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解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句话,说:“不仅是理论,也不仅是信仰,而是一种活泼自在踏实的生活,只要练习到不因顺逆环境而产生爱或憎,就能太平无事,自由自在,所以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错,可是六祖的偈里这二句所讲的佛法是指禅,不可以用声闻法解释,不能用消除烦恼的方法来解释六祖这二句偈。
经论是语言、文字,假名为佛法。真实的佛法不是那三藏十二部经,它只是代表佛法。在大乘佛法中,真实的佛法是经、律、论里面所指示的真如佛性,那才是禅所讲的真实的佛法,叫做正法,叫做禅。如果在生活中去练习不受顺逆环境影响而产生爱憎之冲动,那是声闻人断烦恼的法门,或说那是菩萨声闻伏断烦恼的修行法门,那不是禅。那只是修禅之前所要做的前方便,不是禅,不是六祖这两句偈所说的佛法。
禅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禅不是地、水、火、风,不是受、想、行、识,但是,禅须要在这里来寻找。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什么是世间呢?所谓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就了不可得。我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起的万法中去体究,才有开悟的因缘。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叫我们除烦恼,不是叫我们不起爱憎心,反而要我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种爱瞋及不爱不瞋的活动中去体会。黄龙禅师说“生缘处处”,就是这个意思。讲到这里,请问诸位上座:“您的生缘在什么处?”这就值得参究了。
五阴、十八界就是世间,因为五阴、十八界的存续活动必定产生无量无尽的烦恼。譬如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必须刷牙、洗脸,它本身就是烦恼。有时小孩急躁的时候,会抱怨:“刷什么牙,抹什么脸?上课都来不及了!”有的懒,认为何必刷牙?吃过东西不是又脏了?这是烦恼。我们规规矩矩不急躁,醒来还是刷牙、洗脸。虽然不觉得烦恼,但这件事的本身就是烦恼。刷牙、洗脸以后上厕所时,觉得人真是麻烦,还得要上厕所,能够不上厕所的话,岂不更好?有的人抱怨每天要吃三餐,要买菜、洗菜、炒菜,又要洗碗筷,这些都是烦恼。我们对这些烦恼不拒不迎的话,那就会成为声闻法,因此不可以把这些烦恼摆下来。
如果对这些烦恼不拒不迎,断烦恼而得解脱,这不是禅。禅就是经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地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经中讲“烦恼即菩提”。所以对烦恼不应当放下,不应当不迎不拒,不应当除断烦恼,反而是要投入烦恼里面去,因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烦恼当中。
参禅的人对烦恼不应当畏惧,应该在烦恼所产生的一切境界、一切因缘之中去运用思惟观参究,千万不要不迎不拒去放下烦恼。放下一切的烦恼,在无念、离念中想要等待智慧的出现,了不可得。以思惟观来参禅,必须是一念相应,智慧才能够生出,那就是开悟、明心。悟了以后要见佛性更须要迎向一切烦恼、投入一切烦恼的境界之中去观察、寻觅。功夫若够,一念相应便见佛性。
如果离开了思惟观,定力散失的话,就无法见性。如果离开了烦恼就没办法开悟,就没办法见性。所以《大集经》卷十二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那就是说:在烦恼中见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果离开了烦恼而见到菩提的话,这叫做倒见,这个“见”错了。所以对烦恼不可不迎不拒去放下,而应该投入烦恼之中来参究。如果离开烦恼见菩提的话,往往是以离念、无念的灵明觉了当做真如,《大集经》说这个叫做倒见,不是如见。
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大集经》卷十五里又说:“厌恶烦恼是为魔业。”对菩萨来讲,厌恶烦恼就是魔业,因为菩萨入道初门就是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在烦恼所生的各种活动中去探究,因此厌恶烦恼就是魔业。六祖讲“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就是这个道理。有的人听我讲过这个道理之后,就已经先明心了。这位师姊让她先生先参加禅三,但先生还没参加禅三,她已经先明心了。在什么时候明心?在做家事的时候,她突然一念相应:“啊!原来这就是真如。”
做家事就是烦恼,如果厌恶这个烦恼就会落入声闻法,想要把烦恼放下,把这些家事尽量不管、尽量丢掉,那就没办法悟了。所以心不要去攀缘一切法,不要去跑码头逛道场,但是要在我们四大五阴所生的一切烦恼中探究。譬如穿衣、吃饭、办公、上下班都是烦恼,就在这些烦恼里面要去探究它,专心用思惟观的方法在一切烦恼里面去探究。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要我们在世间的各种烦恼的因缘里面去探究它,千万不可远离这些烦恼因缘。
——摘自《禅——悟前与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