生的,确实是依附于意根与如来藏才能现起和运作,所以依悟者之立场而言:“第六意识之离念灵知与第八识阿赖耶非一亦非异”,不会再执著意识(离念灵知)的体性,我见便断了。但是开悟之后,却要利用意识心(离念灵知)听闻佛法,要用意识觉知心思惟佛法、进修一切种智;确实了知:离开意识的思惟与分别,就无法在佛道上进修,况论地地增上乃至成佛。
如此道理, 平实先生常常在法义辨正的时候加以说明,而且在他的书中也从未说到要将如来藏与意识心对立,也从未说到“菩萨要将意识灭除以后才能证得如来藏、才能成佛”,只说到:“定性无学入无余涅槃时,必须将意识意根等十八界全部灭除。”在大乘法中, 平实先生从来不教人灭除意识与意根,并且教人要保持意识与意根(要发起受生愿,世世保持意识与意根进修佛菩提),并且教导大家要将意根与意识转成无漏有为法,最后成就究竟佛果,成佛之后永不入灭而度众生、永无穷尽。因此 平实先生并不是一向将第六意识与第八识对立起来,乃至对未悟之学人一再开示:“要用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去找出与祂同在的真如本心”,因为离开意识的分别作用,根本无法参禅入理,何况要进修甚深微妙的一切种智正理,在在都需利用意识妄心而进修。虽如是而说,但却不是说:在觉知心中不立“生灭”、“染净”、“真假”之观时,意识心即可变成真心。
《楞伽经》云:“意识(离念灵知)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此段文句显示出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乃易起易断之法,故与分段境界相应,不离分段之境界。举凡有境界法,皆必分段生灭,而离念灵知正是与境界分段完全相符合者,正是依他起性之意识心。譬如禅定修证,必有入定出定境界分段,必有境界起灭之时;亦如神通,必有境界分段,必有现与灭时;亦如世人苦乐舍受,必有境界分段,必有现与灭时;亦如吾人五阴,必有生时死时分段,必有生与灭时;如是,意识觉知心(离念灵知)必于如是境界分段之六尘中运为,意识自身必有生与灭时。若离境界分段之六尘万法,意识即无所能为、即不能存在,是故意识不能住于涅槃本际,涅槃非是境界分段之六尘法故。
意识之所以世世出生︱前世意识灭已,后世意识复生;皆因前世意识不能晓了境界分段之虚妄,因之而生误计,妄想执著其自身实有不坏,由是误计执著故,计著熏习之气分、增长藏识中所含藏之意识我见烦恼种子,故令后世根为依之全新意识,由前世所熏而成之种子现行,复有意识,名之为意识依境界分段之计著而出生。
由如是理可知:意识于境界分段之种种六尘万法中之计著熏习,能长养藏识中之贪瞋无明种子,名之为意识习气长养藏识。意识习气之长养藏识,皆因意俱故;若无意根同时同处,意识尚不能现起,何况有诸误计与执著?意识以意为根故,秉意根之作意而现起故,秉意根之作意而断灭,秉意根之作意而作种种分别,乃至秉意根之作意而作种种出世间法之闻思修证故;若离意根,意识觉知心一切无所能为。
复次,意识触六尘运为时,必须有三种俱有依:如来藏识、意根、正常之五色根。若缺其一,意识则不能现行,何况能觉能知?意识现行既必以藏识为俱有依(藏识是执持意识种子者),由藏识秉意根之作意而流注意识种子,令意识现行,是故意识与藏识非一非异。
上平居士复云:【换句话来说,用无分别始觉之智,观破第六意识,同样可以见性。】此说不然。禅门之中证得无分别始觉之智者称为“明心”,亦即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证得如来藏之后,才可能有无分别智、始觉之智;如果尚未证得如来藏,都不可能发起无分别智,不可能有始觉之智慧;未证得如来藏而说他有无分别智、有始觉之智慧,都是大妄语;因为只有明心而证得如来藏的人,才可能发起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从现前观如来藏对六尘中一切法都无分别,意识如是现观如来藏的清净性以后,才有无分别智;有这种现观如来藏对一切法都不分别的智慧,才能称为始觉。所以,一切尚未亲证如来藏的人所说的无分别智、始觉,都是误会无分别智、误会始觉真正意旨的人,因为他们都是以意识心住在不分别的情境中,便说是证得无分别智了;然而意识只要一现起,就立刻对六尘了了分明,了了分明就是已经分别完成了,怎可说是无分别呢?这真是荒唐的说法。
明心而证得如来藏的人,所了知的是:如来藏自无始劫来,不曾于六尘万法起一念一刹那之见闻觉知,一向离见闻觉知故,于六尘中所出现的万法都不起分别;而“眼见佛性”者,眼见见闻觉知等七识十八界之总性,不以看见能见之性、能闻之性乃至能觉知性之现行为见性也,是故佛性可以眼见,名为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即是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如上平居士等人,于眼等六根体会见闻觉知等六性者,俱名凡夫随顺佛性,不名眼见佛性。非是禅宗所言之见性也,非是《大般涅槃经》所说之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也。
明心之人,可以眼见如来藏之运作,可亲眼看见如来藏运作时之体性,若无大善知识摄受,往往以为如是明心即是眼见佛性,然实非是。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必须先有看话头之定力功夫,功夫纯熟而且具足慧力与福德以后,再参究佛性名义,方可在参得佛性名义时见之;定力若退,虽仍具见性之见地,亦不能眼见佛性;须回复定力后方可重新眼见。若未具定力前,已先知佛性之名义,则多不能眼见佛性,丧失现证“世界如幻观”之功德,此世已无机会可得眼见佛性了。然已入地菩萨之眼见佛性,则非唯十八界总相上见,亦总摄如来藏不堕三界法之佛性,而未圆满,须至佛地方才圆满。
上平居士说:【换句话来说,用无分别始觉之智,观破第六意识,同样可以见性。】然而第六意识观破之时,其实还是看不见佛性的;如果第六意识观破之时,即可看得见佛性,那么二乘初果到四果所有人,都应该已经看见佛性了,因为他们在初果时就已经观破意识了;可是 世尊却说他们看不见佛性,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上平居士何不在这上面用心思索看看呢? 而且,明心之人都已经观破第六意识心,都知道祂是虚妄的、是依他起性的,可是却也还是看不见佛性,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何不在这上面思索一下呢? 声闻初果乃至四果,大乘见道位的七住菩萨们,都已经观破第六意识了,都已经有声闻解脱智或者大乘无生智、根本无分别智了,却都还是看不见佛性,只有十住菩萨才能看见佛性,更何况上平居士根本就还没有“无分别始觉之智”,如何能看见佛性呢?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25,-----25,25.,居士,回过头来,我们,看看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讲座文稿
愿所有功德回向: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所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如来藏 www.rulaizang.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502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