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19)----张正圜老师
般若之总相智、别相智及种智,名为第一义谛之智慧。第一义谛智慧以自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为根本,若不亲证第八识,都只能在外门修六度万行,无论如何熏习思惟般若,皆无法入第一义谛而生实相智慧,永劫不能成佛。故欲修般若,当须亲证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以禅宗参禅之法而悟入;一旦悟入,即可现观第八识之真如性,依此总相智熏修般若,方能循序渐进;若有缘能追随大善知识教导,一世中精进而修,则超越第一大无量数劫亦属可能;唯除性障深重者、或慧根浅薄者、或心量不广不雄者,以及未值遇有种智之大善知识者。因此,佛弟子若有因缘能得亲值真正之大善知识教导,理当一心虔诚、恭敬供养,于善知识所开示法要皆能信受奉行,那么欲求实证般若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都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确实可行之事!
第一义谛之智慧函盖三乘一切佛法,所以三乘圣者皆有二乘解脱道的智慧,然菩萨的实相般若却不共二乘,因为定性二乘声闻只求解脱于三界生死,没有证悟般若的必要,是故不知不证般若而无般若智可言。但是二乘人必须要信受涅槃本际是真实有,才不会畏惧舍报后灭尽蕴处界入无余涅槃会成为断灭空而觉得恐怖,才能安心修学解脱道而取证解脱果;故说二乘涅槃亦须以大乘第一义为基础而得建立,三乘菩提皆须依第八识如来藏为根本才得成就。
般若智慧是亲证实相之后所发起的,所以般若智慧是“所生得”,必须经由证悟实相以及不断深入观行修学才能使般若智慧一分一分现起,所以般若总相智乃至佛地的四种智慧都是所生得─本来没有,要亲证实相以后才生起乃至具足圆满;因为是修行之后才出生而有的,所以是所生得,不是本来就有。而涅槃却不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本来自在,不论行者证与不证,真如心的中道涅槃性都如实显现,而二乘圣者所证之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以及佛地乃证的无住处涅槃则是“所显得”,因为是第八识本来就具有的功德法性,修行者只是经由烦恼障的断除,乃至所知障的断尽,而使涅槃的功德显现出来;虽然是要经过勤苦修行才能显现出来,但却不是修行之后才出生的法,因此涅槃是所显得─非修得非不修得。
一切种智的圆满成就,不能离于无我性的第八识如来藏和三界境界而修而证,因为一切法所依的本体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一切种智就是具足了知一切法界之所有体性。既然一切法界的体性都不离无我性的第八识如来藏,则证知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实性与如如性而生起的智慧,即称为“法界体性智”,这也就是别教七住位菩萨所证得的“般若总相智”,亦即“根本无分别智”。一切种智之修习和圆满都不能离开三界而修,因为三界之外无法、无智可得;此一切种智的观修乃依于八识心王之无量功德体性,在三界九地一切所知境中运转时现前观行,且须历经久劫修行方能断尽所知障中过恒河沙数随眠,才得以具足了知一切法界而成就正遍知觉,究竟圆满一切种智,成究竟佛道。
第三节 略述总相智、别相智、种智之关系
菩萨证悟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如实转依此真见道所得之总相智而安住不退,继续进修相见道之别相智;这总相智与别相智即是大乘人无我智,是安忍于无生之法所生起的智慧,因此称为大乘无生忍。菩萨悟后从真实心第八识的总相和别相上来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的无我性,观察自己和其他众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第八识自心如来藉种种缘而生显,也必随种种缘而坏灭,变化无常而终归于空;三贤位菩萨如是依于总相与别相的智慧,如实观察能取的我与所取的六尘境皆是如来藏藉缘所现,就是假名“蕴我”的全部,逐渐成就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行而渐次圆满如幻、阳焰、如梦的现观,众生我的染污性也同时分分灭除。当菩萨渐次完成这三种无我观后,别相智修证圆满而智慧通利,如实了知三界九地一切有情乃至世间万法莫不是由本来无生的空性如来藏所生显,大乘无生忍修证圆满,异生性永伏,并且发起圣性,当入地所需之福德及增上意乐等条件亦皆具足时,即转进初地开始修证种智,亦即大乘法无我智─无生法忍。
