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戒就是取相戒,依十无尽戒、依声闻戒的戒相而受戒,就是取相为戒。定戒,又名定共戒,就是证得禅定的功夫而自然不犯戒。譬如获得初禅的人自然不犯淫戒、或者出家以后不犯淫戒,这叫做定戒,是由定而产生的心性的清净。无漏戒就是道共戒,由于见道(不管三乘菩提中的哪一种见道,或者具足三种法的见道),乃至修道而断思惑的缘故,所以心性清净而自然不犯戒,这叫作无漏戒。菩萨能这样修行,那就是真实的佛弟子,也是真实的供养三宝者。
五、当满分持戒
初学佛者若闻三皈之时必须同受五戒,往往畏缩不前,恐怕因此障碍其职业及世俗生活。然四阿含诸经所载,佛世时之佛子皈依三宝,并非由师长一句一句念皈依文、再由弟子一句一句跟着唱;而是听法之后产生信解,欲皈依三宝亲近修学,乃于法会之后,自行于佛前胡跪称名云:“弟子○○○,自今日起皈依佛、归依法、皈依贤圣僧,从今以后,尽形寿受持五戒为优婆塞(或优婆夷)。”如此于佛前三说,名为三自归,未有皈依而不持戒者。今时末法,若令欲受三皈者同时受持五戒,可能窒碍难行,今时社会型态及人之根器不同往昔故;遂开方便,先受三皈,渐入佛法而后自动发心受持五戒乃至菩萨戒。以故今时诸师多先传授三皈,于三皈时乘便讲说五戒十善,勉令随顺而不强令受持,以俟未来。
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三戒四戒而受。或受少分戒:一戒二戒而受。此五戒者前四为性戒,犯者不唯得戒罪,亦须未来世中受彼性罪果报。若不犯者,能生持戒功德。若不受戒而犯者,虽无戒罪果报,仍须受性罪果报;如恶意杀人者必下地狱受苦,苦尽返生人间,尚须于缘熟之时,意外枉死于被害人手中。不饮酒戒唯佛教回教有之,此是遮戒,遮止有情饮酒乱性而犯前四重戒;若犯此戒而不犯前四者,无有性罪,唯有戒罪,受戒罪违犯果报。持五戒不犯者得保人身不失,来世具诸福德果报,亦名世间戒,于佛法中亦通出世间戒。
经律论三藏中,都说对于五戒可心一分受持,多分受持,乃于圆满受持。因为近士男女,居于在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戒行,限于自己力能环境等,难于圆满受持五戒,故如来特地开许其发心受持一戒二戒,乃至圆满受持。
如《优婆塞戒经》第三卷说:“若受三皈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扳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皈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持五戒,是名满分”。
《大智度论》第十三卷说:“是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分行优婆塞,五断淫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分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自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是名五戒”。
五戒之中,于杀盗淫不饮酒四罪不作,是身善律仪。妄语不作,是口善律仪。受一分多分,皆得戒律仪。如《成实论》第八卷说:“佛说优婆塞有五或,问甲:有人言,具受则得戒律仪,是事去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笃信但取要有五”。