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这三种层次的般若实相智慧,是不共二乘的法教,所以称为“别教”;其中,总相智与别相智是“人无我智”所含摄,种智则是属于“法无我智”的范围。总相智是大乘的真见道─禅门的开悟明心(破初参)之所证;开悟明心之后,依总相智为基础,才能转进相见道位中修证别相智;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的内涵,就是大乘的人无我。譬如在禅门中破初参后,继续去行脚参访诸方大善知识增益权智,这就是属于别相智上面的增益;而菩萨证悟后所应修学的,除了别相智以外,尚包括百法明门等种智,也就是法无我智的部分。如果是刚明心破参的人,通常只有总相智,他们对真如的了解和体验,相较于已经破参多年而对真如的别相智有深刻体验的人有很大落差;然而这些已经了解别相智者,当他们听闻已经证得法无我的地上菩萨在讲增上慧学时,则又有许多茫然与不解。因此,不同阶位的胜义菩萨,智慧浅深有极大的差别,不可一概而论,例如通达总相智者不一定通达别相智;然而只要是通达种智的人一定通达别相智,而通达别相智者一定通达总相智。
菩萨悟明真心证得总相智而如实转依即入七住位不退,此时仅是证得大乘人无我的初分现观,接著必须转进相见道位继续深入观行,并且跟随真善知识开始熏习种智,亦即法无我智。法无我智的熏修是要依般若智而如实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一界,在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所生的一切法中去如实观察,亲自证实是第八识如来藏出生了蕴处界,是第八识配合著蕴处界而展转出生种种的法,证实如来藏所生的这一切法都没有真实不坏的“我”性;菩萨就在如来藏所生的这一切法当中,如实的去观察、领受、验证如来藏心的体性,并且证实在蕴处界等一切法之中确实没有常住不坏的我,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如来藏藉缘而起的因缘和合之法,而真心如来藏虽生显诸法却对六尘万法如如不动,也从不了知祂自己,所以“真我”如来藏的自体性是真实“无我”的清净性。菩萨悟后如此渐次深入观察,证知人我是空、法我也是空,具足人无我性的现观,也生起了法无我性的现观智慧。
因此,唯有亲证真如心第八识才是开悟明心,由此真见道才能转进相见道,至见道通达位方入初地,继续转进乃有诸地修道位之事行与理行。在大乘法中,必须确实观行而了知一切能取的识心与所取的尘境都无所有,必须确实证知一切万法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出生及显现,证知此第八识阿赖耶识从来无生、本来自在,祂有真实体性而能出生一切“三界有”,祂不是“三界有”法故假名说为“实有”;必须证知第八识离言离名、无形无色之真实性与如如性,确实完成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修内涵,才算是通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实义、通达“真如”,如是圆满通达见道位的修证才算是通达大乘法,才能转进到修道位修证种智。而从总相智乃至一切种智,都是以亲证如来藏为基础而作现观,完全不同于二乘人只须信受有涅槃本际不灭,依蕴处界法无常、苦、空、无我的观行即可取证解脱果,不必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不须依于如来藏的实证而作现观。也就是说,大乘见道位所得般若智,必须在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性上作观行,在蕴处界诸法与如来藏和合运作的关系与行相上作种种观行,必须确实现观了知这个第八识的本来无生无灭,了知一切法皆为第八识所生显而摄归第八识故亦无生无灭,能通达相见道所摄的种种观行内涵,如是方得名为通达般若别相智,而能转入初地继续进修一切种智。而一切地上菩萨所修所证之无生法忍道种智即是法无我智,诸地菩萨如是地地增上而修,渐次深细现观二种无我的内涵,乃至到达佛地究竟圆满亲证人我空及法我空。
所以世尊前后三转法轮所开示之人无我智及法无我智,绝对不是只在佛学名相上熏习研究可证得的,学人必须建立正知见并且依教奉行,方有实证三乘菩提的因缘。尤其是第三转法轮所开演的大乘法无我智,更是必须依于亲证自心藏识而发起之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才能修证后得无分别智,而唯有通达二转法轮般若诸经所开示之大乘人无我智的所有内涵,方能转进初地修证道种智;也就是说,大乘法无我智必须依于人无我智为基础方能修证。总括而言,没有总相智的基础就不能证得别相智,没有别相智的基础就不能证得种智;所以证得种智的菩萨必定能知别相智,证得别相智的菩萨必定能知总相智,这也是这三者之间的差别相。
开悟明心真见道时必定是顿悟,世尊于《楞严经》中已明白开示:“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禅门中常说“顿悟渐修”即是这个道理,意思也就是说,开悟是在一刹那间一念慧相应而亲证实相(证得第八识之总相),不是一点一点慢慢悟得的,所以是“顿悟”;但证得总相智后并不是立刻就能通达别相智,而是必须在悟后追随真善知识不断修学,才能分分亲证般若别相智与种智。像这样顿悟渐修的道理,一切学佛人都应该要了解,只有清楚了知佛菩提道进修之次第,才不会被恶知识的邪知邪见所转。如果菩萨悟后能精进修行,而且有善知识摄受教导,则道业当可一日千里、进步神速,其般若智慧之深利绝非初悟之人所可比拟及想像的;但是如果悟后得少为足而不肯继续进修者,其智慧就会一直停留在般若总相智上,那实在是可惜之至。开悟明心是一切欲求佛道者的当务之急,如果没有见道,即使努力勤苦修行,仍是在外门转,常常是“千日一里”,悟与未悟实有天壤之别!
第二章 道种智总说
道种智者,地上菩萨方得。大乘佛弟子修学般若波罗蜜,当般若正观现前而能安忍不退,即是明心真见道,初得大乘无生智忍,名为法智忍,此时唯知般若空性心之总相,不解别相。第二转法轮《般若经》六百卷所说,乃依般若空性之总相而说别相,未及种智;菩萨悟后依般若中道观之总相及别相为基础,方堪能修证第三转法轮唯识经典所开示之一切种智。若未明心证真,不能体验第八识如来藏之运作,则不能证验一切种智,唯能依唯识名相,于外门熏闻种智正理。菩萨明心后依止于善知识的教导,深入现观空性实相之种种体性,渐渐证验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依于般若之人无我智深入现观诸法空相而证验诸法无我,及至通达实相般若而发起少分道种智,并且具足入地诸条件,方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位,成为初地菩萨,能转菩萨性轮,名真佛子,方得名为大乘圣者。故知唯有证悟第八识如来藏后,亲随真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者,方能发起道种智而入初地,方知初地道种智之智慧。
菩萨证悟第八识故知实相,由证知实相后渐修故,能发起后得智所摄一切种智之少分(名为道种智),而能转入初地,乃至地地转进而逐渐圆满菩萨道之修证内涵,臻至究竟佛地;如是次第方为佛菩提道之正修行。道种智唯地上菩萨方得,乃一切种智之修证尚未具足圆满成就者,故初地至等觉位菩萨所分证之一切种智皆名为“道种智”,皆只少分或多分证知第八识所含藏之种子的功德故,尚未具足圆满成就佛道的智慧,不能称为一切种智。故一切种智包含道种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都称为种智,即是第八识所含藏之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所以种智也是般若所含摄,必须具足圆满种智的修证才是般若的究竟圆满,才能成佛。
道种智即无生法忍智,亦名法无我智,是大乘佛菩提之增上慧学,函盖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乃至佛地无生法忍一切种智。地前所证之般若(大乘人无我智)不称为增上慧学,菩萨必须经由触证藏识而起中道智,方能渐修至初地,方能正式修证增上慧学(菩萨地前即随善知识熏习唯识增上慧学,但在别相智尚未通达前无法得证种智);若不能契会般若中观,则不能熏修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在一切种智的修学过程中,由于菩萨修证位阶的不同,种智有多分与少分证得的差别,但是在还没有具足圆满一切种智之前,都称为“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换句话说,地上菩萨所分证的一切种智无生法忍,都叫作道种智;修证到第八识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都具足圆满了,无可再证了,才能叫作一切种智,这是佛地的境界。
佛子于三贤位所摄之别相智具足圆满而欲入初地时,须完成四个条件方能进入初地,这四个条件是:第一,修除大乘所摄异生性以发起圣性。第二,发起十地修道性。第三,具足入地所需之增上慧学知见,包括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等的熏修,以及初分道种智的发起。然此须有善知识教导,方能由真见道位入相见道位,圆满相见道别相智之修证内涵而令见地通达,方能证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第四,发广大心─勇发十大愿。也就是说,欲入初地得要熏习一切种智而成就初分道种智;要永伏三界惑令不现行如阿罗汉;要以弘法护教、救护众生之种种事行回向佛道而成就道种性;并且还要有清净的增上意乐而于佛前勇发十大愿;如是四法具足圆满,入地所需广大福德亦已具足,即能入于初地,生如来家,成真佛子。
种智乃是分分证得,非能一时具证,初证一分道种智并具足入地所需条件时即入初地入地心位,其后渐修而转入住地心,继续修证初地所需修证之行门次第与内涵,完成初地无生法忍方得成就满心位的现观境界,成就满地心而入于上地入地心。如此地地增上而至等觉位。
第一节 诸地菩萨所修之道种智
菩萨悟后依于般若之根本无分别智而修证后得无分别智,复依大善知识熏习般若之法无我智─唯识一切种智,至见地通达便能发起初分般若道种智而入地。初地般若道种智主要是依自心如来藏识而现观蕴处界诸法,证得法无我─证知蕴处界诸法之无我性,皆因如来藏所收集之爱业种所生,一切境界皆因如来藏藉缘生起而有;如是现见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现量,非有外法而为有情之所触所受,因此便能远离对于自心藏识之执著,远离意根与意识对自己之执著,如是方得进入初地。以下分别就初地至等觉位之修道略作叙述。(下列诸地之内容主要系整理自平实导师书中开示。)
第一目 初地
初地又名欢喜地。佛菩提道之正修,是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为首,然后依所证如来藏而亲领受─亲自现前领受如来藏之体性,因而发起般若慧之根本智(般若总相智)及后得智(般若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以证此如来藏识故知实相,以证此识而悟后进修,故起后得智中之一切种智少分,名为道种智,是名初地菩萨,如是方为佛菩提道之正修行也。菩萨入初地已,开始进修一切种智,即是修证诸地无生法忍─唯识增上慧学。
所谓“无生法忍”即大乘之法无我智,乃是深入证知第八识所含藏之种种界(种子、功能差别),证知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之一切种子,详审了知其中所蕴含之一切体性,并且于此所知所见心能安忍,如是渐次灭除所知障随眠,证道种智,乃至成就佛地之一切种智,是名无生法忍。一切种智未圆满成就者,于十地中名为道种智,于七住位至十回向位中名为菩萨人无我智,俱名般若中观智。
初地菩萨有三种心: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三心功德差异极大、不可同日而语。复有戒定直往及戒慧直往之差异,复有二乘无学回心修进之初地,及别教直往之初地,复有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之初地及未得佛加持入此三昧之初地,故初地菩萨所得功德不尽相同,以有情学佛之根性及因缘互异故,故说菩萨入初地已,应当“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
别教菩萨悟后,历经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之修行,永伏思惑,离异生性,发起圣性而入初地。入初地已,心大欢喜,不久当求初地满心。欲满初地,当修三事:一者,修学百法明门,此是别教增上慧学,不共通教菩萨及二乘;百法明门一一验证领纳通达,则通虚妄唯识门与真实唯识门。二者,初入地时永伏之思惑应予断除,成慧解脱,证有余依涅槃;复依十大愿而发受生愿,世世不取无余涅槃,以此作为未来佛地取证无住处涅槃之因,亦以之得入二地修持增上戒学,此名留惑润生─以故意力起无色界惑,润未来世生。三者,广修法施,初地菩萨修檀波罗蜜多,以法施为主,财施、无畏施为辅(未入地者以财施为主),其般若慧足以为人天师故,具道种智故,已成就初地无生法忍故。菩萨具足如是三事故,得一现观─一切六尘境界如镜中影像,唯自心如
来藏识所现,自心七识所触六尘唯内相分,如来藏如明镜般显现一切染净爱憎境界,故知一切境界皆如明镜映像,实无外法可得;菩萨如是证知而成就镜像观。凡夫众生不见明镜,以影像为真实而贪著影像,不知镜体实有,不知六尘虚妄不真。菩萨成就如是体验“犹如镜像”之现前观行已,不久即成满地心,转入二地。
第二目 二地
二地又名离垢地。初地菩萨除了要从百法的修行里面去成就“犹如镜像”的现观─亲证体验、如实领受六尘万法都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尚须圆成初地所应修之布施波罗蜜多。当这二者都具足圆满,就完成初地满心所应具足之福德资粮与所应修证的大乘无我观,成为初地的满心位菩萨,接下来即进入二地。
二地菩萨主要是修持戒波罗蜜多,于一切的微细戒都无所犯,这是二地的修行。根据《华严经》〈十地品〉中所开示之法要,可知二地菩萨当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心,承事供养诸佛,并受行十善道法,“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链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此地菩萨于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分随力而行。二地满心开始才叫作持戒,在此以下都只能叫作学戒。
二地入地心菩萨,若欲满二地心者,当修以下三事:一者,二地应修之增上慧学,依初地满心所圆证之百法明门,进修千法明门,断除所知障中更微细随眠,修证二地无生法忍,证得二地道种智。也就是菩萨要在千法明门之中,去证验这个能知能觉、能取六尘的心在取六尘,其实就如同光影照射影像;也就是说这个能取六尘的七识心,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外面的六尘中运作,都是在自己的内相分六尘中运作,而六尘万法则必须靠这个能取的心─识蕴六识和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在如来藏所显现的六尘镜像里面运作,才得以显现出来;这就像是镜子映现出外面影像的时候,其实是要靠光影来照射,才会显现出镜中的影像。能够如此亲证现观,就能证得二地道种智。二者,严持菩萨戒法,修除邪行障;初地心位已经永断恶趣杂染愚,未来世中永不感生恶趣业果,但仍有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异熟随眠,虽不会引生分段生死种,却能引生世世可爱异熟果及增上果,也能引生误犯之三业异熟果,障碍二地极净戒行,令不满足二地行果,是故应除邪行障,了知一切律仪戒,于二地中永断,令永不起。修除邪行障者,即是修除两种愚痴:第一种为所知障中所生一分微细误犯愚,第二种为烦恼障习气中所生一分误犯三业,于业未究竟了知故。三者,随分修集法施功德。
二地菩萨如是修学三事已,得一现观─见分七识犹如光影。譬如明镜中像,若无光影,像则不现;七识心中所触藏识镜像亦复如是,七识若不现行,见闻觉知心中则不受镜像。复次,意根若不现行,藏识即不执取五根,则无意识,若无意识,则无六入,是故镜中映像皆由光影所成─自心藏识所现六尘映像,皆由意根意识光影所成,犹如光影。菩萨由修此三事圆满,不久即得成就犹如光影之现观,成二地满心,转入三地。
二地菩萨验证自己能取的心─见分七识在镜像中追逐六尘,犹如光影,与像相触而实不得诸法。一切有情无始以来由于自心七转识的贪著运作,所以使得自心如来藏中不断累积污垢,不断积藏有漏法种,因此显现出来的六尘影像就变成不清净的影像;二地满心菩萨可以经由这个犹如光影的现观,了知如何能使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转变清净的道理,从此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改变自心的染污种子,能随意转变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内相分;这就是犹如光影现观的成就,使得七转识的染污性可以完全根除,则自然持戒清净,不由加行。此即二地菩萨无生法忍增上慧学修证圆满所证之大乘无我观─犹如光影,圆满二地道种智,成为真正持戒的菩萨,由于心地清净就渐次进入三地。(待续)
第一义谛之智慧函盖三乘一切佛法,所以三乘圣者皆有二乘解脱道的智慧,然菩萨的实相般若却不共二乘,因为定性二乘声闻只求解脱于三界生死,没有证悟般若的必要,是故不知不证般若而无般若智可言。但是二乘人必须要信受涅槃本际是真实有,才不会畏惧舍报后灭尽蕴处界入无余涅槃会成为断灭空而觉得恐怖,才能安心修学解脱道而取证解脱果;故说二乘涅槃亦须以大乘第一义为基础而得建立,三乘菩提皆须依第八识如来藏为根本才得成就。
般若智慧是亲证实相之后所发起的,所以般若智慧是“所生得”,必须经由证悟实相以及不断深入观行修学才能使般若智慧一分一分现起,所以般若总相智乃至佛地的四种智慧都是所生得─本来没有,要亲证实相以后才生起乃至具足圆满;因为是修行之后才出生而有的,所以是所生得,不是本来就有。而涅槃却不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本来自在,不论行者证与不证,真如心的中道涅槃性都如实显现,而二乘圣者所证之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以及佛地乃证的无住处涅槃则是“所显得”,因为是第八识本来就具有的功德法性,修行者只是经由烦恼障的断除,乃至所知障的断尽,而使涅槃的功德显现出来;虽然是要经过勤苦修行才能显现出来,但却不是修行之后才出生的法,因此涅槃是所显得─非修得非不修得。
一切种智的圆满成就,不能离于无我性的第八识如来藏和三界境界而修而证,因为一切法所依的本体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一切种智就是具足了知一切法界之所有体性。既然一切法界的体性都不离无我性的第八识如来藏,则证知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实性与如如性而生起的智慧,即称为“法界体性智”,这也就是别教七住位菩萨所证得的“般若总相智”,亦即“根本无分别智”。一切种智之修习和圆满都不能离开三界而修,因为三界之外无法、无智可得;此一切种智的观修乃依于八识心王之无量功德体性,在三界九地一切所知境中运转时现前观行,且须历经久劫修行方能断尽所知障中过恒河沙数随眠,才得以具足了知一切法界而成就正遍知觉,究竟圆满一切种智,成究竟佛道。
第三节 略述总相智、别相智、种智之关系
菩萨证悟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如实转依此真见道所得之总相智而安住不退,继续进修相见道之别相智;这总相智与别相智即是大乘人无我智,是安忍于无生之法所生起的智慧,因此称为大乘无生忍。菩萨悟后从真实心第八识的总相和别相上来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的无我性,观察自己和其他众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第八识自心如来藉种种缘而生显,也必随种种缘而坏灭,变化无常而终归于空;三贤位菩萨如是依于总相与别相的智慧,如实观察能取的我与所取的六尘境皆是如来藏藉缘所现,就是假名“蕴我”的全部,逐渐成就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行而渐次圆满如幻、阳焰、如梦的现观,众生我的染污性也同时分分灭除。当菩萨渐次完成这三种无我观后,别相智修证圆满而智慧通利,如实了知三界九地一切有情乃至世间万法莫不是由本来无生的空性如来藏所生显,大乘无生忍修证圆满,异生性永伏,并且发起圣性,当入地所需之福德及增上意乐等条件亦皆具足时,即转进初地开始修证种智,亦即大乘法无我智─无生法忍。
总相智、别相智以及种智,这三种层次的般若实相智慧,是不共二乘的法教,所以称为“别教”;其中,总相智与别相智是“人无我智”所含摄,种智则是属于“法无我智”的范围。总相智是大乘的真见道─禅门的开悟明心(破初参)之所证;开悟明心之后,依总相智为基础,才能转进相见道位中修证别相智;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的内涵,就是大乘的人无我。譬如在禅门中破初参后,继续去行脚参访诸方大善知识增益权智,这就是属于别相智上面的增益;而菩萨证悟后所应修学的,除了别相智以外,尚包括百法明门等种智,也就是法无我智的部分。如果是刚明心破参的人,通常只有总相智,他们对真如的了解和体验,相较于已经破参多年而对真如的别相智有深刻体验的人有很大落差;然而这些已经了解别相智者,当他们听闻已经证得法无我的地上菩萨在讲增上慧学时,则又有许多茫然与不解。因此,不同阶位的胜义菩萨,智慧浅深有极大的差别,不可一概而论,例如通达总相智者不一定通达别相智;然而只要是通达种智的人一定通达别相智,而通达别相智者一定通达总相智。
菩萨悟明真心证得总相智而如实转依即入七住位不退,此时仅是证得大乘人无我的初分现观,接著必须转进相见道位继续深入观行,并且跟随真善知识开始熏习种智,亦即法无我智。法无我智的熏修是要依般若智而如实观察一一蕴、一一处、一一界,在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所生的一切法中去如实观察,亲自证实是第八识如来藏出生了蕴处界,是第八识配合著蕴处界而展转出生种种的法,证实如来藏所生的这一切法都没有真实不坏的“我”性;菩萨就在如来藏所生的这一切法当中,如实的去观察、领受、验证如来藏心的体性,并且证实在蕴处界等一切法之中确实没有常住不坏的我,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如来藏藉缘而起的因缘和合之法,而真心如来藏虽生显诸法却对六尘万法如如不动,也从不了知祂自己,所以“真我”如来藏的自体性是真实“无我”的清净性。菩萨悟后如此渐次深入观察,证知人我是空、法我也是空,具足人无我性的现观,也生起了法无我性的现观智慧。
因此,唯有亲证真如心第八识才是开悟明心,由此真见道才能转进相见道,至见道通达位方入初地,继续转进乃有诸地修道位之事行与理行。在大乘法中,必须确实观行而了知一切能取的识心与所取的尘境都无所有,必须确实证知一切万法都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出生及显现,证知此第八识阿赖耶识从来无生、本来自在,祂有真实体性而能出生一切“三界有”,祂不是“三界有”法故假名说为“实有”;必须证知第八识离言离名、无形无色之真实性与如如性,确实完成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修内涵,才算是通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实义、通达“真如”,如是圆满通达见道位的修证才算是通达大乘法,才能转进到修道位修证种智。而从总相智乃至一切种智,都是以亲证如来藏为基础而作现观,完全不同于二乘人只须信受有涅槃本际不灭,依蕴处界法无常、苦、空、无我的观行即可取证解脱果,不必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不须依于如来藏的实证而作现观。也就是说,大乘见道位所得般若智,必须在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性上作观行,在蕴处界诸法与如来藏和合运作的关系与行相上作种种观行,必须确实现观了知这个第八识的本来无生无灭,了知一切法皆为第八识所生显而摄归第八识故亦无生无灭,能通达相见道所摄的种种观行内涵,如是方得名为通达般若别相智,而能转入初地继续进修一切种智。而一切地上菩萨所修所证之无生法忍道种智即是法无我智,诸地菩萨如是地地增上而修,渐次深细现观二种无我的内涵,乃至到达佛地究竟圆满亲证人我空及法我空。
所以世尊前后三转法轮所开示之人无我智及法无我智,绝对不是只在佛学名相上熏习研究可证得的,学人必须建立正知见并且依教奉行,方有实证三乘菩提的因缘。尤其是第三转法轮所开演的大乘法无我智,更是必须依于亲证自心藏识而发起之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才能修证后得无分别智,而唯有通达二转法轮般若诸经所开示之大乘人无我智的所有内涵,方能转进初地修证道种智;也就是说,大乘法无我智必须依于人无我智为基础方能修证。总括而言,没有总相智的基础就不能证得别相智,没有别相智的基础就不能证得种智;所以证得种智的菩萨必定能知别相智,证得别相智的菩萨必定能知总相智,这也是这三者之间的差别相。
开悟明心真见道时必定是顿悟,世尊于《楞严经》中已明白开示:“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禅门中常说“顿悟渐修”即是这个道理,意思也就是说,开悟是在一刹那间一念慧相应而亲证实相(证得第八识之总相),不是一点一点慢慢悟得的,所以是“顿悟”;但证得总相智后并不是立刻就能通达别相智,而是必须在悟后追随真善知识不断修学,才能分分亲证般若别相智与种智。像这样顿悟渐修的道理,一切学佛人都应该要了解,只有清楚了知佛菩提道进修之次第,才不会被恶知识的邪知邪见所转。如果菩萨悟后能精进修行,而且有善知识摄受教导,则道业当可一日千里、进步神速,其般若智慧之深利绝非初悟之人所可比拟及想像的;但是如果悟后得少为足而不肯继续进修者,其智慧就会一直停留在般若总相智上,那实在是可惜之至。开悟明心是一切欲求佛道者的当务之急,如果没有见道,即使努力勤苦修行,仍是在外门转,常常是“千日一里”,悟与未悟实有天壤之别!
第二章 道种智总说
道种智者,地上菩萨方得。大乘佛弟子修学般若波罗蜜,当般若正观现前而能安忍不退,即是明心真见道,初得大乘无生智忍,名为法智忍,此时唯知般若空性心之总相,不解别相。第二转法轮《般若经》六百卷所说,乃依般若空性之总相而说别相,未及种智;菩萨悟后依般若中道观之总相及别相为基础,方堪能修证第三转法轮唯识经典所开示之一切种智。若未明心证真,不能体验第八识如来藏之运作,则不能证验一切种智,唯能依唯识名相,于外门熏闻种智正理。菩萨明心后依止于善知识的教导,深入现观空性实相之种种体性,渐渐证验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依于般若之人无我智深入现观诸法空相而证验诸法无我,及至通达实相般若而发起少分道种智,并且具足入地诸条件,方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位,成为初地菩萨,能转菩萨性轮,名真佛子,方得名为大乘圣者。故知唯有证悟第八识如来藏后,亲随真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者,方能发起道种智而入初地,方知初地道种智之智慧。
菩萨证悟第八识故知实相,由证知实相后渐修故,能发起后得智所摄一切种智之少分(名为道种智),而能转入初地,乃至地地转进而逐渐圆满菩萨道之修证内涵,臻至究竟佛地;如是次第方为佛菩提道之正修行。道种智唯地上菩萨方得,乃一切种智之修证尚未具足圆满成就者,故初地至等觉位菩萨所分证之一切种智皆名为“道种智”,皆只少分或多分证知第八识所含藏之种子的功德故,尚未具足圆满成就佛道的智慧,不能称为一切种智。故一切种智包含道种智,道种智与一切种智都称为种智,即是第八识所含藏之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所以种智也是般若所含摄,必须具足圆满种智的修证才是般若的究竟圆满,才能成佛。
道种智即无生法忍智,亦名法无我智,是大乘佛菩提之增上慧学,函盖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乃至佛地无生法忍一切种智。地前所证之般若(大乘人无我智)不称为增上慧学,菩萨必须经由触证藏识而起中道智,方能渐修至初地,方能正式修证增上慧学(菩萨地前即随善知识熏习唯识增上慧学,但在别相智尚未通达前无法得证种智);若不能契会般若中观,则不能熏修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在一切种智的修学过程中,由于菩萨修证位阶的不同,种智有多分与少分证得的差别,但是在还没有具足圆满一切种智之前,都称为“道种智”,不能称为“一切种智”。换句话说,地上菩萨所分证的一切种智无生法忍,都叫作道种智;修证到第八识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都具足圆满了,无可再证了,才能叫作一切种智,这是佛地的境界。
佛子于三贤位所摄之别相智具足圆满而欲入初地时,须完成四个条件方能进入初地,这四个条件是:第一,修除大乘所摄异生性以发起圣性。第二,发起十地修道性。第三,具足入地所需之增上慧学知见,包括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等的熏修,以及初分道种智的发起。然此须有善知识教导,方能由真见道位入相见道位,圆满相见道别相智之修证内涵而令见地通达,方能证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第四,发广大心─勇发十大愿。也就是说,欲入初地得要熏习一切种智而成就初分道种智;要永伏三界惑令不现行如阿罗汉;要以弘法护教、救护众生之种种事行回向佛道而成就道种性;并且还要有清净的增上意乐而于佛前勇发十大愿;如是四法具足圆满,入地所需广大福德亦已具足,即能入于初地,生如来家,成真佛子。
种智乃是分分证得,非能一时具证,初证一分道种智并具足入地所需条件时即入初地入地心位,其后渐修而转入住地心,继续修证初地所需修证之行门次第与内涵,完成初地无生法忍方得成就满心位的现观境界,成就满地心而入于上地入地心。如此地地增上而至等觉位。
第一节 诸地菩萨所修之道种智
菩萨悟后依于般若之根本无分别智而修证后得无分别智,复依大善知识熏习般若之法无我智─唯识一切种智,至见地通达便能发起初分般若道种智而入地。初地般若道种智主要是依自心如来藏识而现观蕴处界诸法,证得法无我─证知蕴处界诸法之无我性,皆因如来藏所收集之爱业种所生,一切境界皆因如来藏藉缘生起而有;如是现见一切境界皆是自心现量,非有外法而为有情之所触所受,因此便能远离对于自心藏识之执著,远离意根与意识对自己之执著,如是方得进入初地。以下分别就初地至等觉位之修道略作叙述。(下列诸地之内容主要系整理自平实导师书中开示。)
第一目 初地
初地又名欢喜地。佛菩提道之正修,是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为首,然后依所证如来藏而亲领受─亲自现前领受如来藏之体性,因而发起般若慧之根本智(般若总相智)及后得智(般若别相智与一切种智);以证此如来藏识故知实相,以证此识而悟后进修,故起后得智中之一切种智少分,名为道种智,是名初地菩萨,如是方为佛菩提道之正修行也。菩萨入初地已,开始进修一切种智,即是修证诸地无生法忍─唯识增上慧学。
所谓“无生法忍”即大乘之法无我智,乃是深入证知第八识所含藏之种种界(种子、功能差别),证知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之一切种子,详审了知其中所蕴含之一切体性,并且于此所知所见心能安忍,如是渐次灭除所知障随眠,证道种智,乃至成就佛地之一切种智,是名无生法忍。一切种智未圆满成就者,于十地中名为道种智,于七住位至十回向位中名为菩萨人无我智,俱名般若中观智。
初地菩萨有三种心:入地心、住地心、满地心。三心功德差异极大、不可同日而语。复有戒定直往及戒慧直往之差异,复有二乘无学回心修进之初地,及别教直往之初地,复有得佛加持而入大乘光明三昧之初地及未得佛加持入此三昧之初地,故初地菩萨所得功德不尽相同,以有情学佛之根性及因缘互异故,故说菩萨入初地已,应当“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
别教菩萨悟后,历经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之修行,永伏思惑,离异生性,发起圣性而入初地。入初地已,心大欢喜,不久当求初地满心。欲满初地,当修三事:一者,修学百法明门,此是别教增上慧学,不共通教菩萨及二乘;百法明门一一验证领纳通达,则通虚妄唯识门与真实唯识门。二者,初入地时永伏之思惑应予断除,成慧解脱,证有余依涅槃;复依十大愿而发受生愿,世世不取无余涅槃,以此作为未来佛地取证无住处涅槃之因,亦以之得入二地修持增上戒学,此名留惑润生─以故意力起无色界惑,润未来世生。三者,广修法施,初地菩萨修檀波罗蜜多,以法施为主,财施、无畏施为辅(未入地者以财施为主),其般若慧足以为人天师故,具道种智故,已成就初地无生法忍故。菩萨具足如是三事故,得一现观─一切六尘境界如镜中影像,唯自心如
来藏识所现,自心七识所触六尘唯内相分,如来藏如明镜般显现一切染净爱憎境界,故知一切境界皆如明镜映像,实无外法可得;菩萨如是证知而成就镜像观。凡夫众生不见明镜,以影像为真实而贪著影像,不知镜体实有,不知六尘虚妄不真。菩萨成就如是体验“犹如镜像”之现前观行已,不久即成满地心,转入二地。
第二目 二地
二地又名离垢地。初地菩萨除了要从百法的修行里面去成就“犹如镜像”的现观─亲证体验、如实领受六尘万法都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尚须圆成初地所应修之布施波罗蜜多。当这二者都具足圆满,就完成初地满心所应具足之福德资粮与所应修证的大乘无我观,成为初地的满心位菩萨,接下来即进入二地。
二地菩萨主要是修持戒波罗蜜多,于一切的微细戒都无所犯,这是二地的修行。根据《华严经》〈十地品〉中所开示之法要,可知二地菩萨当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心,承事供养诸佛,并受行十善道法,“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链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此地菩萨于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分随力而行。二地满心开始才叫作持戒,在此以下都只能叫作学戒。
二地入地心菩萨,若欲满二地心者,当修以下三事:一者,二地应修之增上慧学,依初地满心所圆证之百法明门,进修千法明门,断除所知障中更微细随眠,修证二地无生法忍,证得二地道种智。也就是菩萨要在千法明门之中,去证验这个能知能觉、能取六尘的心在取六尘,其实就如同光影照射影像;也就是说这个能取六尘的七识心,其实根本就没有在外面的六尘中运作,都是在自己的内相分六尘中运作,而六尘万法则必须靠这个能取的心─识蕴六识和第七识意根末那识,在如来藏所显现的六尘镜像里面运作,才得以显现出来;这就像是镜子映现出外面影像的时候,其实是要靠光影来照射,才会显现出镜中的影像。能够如此亲证现观,就能证得二地道种智。二者,严持菩萨戒法,修除邪行障;初地心位已经永断恶趣杂染愚,未来世中永不感生恶趣业果,但仍有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异熟随眠,虽不会引生分段生死种,却能引生世世可爱异熟果及增上果,也能引生误犯之三业异熟果,障碍二地极净戒行,令不满足二地行果,是故应除邪行障,了知一切律仪戒,于二地中永断,令永不起。修除邪行障者,即是修除两种愚痴:第一种为所知障中所生一分微细误犯愚,第二种为烦恼障习气中所生一分误犯三业,于业未究竟了知故。三者,随分修集法施功德。
二地菩萨如是修学三事已,得一现观─见分七识犹如光影。譬如明镜中像,若无光影,像则不现;七识心中所触藏识镜像亦复如是,七识若不现行,见闻觉知心中则不受镜像。复次,意根若不现行,藏识即不执取五根,则无意识,若无意识,则无六入,是故镜中映像皆由光影所成─自心藏识所现六尘映像,皆由意根意识光影所成,犹如光影。菩萨由修此三事圆满,不久即得成就犹如光影之现观,成二地满心,转入三地。
二地菩萨验证自己能取的心─见分七识在镜像中追逐六尘,犹如光影,与像相触而实不得诸法。一切有情无始以来由于自心七转识的贪著运作,所以使得自心如来藏中不断累积污垢,不断积藏有漏法种,因此显现出来的六尘影像就变成不清净的影像;二地满心菩萨可以经由这个犹如光影的现观,了知如何能使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转变清净的道理,从此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改变自心的染污种子,能随意转变自心如来藏所含藏的内相分;这就是犹如光影现观的成就,使得七转识的染污性可以完全根除,则自然持戒清净,不由加行。此即二地菩萨无生法忍增上慧学修证圆满所证之大乘无我观─犹如光影,圆满二地道种智,成为真正持戒的菩萨,由于心地清净就渐次进入三地。(待续)
本文标签:
本文关键字:
相关阅读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最新收录
讲座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